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图经》传统制药方法对现代中药制药的意义

2024-04-10陈佩佩隋利强詹志来黄泽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服法药膏草图

陈佩佩 隋利强 詹志来 黄泽豪*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中国中医科学院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00

苏颂主持编撰的《本草图经》是我国第一部版刻药物谱图,原书已佚,现参考的是20世纪80年代尚志钧先生辑校本[1]。《本草图经》(辑校本)共20卷、814种药物,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主要记载了各药物的产地、形态特征、主治功效、采摘季节、炮制方法、鉴别方法与配伍、禁忌等。该书图文并茂并附以实用的方剂及以治案举例,对现代临床医疗临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其中饮片质量、疗诊用药、中药炮制及煎服等因素直接影响中药疗效。而中药通过加工处理可提高药物纯净度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等作用[3]。因此,本文以《本草图经》(辑校本)所记载传统制药方法为研究范畴,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并总结各制药方法的特点,探讨古代中药制药方法对现代中药药剂技术传承与创新的启蒙作用。

1 《本草图经》传统制药方法的记载

笔者对《本草图经》(辑校本)所记载植物药(草部、木部、果部、菜部、米部及本经外草类、外木蔓类),动物药(兽禽部、虫鱼部),矿物药(玉石类)中的传统制药方法进行分析,从“蒸/煎煮燀法”“药膏基质法”“制丸法”“捣末酒调服法”“过滤法”“酒炙/浸法”“水调服法”“膏煎法”“其他方法”九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见表1),并得到《本草图经》中各部传统制药方法所占比例(见表2)。

表1 《本草图经》传统制药方法各部数据统计

表2 《本草图经》传统制药方法各部的特征比例

根据纵向整体分析,从表1数据统计得出,《本草图经》中所记载的传统制药方法共有588种,分别为蒸/煎煮燀法182种,占31.0%;药膏基质法104种,占17.7%;制丸法96种,占16.3%;捣末酒调服法73种,占12.4%;过滤法47种,占8.0%;酒炙/浸法27种,占4.6%;水调服法33种,占5.6%;其他方法15种(钟乳法7种,煨法、熏法、造桂浆法各2种,淳漆法、杏酥法各1种),占2.6%;膏煎法11种,占1.9%。制备方法的比重由大到小为:蒸/煎煮燀法>药膏基质法>制丸法>捣末酒调服法>过滤法>水调服法>酒炙/浸法>其他方法>煎膏法。其中,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分别有353种占60.0%、128种占21.8%、107种占18.2%。

根据横向各部分析,从表2数据统计看出,草部、木部、果部、菜部、米部中记载到古代制药方法的药分别有151种、74种、26种、30种、14种,占据了植物药类的80%以上;其中蒸/煎煮燀法在各部中所占比例均最大,其次为药膏基质法、制丸法及过滤法;但果部、菜部、米部中未记载到膏煎,菜部对酒炙/浸法、水调服法、其他方法也无记载,米部、木部中对捣末酒调服法的记载较少见。本经外草类、外木蔓类最常用的方法分别为药膏基质法占31.8%、捣末酒调服占64.3%,但对过滤法、煎膏法及其他方法比例均为0%。玉石类中主要用到蒸/煎煮燀法、药膏基质法、制丸法,对于酒炙/浸法未发现相关记载。兽禽部、虫鱼部最常见方法分别为蒸/煎煮燀法、药膏基质法,而兽禽部中过滤法较罕见,虫鱼部未对酒炙/浸法和煎膏法进行收录。

经以上总结发现,《本草图经》对传统制药方法的记载主要依据中医药 “辨证施治”理论、药物自身性质及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而选用不同的中药加工手段。例如菜部、果部、米部具有药食同源的特色,多需经过蒸/煎煮燀法将药物制成口服用药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此外还采用药膏基质法将药物制成非口服用药以满足难以口服用药患者的需要。

笔者再根据表1数据进行纵向分析总结各传统制药方法的特点。

1.1 蒸/煎煮燀法 《本草图经》中记载蒸/煎煮燀法共182种药,其中草部最多有53种占29.1%,依次为木部、玉石类及虫鱼部、禽兽部,而本经外木蔓类仅占0.5%。蒸/煎煮燀法即为“水火共制”法,主要包括蒸、煎、煮、炖等加工传统制药方法。为获得临床治疗的需要,根据药材的煎煮时间、用法用量等因素,将液体辅料(如水、酒等)与药物同煎、煮、炖服,以满足药物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被溶出[4]。如《抱朴子》云桑黄,“取桑枝一小升,细切,熬令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大升”;张文仲言羚羊角治四肢烦热者,羊胃一枚,术一升,以水二斗,煮取九升,一服一升。

