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河警魂

2024-04-10尹俊杰

啄木鸟 2024年4期
关键词:嫌疑人

尹俊杰

“當警察不就是这样吗?”

2023年5月7日下午,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四楼西侧会议室正在举办一场特殊的仪式,仪式的主角是一枚警号。这是人们第一次这样认识一个警号,在这之前,警号的主人曾被反复提起,却再无回应。

事实上,类似的仪式在过去的一年中举办过很多次。很多人都以最真诚、最敬重的方式反复提起警号的主人。这是一种深情的挽留和不舍,更是一种特殊的眷恋和纪念。就是在这样深情的瞩目中,他被无数人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无论沧海桑田,他的名字、他的故事都早已和他战斗过的土地融为一体,再难分离。

我想,我应该好好写一下他的故事了。

可是从哪儿开始呢?按照最初的想法,应该从这场特殊的警号封存仪式开始,这时距离他离开已经一周年。可是这不够,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故事,没办法理解警号封存中沉重的深意;再往前,2023年4月3日,那是他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送奖仪式的日子,也应是他43岁的生日。可是这也不够,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奉献,更没办法理解其中的荣光;还是再往前吧,他被追授全国“公安楷模”,被追授“燕赵楷模”荣誉称号,被评为“2022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被追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青年五四奖章”……

想到这时,我仿佛站在一条汹涌奔腾的大河面前。大河里奔腾的浪花向世人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感人故事。这并不是我的幻觉,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同样是这条大河的意义。

这条精神之河,如同一条血脉不断滋润远方。在它很近和很远的地方,更多的精神江河同样在日夜奔涌,最终汇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海洋,成为后来人取之不竭的信仰源泉与前进根脉。没有什么可以彻底阻断河流,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会开始生出大片葱茏的绿色,那是对精神的讴歌与赞美,更是璀璨绚烂的生命之光。

这条精神之河的主人,名叫刘亚斌,是我们永远怀念的一位战友。

有河必有源,有源必有山。如果想真正感受一条精神之河的深远辽阔,就必须了解到它的真正源头。无论是正本清源,还是饮水思源,一切都离不开源头。当大多数人在追寻河流远去的方向时,我们更应该选择溯流而上,追寻这条河流的正源——对这条精神之河的追本溯源,正是对其中深刻内涵的探索奔赴。这一切都促使我们应以一条清晰的脉络完整地回顾他的一生。

而我们追溯精神之河源头的起点,恰好是在一条真正的大河河畔。

这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大河——京杭大运河,这条开凿于春秋时期的人工运河横贯中国南北,对这方水土有着特殊的含义,它将沧州从《水浒传》这部名著中流放发配的苦寒之地变成了百年历史中舳舻相衔的繁华码头。直到今天,大运河穿城而过,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生机勃勃,这座被誉为狮城的城市依旧为这条长河由衷自豪。

刘亚斌生前单位所在地名为运河区,单看名称,就可以感觉到这座城和城中人民对运河的深厚感情。这是刘亚斌精神之河的奔涌之地,也是他灵魂的最终归宿。在这里,精神印记与现实长河在形神上交相辉映。

2020年5月,刘亚斌被推荐为“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候选人,我们按照上级安排对他进行先期采访,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英模人物。

刘亚斌当时担任运河分局刑警大队情报中队的中队长,在一间略有些局促的办公室里,地上、桌子上堆积着一摞摞的案卷,将破旧办公桌后的他整个儿挡住。此时,他正埋头在三台电脑后面,聚精会神地分析着一起诈骗案数据。那副认真工作的模样,也成为很多人心中定格的形象。

在此之前,我曾经见过很多位英模人物,一直以为,优秀的公安民警肯定是为人刻板甚至有些严苛的,不然不可能抓到那么多犯罪嫌疑人、办理那么多大案。但第一次见到刘亚斌,他的形象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看上去相貌清秀,身材略显单瘦,言语间带着几分羞涩,一点儿也看不出与势如破竹、雷厉风行等形容词有什么联系。但就是这个看上去有些羸弱的普通民警,一次次干出让每个熟悉他的人都叹为观止的大事。

那天很暖和,柔和的阳光穿过窗户上的玻璃,照在他俊雅的脸庞上。听到动静,刘亚斌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来,对来访的我们略带歉意地说了声:“不好意思,还要等一会儿。”然后又低头忙碌起来。

“刘亚斌很忙。”这在之前我们早有耳闻,但直到看到他,我们才知道他的忙,是忙到没有时间停下来喘口气。在等了十几分钟后,他才终于停下手中工作,说可以稍微歇息会儿了。也就是利用这个空隙,我们才有了一次详尽的交谈。尽管是第一次接触,但随着刘亚斌的几句话,我们之间的隔阂很快就消遁无形,他几句简单的交谈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那次,他和我们讲述了很多从警后的故事,在他的言语中,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那么普通而简单,没有丝毫的修饰和渲染,但直到他牺牲后,我们先后采访他身边的每一位同事、走访他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再次审视他短暂而绚烂的一生时,才蓦然发现,那些在他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有多么难得、多么动人心弦。

采访期间,我们反复想起曾问刘亚斌的一个问题:“明知这么危险,你是怎么做到义无反顾的呢?”

也反复想起他的回答:“当警察不就是这样吗?”

从大学教师到人民警察

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河北省特等先进工作者”“新时代燕赵政法楷模”等荣誉,入选河北省公安厅“情报专家人才库”“信息战专家人才库”“反电诈专家人才库”,2016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刑侦情报研判能手,2021年7月,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建党百年庆祝大会,2022年2月,作为全国公安机关优秀民警代表参与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仪式和开幕式国旗传递活动……每次谈起刘亚斌生前所荣获的各项荣誉时,每个人都不禁感叹他出色的工作能力。于是很多人开始猜测,他一定是毕业于公安专业,至少接受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否则不会有那么敏捷的思维和独到的眼光,但这些猜测很快便不攻自破了。

刘亚斌并非毕业于专业的公安院校,他曾是一名大学教师,只是因为对公安职业的向往,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平静的生活,选择投身警营,成为一名公安民警。这一选择,与他之前的经历密不可分。

沿着那条精神之河,我们溯流到了更早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水流之后,一座庞大而绵长的山脉横亘眼前。峰峦叠嶂、壁立千仞,让人仰止。在那一刻,本该纤细静谧的源头之水却爆发出磅礴澎湃的气势,一瞬间淹没了所有感受,就像经历一次新生命的诞生,绵延千里之外的正是这条连接着母腹的血脉。那是刘亚斌入警前的岁月,也正是精神之河的源头。

刘亚斌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长期服役于陕西某部队。他出生在白洋淀畔的一个小村庄,自幼跟随母亲生活,直到两岁时作为随军家属来到父亲所在的部队,在部队大院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段生命里,曾出现一座真正的山。在父亲部队驻地处远眺,就可以看到天边连绵起伏的山峦,那正是位于我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中心的秦岭山脉;而在不远处,是一条哺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

