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标准服务能力 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2024-04-11张佩玉卢铁林

中国标准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标准化基地

张佩玉 卢铁林

智能制造是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的交叉融合,促使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制造模式、产业分工等不断变革。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正式批准成立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制造基础)(以下简称创新基地),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承建。基地的创建是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向融合、跨界、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载体。

着眼高质量发展 打造智能制造标准化基地

为充分满足智能制造领域对于新兴服务发展需要,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新引擎,集评估认证、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研发、生产、专业培训与演示为一体的综合科研服务发展的创新基地载体,仪综所为创新基地在亦庄建立了总建筑面积为5335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基地。重点搭建了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将多项智能制造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该平台上进行验证,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符合性,实现虚拟制造与实体制造的深度融合,同时发挥创新基地服务功能,集培训、演示和示范的功能,打造了“一站式”综合服务的创新基地载体。

创新基地围绕“高质量发展”“互联网+”“智能+”“标准化+”战略规划,聚焦智能制造基础,以“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协作联动、长期运行、动态调整”为原则,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提升标准服务于产业全链条服务能力,构建智能制造高质量标准服务体系,带动地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生态环境。实施多种协同创新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立足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创立核心服务价值品牌。

多种机制保障基地建设发展

为了保障创新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采用了多种工作机制结合,有力保障了基地建设良性高质量发展。

(一)标准化协同的工作机制

创新基地通过成立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中央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联盟,并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等方式,针对政府、创新园区、制造商、用户、高校/科研院所五方面需求,围绕区域和产业创新需求,整合合作资源,搭建关键技术研发、试点示范、标准化推广、技术转移等形式的共享对接。

(二)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服务机制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相关内容,创新基地运用智能制造理论体系,以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央企联盟等工作为契机,探索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服务贯穿企业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全生命周期,涉及到材料、生产资源、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供应链体系、营销体系等全产业链。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伴随系统工程的推进逐渐递进,包括诊断咨询、规划设计、工程实施、评估测评和维护服务。

(三)央地联合协同交流机制

创新基地积极探索机构合作模式,仪综所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机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冶赛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5家基地副理事长单位共同建设“智能制造系统创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服务北京、辐射全国,以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核心关键装备和标准研制及工程化应用为重点,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创新基地的“磁石”效应,集聚国家和地方标准化资源,针对国家智能制造重点技术需求及地方应用需求,点面结合,全方位支撑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促进智能制造相关企业的自主品牌技术创新,全方位支撑智能制造产业升级。

(四)智能制造学科教育理论建设机制

创新基地联合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将智能制造标准化人才培养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自动化质量和标准专业课程设计,培养具备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与标准化相关理论、方法的复合型专门技术人才。

(五)基地间共建合作共享机制

智能制造涉及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等资源汇聚型的融合创新高地,是与诸多产业制造技术交叉的热点话题。创新基地始终坚持基地合作及资源贡献,已经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新型电力系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高档数控机床)、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有色金属)、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先进制造工艺及关键零部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计算)、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汽车)等基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创新应用和落地实施。

标准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创新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以标准化为抓手,全面推进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创新基地建设五年来,在构建高质量标准体系、国际标准化及合作、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开展了标准创新工作,取得一批亮眼成果。

创新基地联合成员单位着重从三个方向开展标准创新工作。在国际国内标准化协同及合作方面,对口组织专家开展国际电工委员会/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IEC/SyC SM)智能制造標准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发好“中国声音”。创新基地持续加强国际标准投入,依托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中央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联盟,并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等方式,全力推进一批国际标准的立项和制定工作,推动ISO、IEC及ITU国际标准百余项、发布国际标准40余项、研制并发布国家/行业标准80余项,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成团体标准百余项;在区域产业创新层面,探索智能制造服务企业的诊断评估工作,制定北京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北京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遴选工作。创新基地持续为北京、重庆、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等16个省市近50 0家企业开展评估,通过智能制造诊断评估,实地了解每家企业智能制造基本情况,提出针对性、可操作、因地制宜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深入调查企业智能化改造意愿,了解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形成智能制造储备项目库。创新基地遴选了智能制造基础较好、有投资能力、开展智能制造意愿较强的企业,探讨利用工业大数据、数据字典、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及无线通信、数字孪生、预测性维护等新一代技术的可能性,通过梳理10余个不同行业,形成分析行业现状、体现行业特点、指导行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及示范应用案例;智能制造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基地支撑工信部开展智能制造理论体系研究,作为北航、北交大、华中科大、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智能制造相关学科的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复合型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先后有6人获得IEC 1906奖,多位基地专家担任国际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及工作组召集人。创新基地每年组织开展了超过10余次大型技术研讨活动,通过各类形式在多地开展了百余次标准宣贯和培训,参与人数超万人次。

立足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创立核心服务价值品牌

创新基地后续将立足于传感器、工业网络、仪器仪表、测量控制与自动化等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开展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及行业应用。整合梳理智能制造相关业务,打造集智能制造诊断咨询、规划设计、仿真建模、MES实施、系统集成、预测性维护、数据字典及机器可读标准化、安全评估、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宣贯、技术研讨与定制培训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加强第三方服务联合体、央企协同平台、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汇聚行业资源,为政府各职能部门提供政策、项目和活动支撑;以智能制造为依托,创立核心服务价值品牌。另一方面,创新基地持续加强NQI服务能力建设,围绕科技成果与技术标准的脱节问题。推动基地成员单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面向市场需求共同开展技术咨询、检验检测、标准验证等活动,从源头上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相应的技术标准,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贯通技术创新链与标准生态链。围绕标准研制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顶层规划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国际标准化转化通道,将我国智能制造方面的技术经验及成果输出到国际,形成更多智能制造相关的“中国标准”“中国案例”。创新基地将持续开展全方位的企业服务,加大机器可读标准辅助工具的开发力度,结合制造企业对新型标准化的需求形成一批智能化辅助工具,构建多层次、细颗粒、强产业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应用模式;创新基地持续推进基地间、各国间、成员间的务实合作,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网络化的基地间交流活动,进一步发挥智能制造领域专家咨询组作用,提升基地行业影响力,形成核心服务价值品牌。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标准化基地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标准化简述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