1.2 药膏基质法 药膏基质法共104种,主要收载于《本草图经》中的动物药和矿物药,除米部外均运用于其他各部,其中虫鱼部运用最广泛。书中对药膏基质法的记载主要是通过分离动物药或矿物药的有效部位,再加入适宜辅料制备成膏药形式使之作用于皮肤表面。如有《箧中方》“恶实摩膏主之,令稠成膏”,《周礼》“矾石治蛇咬,烧刀子头令赤,以白矾置刀上,看成汁,便热滴咬处”等记载。药膏基质法所制成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疮毒、患癣、赤疹、丹毒等病症,多以敷贴、涂抹等形式直接作用于皮肤损伤局部处,具有疗效确切、携带方便、生物利用度高等作用,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5];与药酒调涂还具有皮肤吸收性好、穿透性强的特点,从而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6]。

1.3 制丸法 制丸法制备成形后的药物剂型称之为丸剂,即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辅料黏合而成的制剂[7]。当药物含有芳香成分或毒性成分时不宜选用煎服、炖服,因此将其具有特殊成分的药物制成丸剂,可用于临床上急、慢性病的治疗。《本草图经》对此法共收载96种,草部最多33种占34.4%,玉石类次之占28.1%,其中植物药多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大小不同的蜜丸(丸如赤小豆、丸如梧子),矿物药多制成宿丸、硫磺丸等不同大小的丸剂。可见,将药物制成不同大小的蜜丸,使之释药与作用速度不同,达到缓和药物性能及矫味矫臭等作用,临床可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进行选用。

1.4 捣末酒调服法 《本草图经》中捣末酒调服法共记载73种,主要运用于玉石类与禽兽部,而果、菜、米部几乎未见记载,因其多需经烹饪方可达到药用价值。有研究[8]表明,“酒为百药之长”,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通经络之功效,用酒制药可辅佐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书中有不少用酒调服药物以治疗疾病的处方,如“白药去粗皮,焙干,捣,筛,酒调服钱匕,疗心气痛,解热毒甚效”;“鲤鱼治齿主石淋,处方为鲤鱼齿一升,筛末,以三岁苦酒和,分三服”等。由于药物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的性质,而脂溶性药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因此用酒制药可将其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以增加药物临床疗效。

1.5 过滤法 该书中过滤法共收载47种药,草部最多有17种占36.2%,其次为玉石类15种占31.9%,本经外草类、外木蔓类均无记载。此法以多种药物进行煎煮用纱布将滓-汁分离而得到药用成分。如《海上方》有记载:“治脾心痛,吴茱萸一升,葱花一升,以水一大升八合,煎七合,去滓,分二服”;“《箧中方》龙骨治女经积年不通,用龙胎、瓦松、景天三物各少许,都以水两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可见,药材经过滤处理可达到滓-汁分离、有效成分被提取,减少服药用量,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刺激性的发生的目的。

1.6 酒炙/浸法 《本草图经》对酒炙/酒浸法共记载27种,草部最多12种,依次为木部、本经外草类。炙法即将加工后的中药材,加入适宜的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9]。酒炙药物既可祛寒湿、补气血、通经络;又可使药物有效成分浸出促进机体充分吸收以提高临床疗效。例如“火炭母草用盐酒炒,敷皮肤肿痛处”及“《诗》云茅根主卒吐血,细到三升,酒浸,煮服一升,良已”等酒炙酒浸加工技术,可提高中药材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药物活血功效。此外,酒自身具有除菌防腐的功效,酒炙/酒浸药物在避光密封保存下,不易发生腐败变质反应,适当延缓了药物贮存时间。

1.7 水调服法 水调服法共33种,主要分布于动物药及植物药中的草、木部。书中记载将药材捣为末或捣为散,用水、浆水、米汁、生姜汁等调服。如张仲景蜀漆散“蜀漆、云母、龙骨等份,杵末,患者至发前,以浆水和半钱服之”,狼杷草治痢“取苗,阴干,捣为散,取散一方寸匕,和蜜水半盏服之”。用米汁、浆水等液体辅料调服具有调中和胃的功效;又因其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而具有健脾养胃之功,故临床上可用于脾胃虚寒患者。

1.8 膏煎法 《本草图经》对煎膏法的记载相对较少,共11种,多分布于草部、木部、兽禽部及玉石类中。该法主要是将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加入药粉等辅料而得到半流体药物。如黄精“切一石,以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出取汁,澄清,加炒黑豆黄末再煎如膏乃止,煎如膏”。将中药材制成浓膏状的形式,提高了药物的浓度及稳定性,便于临床患者服用。

1.9 其他方法 笔者将《本草图经》中对个别药物进行特定的炮制方法统归为其他方法。有钟乳法、煨法、熏法、造桂浆法、淳漆法、杏酥法,书中共15种药物记载到此方法,主要分布于玉石类。但在现代中药制药中已几乎消失,体现了苏颂对继承前人劳动成果的重视。

2 《本草图经》传统制药方法对现代中药制药的启示

根据《本草图经》所记载的药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上述传统制药方法的特点,可从侧面总结出传统制药方法对现代中药制药(分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剂技术)的启蒙意义。

