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2024-04-12张辉
[收稿日期]2023-08-14
[作者简介]张辉(1968— ),男,河南项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汽车工程。
[摘 要]随着国家教改工作的有序推进,职业技术院校作为输送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应当将为社会培养具备高技术技能水平的专业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方向和最终目标。鉴于此,文章探讨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在明确“1+X”证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基础上,肯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切实给出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渠道、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1+X”证书制度;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3.07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3-0236-04
0 引 言
国务院于2019年提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将学历证书+若干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改革实施方案提上战略地位,以此应对当前产业需求与职业院校学生能力脱节的问题。在“1+X”证书制度中,“1”为学历证书,即学习者在实施学习教育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了学制系统内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对学习者专业技能的标准认定。“1+X”证书制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技术人才培养,是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相互对接的有效手段,院校通过以职业技能标准为教学目标引导,将培训内容有机融入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扎实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应的职业技能考核,实现学历知识与职业技能的互联互通,切实满足企业需求和个体就业需求,助力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但“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通过逐步优化人才培养的办法,以此基于社会需求培养能够产出创新价值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由于“1+X”证书制度的提出与应用时间尚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法尚未形成系统化模式,需要就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展开研究。
1 “1+X”证书制度下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
转变
“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较于过去发生一定转变,培养核心落于跟随社会技术与岗位需求变化培育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人才上[1]。说明在当前教育改革环境下,要跟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明确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秉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提高效率[2]。同时,应当摒弃原本学科主义的人才衡量标准,将人才评价重点从衡量是否形成完成学科知识体系转移到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实训+校内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社会经济生产的驱动作用下,拥有同质性能力的人才无法满足技术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具备个性化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更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方向。
对于汽车技术专业来讲,新能源汽车、网约车的出现带来巨大人才缺口,若仍旧沿用原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难以实现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因此,“1+X”证书制度下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转变为创新型综合人才培养,需要教育者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渠道增设等方面尝试应用不同策略,以此完成多样态和高品质教学任务[3]。
2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2.1 校企双方协同动力不足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作为实行该制度的主体,需以学生质量发展为先,以院校师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汽车类企业合作,共同实施协同教育,培养高端汽车技术人才。但在校企实际协同中,协同动力不足却成为了制约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一方面,从职业院校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情况上来看,当前职业院校汽车技术专业生源水平较为一般,且汽车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难以保障,再加之专业教师流动性大,导致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情况,造成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不利于汽车技术专业学生自身技能的提高,“1+X”证书制度也难以落地。另一方面,从校企合作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上来看,汽车类企业在深入汽车技术專业教学中的积极性不强,对于现有的校企协作形式并未做好积极回应,尤其体现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长此以往则会导致产教融合模式无法充分发挥效果,职业院校在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时无法形成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机制,造成“1+X”证书制度所倡导的学生技能学习和理论知识学习不能同步进行。
2.2 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与汽车技术等级标准融合度不够
职业院校教学中,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与汽车技术等级标准融合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院校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与汽车类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职业院校在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设定中,应以学生后续职业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但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时,关注度较为狭隘,忽略了企业单位对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大多仅关注到了本校汽车技术专业的教学发展,并没有将汽车技术等级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考核中,导致院校的教学目标与企业的用人目标并不能实现互通,造成高职学生虽然通过专业教学获取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但所学内容与企业用人标准稍有偏差,汽车技术专业学生很难做到快速地就职或创业。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与实际教学内容存在偏差。目前仍有少部分职业院校在汽车技术专业教学中出现了专业教学标准与实际教学内容不符的情况,导致预期的专业教学目标很难实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职业院校为满足地方教育部门对职业院校汽车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从而制定出一套表面非常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但在实际实行过程中,专业标准却与本校的实际学情不符,造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较难实现,大部分学生很难在完成既定学业任务的同时考取相应的汽车技术职业技能证书,无法达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3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3.1 重构课程体系,对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