长于秦岭山脚、黄河河畔,刘亚斌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与一座山峰、一条河流紧紧相连。那巍峨的山峰,在他内心深处铸就出刚正顽强的性格;那磅礴的大河,给他生命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激情。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拼命寻找、尽力追随的历史和声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浑悲怆的咆哮之声,以及它后面的精神之源就在那儿,就在那个孩童的面前。它们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小刘亚斌只懵懂地知晓了其中一点,而这一点,就像一颗种子扎进了他的心里。

部队大院和故乡是不同的,大院的生活像部队一样规整有矩。居民都是在役的军人和军属,随处可见整齐的着装和铿锵的步伐。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成为刘亚斌刻骨铭心的记忆,贯穿了他的心理成长期和整个人生。

而在刘亚斌心中,“高山”不只是绵亘千里的山脉,更是他仰望追随的父亲。河之行远,决于正源。他是一名优秀的公安,一个孝顺的儿子;而他的父亲,是一名忠诚尽责的军人,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党员。他的父亲刘发芝,先在燕山脚下立志报国,后在陕西练军,转业后教书育人,他的言传身教为刘亚斌日后的行为处世立下了标准和原则,也正是他一步步带着刘亚斌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刘发芝老人几十年军旅生涯凝练的思考,如今看来,依然魅力不减、发人深省:作为一名老兵,新兵初至,他就会告诉他们,年轻人不要怕干活,力气是越干越有的——这成为刘亚斌战斗不止的思想动力;作为老前辈,他会提醒年轻人要多注意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实践经验是否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好像走了十几年的楼梯,从来没有人知道它有几个台阶,自然也不会有人想着一路走来是不是安全省力——这成为刘亚斌创新各种技战法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层领导,他会告诉基层领导,管理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等等。

刘亚斌上初中时,发生了一件决定他人生轨迹的大事,那一年,哥哥刘斌考上了军校。当哥哥身着和父亲一样的军服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他跟着父亲拊掌大笑,从心底为哥哥感到骄傲。也就是在那时,他在心底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考军校,从军!做一个像父亲和哥哥那样的军人!从军的梦想可能是从父兄那一身戎装开始的,而报国的理想却是早就受父兄影响印刻在骨子里的。

十五岁那年,刘亚斌跟随转业的父亲回到沧州。因为是中途转学,加上两地教学的差异,他初到班上时成绩并不好,可没过多久,刘亚斌就适应了新班级的学习,仅在三次小考后,成绩就名列前茅。

高中生活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高考前夕。1998年6月,带着期盼、梦想和嘱托,刘亚斌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第一天的考试很顺利,他稳定应战,正常发挥。但晚上就发生了变数,母亲给他准备了小半盆凉皮,不知是因为肠胃疾病还是精神紧张,他吃下凉皮后不久就上吐下泻,一整夜没有睡着。这直接影响了之后两天他在考场上的发挥。半个月后成绩出来了,果然和预料中一样,后三科的成绩较前两科低了很多,总分与准备报考的军校相距甚远,从军之梦是没有希望了。

父亲担心儿子会受到打击,安慰他一次没考好没关系,可以再复读一年。经过一番思考后,刘亚斌婉拒了父亲的好意,最终选择了河北经贸大学——一座地处滹沱河畔的学府。滹沱河起源于山西忻州,穿过太行山进入河北省,就像黄河养育中国一样,哺育着石家庄的广袤土地,被称为河北省会的母亲河。虽然还没有亲身到过学校,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一下子将刘亚斌拉回到从前的记忆中,那在黄河河畔长大的童年时光。

刘亚斌上大学已经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风华正茂的年轻班主任如今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再提起这位学生,她几乎想不起什么特别的事,但依然准确地说出了他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这也难怪,时间飞逝,刘亚斌当初干的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细节早已模糊,但这些模糊的内容凝练成了他这个人,也凝练成班主任那句重复了几遍的评价:“他是个好学生,特别好的学生。”

大学和中小学毕竟是有很大不同的,除了承担事情的种类更多、任务更繁重外,最主要的还是身边同学要比以前都更有想法、更多考量。即便如此,刘亚斌仍然通过竞选当上了班长,这一干,就是四年。再提起大学时的班长,同学们的评价非常一致:“他是个好人,特好的人。”类似的评价在刘亚斌从警后曾多次出现。

学习上进、踏实勤恳,还从不争名逐利,这让刘亚斌成为学院党支部首批准备发展的入党对象。2001年3月,刘亚斌光荣入党。

大学毕业后,刘亚斌选择了回沧州工作。其实以他当时的成绩与表现,是可以留在省會发展的,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到家乡。

凭借着自身过硬的素质,经过一系列考试,刘亚斌成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虽然教学任务相对繁重,但初来乍到的刘亚斌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角色。他比许多学生大不了三四岁,当他和学生们站在一起时,甚至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学生们很喜欢这位年轻的男老师,共同的语言和相仿的年龄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离开学校后,刘亚斌仍和不少学生保持着联系,只要在工作中发现了诈骗学生或与师生利益有关的事,他都会专门提醒原来的同事或者学校保卫处注意,防止危及学生利益。十几年后,刘亚斌在分局偶遇了来办事的一位学生,那人第一时间叫出了他的名字。自他离开后,很多学生打电话来询问是不是当初教他们的刘老师,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有的直接在电话里就失声痛哭起来。不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是换不来大家的真心关切的。

同样是在校园内,刘亚斌遇到了同校教学的赵晨光,那个长着一双清澈明亮眼睛的女孩,言谈举止间带着一种知性的豁达。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直到走进婚姻的殿堂,相约携手走完后半生。刘亚斌离开一年多后,有人在他们居住的小区门口打听起夫妻二人,看门的保安大爷仍记得:“两口子感情真好,我常看见他俩牵着手散步。”

事业顺利、父母健康、家庭和睦,刘亚斌似乎已经得到了幸福人生的全部要件。但在他的内心中,却始终有一件心事放不下,偶尔闲暇时,他依然会想起那个渐行渐远的理想。

就在结婚前不久,刘亚斌偶然看到招录警察的消息。对他而言,当警察,不仅可以弥补曾经错过的从军梦,而且更符合他心目中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多年后的一次报告会上,刘亚斌回忆起从警初衷时说:“没机会参军了,就做一名警察吧,哪怕咱能为社区老百姓扛扛煤气罐,那不也挺好的吗?”

对自己未婚夫的想法,赵晨光表示全力支持,不论将来他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她都相信,他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的,而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她也做好了和他一起面对的准备。经过一路坎坷,刘亚斌顺利通过考试及体测等难关,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第一次采访刘亚斌的时候,他谦虚地说是自己足够幸运,能顺利通过考试实现梦想。现在看来,能拥有这样一位战友,这何尝不是我们的幸运?

