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语境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逆向设计
2024-04-11邵侠
邵侠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以综合、实践的方式,通过对语文要素的整合,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发展能力、提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跳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实施策略。以学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让学习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语境是指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外部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形成的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此处的社会环境与学习场域中的生活情境指的是同一对象。以生活语境来替代生活情境,更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由此,笔者提出了基于生活语境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的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语境的关系辨析
生活语境作为真实事件发生的场域,是客观存在的对象。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个人或群体的主观表现。在生活语境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将主观表现与客观对象统一成一个整体。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理清两者的关系,从而明确各自在整体中的作用。
1.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应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将情境性和综合性融入其中,形成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由此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语境是一种目标与内容的关系。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采用大任务、大项目或大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在教学与鲁迅先生相关的文章之后,教师提出大任务:“鲁迅先生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先生的文学家和革命家身份,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他的思想家身份呢?请你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根据鲁迅先生的某个观点撰写一份300字的报告,论证其思想家的身份。”目标与内容的统一衍生出了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方法与问题的关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视作学习的方法。生活语境是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呈现,为实践活动提供了真实的生活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语境之间构成方法与问题的关系。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语言,表现了父亲和母亲对爱的两种不同的理解。教师据此设计了综合性学习问题,首先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收集家庭成员的日常对话,完成对话日记,然后设计问题:“爸爸、妈妈和你对什么事情产生了不同意见?你准备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描写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内心情感?请以‘语言与观点为题完成写作任务。”一个生活问题便可构成一个新的语境,可帮助学生达成迁移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
3.认知与评价的关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表现为线状的“历时性”过程,先运用知识完成生活语境中的认知任务,然后利用一个新任务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这一角度可知,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语境之间形成了认知与评价关系。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小小‘动物园”的综合性学习为例,认知任务1是“你找到了哪些描写体型的词语?”,对应的评估任务是“妈妈的体型有什么特点?”。认知任务2是“这些动物喜欢吃什么?”,相应的评估任务是“妈妈爱好的食物与哪种动物相似?”。认知任务3是“人有哪些不同的性格?”,相应的评估任务是“这些动物可以跟人的哪些性格相对应?”。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这些信息关联起来,就找到了妈妈与某种动物的共性。认知与评价完善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促成了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语境构成的三种关系,分别对应学习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构成了一条完整学习链,为选择主题、制订策略、设计方案指明了方向。
二、生活语境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策略
笔者借鉴逆向教学模式,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确定主题、制订目标、构建评价标准和设计学习方案。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目标前置,根据预期结果(目标)来确定综合性学习任务;二是评价优先,确定学生达成目标的不同评价标准,三是以学为中心,设计指向不同认知维度的实践任务。
1.确定生活语境中的学习
主题
教材蕴含丰富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一类是已经编排好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另一类是由常规单元中的内容衍化而成。为使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对主题名称进行修改。综合性学习的过程跨度较长,需要对整个学期的学习主题做到统筹安排。笔者在实践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主题目录(见表1)。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灵活调整主题活动。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一个学期内教师能够安排3次主题活动,其他主题可以放在课余时间,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要定时听取学生的汇报。
2.制订生活语境中的学习
目标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应指向关于学的要求与方法,目标描述应考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目标内容应符合生活语境中的真实事件。要从教学目标转向学习目标,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撰写目标文本。在每条目标的前面加上“我能”“我会”等开头语,使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分类动词,作为学生预期发展的认知思维。
如对表1中“我们还需要继承孝文化吗”这一综合性学习主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1)(我能)举例描述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爱。
(2)(我会)搜集传统孝文化内容的成语典故、小古文等资料;(我能)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我能)举例说明对传统孝文化的观点。
(3)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孟佩杰、陈斌强、朱晓晖的视频,(我会)从传统孝文化的角度进行评论。
(4)针对学习主题“我们还需要孝文化吗”开展辩论赛,(我会)参加正方或反方的辩论小組,运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5)(我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我会)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孝心。
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删除开头语。加点的动词来自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举例”“描述”“说明”属于理解维度,“分析”“辩论”属于分析维度,“评论”属于评价维度,“运用”属于应用维度。这样的学习目标摆脱了以识别和提取为主的记忆认知,将预期结果提升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层面,充分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
3.构建生活语境中的评价
标准
教学评价中,通过低、中低、中高和高四级水平的评分规则帮助学生判断自己处于哪个水平。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评价的经验基础,笔者将四级水平简化为三级水平,并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主题为“我手写我心”的综合性学习,笔者根据学习目标制订了对应的评价标准(见表2)。
在设计评价标准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情,分析低、中、高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具备的认知能力,然后结合综合性学习主题编制评价标准。标准的内容应体现在生活语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在撰写内容时,可参照学习目标的撰写方法。
4.设计生活语境中的学习
方案
学习方案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指南,由表现性学习任务和任务评估两部分组成。表现性学习任务写明了学生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实施步骤,也就是在大任务中嵌入若干项小任务。任务评估是从生活语境中提炼出来的新任务,通过对新任务的完成水平去评估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设计了主题为“植物档案”的综合性学习。首先,笔者设计了总体的学习过程:(1)采集少量枝叶制作标本;(2)利用百度识图了解植物信息;(3)设计一份植物档案作品;(4)模仿《昆虫备忘录》的样子描写一种植物;(5)举办“植物档案”校园展览。然后按照课时编写学习方案,本课一共3课时,以下为第1课时的学习方案:
(1)表现性学习任务1:制作植物标本。
多媒体素材准备:制作植物标本的教学視频。
①视频告诉我们,制作植物标本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②制作植物标本的步骤是怎样的?
评估任务:按照步骤制作植物标本,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
(2)表现性学习任务2:识别植物标本。
①用什么方法识别植物的
名字?
②展示收集到的植物标本,并向同学介绍相关信息。
评估任务:利用教师提供的设备,向同学演示识别植物的操作流程。
(3)表现性学习任务3:设计植物档案作品。
多媒体素材准备:一份教师个人的虚拟档案。
①分析老师的个人档案,你发现了关于老师的哪些信息?
②制作植物档案,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③如何能让档案作品看起来更美观?
评估任务:为植物标本制作一份档案材料,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想法。
表现性学习任务与评估任务的紧密结合,促成了过程性评价的有效落实,教师能及时发现哪个环节的任务简单,哪个环节的任务困难,也能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表现,从而为改进任务与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从生活语境出发,本文为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提供了新的实践策略。生活语境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实践环境,成为联通语文知识与真实问题的桥梁,生成了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基于逆向设计,将教知识转变为用知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践行孝文化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JY14-L27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丰县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