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4-12张文婷刘学英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张文婷 刘学英

[收稿日期]2023-08-27

[作者简介]刘学英(1987— ),女,山西晋中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市场营销。

[摘 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许多高校中运用,其优势在于挖掘并利用企业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优势作用,有利于培养出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3.06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3-0223-04

0     引 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工商管理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为应对市场需求,高校教育也要做出改变,采用更为前沿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即为一条有效路径,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与市场岗位要求相对应,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正确。

1     院校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经济类人才是推动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重要人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经济类人才培养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就属热门专业。在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模式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校企合作可以弥补院校独立开展人才培养中出现的短板。高校育人工作所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社会输送的重要人力资源,为社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社会进步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始增加,传统校园育人模式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较充足,但实践能力的锻炼有限,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其实训经验决定了综合素质,也影响到未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而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更强调实践训练,解决人才培养的缺陷问题。其二,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面对高校毕业生紧张就业的形势,若以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则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就业方向,合作企业也会从优秀毕业生中聘用人才,提高了就业率[1]。

2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尽管当前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推动实行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受人才市场变化频繁、政策法律环境波动以及校企机制运行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出现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实践教学的主体性不明确

校企合作中许多地方性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合作培养实施时,教学观念还受到传统理念束缚,未能够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也没有一切以人才需求为中线,课程设置的学科性较为显著,部分实践活动甚至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实践的价值尚未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本身对企业工商管理岗位要求关注不多,更未深入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致使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技能导向不足,培养的人才也无法与企业对接,严重限制未来人才的就业与发展。

2.2   校企双方的知识背景差异大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遇到的最常见问题就属双方知识背景差异大。首先,高校中负责教授人才知识与技能的教师长时间与社会实际企业脱节,虽然教学素质过硬,但缺少在企业岗位中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这也难免会导致教学偏差,使人才培养不到位。其次,相关企业中虽然能够找到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职工,但要选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及符合高校讲师任职标准的人才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双方在运作体系不同的情况下,造成实际人才培养操作中虽目标定位明确,但执行起来配合不足,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向还可能出现分歧,再加上许多企业方将配合高校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只是简单提供教育资源,不会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深度交流[2]。

2.3   企业对人才培养参与动力不足

调查发现,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其更多的基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经营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盈利。因此,对于校企合作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企业认为其责任超过了回报,只关心从中可以获得多少利益,甚至认为校企合作对企业发展没有好处,还会增加成本投入风险,故而参与积极性偏低,这也会导致许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趋向于形式化,特别是学生到企业实习时,缺乏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指导,致使学习成效不佳,还会限制企业正常工作运转。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需要经验累积,企业认为帮助在校学生积累管理经验并不能获利,实践中也会使管理费用增加,造成一定负担,故而合作意愿不强,校企合作关系也很难长期维持。

2.4   欠缺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开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采用评价体系来衡量效果,确保合作育人的价值体现。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变得更加重要。但当前许多院校对此不够重视,欠缺客观、科学以及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评价的关键意义,这也会导致校企合作育人考核难以推进,执行效果不佳,比如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可能实训并不合格,但由于评价不到位,致使学生被误导,无法提升其实践管理能力。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当前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沿袭着过去重知识能力的思维,未形成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而校企合作逐步深入推进,也倒逼高校设计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養而言,其实践路径可围绕下述几点。

3.1   平衡高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诉求

对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利益可以说是动力,要保证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获益,同时也维护高校切身利益,才能使各方主体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为实践行动奠定基础。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体机构即为企业、学校,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单位,双方利益从本质上来说协调较困难,必然存在不统一之处,因此可通过政策制度获得利益保障。站在高校角度来说,其与企业合作的利益诉求十分清晰,即是借助企业资源来弥补高校人才培养中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不足,高校获利也是较多,可直接利用企业的实践项目、实践场所,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下锻炼人才专业应用技能,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而从企业角度来说,其利益诉求的实现却更困难,企业通常无法直观看到为高校提供资源、服务后的利益点。对此,高校要在校企合作机制中主动出击,寻求双方合作的需求点,尤其要考虑到企业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利益,将利益明确并呈现在合作方案中,让企业的配合意识更强烈,促成双方的长远紧密合作,共同发力培养高质量工商管理人才。

例如,高校在与企业达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合作之后,可以借助自身深厚知识基础协助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先是要对企业遇到的管理问题加以调研,再针对性撰写工商管理改进策划书,还可借助系统性教育体系培训企业在职员工,高校本身在社会中的定位较特殊,可借助社会资源为企业申报或开发项目,从而实现企业的创收获益,使企业更主动参与合作。此外,与政府单位沟通,让其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制订政策方案,用法律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稳定运行,像是院校当地政府部门可以从财政税收角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优惠政策,以更有利双方而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紧密配合,也能利用政府单位的宣传力、公信力以及舆论引导能力,促成更多校企方的人才培养协作[3]。