2005年6月1日至7日,是刘亚斌入警后的岗前培训,正赶上他和赵晨光的婚期,他匆匆举行完婚礼,就匆匆赶回培训班学习。匆匆忙忙,也成为他后来工作与生活的缩影。那一年,应该是刘亚斌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之一。他同时收获了两样挚爱:他的家庭、他的理想。

29个厚厚的笔记本

29个厚厚的笔记本,是刘亚斌留下的遗物,如今被保存在他单位办公室的档案柜里。这些刘亚斌生前使用过的笔记,每一本里面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当天工作、案情分析、嫌疑人信息、受害人情况、办案心得体会等。一般人笔记本都是越用越薄,因为时间久了总会无意中撕掉几页,但他却是越用越厚,这是因为每发生一起案子,與之相关的监控画面复印件、网页截图和一些与案情有关的资料做成的小卡片等,都会被他贴在本上保存下来。从刚开始工作时的普通抓捕,到后来侦破各种各样的重特大案件,都能在上面找到详细的记录。这是他一生从警的记录,也是一生奉献的证明。

追溯一名公安民警的职业生涯,恰如探寻一个个体生命的成长。职业的起点如同一段生命的开始,虽然看似渺小而卑微,甚至有些过于寻常,可一旦将它与后面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竟是那般奇特美妙。

培训结束后,市公安局对新警进行统一分配。根据工作经历,负责分配的领导曾计划将包括刘亚斌在内的四人留在机关,但在问询他们的意见时,刘亚斌却坚持要去基层,去离群众最近的单位。经过组织考量,他被分到了运河公安分局市场派出所。此时,他已不再是一名普通的群众,他所承担的角色,是离人民、离生活最近的基层执法者。

市场派出所在哪儿?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这个派出所并不是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它的位置得天独厚——首先要找到沧州市的地标建筑清风楼,在堤顶路顺河流北行一里余,有一个建设时间在全市都算得上最早的住宅小区。在众多的住宅楼之间有一座四层小楼,如果不是它蓝白相间的建筑风格令人熟悉,很难让人们将它和公安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刘亚斌从警的第一站——市场派出所,一座被居民住宅环抱的派出所;恰如刘亚斌一生的写照,永远置身于群众之中。

当年刘亚斌报到时已近立秋时节,路上他注意到了那条运河,秋风之中,碧波荡漾间反射出阵阵粼光。又是一条大河!虽然在中学读书和学院教书时也在运河区,但离这条河太远。这时他才知道,此次要去的是与童年和大学时一样的地方——一个位处河畔的单位。在他的生命中,黄河流淌了十一年,滹沱河流淌了四年,这条大运河将流过他以后的所有人生。

当时的市场所所长将刘亚斌领到了所里巡防队队长处,“老唐,给你个新人,大学生啊,还当过老师呢。”所长嘱咐几句就离开了。大学生?这在当时多数由大中专毕业生组成的公安队伍里已经算是很高的学历了,唐队长抬头看了看眼前的年轻人,心里不免嘀咕起来。作为一名资格老警,他对于警察的全部印象主要来自身边的同事,多数是一群不太注意细节、做事带点儿冲劲的率直汉子,哪像眼前这人,一身的书生气。他顿时觉得,这样的人当不好警察,至少当不好一个基层民警。

刘亚斌生前使用过的工作笔记本

可唐队长想错了,这个小伙子和其他人真不一样。据当年和刘亚斌在一起工作的几名老辅警回忆:刘亚斌对公安职业的热爱令人感动,一工作起来仿佛永远不知疲倦。巡防队的工作简单却繁重,那些年主要靠步巡和蹲守,刘亚斌带着几名队员每天在辖区转,有时在市区最繁华的地段一蹲守就是一天,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累或烦。

几个月后,在一次出警时,刘亚斌用流利的英语口语直接调解了一起外籍男子报警案件,这给唐队长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直接找到当时的分局局长,推荐刘亚斌到派出所的刑警队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刘亚斌虽然牺牲在网安岗位上,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就是一名纯粹的刑警。这并不奇怪,他几乎所有的荣誉与成绩都是在刑侦岗位上获得的。

运河公安分局南环派出所刑警队,是刘亚斌从警后的第二个岗位,也是很多人对他有所记忆的开始。彼时的刑警队实行派出所和分局刑警大队的双重领导,虽然从档案和关系上看,刘亚斌是派出所的一员,但他所负责的工作与之后的刑侦工作基本无异了。

在南环派出所采访时,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所里每个人都有笔记,不管是在所多年的老民警,还是刚分配到所的新警,笔记内容都做得详细且整洁。他们都在忙着,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做笔记时的认真与专注。没有人知道全所这个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直到全市公安机关开展学习宣传刘亚斌先进事迹活动后,当他们了解其中“29个厚厚的笔记本”的故事时,他们才仿佛明白了其中的缘故。

翻开刘亚斌在南环所工作期间的笔记本,还找到了他当时记录下的解救传销人员的内容,其中人员、居住地、公司等信息依旧清晰。那时的同事大都是随手找一张纸简单记录下,下次想找时常常找不到,但有了刘亚斌的笔记,孩子再误入传销组织,就可以很快找到窝藏地点。据此,他先后解救出近千人,实现了“以人找人”向“以地找人”的转化。在他调离派出所后,还有人找他查询和传销有关的事。这足以解释,虽然刘亚斌只在南环所待了一年多,但他做笔记的习惯却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永远留在了那儿。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自打接触传销起,刘亚斌就始终没有放下过。同事回忆,在2010年左右传销正猖獗时,一次偶遇刘亚斌,他还要了一些打击传销方面的数据,他说想写以打击传销或治理传销为主题的专著或论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刘亚斌来说,公安工作从来不只是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而是一个个亟待探索的研究课题。就像他的毕生追求,做一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行家里手。

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对刑侦这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无师自通,天才也不可能。刘亚斌能成为后来受人敬仰的刑侦专家,离不开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他刚到南环派出所时没有办大案的经验,也不会独立办案,但从来没让自己闲着。那时候,有些小区特别乱,租户中就有职业小偷,他们白天在家睡觉,到了晚上就在附近行窃。只要一有时间,刘亚斌就拽着同事去小区和市场转,那时候他的口头禅是:“走,咱们捉贼去。”是“捉”而不是“抓”,不是欣然前往是说不出这样的字眼的。

刘亚斌生前常常说自己并不厉害,这不是他的谦辞。虽然相较于其他民警来说,一开始他对公安专业知识不精通,但他无疑是其中最用心也最好学的。在南环派出所工作期间,他平时不多说话,就喜欢抱着一部法律书看,遇到不懂的一定要问清楚,别人不在意的线索也用心核查。不光是自己组的案子,还抽时间到别的组问问他们的疑难案件处理情况。也就是这样,在看似平常的一天天日子里,他慢慢积攒下巨大的能量。

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案件和线索后,逐渐地,从发现线索到立案侦查,从勘验检查到移交起诉、笔录制作、人员抓捕,刘亚斌都一一有了清晰的思路。每天下班后,他都会把一天的工作心得用笔记下来。同时,他开始考虑如何更有效地优化其中的每个步骤,这些结合了宝贵实践经验的思考,也常常为有关部门改进工作方案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

随着办案经验和阅历的积累,刘亚斌也从一开始的接到任务再干变为主动找任务去干,不需要等到指令,他自己就对自己发出指令了。即使后来走上了领导岗位,很多事他依然是自己动手,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善于指挥,而是他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既保证了工作效率,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年轻一代。