课程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起到支撑各项培养活动的作用,需在课程体系建构中体现对学生主体性、自由性和灵活性等特点的重视。课程体系重构要在教育者对汽车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了解的基础上开展,建立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关联的结构,提高实践课程占比,贴合“1+X”证书制度内涵,构建以体验為中心的课程系统。专业课设置要与岗位衔接,对当前行业工作和人才需求实地调研,整合数据后设立选修课程体系,保证学习任务由岗位任务转化而来,体现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取向。
课程体系中不应当局限本专业的通用能力科目,应当增加跨专业领域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开展实践活动中能够融会贯通,激活自身潜能,促使新想法生成和落地[4]。具备多样性特征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者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应当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提升灵活性,为学生提供组合课程。对接社会交往和技能技术,突出学习者主体性特征,以此促使学生在获取低等级技能证书后,逐步冲击高层次技能等级证书,奠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3.2 创新教学方法,奠定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
在“1+X”证书制度下,能力本位的思想成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思想,因此要借助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疲劳感。在获得基本职业技能后,产出创新想法。教师应当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创设与实际工作岗位情况相近的教学环境,达到技能迁移目标。以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为例,教师要分析教学目标,列出在“1+X”证书制度下汽车机电维修典型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需求,按照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素质层面分类提炼确认故障、基本检查、故障原因分析、拟定诊断步骤、实施检测、分析和确定故障点、排除故障和质量检验的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可考取的职业等级证书,形成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总体目标的架构。
教学目标形成后,教师应当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在学习情境设计方面,直观性强、可视化程度高的情境更容易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对于刺激产生创新意识起到重要作用。以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为例,教师在设计学习情境过程中,提前将故障诊断和排除情境予以设计。例如,雷克萨斯E350空气悬架高低位调节控制失灵、众迈腾ESP系统失效的检修情境等,模拟实际工作中故障车辆的车型以及故障温度、发生频率等信息,引导学生借助理论知识进行分析[5]。
教学内容设计要在分析本节课所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获取情况的前提下开展,采取分组合作、项目任务等教学方法,依照对学生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的调查,合理分组,给出特有情境下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展开实操工作,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行为。
3.3 拓宽教学渠道,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
在“1+X”证书制度下,产教协同效果得以深化,展现出以证书获得为教学着力点的中介作用。为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教育者应当将实训与基础教学内容相结合,拓展教学渠道,为学生创新能力检验提供有力途径。实训基地建设要结合专业课程体系,与本市优秀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三年制人才输送互通合同。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创新能力转变的机会,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持续向企业输送高岗位匹配度的人才,打造区域性共赢发展模式。
除此以外,职业院校要时刻掌握全国性、全省性的职业技能大赛举办进程,提前与汽车专业教师沟通,依据当前教学进度确定学生能够锻炼的可能性。在学生接触高新技术的过程中,促进创新思路产生。同时,教师也可依据参赛结果判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成效,定位弱势项目,调整后续教学方案。利用奖学金等鼓励形式,鼓励学生参加技术创新实践项目,尝试研发专利,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优化调整专利,在积极参与专利申报中,提升个人创新水平。
3.4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础
师资队伍是培养职业院校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力量,“1+X”证书制度下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也需得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助力。一方面,职业院校需从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三方面建立科学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
准。教学能力的认定标准为,教师应具有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具备汽车技术专业全面的知识储备,如现代汽车诊断、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等内容,并对课程教学脉络较为清晰,可确保独立授课。实践动手能力的认定标准为,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现代汽车诊断、检测与维修技术,能根据教学需求独立完成汽车修理实践等教学任务。创新思维能力的认定标准为,教师应对汽车技术专业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能独立完成增强自身知识储备的学习计划,并对汽车市场具备前瞻性的思维,能快速明确市场对汽车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需坚持培养与引进的双向路径,不仅要加强在职汽车技术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还应引进高端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入校授课,使汽车技术专业教学向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保证学生在完成不同学期学习任务后,可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程度,获取相应汽车技术等级证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是国家指导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尝试,教育者应当顺应改革方向,力求为汽车行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为此,教育者要细致剖析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1+X”证书制度落实间的差距,调整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能力营造理论+实践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再次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段红,朱丹,庞春梗.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的省域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3):92-96.
[2]柳炽伟,景玉军,魏胜君,等.融合“1+X”证书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以《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9):29-33.
[3]黄关山.“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职教论坛,2021,37(9):134-138.
[4]周国烛,管小清,侯小菊.基于岗位大数据视角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企业需求匹配对策研究:以汽车类“1+X”证书评价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30-35.
[5]邹瑞睿,沈言锦,刘骞,等.“1+X”证书制度下专业师资队伍提升策略研究:以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9):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