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支持路径研究

2024-04-10谢婧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4期
关键词:师德师职业院校院校

谢婧雯

[摘           要]  目前,我國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而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也正式公布。为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许多高职院校正在努力打造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2022年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的背景下,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进行重新梳理,并提出团队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提出相关支持措施,以助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关    键   词]  教学创新团队;职业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121-04

2019年5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首次提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1]。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再次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形成“双师”团队建设范式,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2],目标任务更为明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也是加快职业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截至2023年底,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11个,第二批和第三批共立项建设单位365个和培育建设单位24个,全国高职院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培育、建设和发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相关研究多数以“双高计划”“提质培优”为研究背景,从宏观理论角度重点研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实践价值及任务等,缺少对团队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支持路径的分析、研究[3]。因此,本文基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背景,重新梳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意义,针对团队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关支持路径、措施,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及教师发展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

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从团队教师能力、团队建设协作、对接职业标准、模块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设任务。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所提出的“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更加明确,也赋予新的建设内涵。

(一)强化建设意义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团队师德师风高尚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师德师风的底线不能突破。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为团队建设提供思想引领[4],这是基本保障。教师应以师德为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既要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和技术本领,给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又要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提升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力,注重“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生的育训结合中实现德技双馨,强化“三全育人”改革,更好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保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而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二)创新建设范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按照专业领域,在模式方式、制度机制、构成分工等方面形成团队自身的建设范式,从而助推校企共同体的建设,不断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从资源整合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拥有独立且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习、交流,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等资源要素转换为教学资源,同时制定新的课程体系标准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共同体;另一方面通过政校企之间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有效合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更加聚焦服务于地区发展战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成为赋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源。

(三)优化建设结构

结构合理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本特征,不仅体现在组成结构,还体现在团队成员的年龄、学科专业、职称、“双师型”、国际化、能力水平以及团队负责人的专业综合影响力等方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应是跨界多元化的,包括公共课、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并且“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才能形成一个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能力互补、跨界多元的团队,能够在团队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实现创新。并且团队负责人尤为重要,应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丰富的教改经验,能够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团队骨干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突出建设能力

教师能力提升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直接体现团队的建设成效,因此要加强专项培训,一切培训要围绕教师在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课程体系开发和模块化教学等方面展开。除了教师能力提升的方向,还需要明确教师能力的标准。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创新团队中教师的能力标准应高于一般教师能力标准,还需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5]。教师能力标准不仅包括基本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等,还应包括教师个人特质和动机等,并且制定教师能力的测评方法,贯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全过程,能够有效评价教师团队建设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困境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研究不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案例方面,相关成果积累和可借鉴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因此许多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境。

(一)宏观机制尚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出台《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出目标和方案,各地区也制定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实施方案,但是学校层面关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宏观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不够完善、不够细化,对于团队的打造、条件的创设、成果的积累、经验的推广等,缺乏指导性意见和系统化的实施方案,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二是缺少相关配套政策等宏观机制,例如团队的培育、激励等机制尚不健全,未能提供团队充足的资源,导致建设进度慢、成果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操性。

(二)师德师风有待加强

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缺少亮点成绩。虽然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但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梳理团队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团队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不清晰,一些教师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刻,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归属感不足,工作不够积极主动,未能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在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且团队内部教师师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未能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难以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的师德典范,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三)成员构成不够合理

《通知》中要求成员构成科学、合理且相对稳定,由于要充分考虑职称、年龄、专业、“双师型”教师等多种因素,团队结构普遍存在重学历、职称轻实践技能等现象,导致成员构成不够合理,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年龄偏大,一般年龄偏大的教师职称高且教学经验丰富,容易被作为团队组建时的首选对象,而年轻且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由于教龄和职称较低,难以进入团队[6]。其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团队教师多以学术理论为主,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具有中高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较少。再次,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较为单一,为便于教学业务的开展以及团队管理,基本都从同一院系或专业研究领域相近的教师中挑选。最后,兼职教师较少,由于缺少校企教师互派制度或受机制体制等制约,行业技术骨干、企业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参与团队建设和发展十分有限,影响作用较小,学校也很难从行业企业全职引进技术骨干和工匠大师到团队中工作。

(四)资源保障能力有限

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不仅需要师资条件,还需要相应的基础配套资源,以及扎实的建设环境。但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在建设中遇到一些资源瓶颈问题,一是硬软件资源跟不上进度,例如缺少可集过程管理、数据采集、资源共享、绩效评价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优质教材建设、精品资源课程开发等方面缺乏资源保障。二是缺少足够稳定的经费投入,若是提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乃至区域范围内,资金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步伐。三是资源申请建设较为复杂,由于涉及项目采购、财务报账等问题,缺少经费使用的制度文件或指导性意见,办理手续相对烦琐,影响团队建设成果的产出。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支持的措施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来源于教学又回归于教学,不仅依靠团队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还离不开学校层面的支持与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制度保障