2007年7月,为进一步加强刑侦力量,运河公安分局将分散在各个派出所的刑警队整合为三个责任区中队,刘亚斌被调往当时的市场刑警中队。

比起之前的南环派出所,市场刑警中队的业务更纯粹也更繁重。虽然只需要负责刑事案件,但管辖的范围和人口是之前南环所的好几倍,各人负责的刑事案件数量增多,处理难度不小,尤其是扒窃案件。市场刑警中队的辖区很大部分与刘亚斌刚从警时所在市场派出所重合,市内几个最繁华的商业区坐落其中,店鋪林立、商家众多,车辆川流不息、行人络绎不绝,众多的商场、饭馆、银行、商店和小吃摊等,吸引了顾客也引来了扒手,单干的、组团的,新手、老手……市场刑警中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反扒,刘亚斌“抓小偷”的故事被报道最多、流传最广,也是广受赞誉,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

其实,扒窃并不同于普通的盗窃行为。扒窃,在司法实践中一般理解为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主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扒窃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二是扒窃客体须是受害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相较于普通盗窃,因为是在公共场所偷盗贴身财物,这就说明扒手比起一般“顺手牵羊”的小偷要更厉害,掌握的技术更复杂、心思更细密、行为也更大胆。有些专门用刀片直接割开背包、衣裤等偷取财物的扒手,刀片同时也是凶器,被抓捕时可能冷不丁就给抓捕人员一刀。相应地,破获这样的案件更难,也更危险。

同时,每逢同事抓到扒手,讯问后就会带他们去现场指认同伙,一开始确实有所收获,因为扒手行窃都是低着头,忙着找适合下手的目标,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同伙落网和带贼指认次数的增多,未落网的同伙渐渐记住了其中一些警察的样子,尤其是被处罚完后又干回“老本行”的贼,见到眼熟的人就躲得远远的,再抓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反扒民警一般都能想到,有效防止扒窃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抓贼,但两个人一起上街肯定让贼起疑,所以刘亚斌每次都是一个人去。当别人下班休息或者节假日出去玩时,刘亚斌就一个人站在公交站牌、购物超市、小吃街等地方观察、蹲守、跟踪、抓捕,归案后将他掌握的所有扒手信息一一记录下来,他们的相貌特征、作案特点都被刘亚斌写进了笔记本里。只要再有人被偷,他就拿出笔记本让受害人辨认,好些次都成功抓获扒手,为受害人追回损失。

但后来,扒手们也开始小心这位独行的小伙子,刘亚斌将计就计,干脆叫上妻子赵晨光打掩护。回忆起那段经历,赵晨光仍然觉得很新鲜,扒手怎么也想不到,本来准备下手的对象,竟然是在等着自己动手的警察。有了妻子的帮助,在公交车上、超市里,刘亚斌又陆续抓获了一些嫌疑人。被抓的扒手都说,对这样的警察又服又怕,一盯就是好几天,谁熬得过他!

我在第一次采访刘亚斌时,他曾提到了反扒工作的后续:市公安局计划组建一支专门的反扒队伍,找到刘亚斌想请他加入。几番思索后,他还是拒绝了。他说,因为“反扒”一旦被人记住面貌,工作就不好开展了,他抓过太多人,被太多人记住样子了。当被问及调往更高级别单位工作的感想时,刘亚斌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是优先考虑以后的发展和前途。确实如此。几年后,他的刑侦技能和办案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崭露头角,但直到他牺牲,他仍然在分局工作,没有调去别的单位。这并不是因为没有机会,在刘亚斌成为刑侦专家后,部、厅和市等各级单位或直接或间接地向他抛出过橄榄枝,都被他一一婉拒了。

刘亚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干实事的人,重要的不是他所在的平台或位置,而是他所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反扒这段经历是刘亚斌29本笔记中的经典内容。每当他抓到嫌疑人后,不仅记下他们的长相特征、作案手法、活动范围,还写下不少心得体会,再有类似案件发生,他便可以帮助同事并案侦查,从而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刘亚斌那时并没有意识到,就是他这个做笔记的习惯,成为日后他能胜任信息化作战的重要基础。

当时,他所在刑警中队的队长无意中看到了刘亚斌的笔记本,不禁拍案叫绝,同时拿给了刑警大队的教导员看,教导员也被笔记本里的内容惊到了。在几天后大队召开的周例会上,教导员直接拿着刘亚斌的笔记本向全体参会人员展示,要大家都学学这个年轻人。

在一众参会人员中,一名中队长有心地记住了刘亚斌的名字。他叫胡伟,时任重案中队中队长,是刘亚斌职业生涯中一位关键的领导。胡伟本人是一位老刑侦,从最基层的侦查员干起,历任探长、刑警中队中队长、刑警大队教导员、刑警大队大队长,直到担任分管刑侦的分局副局长。多年的刑警生涯在他身上沉淀为一种稳重冷静的气质,很多人只是看一眼他的样子就能猜出他的刑警身份。胡伟和刘亚斌一起在刑警大队工作了十五年,对他的刑侦工作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刘亚斌离开后,胡伟作为“刘亚斌先进事迹报告团”的重要成员,参加了多场宣讲活动。2023年底,公安部在全国多省举办“弘扬英烈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公安英烈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胡伟将刘亚斌的故事讲给了无数战友。

只是一本笔记不足以让胡伟感动。刑侦工作不仅需要民警具备缜密的心思,更需要充分的勇气和干劲儿。胡伟之前没有和刘亚斌共事过,对他并不了解,但在几个月后的一次偶遇中,让他对刘亚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天,胡伟和几名领导开完会驾车回单位,车水马龙中,他的余光不经意地一瞥,看到辅路上一个小伙子正在拼命追赶前面的人,一边跑一边大喊:“别跑,站住!”他仔细一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小伙子不正是刘亚斌吗?他忙让司机开车追上去,同时和车上几位领导解释:“那是咱们市场中队的刘亚斌,他肯定是在抓贼呢!”最终,众人合力将被追的人控制住,刘亚斌这才喘着气向他们道谢。

等胡伟准备离开时,才发现这一路段并不是市场刑警中队的辖区,再估摸着辖区到这儿的距离,心里不禁赞道:这小子,是追贼一路赶到这儿的!名不虚传,有冲劲,能干!

远征!远征!

早在南环派出所工作时,刘亚斌就遇到过这样的警情:一名在沧州求学的大学生意图在颐和庄园附近跳湖自尽。他们赶到后得知,这名大学生遭遇了电信诈骗,一年的生活费打了水漂。为挽救这名大学生,刘亚斌说了句善意的谎言,告诉她被骗的钱警方已冻结,之后,又和她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才把人救下。也就是这件事后,刘亚斌觉得,电信诈骗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之一。他的这种预测,被之后的事实和时间印证。

2009年寻常的一天,刘亚斌遇到了一起新型诈骗案。说是“遇到”,不如说是“发现”。

那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晨,刘亚斌在上班路上看到,很多学生正在发二手车交易的小卡片,这很快引起了他的警觉。这些学生都是临时被人雇来的,小卡片上二手车的销售价格又远低于市场价,根本没有盈利的可能。刘亚斌分析,这里面很可能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于是,他照着小卡片上的联系方式打去电话,当他问到价格为什么这么便宜时,接电话的人含糊地回复道,有一些是走私车,缺手续的……经过一番交谈,刘亚斌认定,这是一个诈骗团伙。他一刻也不敢耽误,通过对嫌疑人的手机号码进行分析,发现它与南方某地多部手机和固定电话联系过,又通过排查发现,其中一些人正是以销售二手车为名进行诈骗的高危人群。这更加印证了刘亚斌的猜想,他赶紧从全市海量的流动人口信息中筛查出了户籍相符的十几人,经发卡片的学生辨认,核实了几名嫌疑人的真实身份。

