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
2024-04-12柯文德王振融亦鸣胡程志路冬黄业绪
柯文德 王振 融亦鸣 胡程志 路冬 黄业绪
摘 要: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等院校联合科技创新型企业共同开展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着企业及院校技术升级并促进地方科技经济发展。该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阐述政府、高校、企业、导师和学生等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及利益诉求。研究方法能够为相关高校培养研究生提供参考和经验。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校企联合;研究生;教育;利益诉求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47-05
Abstract: The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one graduate training method carried out by both univers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t helps to train talents, improve the technology of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cientific economy.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aking the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nergy Engineering and Enterprises at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herein the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ests concerned to the important stakeholder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tutors and students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for relevant universities to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Keywords: stakeholders;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interest demand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变革,从早期完全依托高校开展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到现阶段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凸显了紧跟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要的特点,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与科学实践能力,为企业技术升级输送了高素质人才,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一 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地方科技经济结合的新趋势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推动我国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责任。我国研究生教育历程经历了五个发展周期,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初步探索期(1949—1977年),逐步演变为恢复发展期(1978—1988年)、稳定发展期(1989—1998年)、快速发展期(1999—2009年)以及目前的内涵发展期(2010年至今),总体呈现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发展趋势[1]。
从招生数量上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初期不满500人,发展到现在突破百万大关,表明我国已是研究生教育大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对比,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比例关系超过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我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质量还不高,为顺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则成为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长趋势体现了我国创建科技型、知识型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研究生人才在推动我国实现从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到高质量的知识型经济转化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承载着为培养更高质量的研究生而不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育形式,其中,将高校研究生培养与所在地的科技企业技术发展联合起来,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产学研活动,是有助于推动所在地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的。
结合目前研究生培养情况与教育部指导意见,研究生教育要融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海南自由贸易实验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2]。因此,要在新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结合所在地经济发展中对科学技术的新需求和新应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培养单位利益,充分调动相关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规划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3],以深圳特区下的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以下简称“南科大机械系”)和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聚机器人公司”)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阐述企业、高校、政府三方的利益诉求特点及方法。
二 利益相关参与方
Wood在1997年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4],以企业综合利益的平衡折中为目标而开展管理活动。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公司發展与各方投入之间的关系,集中在如何关注公司整体发展以及相关方利益的折中上,摒弃了以往股东利益最大化思想,对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是多方受益、多方参与的活动,具有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特点[3,5],通过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方法分析政府、高校、企业和研究生等不同参与方的付出与诉求,深入认识校企联合培养本质特点,以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健康发展。分析校企联合培养的利益相关问题,在于确定项目中最重要参与者以及项目中受影响参与者[5]。
在此将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者划分政府、高校、企业、导师和学生五种,其中,政府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提供政策指引并落实一定经费,是整个项目的牵头人。企业主动承担培养责任,提供必备的机器人相关实验器材等客观条件,是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培养方,负责研究生科研选题、奖学金发放、实验设备安排等,并负有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引导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责任。研究生是主要的接受方,在工作中融入公司,定期向学校、企业双方导师汇报研究进展并促进学术沟通,严格执行公司的管理章程,服从公司规定,切实完成上级导师布置的任务,尽早熟悉公司整体氛围以及个人所接触的课题,并在了解课题后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双方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对学生的联合培养,是项目实际的推动方。双方管理者为培养过程构建切实可行的规范、考核时间及评价指标,共同建立联合培养的项目数据库,鼓励双方共同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承接工程界企业横向课题,鼓励校企结合积极探索工业界技术落实整合点,以期在学术理论与行业工程应用上协同解决科技创新问题。
完成对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各参与方的界定后,进一步分析当前校企联合培养各方的利益诉求以及实际权责产出,以此促使学校对之后教育政策的推进、政府对相关政策的改进等过程[6-7]。
三 核心利益相关者权责
(一) 政府方
政府在职能上体现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激励等手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政策,指导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落地,并促使产学研平台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一批能够解决工业界难题的实践型研究生人才,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发展,以科技成果拉动经济总量提升。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有助于深化发展地方科技、经济水平,这是政府的核心利益诉求。