2.1 现代中药制药对传统制药方法进行传承 由表2可知,《本草图经》中对传统制药方法以口服用药的形式记载外,还以外用药的形式记载,如药膏基质法共182味药占17.7%,说明苏颂将药物制备成口服用药外,也注重将药物制备成以涂、抹等外药,这与现代中药药剂技术中的膏剂制备方法、作用功效及用法一一对应。古人认为,药膏基质法作用机制为经皮肤吸收药物,使药物发挥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透皮吸收”理论[10]认为,膏剂贴于皮肤后,通过水合作用、汗腺通道及角质层转运等途径被机体吸收,发挥治疗作用。可见,现代中药膏剂技术与传统药膏基质法殊途同归,均可达到治病祛邪的目的。

通过以上传统制药方法特点并结合现代中药药剂特点可总结,现代中药药剂技术传承了《本草图经》中制药方法的原理和辅料作用。在制药原理方面,由表2所统计的制丸法、药膏基质法、过滤法及蒸/煎煮燀法共429种药依然适用于现代中药制药中。首先,《本草图经》所记载的过滤法以多种药物进行煎煮用纱布将滓-汁分离的过程;现代的中药过滤法将固-液体混合物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其分散的过程[11];两者旨在于分离出有效成分。其次,书中对药膏基质法的记载与现代中药药剂技术的原理不尽相同,即将药物粉碎后加入适宜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软膏剂或固体贴剂。最后,书中对制丸法和蒸/煎煮燀法的记载与现代中药药剂技术和现代炮制技术原理亦是大同小异。可见,现代中药制药沿用《本草图经》的炮制原理,对其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辅料作用方面,由表1可知捣末酒调服法、酒炙/浸法和捣末水调服法共133种药的辅料作用沿用至今。《本草图经》中充分发挥“酒”具有“药引”的作用,将药物中脂溶性的成分提取出来,尤其运用于动物药;用米汁、浆水等溶剂辅料将水溶性药物分离出,达到“药辅合一”的作用。而现代中药制药炮制技术中,“酒”既是药物,具有辛温行散之药性,活络通经、活血散寒之功效;又是辅料,作为溶剂来溶解药材中水溶性与脂溶性物质以增加药力。可见,现代中药制药炮制技术与古代制药方法的辅料运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2.2 现代中药制药对传统制药方法进行创新 基于《本草图经》传统制药方法的记载,现代中药制药中的药剂技术对药物剂型进行改进。通过对以上传统制药方法的数据分析,现代中药药剂技术对表1中的药膏基质法、制丸法和煎膏法,共211种药进行剂型改进。书中所载的传统制药方法虽对剂型已有运用,但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出现了中药制药新设备以为满足药物在生产、运输、携带等过程的需求,使得现代中药制药对药物剂型进行改进,如随之出现了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及气雾剂等剂型。将药物制备成膏剂、丸剂、贴剂等剂型形式,方便患者对药物的携带与服用、减缓药物中挥发性成分的挥发,可为现代中药制药的发展提供参考。

现代中药制药对《本草图经》中捣末酒、水调服法和酒炙/浸法(即传统溶剂提取法)进行创新,共170种。传统溶剂提取法具有提取率低、提取时间长、有效成分纯度低等缺点,而组织破碎提取法、超生提取法等现代提取法弥补了其不足之处。但古代提取法还适合用于热不稳定、含淀粉、树胶等中药成分的提取。可见,传统溶剂提取法与现代提取法相辅相成,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发挥各其所长,以更好地为现代中药制药行业服务。由表1得知,书中的15味药所采用的“其他方法”在现代制药几乎亡佚,但笔者认为,书中的制药方法作为我国传统的制药技术,在现代制药技术中应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

3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做出以下总结:第一,《本草图经》传统制药方法记载中既有制备成口服用药又有非口服用药,口服与外用相结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同时,也符合西医多以内服药为主,中医以外治法为主的理念[12];第二,现代中药制药与传统制药方法中的原理及辅料作用具有同一性,说明现代中药制药继承了传统炮制方法的宝贵经验;第三,现代中药制药亦对书中部分传统制药方法及剂型进行创新与改进,采用现代提取法可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纯度,缩短提取时间;此外,剂型的改进也方便患者的携带与用药。

中药炮制不仅是一种药材加工工艺,药物经加工可降低临床毒性和刺激性、增加药效,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也是上千年来历代医家智慧结晶,具有文化属性。现代中药制药正是在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和科技创新引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技术。所以有必要对《本草图经》传统制药方法进行传承与创新,使之更好地为现代中药制药提供实用性价值和指导性意义。

猜你喜欢

服法药膏草图
《严氏济生方》中煮散剂的应用探究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不要动不动往宝宝脸上涂药膏
药膏要按不要涂
药膏要按不要涂
不要动不动往宝宝脸上涂药膏
说说中药服法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草图
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