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夹脊穴在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颈椎功能的影响

2024-04-11彭斌魏雅琴林福清吴惠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9期
关键词:夹脊椎动脉颈椎病

彭斌,魏雅琴,林福清,吴惠玲

福建省古田县医院,宁德 3522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与其他类型颈椎病相比发病率较低,在颈椎病总量中占比20%左右,但该疾病因各种因素使得患者椎动脉受压,或是椎动脉被刺激而导致正常的供血被影响,于是患者有头颈部疼痛、头晕耳鸣等常见症状[1]。目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较多,比如口服西药治疗、手术治疗、推拿治疗等等,但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且长期用药还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近年来的应用实践也证实,采用中医手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较好,在祖国医学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归属于“眩晕”的范畴,患者因外邪侵袭、外伤或是血瘀阻滞经络等原因,导致经脉失去濡养,气血闭阻而不通,不通即疼痛,最终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在该病中,寒湿痹阻型是常见类型,与患者受风寒侵袭、湿气侵袭有关,于经脉发病,对于该证候疾病的治疗,要结合具体的特点,帮助患者疏通经络,驱寒除湿。中医的温针灸属于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外治方法,整合了针刺和艾灸的特点与优势,共同发挥补气活血和驱寒除湿的功效。本研究选入我院在2022 年全年段收治的120 例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入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 例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患者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为分组标准,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60 例。在观察组中,有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龄26~66 岁,平均年龄(47.12±5.97)岁,病程半年至5 年,平均病程(2.92±1.14)年。在对照组中,有男性23 例,女性37 例,年龄28~66 岁,平均年龄(47.57±5.78)岁,病程则为半年至5 年,平均病程(2.89±1.14)年。分组后的基本资料,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为可比,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参考《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的疾病标准,纳入的患者均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情况相符并确诊[2]。②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患者均归类于寒湿痹阻的分型,颈部僵硬、麻木、疼痛等症状均相符[3]。③患者在纳入研究前2 个月内未经其他手术治疗。④患者对本研究目的及方法知情,配合度高,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有晕针史的患者。②对使用针灸有过敏史的患者。③有颈椎病手术史或其他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外伤史患者。④合并恶性肿瘤或骨折疾病的患者。⑤先天畸形问题或狭窄问题的患者除外。⑥配合度极低,中途主动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案,包括牵引+针刺治疗,取患者坐位,要求患者颈部保持前倾的状态,并控制与躯干纵轴在10°~30°角度范围,力度以5~10 kg 范围适宜,并以患者的适应性和能力逐渐调节大小,每日治疗1 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0 min,持续治疗2 周。针刺取0.3 mm×40 mm 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方法针刺主穴百会、风池、合谷等,配穴则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选择,比如头晕头痛的情况需要在原基础上加上四神聪穴位,存在肩部或手臂麻木等问题的患者要增加极泉、列缺等穴位,若患者恶心心慌,且有出汗症状,需增加内关、大椎等穴位,针刺保持0.3 寸,以提插捻转得气,留针30 min,取出以后持续进行30 s 左右的按压,30 s 后再1 次行针,每日1 次,持续治疗1 周后隔2 d 后再次进行1 周的治疗,治疗共计2 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夹脊穴,取患者俯卧位状态下明确患者颈部得以显露,随后做好消毒工作,毫针选择0.3 mm×40 mm 直刺,进针长度保持0.3 寸,完成后要在针柄的位置上套好艾条,长度为2 cm,点燃后保持和患者皮肤3 cm 以内的距离,在即将烧尽时注意将灰烬去除干净。留针控制在30 min 左右的时间,完成后隔1 min 在行针,每日1 次,患者需连续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5]。痊愈表示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超过95%。显效表示治疗后患者证候积分降低幅度为70%~94%。有效表示患者证候积分降低在30%~69%,无效表示患者证候积分降低数值低于30%。临床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组内总例数×100%。②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4]评估患者的颈椎功能情况,该量表共计10 个项目,包括驾驶、睡眠、头痛、娱乐等,各项目分值在0~5 分之间,分别由无障碍过度到完全障碍,总分值在0~50 分之间,分数高低和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成正比。③中医证候积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要求为准,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归类,内容包括肩颈上肢窜痛麻木、颈部僵硬、恶寒畏风和活动不利4 项,分值由0 分、2 分、4 分和6 分表示,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重。④左右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生产的型号为IU22 型的迈瑞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包括左右侧、基底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工具作统计学的评估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率(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颈椎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椎功能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4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左右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

3 讨论

当前颈椎病已成为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同时也属于职业病的范畴,因各种因素影响颈椎长时间被压迫和刺激,其中神经、脊髓等均可能受到损伤,造成颈椎疾病,而在该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就是椎动脉型,其诱发原因与患者机械性、动力性压迫颈椎动脉相关,在其影响下动脉血管出现狭窄的问题,最终供血不足。一旦患病,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加上复发率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在中医学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归类于“眩晕”的范畴。在外邪入侵的情况下发生痰湿、血瘀阻滞,经脉濡养失调,而人体长期筋脉肌肉失去濡养,又会诱发持续性地疾病[6]。临床针对寒湿痹阻型病症患者,建议积极应用中医辨证的理念和整体医治的观念拟定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工作[7]。

在中医治疗方案中,针刺是一种常用方法,其中温针灸较为常用,该方法集合了针刺、艾灸的应用优势,前者有疏通经络和有效止痛的功效,帮助患者温肾固本、化瘀散结,对患者经气的活动有很好的激活效果,帮助患者调节各项生理功能。此外,艾叶在中医中是非常有效的药物,其具有的温经止血、驱寒止痛的作用契合了颈椎病患者的治疗需求,结合针刺的使用可以发挥很好的协同效果[8]。对颈椎病患者而言,颈部的夹脊穴是最为重要的穴位之一,位于太阳膀胱经、督脉的重要位置上,有一定的覆盖影响,使用针刺治疗的过程中,针刺的作用直接发挥在两大经脉的覆盖范围之中,能很好地调节患者经气和阴阳,帮助患者通络理气及散寒止痛。夹脊穴在温针灸的作用下,调节经气,随着艾灸的燃烧和效果的发挥,直通患者疼痛病区,进行了有效的经脉传导,止痛与散寒功效进一步发挥,帮助患者通络益气[9]。本研究中,采用常规针刺、牵引方法治疗基础上加以温针灸夹脊穴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单一使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并且对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更好,NDI 评分更低(P<0.05)。究其原因与温针灸夹脊穴整合针刺与艾灸功效有关,前者利用毫针的传导作用,艾灸热力更精准地传递到重要穴位中,达到散寒除湿功效,患者的血液循环得以改善,其流畅性增强,止痛效果进一步增加。而传至患处后血管扩张,原本紧张的颈部肌肉得到疏解,炎症消除,于是颈椎障碍等问题得以缓解甚至大幅度改善椎动脉的顺应性也极大程度提高,这样脊神经应激能力、颈部紧张肌肉、颈椎功能都将得以改善[10-12]。基于此,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左/右侧、基底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升高,其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对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寒湿痹阻型)的患者,在为其提供的治疗方案中增加温针灸夹脊穴的应用,可改善患者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整体的疗效。

猜你喜欢

夹脊椎动脉颈椎病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颈夹脊”源流考略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