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认同”:历史学科育人路径探究

2024-04-12邱俊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鸦片战争

邱俊

[摘 要]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价值认同需要经过理性思考才能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思考包括本质思考、共情思考和批判思考,文章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历史教学如何通过“思考—认同”路径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历史思考;价值认同;鸦片战争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4-0074-03

《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价值观的教育具有特殊性。价值观是随着经验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经验的变化也会导致价值观的变化,可见价值观是个人的、 相对的。要使受教育个体真正达成价值观认同,绝非简单地通过单向说教的形式可以达成,需要受教育个体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内化于心。笔者对教材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教学如何通过“思考—认同”路径实现育人目标。

一、本质思考:“鸦片战争”对比“商业战争”

历史的本质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只有知道历史的本质是什么,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历史。历史上发生的任何战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与一定的社会政治有关,而且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有关。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战争的产生与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战争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活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高度。

鸦片战争究竟是一场什么战争?不同的立场和观察视角也许会有不同解释。“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2]然而,战争目的的分析不能完全等同战争性质的界定,想要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就必须探究这场战争的性质。毛泽东曾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3]区分战争的性质必须遵循战争的目的和历史作用辩证统一的原则。

首先,引领学生分析彼时英国人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和人口体量巨大的大清帝国建立通畅的贸易渠道是英国人的利益诉求。但是,中英贸易均衡不能满足英国的利益。事实上,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表面上追求建立公平的贸易机制,实质上是希望将其廉价的工业制成品倾销到中国,由此获得巨大的利润,实现对华贸易顺差。故而当英国不能通过其他商品占领中国市场时,走私鸦片就成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必然选择。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说:“‘鸦片贸易为当年英伦朝野,国脉民命,生计攸关,不可或缺之国际贸易。女皇与国会,均不惜为之一战。”[4]彼时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取得贸易特权和单方面的贸易优势,甚至不惜损害另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鸦片战争是一场贸易战争”。

其次,引导学生从战争的结果思考战争的性质。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这个制度的起点正是鸦片战争后的第一组条约[5]。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小生产者们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近代中国转型的进程中苦苦挣扎,中华民族迎来了一段苦难屈辱的历程。推动中国近代转型,并不是侵略者的主观出发点。

最后,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鸦片战争的性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形成家国认同。鸦片战争是一个国家为了自身商业目的而发动的对另外一个主权国家侵略的战争,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损害被侵略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只有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够避免陷入积贫积弱、被侵略的局面。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不等同于认可用武力的手段打开闭关锁国清朝的大门。

二、共情思考:“地主家的傻儿子”对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一堂好的历史课是能够真正实现历史育人价值的历史课,必然也是能够引发学生历史思考的历史课。学生只有具备对历史“同情之理解”的眼光,才可以更好地思考、回答历史问题。教师应通过典型的细节、案例、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历史,进而通过材料所展示的历史发生过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体验历史就是要让学生入情入境,从今人和历史人两种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历史的走向[6],通过真实的材料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形成全面客观的理解。

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了大量从外国商人手里强制收缴的鸦片。因为这一点,时人和一些后来者给林则徐扣上“轻启边衅”的罪名。林则徐收缴外商的鸦片可以作为鸦片战争中的典型情境供学生思考、讨论。

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先是约见广州十三行的行商,要求他们传谕外国商人上交鸦片,后又直接传讯大鸦片商人颠地。这一切行为无果后,林则徐做出了中止一切中外交易、封锁商馆、撤退仆役、断绝供应的决定,逼迫外商交烟。最终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劝告英商将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上交英国政府。

教师可以创设林则徐禁烟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并不是颟顸、无知的陈腐官员,基于鸦片这一毒品对中国人身体健康和经济的危害,他认为英国商船走私鸦片要遵照《大清律例》所载“化外人有犯,并依律拟断”的原则,“奸夷”应“与华民同照新例”,“一体治罪,货物没官”[7]。如果以今天的法律眼光来审视林则徐的举动确有不妥之处。囿于“天朝上国”观念的他忽视了与他国政府的平等关系,也没有尊重外国商人的相关合法权益。反之义律提出的由英国政府出面为财产担保同意交烟的行为是“保障公民生命安全的行动”,可能符合近代国际交往和法治的理念。表面上这是两种法律观念的差异,实质上说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近代社会形成的法治、平等观念还未被当时的中国人普遍接受。难能可贵的是,后来林则徐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开始收集西方的资料,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教师可以接着展示英国议会讨论的情景。义律之所以以英国政府的名义上交鸦片,实际上玩弄了一个清政府官员不知道的概念,将清政府反走私的行动变成了中英两国官员的交涉,图谋以此为由向中国发动战争。在义律交烟的同时,一份对华作战的申请就提交给了英国内阁。

