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4-04-12冯冬冬张宇尹胜君赵义军高建民

高教学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思政建设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冯冬冬 张宇 尹胜君 赵义军 高建民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该文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能源与动力领域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为目标,分析能源动力类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挑战性及基本要点。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燃烧及热化学转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供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大纲的具体改革方案,进一步细化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授课方式与方法,以此实现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机融合。根据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基本特点,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内容与意义进行探讨,为能动类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能源与动力;立德树人;教学改革;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85-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is a require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nd aiming at train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n the field of energy and pow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challenges and basic poi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and Thermochemical Conversion Technology" 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vides a specific reform plan for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syllabus, and further refines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thod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is cours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s realized.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and Dynamic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subject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ergy and Power;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教育是國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教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只依靠单独的思政类课程教育,仅仅依靠思政类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的教学之中。专业课堂不应仅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应该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深入挖掘课程的潜在育人意义,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深入贯彻以理念育人、价值塑造为本的教学方针,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旗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  能源与动力学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挑战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均指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2-3]。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和有力手段,已经普遍被各高校和教师接受并付诸于行动[4-6]。能源与动力贯穿国民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与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长治久安及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其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要认识到对仅仅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生的教育是有所欠缺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刻不容缓。

如今的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支持,因此教育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以往大学的专业课教育中,尤其在理工类学科的专业课教育中,往往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淡化了育人这一教育的重要功能,经过严谨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日益扎实和熟练,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却并没有因为这些课程的学习而得到提升。这反而导致了高校以高成本培养出大量专业知识与技能拔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类学生往往经不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在利益面前丢失了判断力而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这正是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陷入的困境,我们究竟要培养的是怎样的人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课程之间形成有效对接,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实践同高校课程的育德育人功能结合起来,齐头并进,这样既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中国与世界发展变化形势提供方法论指导,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贡献力量。立德树人是从古至今师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当今的高校应该继续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将立德树人这四个字贯穿进高校教育的始终,这是高校和教育者应有的担当,也是新时代对高校和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恰恰践行了立德树人这四个字,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高校与教师要充分挖掘推敲各类专业课的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有效推进课程的思政建设,发挥高校专业课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作用。

作为传统的理工类学科,能源与动力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一直有所欠缺,与思政类课程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首先,目前的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甚至各自为阵,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在对大量学生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業课同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不大。其次,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不仅要求他们要有系统的过硬的专业知识体系,更要能从专业知识中推敲出隐含的思政资源,并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学科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误区:课程思政理解不够深刻全面,大多数的理解过于片面,这也反映出传统的专业课教师在推进专业课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过于生硬,理论性强是思政理论课的一大特点,如果课程的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生硬,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不注重方法,方法过于落后与单一,授课内容就很容易枯燥乏味,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与认可度;课程考核方式对思政元素要求不足,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过高而有些忽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以上误区是能源与动力学科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而这些问题成为了能动领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阻碍,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培养能动领域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

二  能源与动力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点

(一)  全方位结合,深挖思政元素

根据能源与动力学科的特点,多方面挖掘课程的关键思政元素。首先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挖掘,能源与动力专业始终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的繁荣稳定、国防的长治久安及人民的安居乐业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可选取学科/行业中典型事例或模范代表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向学生介绍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引导学生向这些杰出事迹及优秀人物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信念与努力奋斗的热情。然后是结合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进行挖掘,能源与动力学科是立足于“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一核心需求的。这就要求毕业生提高能源网络分析构建及能动装置设计制造等专业技能素养,以此角度切入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最后要结合国内外时事进行挖掘,把握好学生对当下时事热点及重大事件的关注度,通过建党百年、中美贸易战及新冠感染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形势等具体事例的讨论分析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政治分析的参与感,在对当下时事热点及重大事件的关注和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

