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需求背景下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2024-04-12邓锐吴铁成宋志杰骆婉珍

高教学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资源

邓锐 吴铁成 宋志杰 骆婉珍

摘  要: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部署下,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维护海洋权益等工作变得日益迫切。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关键是培养海洋人才,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中海洋意识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综合体系不够等抑制人才培养的问题,期望通過思政建设、条件保障以及打造综合多个学科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学习力、思考力和行动力的高端人才。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涉海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005-05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building a maritime power,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urgent to develop the maritime economy, protect the marine ecosystem, and safeguard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a maritime power lies in cultivating maritime talents. To address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maritime awareness, weak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inadequate comprehensive systems in the current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 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e 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to nurture high-end talents with strong learning, thinking, and action capabilities.

Keywords: maritime power; maritim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rine resources;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ultivation of talent in maritime affairs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流场特性的水上飞机滑行状态绕流场解耦-耦合模拟方法研究”(52171330)、“近冰面航行条件下冰-水耦合作用对极区AUV水动力性能影响机理研究”(52101379)、“科考船艏部伴流特性及其流致声散射体输运机理研究”(52101380);2023年中山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类项目子项目“高性能舰船水动力性能要领及设计(线下课程)”(76170-12220011);中山大学研究生综合培养费“2023年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资助经费”(76170-11230014);2022年中山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类项目子项目“船舶阻力与推进(课程示范课程)”(教务〔2022〕91号)

第一作者简介:邓锐(1981-),男,汉族,安徽芜湖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航行器与近海结构物水动力特性研究、特种航行器设计。

*通信作者:吴铁成(1989-),男,满族,黑龙江宁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船海复杂流场精细测试与仿真,拖曳水池试验技术,船舶推进与节能。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一系列工作任务,包括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1]等各项工作。同时,党的十八大还建立了五个关键领域的指标体系,涵盖了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权益和海洋生态[2-3],翻开了依托海洋在新时代下加速我国发展的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深层次聚焦到“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上来。海洋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不仅是海洋强国的第一战略资源,更是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实现建设海洋强国远景目标的根本保障。而人才这一战略资源背后的坚实支撑[4],如人才培养方法、模式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科技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的竞争。人才的摇篮是高校,因此,各类涉海高校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则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培养具有海洋强国能力的高端涉海人才。

一  新时代的多维需求

(一)  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

海洋不仅是丰富资源的摇篮,而且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5]。我国是一个拥有广大海洋领土的海洋大国,拥有1.8万千米海岸线,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6],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将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方针提升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发展任务之一[7]。“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8],这一目标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强国的建设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需要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等硬实力方面取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海洋物质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社会文明和海洋生态文明[9]等软实力领域表现出色,以在国际国内海洋事務中可以通过“非强制的方式”实现和维护海洋权益[10]。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实力,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据《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图1),2010年底,全国海洋人才资源约为201.1万人,其中,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37.3万人,海洋技能人才58.7万人,2020年达到约400万人,同时将本科以上人员的占比由14.2%提升至30%。

由此可见,面向海洋强国,需要大幅提升海洋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及占比。我国在海洋人才培养教育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2016年全国有537所高等院校开设海洋专业,这为培养海洋人才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同时,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海洋专业毕业生分别达到92 524人和16 003人,这反映出我国在海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培育复合型海洋人才方面仍需精准定位、聚焦发力,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  新工科对行业的需求

随着工业5.0、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不断把新工科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核心区别在于“新”,旨在推动新经济和新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不仅给传统学科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对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科背景下所需要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视野和目标更加宽广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与手段更加前卫的教育措施,由此打破传统专业边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主体拓展,推动我国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范式。

根据智联招聘《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11]给出的数据(图2),2022年应届生期望就业的行业末位三名依然是能源/矿产/环保、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农林牧渔,基本属于传统学科所属的行业,与2021年差异不大,而其中从事技术岗比例最大的生源来源于工学。

由此可见,传统行业在学生就业的选择中并不占优势,仍然依靠大多数工学学生的支撑。但是,在新工科的冲击下,传统行业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如无人航运、智能运输、深海养殖等,都是传统行业在新工科孕育下绽放的色彩。因此,新工科背景下传统行业的不断变革,也在对行业所需的人才不断提出新要求。

对于工科教育而言,其宗旨是不仅要培养具备工程相关知识的人,更要培养“会做工程事”且具有良好价值取向的人,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应包含工程素养、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国家正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等代表性因素推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为此,国家急需加速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12]。这一努力旨在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并构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课程。

(三)  海洋时代对学科的需求

海洋工程与技术属于传统工科行业,在传统的认知中以计算、测试、制造为主要工作,一直都是制造国之大器的重要制造业,“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深蓝”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给海洋工程与技术行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这一领域,各种军用装备、深海探测设备、资源开发利用工具、海上作业保障装备,以及深海空间站等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进[13]。2021年4月7日,我国“海牛Ⅱ号”(图3(a))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并且成功地保压取到了可燃冰。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海底钻深大于100米且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方面的空白,而且将我国置身于深海勘探领域的世界前列。2022年10月,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图3(b))在南海西北陆坡约1 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点;2023年5月20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布放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

可见,海洋工程与技术既是我国保障海上安全、发展海洋经济迫切需要的行业,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撑行业。目前,国内有许多高校开设了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这些院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设计、建造国之重器的专业技术人才,但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仍然无法满足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需求[14]。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海洋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只了解传统方法的理论型人才,而是满怀激情、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是为了配合国家海洋战略的需求而兴起的学科。它应当在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持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需求,为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培养人才 [15-16]。