尽管英国议会的下院在1840年4月才以271票对262票的优势通过内阁的决议,但是在之前的几个月内搭载英军的舰船就源源不断驶向中国。对非法毒品交易的谴责还是抵挡不了巨大商业贸易利润的诱惑。鸦片战争后,西方话语体系不断地虚构和强化中国自大无知的形象,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直至今日。

共情地思考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才不会去苛求古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15世纪以来,全球加强联系与交流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任何闭关自守的国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被时代所抛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是一个长期而相互的过程。不同文明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客观地认识到双方的差异,做到彼此尊重和相互交流。我们绝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自轻自贱。

三、批判思考:道光对比乾隆

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且无法人为改变的,但是史学作品作为记录、描绘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参照资料,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编写者的感情色彩。对于这种情感,教师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基于批判立场对历史事件进行评判与思考。教师需要对历史材料进行合理选取,尽可能收集不同观念的材料,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相应观点进行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萌发,让学生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

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往往使得历史学习者痛心、不甘,希望找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常见的战败原因是当时的最高决策者道光皇帝无能和愚昧。近年来穿越剧的流行使得部分学生提出可以让“雄才大略”的康熙或者乾隆去面对1840年中国所面对的危机。如果是文学作品,可以做出许多的假设,但是历史课程的学习必须遵循唯物史观,深度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

师生可以开展一场头脑风暴,讨论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战争的最终结果。双方的指挥者能力、军事实力、社会动员体制以及国际形势等都可能对战争的结果产生影响。战争的指挥者可能会对战争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古今中外也不乏以弱胜强的战役,但仔细推究就会发现,这些以弱胜强都有着有利的外在干预条件,或是天时,或是地利,而战争的指挥者往往只是善于对这些有利条件进行运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因素更多的是对战争的进程产生影响,一般不会改变战争的结局。

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特别是中英之间软件建设的巨大差距决定了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英国人那一方[8]。鸦片战争的一方是武器装备落后(冷热兵器混杂)、人数多却不精的八旗和绿营士兵,另一方却是用坚船利炮武装起来的近代化新式海军;一方的指挥官是奢靡颓废的大清贵族,另一方的指挥官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当时清朝的官员欺上瞒下,而英国的前线和国内基本上保持信息畅通。还有清朝的国民基本上对战争视若无睹。种种现象不一而足。基本上这是“中世纪”的清朝和近代化的英国之间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道光皇帝在抵抗与妥协、开战与求和之间游移不定,这是他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一场时代的悲剧,即使秦皇汉武复生,亦无可奈何。在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批判性思考要求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去理解历史事件。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而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9]。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不断思考救亡图存的道路。从睁眼看世界开始,中国人逐步走上学习西方、自我改革、追求发展的道路。承认自己落后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故步自封,自我发展的停滞,只有发展才能够真正给民族带希望。

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信息传播更快捷,信息发布的媒体更多元,价值立场不同的众多信息和结论充斥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更要求历史教育者承担更多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坚持学科育人的本质。学生只有学会探究历史本质、批判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国家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M].6版.北京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5]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  杨晓伟.共情与体验:历史教学中的深度思考与问题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2020(12):44-46.

[7]  邱远猷.林则徐禁烟抗英的法律思想[J].中州学刊,1995(3):112-116,111.

[8]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

[9]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简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袁    妮)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京市江北新区规划课题“做大写的中国人:课程育人的校本实践——以高中历史为例”(立项批准号:jbgh202215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鸦片战争
史料实证:谁是“鸦片战争议案”的决定者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广告图景中的愿景塑造与趋大众化的价值认同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水雷的研制和作用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人民群众广场舞发展的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