不久,运河分局接到报警,受害人被诈骗,所持卡片正是刘亚斌锁定的嫌疑人发放的!据受害人回忆,他看着便宜的二手车动了心,便打电话准备订购一辆。对方告诉他,车的来路不正,需要另找一人在银行等候,交车后立即打款。嫌疑人和受害人商议好价格后,一直保持电话畅通,可就在嫌疑人的车将下高速时,受害人被突然告知要改变交易地点。受害人被指挥着在市内跑了好几个地方,最终货没取到电话却突然中断,且再也联系不上。受害人察觉不对,连忙给在银行等候的朋友打电话,朋友却反问道:“不是你让我把钱打过去的吗?”受害人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事后查明,嫌疑人一边通着电话,另一边利用换号软件冒充受害人,让在银行等待的朋友打钱。那时人们防诈骗意识普遍不强,更不知道还有换号软件的存在,等朋友把钱打过去,一到账,骗子就立刻挂断电话。

如果没有刘亚斌的前期侦查,这桩毫无头绪的诈骗案,唯一的线索就只有小卡片上的一个手机号码。可如今关键的线索都已掌握在刘亚斌手中。事后,同事们纷纷感慨说:“如果没有刘亚斌,也就没有这次案件的破获了。”

根据刘亚斌提供的信息,同事们逐步查实了住宿、银行取款等环节,进一步摸清了该团伙的组织架构。大约一月后,所有相关号码都显示漫游到了南方某地。兵贵神速,时任刑警大队教导员胡伟立即带著刘亚斌等人南下,直奔嫌疑人老巢所在地。

嫌疑人既已明确,包括胡伟在内的所有人都想着,只要到达目的地,联合当地公安机关进行抓捕并带回嫌疑人就可以了。可抵达后他们才发现,抓捕竟成了最难的一步。

生活、工作在北方平原地区的众人第一次被南方的天气和地理环境给难住了。当他们赶到时,正是南方梅雨季节,大雨一场接着一场,持续不停。经查,只有两名犯罪嫌疑人躲在县城,其余嫌疑人都躲在镇上。说是镇,其实就是一片连绵看不到头的山,草莽幽深、林壑蜿蜒,房屋依山而建,基本上没有院子,且大多数村子只有一条路。外地车辆或者是陌生面孔一出现,马上就会人尽皆知。

要想抓人就必须进山,可是怎么进?山道崎岖难行,山民们的话又听不懂。几个人商议后,决定骑摩托车进山摸排。可大雨连绵,山路多陡坡急弯,一个不小心就很容易发生事故。派谁去呢?胡伟一时间犯了难。面对这个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任务,刘亚斌主动请缨前往。

多年后,当年的同事回忆起众人送刘亚斌进山时的场景,记忆依旧清晰:胡伟站在路边,借着从浓厚云层中透过的几缕光线,目送着疾驰的刘亚斌远行。不一会儿,摩托车便完全隐没在远方的地平线处。

山中信号不稳定,手机通话随时可能中断,刘亚斌每天一早出门就可能联系不上。在所有的侦查组中,他总是回来最晚的,但他每次回到宾馆,简单换洗后,就马上打开电脑,整理当天的侦查纪要。那段日子,刘亚斌经常在大雨中疾驰,这种速度,雨披起不到任何挡雨的作用,还会遮挡视线,刘亚斌索性把雨披挂在车上,穿着被浇透的衣服往返穿行一整天。

每天冒雨骑行近百公里,前后一共26天。刘亚斌等人终于摸清了全部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规律、家庭位置及成员信息,并绘出了团伙的组织架构图。得益于扎实的前期工作,最终,该家族式诈骗团伙被一网打尽,受害人被骗的资金也被悉数追回。沧州历史上第一起全链条打击的电信诈骗案成功告破。事后,刘亚斌及时总结此次案件中的重要经验,将其提炼并命名为“先期介入法”。

“这是第一次接触到能更改手机号的网络软件……”刘亚斌把这起案件的新发现整理在笔记本上。2012年,刘亚斌应邀到秦皇岛参加全国刑侦工作会议,专门讲述此次电诈案侦破过程。公安部有关刑侦专家听了他的讲述后夸奖道:“这个案件办得好,很有典型性,也挑不出问题,值得学习推广。”

随着非接触式诈骗犯罪日渐增多,去外地调查、取证、实施抓捕的工作也越来越多。

2012年3月3日,受害人报案称,几天前他接到一个短信,说他涉嫌洗钱,要将他家中存款全部打到一安全账户。受害人心慌意乱,赶紧打电话询问。对方告知是银行工作人员,专业术语说起来头头是道。于是,受害人没有多想,马上将20余万存款分8次汇入所谓的安全账户。事后钱款没了动静,才察觉上当被骗,立即打电话报警。

接案后,刘亚斌从账户和嫌疑人电话两方面入手。通过查询,发现嫌疑人的10余张银行卡涉及多张不同的身份证,又通过这些身份证发现了其他有关联的银行卡。多次分析后初步确定,嫌疑人远在福建,如果想进一步获取嫌疑人的信息,就需要赴当地走访核实,由当地公安机关给予配合支持。经上级批准,刘亚斌和同事们立即收拾行装远赴福建。

出发那天,沧州正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福建却闷热潮湿,民警们极其不适应。根据可查询到的账户明细,嫌疑人取款的银行分布在多个地级市的多家银行。为不漏掉一人,他们依次前往每家银行调取取款监控。结合取款监控等信息,刘亚斌很快确定了其余多名嫌疑人,但这些人所在的市(县)都不同,分工也不同,更为麻烦的是,尚不明确在他们身后又可以关联出多少人。如果不能做到同时收网,肯定会引起其他人的警觉。

在确定自己的分析无误后,刘亚斌下定决心,沿街一个个找,把嫌疑人可能藏身的地方都找一遍!4月的福建,太阳已毒得要命,炎炎烈日下根本站不住人,车跑得都冒了烟,空调也罢工了,车内温度比室外温度还高。为了不暴露身份,他和同事不能开窗,不敢下车,衣服都湿透了,汗珠吧嗒吧嗒往下掉……冒着这样的高温,车上的几人仍然转到了天黑。

天有不测风云,待摸清楚组织架构、抓捕时机成熟后,天气又起了变化,原本晒得睁不开眼的天转眼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车上雨刷器起不到任何作用,完全看不清路面,整车人仿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了。

好机会!本该是苦恼的时候,众人却想到了一块儿,当机立断,实施抓捕——这么大的雨,嫌疑人不可能外出。几人说干就干,立即下车,蹚着没膝的积水,雨披也不穿,直接在雨中摸进了嫌疑人的藏身之处,一举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随后,刘亚斌又继续追踪定位,确定了其他嫌疑人在江西南昌、九江等地出现的踪迹,于是连夜赶赴江西,将嫌疑人一网打尽,追回了全部损失。