(二)  多角度融入,提升思政课堂效率

首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方案之中,这是提升思政课堂效率的基础。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方案既要保证对融入内容、方式、方法基于能动学科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也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再造,以实现专业素养需求与思政教育要求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能动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不至过于生硬,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课堂起到其应该起到的立德树人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然融入课堂教学,是提升思政课堂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依然是能动类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但是授课方式却不应该仅仅只有这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这种授课方式之外也有相应的革新,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之上增加问题导向式教学、多媒体虚拟仿真教学、分组讨论式教学及项目案例分析式教学等多元化内容,优化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理解授课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与政治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堂效率的重点。能源与动力学科是基于工程实践所建立的,因此实践教学是能动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验仿真、装备设计及项目实践的一系列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攻坚克难的艰辛,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基础之上,培养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学生们在动脑思考并解决一个个遇到的难题、在实践中同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同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政治与道德素养,自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印在心中,在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中坚定“四个自信”。

三  课程思政案例解析

以燃烧及热化学转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为能源与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与实践提供参考。结合本门课程的授课目标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提炼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如以下三点所示: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②增强责任意识,勇挑行业重担;③激发创新精神,培养智慧思维。

(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方向:学习并确定燃烧及热化学转化技术知识对国家能源动力行业的贡献,从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出发,以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为引导,在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爱国与民族精神等方面具体展开,深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与行业担当,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与奋斗精神,传承并弘扬哈工大精神,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品味哈工大“八百壮士”在那个年代的艰辛的经历与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忆苦思甜,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作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合格哈工大人。

(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为核心,即以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转变。对于专业知识传授及课程思政教育,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只有让学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设计中采用综合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结合专题研究报告环节,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支持和实践培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经典系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深度融合,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大纲

根据课程中融合的思政元素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思政内容与教学要求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案见表1。

(四)  授课方式

燃烧及热化学转化技术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与碳中和等国家重大能源政策紧密相关。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将燃烧设备的设计改进、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及污染物控制技术等知识点与碳中和相关政策,以及最新技术应用进展相结合。如果仅仅让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预期的课程的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因此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是必要的、有意义的。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能源与动力领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堂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专题讨论、大作业(小组合作)、翻转课堂等环节,着重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有过硬的道德与政治素养。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应当是全方位发展的,这是新时代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五)  教学效果

以科研先辈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事迹为引导,实现课程思政。使学生们秉承优良校风,增强百年强校学子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使命感,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课堂教学中以秦裕琨院士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老一代“八百壮士”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牢固树立学生以碳中和工作为己任的优秀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锤炼在新领域、新使命中开拓创新的作风,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卓越力量。“八百壮士”在那样一个艰苦的时代攻坚克难,以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守在科研与教育一线,以秦裕琨院士为代表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理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要教导学生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始终铭记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要以“八百壮士”精神去努力,报效国家。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和政治素养,为能源与动力领域乃至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人才。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旗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為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不懈奋斗。

四  结束语

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这之外,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必需环节。本文结合能源与动力类专业“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学科特点,以哈工大能源与动力学科代表专业课燃烧及热化学转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讨论了如何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价值引导与专业知识传授自然融合,在完成传统的专业课堂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任务之外也着力提升学生们的道德与政治素养,给出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大纲和授课方式在内的全链条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丽媛.高校开展思政课需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J].法制与社会,2019(32):186-187.

[2] 闫晓峰,邱东.“课程思政”语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J].北京教育(德育),2019(5):53-56.

[3] 黄春,刘爱华.论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及其有机结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1):8-14.

[4] 曹胜彬,王馨.工科大学生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工程科技写作》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8):13-14.

[5] 张天航,张鹏,郑元勋,等.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0(19):172-174.

[6] 姜兴家,杜太利,黄连忠,等.轮机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学习”专业课教学设计——以“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管理”课程为例[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1):65-68.

猜你喜欢

思政建设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煤矿生产区队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对农村商业银行职工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提升策略的探讨
党校教育要发挥好主阵地的作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电力工会加强企业思政建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