3.2   促进双方深化合作完善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行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更多考虑特定专业的特殊要求,尤其是依据当前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的情况下,双方可沟通协作搭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中实践教学课程更多需要企业方提供资源或服务,也要共同搭建校内外教学交流平台,采用定岗实习实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企业工商管理的政策手段,联合保证专业人才的就业、创业质量,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部分对培养工程管理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来讲十分重要。

例如,在校企合作构建的工程管理教学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更多增加企业实例模拟,以“虚构企業”运作理论为基础,进行项目经营模拟训练,使人才可以接受实践检验,并实现从课堂到真实企业的过渡,之后再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到合作企业实习的机会,整体教学机制为弹性形式,打破了过去较固定的教学管理形式,贯彻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要求,真正做到一切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优先,让人才的学习价值提高,花费更多精力直接接触企业工作实践,感受企业中有关工商管理的真实过程,而并非对理论知识点死记硬背,使管理应用技能得到锻炼,不用一味地应对卷面考试,未来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时也会更加适应。此外,高校在制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和企业管理人员充分沟通,更要邀请行业专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对合作企业的人才引入意向做调研,以调查结果为导向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带入企业实际项目,邀请企业专业人才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借助“双师”配合模式,培养人才的就业素养。

3.3   甄选合作企业并监控合作内容

新时期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进行,院系要选择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并通过比对企业实力、配合程度等针对性选择最终合作方,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推进合作,部分企业合作也无益于人才培养。依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可选择的行业比较多,要尽量保证合作企业涉及工程管理的项目、业务较多,但也不宜对工业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可选择一些销售企业、证券投资企业以及管理咨询企业等,以第三产业为主营的企业也较合适,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对合作企业的类型、规模、实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因素客观评估,可成立专门进行企业筛选、评估以及选定的机构,安排工商管理专业教职工负责,最终选择最优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

在具体双方合作推进阶段,为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达标,还需对合作流程、内容实时动态化监控。譬如,合作初期要相互协商制定合作目标、计划管理方案等,后续人才培养则要保证目标和方案的落实,严格监督实行并及时反馈,还要搭建人才评价机制,对所培养的人才综合评价,验证校企合作模式的价值,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序推进奠定质量保障基础。针对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评价机制,应引入多元评价维度,包括企业方、高校方、政府方、社会方以及学生方等,改变过去单一评价的方式,以更全方位的评估结构促进校企合作内容监控到位。

3.4   创新建成联合育人实验室

现今情况来看,在高校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多采用合同制,高校会依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殊要求寻找合作对象,再进行合同签署,但却常常出现四年一换合作方的尴尬情况(即以本科人才培养四年毕业为一轮),大多数时候,校企签订了合作合同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后,双方也共同努力为人才培训工作提供优良环境,高校与企业方也会经过长期磨合,使认识更为统一,但由于受外界行业政策变化、社会波动以及企业经营生产规划改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可能无法再继续为高校提供低价人才培养资源或服务,这时高校也要重新选择合作企业,重新经过探讨和磨合,更迭往复。校企合作本应当为“一劳永

逸”形式,但政策频繁变化情况无法避免,故而也不能简单采用合同制达成合作,要将双方合作作为长期维护支持的项目,可采用创新建成联合育人实验室方法运营合作项目。在联合实验室当中,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机制中提高专业收费的标准,使企业方获得更高报酬,从而维持与优质企业间的稳定合作关系,双方单位可以实现资源、空间、时间以及实践的共享,综合整合合作成果,合理配置人才培养资源,各自发挥出优势,达成深度合作,形成利益共享、对策回归的精准化与及时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既能够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也能为企业吸纳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依托。同时,政府也能够大力支持合作项目,为联合实验室提供创新发展政策依据,还能拨付资助,推动市场出资,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4]。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条件下,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更佳,这种模式弥补了院校独立实施人才培养的不足,也提高了人才的就业能力。由本文分析可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包括平衡高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诉求、促进双方深化合作完善课程体系、甄选合作企业并监控合作内容、创新建成联合育人实验室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相叶,王海江. 校企合作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9):152-154.

[2]蒋春龙.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 中国储运,2021(11):175-176.

[3]严萌. 校企合作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探索[J]. 经营管理者,2021(9):88-89.

[4]迟桂军,蔡建丰. 校企合作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21(1):99-100.

猜你喜欢

工商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构建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