历时45天,接连不断地走访、排查、抓捕,刘亚斌和同事的足迹遍布福建省所有地级市和三分之一的县市区,后期更是再赴江西,行程达两万余公里。

连续少眠少休的数个日夜后,众人已是眼睛肿胀通红、嗓子干涩嘶哑。等他们回来时,原本壮实的身体都消瘦不少。刘亚斌回到家时,赵晨光差点儿没认出他来。

“出差不都有补助吗?就不能吃点儿好的?”她心疼地嗔怪道。

“出去一次不知道要待多久,越久就越要节省。”刘亚斌如是回答,他本以为这是自己出过的最远一趟差,没想到他未来要走的路、出的差比这次长好几倍、辛苦更多。

时过境迁,刘亚斌曾经辛苦奔波的日子虽已模糊,我们仍可以从写着不同案件名称的卷宗中看到他曾抵达的每一个地方,新疆、海南、四川、河南……沈阳、南京、广州、武汉……随州、金华、娄底、六盘水……那些听说或者没听说过的地名,构成了一摞摞厚厚案卷的坐标。几个字就是一方水土,这些地方对普通人而言,是诗歌、是远方、是理想,但对刘亚斌和公安民警来说,则是一场以千里计算的远征和数不尽的难眠之夜。

一路的风景如画,他们在漫漫長路上无暇欣赏;走遍大半个中国,他们没有为自己停下过一次脚步。他们热情似火,又平淡如水,艰辛和困难不过是他们完成工作的伴奏和点缀,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在他们心中,显然有高于这种代价的东西,那就是一名共产党人的党性。

从“0”到“1”

连续多起诈骗案的成功侦办并没有让刘亚斌高兴太久,他开始深刻思考新时代人民警察应肩负的职责和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半路出家”的刘亚斌自知,跟工作多年的资深民警相比,他的阅历和经验尚不丰厚,思维敏捷性也不是最好的,要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履职尽责、服务人民,他需要找准方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学习精进。

2009年前后,正值基层公安新旧交替之际。这里所说的交替不是指人员或装备,而是原本基于指纹、足迹的传统破案方式转向利用信息化侦查办案的新型方法。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新型犯罪似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勤于思考的刘亚斌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化是未来侦查破案的方向,大数据是侦查破案的利器,于是,他很早就开始潜心研究信息化侦查理论、探索信息化破案手段了。

很多人以为信息化办案就是待在办公室里敲键盘、看监控,其实不然,信息化作战比传统作战复杂、辛苦得多。所谓公安信息化,说穿了,就是信息技术在公安工作不同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实践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和管理公安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将信息作为资源进行积累、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是社会资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积累更多资源、打破信息壁垒,也就能更好地掌握信息化办案的优势和主动权。

其实,不管是在南环所搜集涉传销人员的身份信息,还是在市场刑警中队时记录下每名被抓小偷的姓名,抑或是注重搜集嫌疑人散发的小卡片内容,这些都是信息的原始积累。虽然这项工作一直在做,但是刘亚斌做得格外认真、仔细,且有所悟。

2010年10月,刘亚斌调任刑警大队综合中队任指导员。综合中队,职责类似于刑警大队的办公室,主要负责整理各单位工作情况、制作具体图表材料,进而为上层决策提供参考等。这也让刘亚斌充分掌握了不同部门的工作情况,更及时有效地协助了各单位的工作开展。其时,市公安局正在组建各种系统对接,以弥补信息漏洞。刘亚斌听说后,主动对接上级部门,请求开通高一层的查询权限。不久,申请获得了批准,欣喜不已的刘亚斌从此每天下班后潜心研究各个系统,这为后来他能成为整个分局各部门的最强助力打下了基础,他在刑侦技术上的众多突破也是在这个时候取得的。

2011年5月,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约7个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一场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的全国大追捕序幕徐徐拉开。其间,刘亚斌无意中发现,一名外地监狱服刑人员竟在网逃人员名单之列,经实地走访与信息确认,发现系统里的信息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刘亚斌顿感不安,继而对网上信息系统进行逐个交叉比对,又发现嫌疑人若是被多地上网追逃的,或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其他单位上网追逃的,如不通过专门比对,也可能出现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他不敢耽搁,马上和另外两名同事一起,开始对监管、刑专等多个系统进行比对。不舍昼夜连续奋战好几日后,他们共比对出3000多名在押或取保的逃犯。

有了这项发现,刘亚斌将有关情况汇总,上报至省公安厅。省厅刑侦总队对此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立即组织全省公安系统刑侦部门开展在逃人员专项比对行动,专门将刘亚斌的方法推广应用。事后,省厅有关部门将此项行动常态化,定期开展在逃人员信息比对工作,不仅网上追逃的效率大幅提高,为“清网行动”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安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解决了信息隔阂、系统不兼容等问题。

一年后,也就是2012年,全国公安机关刑侦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在社会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刑侦基础工作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的海量资源,充分利用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丰硕成果”的要求提上日程。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刘亚斌将目光对准了当时欠缺法律法规监管的汽车租赁业。1998年,国家曾出台《汽车租赁业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交通主管部门是汽车租赁行业的管理部门,但2004年《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原本主责汽车租赁行业的运管部门失去了行政管理权。2007年底,《汽车租赁业管理暂行规定》也被废除,汽车租赁行业至此成了没有专门法律法规约束的行业。正因如此,某些不法分子迅速发现了这一“真空地带”,利用租车进行犯罪的手段花样翻新,汽车租赁业一度成为诈骗犯罪的高发行业。

刘亚斌相信,加强汽车租赁业管理对未来刑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在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加强管理呢?他的抓手还是科技引领、信息主导。在后来的一次成果展示汇报中,他对建立汽车租赁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达到的效果作了如下解释:首先,通过对承租人信息进行登记管理,就可以检索到频繁租车的承租人,再结合对高危人群的比对,可以实现提前预警,防范诈骗案件发生;其次,已有的出租车辆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一旦发生违法犯罪行為,通过查询租赁车辆GPS轨迹,并结合监控查询、受害人辨认等措施就可能直接锁定嫌疑人,而一旦锁定嫌疑车辆,更可以利用GPS寻找最佳抓捕时间与地点;三是通过对租车人员信息进行统计,还可以发现租车人中的网上追逃人员——因为汽车租赁公司审核把关严格,登记信息详细、真实,这对追逃工作也有裨益。

运河公安分局在研究了刘亚斌的方案后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好想法,就授命他负责该项目。刘亚斌在后来的笔记中写道,分局给了他全力支持,让他不用负责其他案子,可以专心研发系统。正是这些有力支撑,使他有了坚强后盾。

万事开头难。看起来简单明晰的设计思路,操作起来却是难度巨大。与南方发达地区采取政府主导、将汽车租赁业纳入特行管理不同,那时的沧州尚未把汽车租赁业纳入特行管理;又因为汽车租赁行业门槛低,只需要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就可以营业,所以很多租赁公司只有一小间办公室用来签合同,大部分车辆就是闲置的私家车。光是掌握市区租赁公司情况这一条,刘亚斌就想了不少办法——通过查询工商或税务登记,通过互联网检索,等等。而最直接有效也是最费力的,就是一家一家开展走访。