综上所述,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新时代高端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竞争力,是新工科发展的原动力,是海洋工程与技术这一传统行业在新时代下紧跟国家需求、不断随时代发展的生命力。

二  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一)  海洋意识不足

海洋意识是指国民对海洋知识、海洋现象与规律、海洋作用与价值、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和情感[17]。海洋工程与技术是为探索海洋、经略海洋、开发海洋提供高端的平台、装备和载体,缺乏这一前导性的意识,将导致对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热情不足,衍生出学生对于专业基本概念和常识性问题认识模糊不清、建设海洋强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淡漠的问题,无法较好地激发青年大学生投身海洋强国事业的学习自觉性,难以满足海洋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水平将直接影响中国在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方面的进展。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尽管海洋意识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7]。

(二)  实践能力不强

实践教学是高校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其作用不仅在于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在于锻炼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问题激发理论学习的热情。船舶与海洋工程作为一门工科学科,对于所培养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步并重。因此,要提高学生在多维需求背景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开设船舶与海洋学科的院校由于地理条件不佳,软件及仪器设备匮乏等原因,导致学生动手保障条件不足,难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多维需求下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  综合体系不够

面向目前的多维需求,以传统的单学科知识进行人才培养难以针对目标需求培养出能够进行全局把控的高端人才,将会导致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创新动力不足、更新换代蓄力不够的问题。此外,工科教育的重点不仅是要培养具备工程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人,更是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能够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适应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行业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传统的知识基础是力学和数学,长期以来由于平台、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跨学科的融合难以实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综合性难以提高,很难打造出创新型的高端人才。

三  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一)  思政建设引领专业课程

思政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18],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与专业课程的建设同向同行的工作。针对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思政建设,首先,要奠定思政内容对专业教育的激励地位,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更好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动之中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海洋强国之中。其次,思政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可切入性,即普及性、通识性和亲和力,避免冷僻、生疏的知识,通常基于历史事件、时事以及周边所发生的事件更加有利于增强其切入性。此外,思政教育可以具有一定的宽度,在增强海洋意识的同时从多个维度拓宽学生事业、促进专业交叉、立体了解海洋强国。以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除了思政建设全面融入课堂,建设思政素材库之外,还定期聘请行业相关专家给学生开展讲座,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步深入开展以思政促教学(图4)。

(二)  条件保障支撑实践教学

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中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习与训练,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强他们的综合实践技能和培养科研兴趣,实践教学是一项有效且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因此,必须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大对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购置仪器设备和软件,适应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升级和完善教学设备,以确保实践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展开,并为实践教学提供充分的教育教学条件。以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为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专门成立了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购置了多种学生创新训练所需的仪器设备(图5),满足学生日常科学研究和创新性尝试,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  课程体系综合多个学科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高端人才的沃土。为了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多维需求,面向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工业发展,人才培养应该走向复合化和综合化,课程体系的组织应该结合学科交叉应用的现状,从单学科知识的传递提升为多学科知识的建构,强化学科交叉,为学生提供面向产业需求导向、面向跨界交叉融合的多种课程选择,兼顾综合性、专业性,培养多元化和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以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为例,为面向多维需求培养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了混合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声通信、自动控制以及海岸工程的由近海到远海、由学科到需求的综合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的、立体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四  结束语

如今船舶与海洋工程所面临的是一个由海洋强国战略、新工科以及海洋时代交织而成的多维需求,承担着与历史上任何时期完全不同的人才培养重任。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中海洋意识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综合体系不够等抑制人才培养的问题,期望通过思政建设、条件保障,以及打造综合多个学科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 王芳.新时期海洋强国建设形势与任务研究[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37(6):197.

[3] 金永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与法律保障[J].人民法治,2015(6):13-18.

[4] 王琪,刘建山.海洋软实力:概念界定与阐释[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8-13,91.

[5] 习近平: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7/31/content_2459009.htm.

[6] 董志文,张广海.我国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论坛,2004(21):38-39.

[7] 金永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及保障制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2):81-85,92.

[8] 姚瑞华,王金南,王东.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战略路线图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3):15-20.

[9] 朱雄,曲金良.“共同体”视野下的中国“海洋强国”建设[J].海交史研究,2022(2):60-68.

[10] 韩增林,岑贝,刘旭.海洋强国战略下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对策研究[J].海洋经济,2020,10(5):16-26.

[11] 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EB/OL].https://www.xdyanbao.com/doc/1gskqqvdgv?bd_vid=5536629244435595380.

[12] 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9-06-15)[2022-08-06].http://www.gov.cn/zwgk/2009-03/26/content_1269531.

[13] 臧鋒.关注海洋地理.建设海洋强国[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3(3):45-48.

[14] 海洋强国&海洋人才[J].求贤,2020(8):12-13.

[15] 徐胜.走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J].求是,2013(21):41-42.

[16] 肖侠,吴价宝,宋儒鑫,等.海洋强国战略下涉海高校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路径探索——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J].大陆桥视野,2021(12):87-90.

[17] 张立敏.海洋教育国内研究综述[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4):12-18.

[18] 王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海洋意识教育[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0(6):117-122.

猜你喜欢

海洋强国海洋资源
广东省海洋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试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自然资源信息化框架下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体系设计有关思考
南海经济圈的构建设想及海洋产业选择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