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政府需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工作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为政策环境提供有力护航和指引;在政策落实时,加强区域内资本、知识、人才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流动;增强管理机制,确保可以科学、合理、高效地推动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顺利进行;鼓励以市场机制加强技术交易的流动,不断促进高层次人才市场、高新科技企业、创业板市场与资本市场等交流,为建立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协调管理机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学校、学生提供方便的公共信息服务。
(二) 企业方
企业通过校企联合项目,缩短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精简培养过程,对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运营及推广应用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学校企业优先提供实习生资源,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而且,在研究生联合培养阶段所产出的论文、专利及经济利益归联合培养的双方所有,对企业具有重要的利益作用。即使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在联合培养的企业中继续工作,但该企业在学生的校友圈与所在高校的知名度也同样获得了提升和认同。
可见,企业是校企联培中的主要培养方,对其要求如下。
提供企业导师。通常而言,高校导师应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或博士生导师资格、副高及以上职称,以确保具有指导研究生学业的能力,以体现国家对学校培养能力的认可。为保证企业具有类似能力,高校应考核并聘请企业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作为企业学术导师。
提升实验室条件。完善的实验室条件是毕业课题得以顺利开展和完成的基础,为确保项目的持续进行,需考察企业针对本研究课题的必要硬件设备,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专业需考察企业拥有的机器人种类及数量、机械制造专业则需要考察机床的种类及精度等,同时考察相关软件及配套教程、检测装置、保护措施等诸多实验室条件。
完善联合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规划是培养过程中成功的关键,学生个体的专业基础不同,对行业了解不同,彼此认知差异巨大。为达到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中学生的培养标准,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学生制定适应的、合理的、详细的培养方案,使其能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项目、了解企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深度融入项目中,实现卓有成效的培养过程,成为对企业、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优秀人才。
必要的物质支持。物资提供是学生稳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保障。高校研究生从学校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切换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在心理上产生相应变化,对物质需求同样有所改变。企业为保障参与联合培养学生的物质需求,需提供包括津贴、住宿、餐饮、工作环境、研究工具及耗材等在内的物资资源,以推进联合培养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考虑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经营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研究生渡过与公司磨合的初始阶段。
对学生的规范管理。在本质上,联合培养研究生既是公司的实习员工,也是学校的全日制在编学生,兼有工作与求学属性。企业以员工考核要求对待联培研究生是有必要的,也是对其工作态度的重要凝练。研究生在未来毕业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如能在实习阶段養成认真工作、踏实求学的态度,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作为在编学生,需要完成相关课题开题、研究、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工作,成果以研究结果、论文、专利等形式体现,以体现其学生属性。
(三) 导师方
高校导师与企业交流沟通贯彻始终,是促进联合培养项目发展和顺利完成的关键。高校导师通过校企联合项目减缓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压力,通过定期与企业导师沟通交流,熟悉并有的放矢地跟进工业界工程和技术难题,明确应用基础研究的产业价值,有助于在未来结合自身科研实现产学研转化。进一步地,导师如能组织协调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工作,实现工程化应用和产业落地,将项目解决方法和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体现在授课教材上,则更能凝练出具有学科培养特色的教学、资料和方法。学校导师通过依托与企业的合作,与工程师协同推进科研任务,以工程化角度开拓思路、探索问题、尝试方法,实现与高校专业理论与实验室科研的有利结合与促进。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从与高校导师交流中提升对专业学科高度、系统性和严密性等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探索方法。在双方导师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全方位的提升。
学校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个性特质等,与企业导师共同合理规划培养路线,建立里程碑计划,按照时间节点就科研项目开展检查、跟进和沟通,并就学生的企业体验、生活等诉求和存在问题及时响应、充分理解和帮助。企业导师应全程参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以及最终的毕业答辩等环节,确保各阶段的学习和科研质量。对学生来讲,从研究生二年级开始转入公司环境,以员工身份开展科研和项目工作,意味着需要在较大程度上放弃学校的同学交流、社团活动、科学讲座等,该过程容易导致学生初期对环境变化的陌生感及无力感,因此,企业导师作为项目共同负责人和学生的“上下级同事”关系,理应负有关怀和爱护学生的责任。此外,校内外导师需积极交流并探索校企联合教育的多种实现途径,如缩小研究生必修课比例,制定研究生一年级的上课课程,提供参与行业动态相关的学术会议等[8]。
(四) 学生方
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是主要的接受方,其研究成果、論文、专利和获奖等直接反应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成效,是后续继续开展联合培养的主要参考。就学生自身发展而言,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使其同时得到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各种资源和支持,了解学术界最新研究动态以及工业界的热点难点等发展形势,如统筹规划得当、执行到位,对学生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也为学生今后选择就业或博士学习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应当充分理解并遵守来自企业、学校以及导师的相关管理要求,配合好相应的管理规定,定期主动积极地与两位导师反馈当前阶段的学习成效与科研进展,尤其在参加学校安排的个别时段强制性课程学习时,需主动提前汇报给双方导师,以方便导师协调安排和公司项目进度的统一管理,切忌出现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在对方环境下学习的“两头空”现象,既耽误了学业,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持续推进。
总的来说,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贯彻始终的第一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其次才是项目研发。研究生并不是独立的科研个体,而是充分融入研究团队和校企联合项目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其科研精神的建立、研究能力的建立与培养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国家对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政府方、管理方、导师方和企业方所必须深刻理解并认真对待的。项目研究内容应该具有贯通性和持续性,为学生研究方向的确立和持续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稳定,尤其对于多个联合项目的开展,必须确保研究生不会因项目内容变化而反复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导致无法持续开展有效、深入和持久的研究工作。
(五) 管理方
双方导师在完成具体项目培养计划的制定后,需要与双方管理者同步时间点和质量考核点,在开题答辩、中期答辩和毕业答辩的各个环节均要保持一致。企业方与学校方共同商议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方案与细节内容,完善同时满足学校和公司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以合适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指引,在接近培养结束阶段,还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求职或继续求学心理,为后续的招聘工作或博士入学考试等开展必要的安排。总的来说,双方管理者在规章制度的安排、布置和落实执行上是协调一致的、相互补充的,学校方管理者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完善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紧跟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对科技创新要求,积极探索、论证和实践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多种可行路线和方法,落实到能满足我国研究生高等教育要求和地方经济及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关联方则通过联合培养项目进一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并扩大公司的影响力,留住研究生人才以实现企业的更快发展。