针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相关宏观机制缺失、不够完善等问题,首要要加强顶层设计,以“职教20条”、《通知》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相关配套制度,做好制度保障。具体而言,第一,建立从学校到专业群系统、完善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7],形成“年初定目标—每月报进度—年底出成效”的建设进度。第二,健全教师队伍培养体系,修订完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新秀教师”等人才项目评选与管理办法,形成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打造“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梯队培养路径,帮助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提升。第三,加强激励教师配套措施,在教师准入、培训、奖惩激励、考核晋升等进行制度创新,明确价值导向,鼓励教师进步成长,激发团队内在建设动力。第四,加快构建校企共育机制,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課程标准等方面确定共同目标,深化产教融合。

(二)强化师德师风,做好思想保障

师德师风建设应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8],强化团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以“四有六要”为标准,使团队中每位成员都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不断加深对教书育人的认识与理解。学校应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明确师德考核标准和要求;二级学院应成立师德考核小组,加强对教师年度的师德考核,并形成一人一册的师德师风档案;团队应贯彻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不断提升成员自身道德修养。例如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组织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线上线下有关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和研修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导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以党建引领,以标杆党支部或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为契机,打造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教师队伍[9],表彰团队成员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师德精神。

(三)提高选聘标准,做好人才保障

“高水平”“结构化”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特征,应在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职称、年龄、学历等方面有所体现,因此为建设好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提高教师选聘标准[10],包括校内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而两者的选聘标准不应是一致的,应有所侧重,可实现跨界组建,取长补短。对于校内教师,一是需要具有学科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或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二是需要高职称的跨专业教师,或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三是需要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不断优化团队专业、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对于行业兼职教师,则需要实操能力强的技术能手,能够将丰富的操作经验引入教学,共同参加课程教学实施和教学资源开发,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或协作共同体,采取柔性引进方式,聘请行业领军人才、工匠大师、技术能手等“常驻”教师教学团队,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的兼职教师库,而校内教师派驻至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校企教师双向互派。

(四)细化组织管理,做好资源保障

团队建设质量高低取决于合理的分工和高效的協作,因此为高效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以产出标志性成果为导向,作为团队建设的重要职责,需要团队内外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在团队内部,第一,重构现有团队内部结构关系和管理模式,打破院系管理界限,立足团队的专业模块化教学,以专业群为团队运行的基本单位,明确所对应的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进行教师资源整合[11],形成“团队—专业群—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事业矩阵结构。第二,明确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团队负责人作为领导者,其职能应覆盖至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要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对团队建设成果的实现做好统筹分工,发挥成员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精专特长[12]。第三,在保持团队内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推进成员动态调整机制,对于不作为、不积极、不合格的成员应当清退出团队,结合专业方向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更新教学内容,调整研究方向,同时增强成员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持续优化团队结构。在团队外部,首先,跳出传统管理模式,建设政校企相互融合与支持的管理格局,拓宽资源渠道,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人才引进、教师培育、资源配置、科研管理等方面创建“政策特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其次,加大对团队建设经费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资源配置职能,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引入企业投入资源,设立专项资金供团队建设“专款专用”[13]。最后,强化校企合作,通过团队建设带动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甚至与多学院、多企业形成产业学院联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制定行业标准、开展现代学徒制以及“1+X”证书考证,组建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发展。

四、结束语

建设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不仅体现在建设模式中,还体现在建设内涵中。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构建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培育建设模式,不断深入调研并分析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存在问题,从学校层面给予制度、人力、经费等支持与保障,构建可行性、可推广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团队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59-63.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55-57.

[3]郎富平,陈璐.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热点与前景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2(15):79-84.

[4]王淑明,闫卫平.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1):30-35.

[5]吕希,戴小红.高水平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内涵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7):73-78.

[6]洪福兴.“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问题与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2):100-104.

[7]黄丽霞.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任务、困境及路径:基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背景的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3):52-58.

[8]张文彦.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8):4-5,8.

[9]姜泽东.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47):125-128.

[10]逯长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解析与建设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2(2):88-95.

[11]黄陈,杨海峰,胡新岗,等.高职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3):3-5.

[12]万萍,单艳芬.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J].江苏教育,2022(20):37-42.

[13]易雅琴,冯天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9):76-82.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师德师职业院校院校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