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第二课堂建设
2024-04-10李圣慧张航
李圣慧 张航
[摘 要] 增强德育第二课堂的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现代职教高质量发展、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时代要求。针对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第二课堂面临的诸多不足与挑战,提出构建德育“1133”第二课堂体系:加强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个精神为指引;以家庭、学校、社会多元联动形成合力为保障;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抓手。通过构建德育“1133”第二课堂体系,高职院校可以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地,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人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关 键 词] 高职;德育;“1133”第二课堂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141-04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和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以德育课堂为依托,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是实施思想政治引领的有力手段。新时代德育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要深入挖掘机制方面的育人要素。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德育机制,包括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指导意见等,明确育人目标和要求,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优秀的德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深入挖掘精神方面的育人要素。高职院校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各类德育活动,如讲座、讨论、研讨会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深入挖掘文化方面的育人要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组织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节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
一、德育第二课堂建设的时代意义与内涵体现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重要使命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核心课题和应有之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历史的,是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高职院校围绕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两个根本问题探索新的教育途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任务。作为大学生提升素质、发展个性、交流交往、增强能力的主要平台,第二课堂承担着德育、文化教育和行为培养等职责,牢牢把握以培养学生为中心、道德教育为首要的要求,贯穿教育教学整个过程。
(二)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养是现实的需要,这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德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需要着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重要。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有效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有利于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德育者需要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提供个性化的德育学习路径和资源。通过适时、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长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适应新时代社会的需要。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培养各类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以及推动就业创业的重要责任。加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彰显类型教育社会地位和时代价值的必然选择。德育工作对于加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有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二、德育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第二课堂建设工作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管理制度缺乏,保障不充分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未能从政策和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并未发挥明显的作用,从整体来看,德育工作的连贯性还有待加强,相应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全程育人链条不完整,德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时间段或特定时期进行,而是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以形成完整的闭环。二是德育课堂考核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课堂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对德育考核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测评学生,未形成立体交互、多元参与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导致考核评价结果较为主观。
(二)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实践中,德育实践认知不足、参与不全面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德育实践工作仅限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忽视了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作用。这导致了德育工作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分散和片面化,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不高,学习动力欠缺,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接受德育时并未积极融入其中,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这也与学校对德育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有关。学校管理服务人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方面较为有限,他们与学生密切互动,可以成为德育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他们的参与度还不够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引导,使其在德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意识不足,认为学生进入学校后,教育责任完全由学校承担,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德育中的责任,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德育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德育实践的认知和重视,将德育工作纳入全员参与的范畴,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合作的态势,提高德育实践的参与度和整体合作力。只有全员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才能够推动德育实践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出优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三)德育资源分散,整合不到位
高职院校一直强调对第一课堂的规划和实施,但对第二课堂关注不够,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指导,活动与学习专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德育元素融合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一方面,课程内容存在分散化的风险。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缺乏整体设计,导致课程内容分散、简单重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互不相通,各自为政,缺乏逐渐递进的统一整体。另一方面,学校在整合德育文化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学校的德育相关课程过于侧重教材和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在德育教学中,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企业文化等社会文化的融合尚未得到有效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首先,要加强德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操作规范,明确各级德育工作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强德育实践认识,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挖掘德育的内涵和目标,将德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拓宽参与德育的主体,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合作与协同,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最后,要整合德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德育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构建德育“1133”第二课堂建设体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办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德育就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校园中,而是要求学生在更复杂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中接受锻炼。传统的德育模式已无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构建全面的德育第二课堂建设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基于此,从体制机制设计、精神内核引领、家校社多元主体育人和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德育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的框架,促进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育人第二课堂的全面、生动展现。
(一)以加强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核心
高职院校应该在德育育人工作上进行合理化的頂层设计,围绕组织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团队建设、教师发展以及考评激励等方面展开工作,形成党委整体布局、思政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协同、学生积极参与以及督导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首先,创新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在领导方式上,形成党建、思政和行政三位一体的运作理念。同时,构建一个以学校党委为核心、以党的基层组织和行政管理系统为主线、以党员教师为主体力量的党政协调、齐抓共管的“大德育”工作格局。其次,需要进一步健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一个能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团队。为此,必须逐步建立一个德育工作人员选拔优秀人才、保持团队稳定、根据需求培养人员的良好机制。最后,还需加强德育考核和激励机制。积极搭建公正、合理的考核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德育评估应坚持实事求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力求公正、客观。推动各项管理制度朝着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的方向发展。
(二)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个精神为指引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个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实质来看,高职德育第二课堂建设与“三个精神”同本同源,把弘扬“三个精神”与发展高职院校德育第二课堂建设相融合意义深远,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鲜明导向和价值追求,成为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灵魂与核心。要重塑“学以致用”“求效求实”的技术精神,用技术精神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技术技能形成过程、评价技术技能行为和成果。“三个精神”是国家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未来需要众多具有“三个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作为主力军,高素质的劳动者离不开“三个精神”,它们不仅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还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以“三个精神”为指引,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汇聚强大正能量,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打造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
(三)以家庭、学校、社会多元联动形成合力为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1月13日,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各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大力推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效模式,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资源共享、多方合作是构建健全德育育人平台的关键方式。高职院校应当协调好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关联,整合育人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包括学校、企业和家庭等,形成共同价值理念,建立联动机制,厘清各育人主体的职责和目标,共同推进职业院校育人工作,形成“家校企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群策群力做好德育工作,形成全员参与、整体性布局的联合育人良好氛围。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建设具备统一管理职能的道德教育资源网站,该网站可提供有关社会、道德和法律方面的信息,以引导学生家长,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活动建议,可以根据需求在网站上设立多个栏目。这些栏目能够有效地连接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促进及时、有效的互动交流。最终,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建一个综合的德育体系。这个体系将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四位一体”的整体。
(四)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抓手
特定的社会文化能够熏陶、感染和教化置身其中的社会成员,促使人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认同。一是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挖掘文化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融入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具有贴近生活、亲切可信的特点。可以通过发掘身边那些具备良好品德的教师和学生,如师德楷模、最佳教师和学生典范,开展一系列相关主题活动,形成“名人”效应。二是结合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鼓励学生研究本地突出的历史故事,积极参与党史教育活动,以加强与学校课堂教育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加强校企文化的对接,让蕴含丰富德育内容的优秀企业文化进入德育课堂,融入课程设计,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职业人生指导和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融入教学过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寻找和行业企业要求相契合的点,进行有益的德育课程改革探索;融入教学活动,围绕德育教学课程目标,突出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德育第二课堂,营造高职特色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整体素养。
四、结束语
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和改善教学手段,从关注外延扩展转向关注品质建设和效率提高。需要引导高职院校将工作重心和教师配备聚焦在德育上。德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与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德育第二课堂建设路径多样。可以全面展开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让德育课堂走进历史、踏入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德育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营造充满青春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需要在德育第二课堂建设中凝聚时代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与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和教师持续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德育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时代的力量和激励。增强德育第二课堂的实效性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德育,加强德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培养;通过多样的建设路径,全面展开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凝聚时代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时代的力量和激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德育第二课堂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真理指引前行,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学用相长”,践行爱国、强国、报国之梦,让高职德育课堂更加充实,德育课程改革更加有效地推进,努力开创新时代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志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2023(4):140-143.
[2]王新华.新时代高职德育育人工作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8):102-106.
[3]贺一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德育课研究:以高职德育课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5):5-6.
[4]易璐.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7):186-187.
[5]凌烨丽.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9):83-87.
[6]张瑞敏.德育人文关怀的追寻、失落与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7(5):47-5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