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童诗之趣 寻月之文化

2024-04-11黄婷婷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期
关键词:叠词月儿儿童诗

黄婷婷

教材保留了很多老课文,叶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就是其中之一。这首儿歌自创作之日起,一直为小学生所诵读,成为几代人收藏的经典。作为一年级的第一个课文单元,也是教材出现的第一首儿童诗,教师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呢?为了让自己教得更明白,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教?

为什么一首简简单单的小诗能经久不衰呢?在2022年版课标和统编教材的背景下读这篇老课文,它有什么魅力呢?备课前,我仔细阅读了相关资料: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小学教员出身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儿歌和儿童诗原本都是为开明书店编写小学生国语课本而创作的“课文”。因此这些儿童诗带着中国传统的“诗教”功能。1932年,叶圣陶创作《月亮船》,1955年将其改为《小小的船》。他在日记上写下了50多字的跋:“九日夜得《小小的船》一首,自以为得意,录之。多用叠字,多用ɑn韵字,意极浅显,而情景不枯燥,适于儿童之幻想。二十年前在开明编小学生课本,即涉想及此,直至今日乃完成。”

看来叶圣陶先生,不只是要给儿童写诗,而是用儿童的视角在写诗,写出了儿童的诗。而我们作为教师,是不是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学习用学生的语言去说,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呢?与其说是在教学生读诗,不如说教师跟着学生回到童年时代,去想象、去吟诵这首学生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诗。

二、教什么?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叠词不就是儿童最初的语言吗?从“爸爸”“妈妈”这些词语开始学习说话。而叠词的运用,最早可追溯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因为叠词简单好记又易模仿,成就了这些最初的口口相传的文学样式。不管是人类最初的文学,还是每个儿童最初的语言记忆,都是从叠词开始,那么,叠词不就是儿童自己的语言吗?何须学?要学习的是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关注这一语言现象,了解叠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让叠词的教学更有实效。

本单元是围绕“自然”这个主题编排的。这首小诗想象奇特,课文插图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对夜空无限的遐想和对大自然由衷的喜爱。其实中国人对月亮的喜爱由来已久,从古到今,诗词歌赋中不乏对月的描写和想象。从形式上看,这首小诗的语言具有鲜明的音乐性,节奏舒缓、和谐悦耳;从内容上看,这首诗的意象美好,天真、纯净和烂漫。在完成一年级阅读课常规的朗读和识字教学任务外,应紧紧抓住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带领着学生披文入情,反复揣摩,实现言与意的完美统一。

有了这样的感悟,除了常规的朗读和识字之外,我得到了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积累简单的叠词,体会叠词之妙;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月儿、蓝天、星星的意境唯美,初步感受儿童诗的趣味。

三、怎么教?

这样简单易懂又画面唯美的儿童诗,到底该怎么教呢?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品味叠词,体验诗趣

短短几行小诗,连续运用了多个叠词,它们的指向都很明确且含义丰富。“弯弯”“小小”写月儿的形状,描写月儿的精致与美丽;“闪闪”写的是星星在夜空中的动态之美;“蓝蓝”描绘了晴朗夜空的深邃广阔。怎么体会叠词的妙处呢?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比较“小的船”与“小小的船”,又对“很小的船”与“小小的船”进行反复朗读,学生回答:“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读起来不好听了,星星、月亮好像不怎么可爱了,怪怪的”,这也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发现用了叠词感觉月儿更可爱、更惹人喜欢,发现这样的语言包含着作者对月儿的喜爱之情。我再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用填空的形式说出“弯弯的眉毛、小小的嘴巴”等词语,就达到了迁移运用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叠词说说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实现从课内到课外语言积累的过渡。

叠词的含义简单,积累和运用也很容易,那么,学习这样的课文是不是就停留在简单的读背上了呢,能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再向纵深走一些呢?在教学完整首诗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弯弯的月儿还像什么?小姑娘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其他呢?”用这样的追问,启发学生关注本体和喻体表面的相似,更启发他们关注这个比喻背后的心理动机,将思维引向了更加纵深的地方。学生在品味叠词的同时,体会了诗的乐趣,更提升了自身思维的品质。

2.创设活动,走进诗境

“感受月儿、蓝天、星星的意境”这一教学目标是对诗歌中意象的挖掘和重视,也是这一课创设情境的路径。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唤醒学生的经验,启发学生借助情境想象和感受诗歌的形象,体验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前,我启发学生链接生活:你见过哪些船?再给出小船的图片,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船?坐在这样的小船里漂啊漂是什么感觉?在学生想象描述完自己的感觉后,我顺势提问:课文里的小船是什么?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同时带着美好的童话思维。学生年级低,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这一课的学习,想象是关键。课堂上,依循课文情境,我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图片呈现等方式,轻轻扇动学生想象的羽翼。如教学第二句“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时,我播放音乐,让学生全体起立,仿佛我们一起在太空里遨游,这里看看,那里看看,都看到什么了呀?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美妙境界中,有的说“我看到周围全是星星”,有的说“我真的飞起来了,我看到我长了翅膀飞呀飞,飞到月亮上了”。情动而辞发,除了想象,这一过程也是语言的训练,此时的回答是情境中的自然生成。当我说“举起你们的小手做一颗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吧”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动了起来,与课文情境深度融合在了一起。

学生沉醉其中,到最后《月亮船》的音乐播放出来时,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轻轻地哼唱起来。听完歌曲我问学生:“想知道谁把这么美的诗歌带给我们?”“那就是叶圣陶爷爷,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他的童话故事和儿歌,陪伴了老师的整个童年。现在,我把叶圣陶爷爷和他的其他作品介绍给你们。”那一刻,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

3.拓展读写,月中寻根

学完这首诗学生总觉得意犹未尽。从古代到现代再到当代,从神话传说到民间故事再到诗词歌赋,月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怎样让一年级学生进一步亲近儿童诗,浅浅地感受一下月亮中的中国文化基因呢?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我引导学生一起回忆了二年级学过的李白的《古朗月行》,一起讨论:大诗人李白看到月亮,有着怎样的想象呢?又带着学生一起赏读其他与月亮有关的现代诗歌。

通过这些诗歌,学生发现天马行空的想象是诗歌的源泉,每个时代的诗人仰望月亮,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在儿童诗里,月亮简直就是学生的玩伴。“文中的小朋友想象自己躺在月亮上,那我们何不也和月亮玩一玩呢?”在这样的顺势启发下,诗一样的语言从学生嘴里冒了出来,有的说:“我想问问月亮,星星是你的学生吗?我想问问月亮,白天的时候,你和星星躲在哪里了呢?”有的说:“我想追月亮,我坐上风筝飞呀飞,和月亮一样高,和它一起拍个照。”还有的说:“我想吃月亮,不知道它的味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是不是像棉花糖一样软乎乎的呢?”

教師告诉学生:“这些语言就是诗,我把这些文字打在屏幕上,署上他们的名字。”学生瞬间充满了惊喜和幸福感,也跃跃欲试起来。

教学低年级学生,好像自己也和学生一起返回到了生命成长的重要起点上,从头学起,从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到一诗一文。和他们共同走过这一段路程,才算真正认识学生,真正把课备得更明白透彻。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叠词月儿儿童诗
月儿船
正月十五月儿明
教案《创作儿童诗》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月儿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