那段时间,刘亚斌和同事一有时间就实地走访,风雨无阻。租赁公司经营风险大,常常是几个月就有一批公司倒闭,不久又有新公司设立,为此他们只有不断加大走访力度和频率。也正是基于这些实地走访、面对面接触,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了各家公司对建立汽车租赁业管理系统的真实想法。比如,不少公司有过车辆被骗的经历,而某些不法车辆一旦被扣留就难以取回,这也让他们迫切希望公安机关加强管理,为此,他们大多积极要求加入其中。

在充分了解并掌握了相关情况后,刘亚斌趁热打铁,连续钻研,在汇总多方意见、召集多次会议讨论研究后,一套完整的管理运行系统应运而生。

首先,他草拟了《沧州市汽车租赁业管理协议》,对公安机关和租赁公司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文规定;鉴于沧州汽车租赁公司规模小、不属于特行、无法进行强制管理这些现实情况,奔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刘亚斌开始创设“沧州汽车租赁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汽车租赁业管理软件、滄州汽车租赁业QQ群和承租人数据库三部分组成,由分局免费提供管理软件,租赁公司使用软件管理车辆,并定期将承租人情况整理成EXCEL表格,然后通过建立好的QQ群报送给刘亚斌,由他将相关数据导入数据库进行样本分析。

可别小看这些看似简单的组合,与刘亚斌的那些工作笔记本质上一样,都是对信息的搜集、分析与再利用,是典型的信息化作战。2012年8月24日,运河公安分局召开了有市区24家租赁公司参加的汽车租赁业会议,正式推广汽车租赁业管理信息系统。

很快,这套系统发挥出的巨大作用让大家有目共睹,配套的两种制度也相继建立起来。一种是“黑名单制度”,刘亚斌等人在走访中获取了各公司汇总的有关骗车、拖欠费用的人员名单,遂将其制成黑名单下发,有效杜绝了重复诈骗的情况;另一种就是“重复租车预警制度”,信息系统也成为各公司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出现一人重复租赁多辆车辆的情况,公安机关就可以及时对公司发出预警,及时收回车辆。

随着汽车租赁业管理系统的运行,运河公安分局运用该系统陆续破获了不少案件。2012年9月26日8时许,运河公安分局接到报案,一商户称,当日早晨7时左右,他准备开门营业,却发现自己店内的8个木雕工艺品被盗,价值达20余万元。接案后,刘亚斌首先通过系统检索,发现廊坊市大城县在2012年9月22日也发生了一起类似案件。于是与廊坊大城县公安局办案单位取得联系,通过调取案发现场及周边的视频监控,确定作案嫌疑车为一辆品牌商务车,但车牌号不详,案发后向沧州方向逃逸。

通过分析两起案件的作案手法、时间和侵害对象等特征,刘亚斌判断,这极有可能是同一个犯罪团伙所为。办案民警立即对案发时间段进入沧州的车辆进行查询,却没有任何发现。

刘亚斌进一步推断,商务车空间大,乘坐舒适,但耗油量大,一般作为企事业单位使用,家用较少,据此他大胆猜测,作案车辆很可能就是在沧州的汽车租赁公司租用的!以此为假设,刘亚斌立即通过汽车租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沧州各租赁公司同品牌的商务汽车信息进行梳理,共找到同款车6辆。再查询每辆车的GPS轨迹,确有一辆车在9月22日和9月26日到过两起案件的案发现场附近!毫无疑问,租车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再调阅该车租赁信息发现,这辆嫌疑车的承租人有三位,其中一个姓闫的有盗窃前科并被处理过。刘亚斌立即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了大城县公安局,对方告知,保定警方之前抓获了三名盗窃红木家具的嫌疑人,其中有两人姓闫,是兄弟;只是因为未找到被盗赃物,且闫氏兄弟矢口否认盗窃事实,两人最终被取保候审。

面对如此狡猾的犯罪嫌疑人,刘亚斌决定果断出击,出其不意抓他们个现行。他利用出租车辆的GPS系统,实时进行秘密跟踪,几人的一举一动都已在掌握之中。结合之前作案的移动轨迹,他发现,每次嫌疑人作案后均前往市内一小区居民楼,停留一小时后再离开。据此他认定,几人藏匿赃物的地点十之八九在该小区内。

随后,刘亚斌又发现,2012年11月2日和3日,闫氏兄弟曾连续两天前往衡水武邑。武邑县是仿古家具的集散地,他们所去的位置有一家非常大的仿古家具店。次日,闫氏兄弟再次租用商务车前往一汽修厂,民警秘密赶过去时,发现二人正在拆卸车内座椅。据此他们分析,几人极有可能前往武邑作案。

分局领导决定,马上实施抓捕。

刘亚斌和同事兵分两路,一路在电脑前监控作案车辆的实时轨迹,另一路在藏赃小区严密布控。11月5日凌晨5时许,闫氏兄弟驾驶商务车回到小区,两人刚下车,就被等待多时的民警现场抓获,面对满车赃物,只能低头认罪。另一名同案犯也在当日下午被抓获归案。至此,之前遭遇的盗窃嫌疑人零口供、难定罪的困局被成功破解。

刘亚斌(左二)和同事一起,抓捕盗窃嫌疑人

刘亚斌研究多项网上作战新方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侦查思路,进一步提升了打击治理新型违法犯罪实战能力。他本人也先后入选河北省公安厅“情报专家人才库”“信息战专家人才库”“反电诈专家人才库”,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刑侦情报研判能手,成为众人的学习标杆和真正的行业尖兵。更难得的是,他多次前往石家庄、保定、邢台等地传授破案经验,从没有半点儿保留,每次都是将所掌握的知识倾囊相授,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令无数同行赞赏、钦佩。

“再多一秒”

2023年4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刘亚斌生前事迹,其中特地提到了他搬运爆炸物的事迹。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排爆应由专门的排爆警察负责,但早些时候,沧州市内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排爆队伍,转移爆炸物属于刑警大队的工作职责。

时间来到2013年,运河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接到指令,市区一商厦内发现疑似爆炸物,要立即出警处置,包括刘亚斌在内的几名民警紧急赶往现场。

为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爆炸物被保安带回了办公室,刘亚斌等人到达后,连忙让其他人离开房间。在房间外,民警们才了解到有关情况:疑似爆炸物用金属罐包裹,外面连着一块手机电池和一个小闹钟,本来是放在一个40多厘米高的汽油桶上,因为怕顾客看到引起恐慌,保安就把它分开,然后拿到办公室里来了。

并不是保安胆子大,而是在当时,用假爆炸物进行恐吓的事时有发生,许多工作多年的保安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但是刘亚斌等人没敢有丝毫放松,在确定众人已顺利抵达安全区域后,他们再次走进保安办公室,轻轻揭开爆炸物上的塑料袋,里面是一个高约15厘米的圆柱体——用塑料胶带横七竖八地缠了好几十层,和它缠在一起的还有一个粉色的小闹钟和一块黑色的手机电池。令人心惊的是,胶带周围零星布满了肉眼可见的黑色粉末,淡淡的木炭味扑鼻而来——应该是含硫黑火药!