在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校方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的关系,确定好在何阶段以校方管理为主,在何阶段以企业管理为主,避免管理过程中双方出现不一致现象。在组织上的一个较好方法是双方共同成立联合培养委员会[8],组成成员包括政府、双方管理者、双方导师和学生代表等,开展对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项目资源配套、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及互补完善、预算资金使用、项目遴选及项目库建立、课题选定及开展成效等各方面,进行讨论协调并逐项安排落实。在此过程中,应听取各方意见,避免忽略任何一方,综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利益点,尤其关注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予以更多照顾和安排。对于资金使用分配、成果归属、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等容易出现分歧的环节,委员会还需要就专门议题深入讨论,体现权利义务一致性,并落实考核目标及权重,分阶段进行考核,对于该过程中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并反馈修改执行手段。
四 具体措施及成效
(一) 结合地方经济、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地处港粤澳大湾区核心位置,是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改革开放以来孵化出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为产学研人才培养的落地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202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未来五年,加快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驱动力、支撑力和源动力,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9]。乐聚机器人公司是在深圳市快速成长的高科技独角兽公司,专注于研发与销售仿人机器人产品,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技术和经验,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有重要份额[10]。南方科技大学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11]。
南科大机械系与乐聚机器人公司基于联合项目,开展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并服务于包括深圳市在内的大湾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些联合项目主要包括由广东省教育厅牵头的公校企研究生联培基地、联合实验室建设、技术攻关项目研发等。研究生通过深度介入这些联合项目,切实了解行业特点、企业研究现状,培养前瞻和分析能力,实现自我定位与产品研究规划,从中凝练出关键技术并开展攻关工作,培养工程化创新能力。
(二) 各利益相关方措施
广东省教育厅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中起了关键作用,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得以顺利进行,提供了相关政策使资本等资源向企业流动;提供了产学研人才市场平台等政策指引,促进技术市场的流动;在整个培养阶段,以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过程管理监督机制,对联合项目全程管控,并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参与联合培养项目的研究生在乐聚机器人公司参加仿人机器人项目研发,研发内容主要包括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优化分析、轨迹规划、运动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的设计及优化工作。通过从工程需求中提取出科学问题,重点实现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并由企业方快速完成关键技术的产业化转移工作,推进产品的迭代升级以及市场化推广进度。
校内导师主要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工作,在机器人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与成果,每周定期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科研进展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依据相关知识和可靠经验面对面或线上指导学生。企业导师参与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负责项目实质性推进,提供科研指导,并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关怀。
乐聚机器人公司以仿人机器人前沿技术进展以及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指定了合适的项目,并安排了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企业导师来指导联合培养学生的项目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性质与学校相比,在项目管理制度和进度执行上更加准确及时,对研究生工作效率、技术成本预算等也有更高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项目研究及应用的深刻理解。
南科大机械系与乐聚机器人公司持续开展了3年多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均能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培养了较严谨的科研精神并掌握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乐聚机器人公司提供了为完成学业的必要实验室条件和奖学金支持,针对学生资质,制定个性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促使其认真开展研究,较好地实现了毕业论文开题、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等工作。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乐聚机器人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族机器人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产品研发能力强,受到研发部门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多样化特点,其培养质量还受到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环境、导师学术水平及责任心、研究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等因素影响,但作为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在提升研究生深刻理解专业前沿及工程化技术需求、科学问题分析及学科发展前瞻、行业市场化特征及企业产品市场化过程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企联合项目,研究生能够以学生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审视学习、科研、工程化、市场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特点和相互促进关系,通过技术攻关在研究领域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通过产品的技术转移培养起较强的工程化能力,這些都为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在后续的职场工作岗位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 结束语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兼顾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地方科技企业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对行业认识及贡献度,更好地服务我国新形势下科技经济发展目标。我们在该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并取得相关成效,相关措施和方法对兄弟院校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编制[EB/OL].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
[2] 向史而新 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21-08-17.
[3] 吴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多主体协同模式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8):92-97.
[4] WOOD D J.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4):865-870.
[5] 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36-39.
[6] 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8):84-89.
[7] 余伟健.基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科教融合培养实施途径[J].大学教育,2021(4):25-28.
[8] 荆瑞勇,王丽艳,刘权,等.校企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98-99.
[9] 202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1-5-15).http://www.sz.gov.cn/gkmlpt/content/9/9112/post_9112756.html#733.
[10] 乐聚——高端人形机器人领导者[EB/OL].http://www.lejurobot.cn/cn/.
[11] 南科大简介[EB/OL].https://www.sustech.edu.cn/zh/abo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