现实和影视剧不同,犯罪分子不会为了制造悬念,给你来个不同颜色的導线,也不会为了吸引眼球,特意把爆炸时间设置一个倒计时,好让现场氛围充满紧张感。虽然也绑着一个闹钟,但只起到引爆作用,上面的时间没有任何意义,也许五分钟,也许一分钟,也许下一秒!

爆炸物是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现场最直接的证据,能拆除保留最好。可眼前这情况,贸然拆开是不现实的,几十层的胶带根本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剪完的,而且里面有什么机关也不知晓。现在首要考虑的是转移,有条件再进行拆除销毁。

不敢有丝毫耽搁,众人请示上级后决定,立即转移!

支援的同事很快拿来了防爆毯和防爆围栏。没有防爆服,几个同事只能小心翼翼地徒手拿起爆炸物放了进去,还好有惊无险,没有爆炸……下一步就是转移了。

防爆围栏并不重,一个成年男子徒手就可以拎起来,就算是为了保持稳定,两个人也足够,但这次转移,是由四位民警一起来搬。

越是了解爆炸的后果,心理压力就会越大。部队大院长大的刘亚斌应该是几个转移爆炸物的民警中心理压力最大的。他们手中的爆炸物一旦引爆,金属罐体立即会被高压气体冲碎,破碎的金属片就像高速飞行的子弹,围栏也可能被撕裂,到时候能保护他们的就只有身上的这件警服了。即使知道这些,刘亚斌还是抢在其他人前面抱起了防爆围栏。

警戒线周围的同事们见状,拦下了一辆皮卡。几人合力将防爆围栏放在了后斗,一起被放上去的还有一个银色的信号屏蔽装置,防止爆炸物被远程引爆。危险并没有解除,现在唯一适合转移的地方是位于郊外的市公安局警犬基地。刘亚斌抢到了车把手,但没有如愿,打开车门才发现,一名同事已先他一步进入了皮卡车的驾驶室。他也没作丝毫停留,赶紧跑进了前面那辆开道的警车里,跟着皮卡夺路而奔。

警车很快开到了皮卡的前面,刘亚斌在副驾驶位用扩音器警示路上的车辆躲避让行。考虑到剧烈的摇晃可能提前引爆爆炸物,皮卡车的速度始终没有提上来。还好一切顺利,两辆车顺利开出市区。这时,刘亚斌突然想到了什么,连忙拿出手机拨打了驾驶皮卡同事的电话,没想到电话居然接通了——信号屏蔽装置没有屏蔽手机信号!

来不及多想,皮卡车直接冲进了警犬基地空地,等候良久的同事合力将爆炸物搬下车后纷纷撤离到安全距离外。安全!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就算那是一枚炮弹,现在也不会伤到任何人了,安心等待专家来处理就好了。

刚在生死线上走了一遭的刘亚斌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他们喘了口气,一起挤上警车。但他们没有放松,危险排除了,可是现场还要勘查,寻找任何可能的证据。不管爆炸物是真是假,一定不能让投放它的人溜掉。他们商量着下一步的工作,调监控、询问目击证人……

这时,一位同事的电话突然响起,刘亚斌看到他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发出不可思议的唇语:怎么还有一个?

发现新爆炸物的地方在刚才那座商厦的对面——一座人流量更大的商城。刘亚斌等人赶到时,商厦内正在有序地疏散着顾客。当他们逆流而上赶到报警地点时,才听说有关情况:几个商户看完热闹后回到店里,就看到了对面的一个编织袋。打开一看,还是一个被胶带缠绕的金属罐,同样被放在一大桶汽油上!

待人员疏散完毕后,几人这才走到编织袋旁,里面的物品居然和刚才被抬走的一模一样,连闹钟的颜色和款式都一模一样!那汽油桶的容量,足足有10公斤!这不可能是制作出来吓唬人的模型,没有人会那么无聊去制作两个完全一样的假爆炸物,也不会把10公斤汽油搬到四楼来只为吓唬人,这确定是真的爆炸物。

更危险的是,现在根本不清楚对方的意图,是要引发恐慌还是报复社会,抑或制造混乱?不管是什么,目前最紧急的就是要再搬!可供调配的人手不多了,除了警戒的同事,就是转移爆炸物回来的他们几个人,其他人都被安排去搜索了,谁知道会不会藏着第三个、第四个……

一样的流程,他们又将一枚爆炸物放进了防爆围栏。之前的皮卡已经归还,附近的交通也已管制,这次是同事打电话找来的车,司机停车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急忙下车躲到了一边。

之前开车的同事正要钻进驾驶室时,刘亚斌拉住他说道,屏蔽仪还没搬上去呢!经他提醒,准备开车的同事这才想到,对啊,还有屏蔽仪。

等等,屏蔽仪不是不管用了吗?就是那几秒的迟疑走神,刘亚斌先他一步坐到驾驶位上,只听一声轰响,皮卡车直接窜了出去!

那名同事在后来的岁月中无数次回想那时的场景:刘亚斌明明知道屏蔽仪不管用,他是早就想好了要去抢着开车的。那名同事也说了一句让人久久难忘的话:亚斌是替我去挡那次爆炸的……

刘亚斌驾驶着载有爆炸物的皮卡车,不断躲闪并超越着道上的车辆,驶出了市区,重新走上直通警犬基地的国道。

很快就到了!

负责在前面开道的同事用扩音器一边喊着两边的车辆避让,一边不断地从后视镜查看后面皮卡车的状况。突然,同事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留在警犬基地处理上一枚爆炸物的同事打来的。就在他摁下接听键的一瞬,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响彻云霄,后视镜中的皮卡车里陡然升起一道冲天的烟柱。爆炸了!那些被锁在金属罐里的火药终于冲破了阻碍,空气中瞬间布满烟尘和沙砾,就像一场幻境,是那么不真实,可萦绕在面前的尘土和冲鼻的硝烟是怎么也不可忽略的存在。

与此同时,开道同事攥在手中的电话断断续续传来呼喊:“炸了,基地这儿炸了!”原来,这是两枚被设定在同一时间引爆的爆炸物,相差不超过五秒。

两枚爆炸物的威力远超所有人预期——警犬基地空地上的炸弹,炸飞了脸盆大小的一块地皮;而刘亚斌身边爆炸的这枚,直接炸烂了盖在上面的防爆毯,隔着防爆围栏将皮卡车后斗炸出了一个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凹坑。

就是这样一件关乎性命的事,在刘亚斌以详细著称的笔记本上,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记着以下几笔:

××年××月××日周×阴转雪

1上午外提陈××。

2中午在郑大队带领下前往辖区商城排爆,与宋、王、魏将爆炸物送到刑警支队警犬基地。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没有记录他们曾不戴防护装备徒手搬运爆炸物,没有记录他抢过皮卡车转移爆炸物,也没有记录爆炸发生时他距离不到两米,更没有记下因为他们及时处置,这次爆炸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有危险的事,家里人都是最后才知道的。刘亚斌和同事们不顾安危转移爆炸物的事情被电视台报道后,家人才从亲戚口中得知此事。他们嗔怪刘亚斌,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一句也不和家里人说?可这又怎么说呢,当时的危险,是全身而退后的心有余悸都能把普通人吓哭的存在。得知此事后,母亲一声不吭地躲回屋里,父亲坐在沙发上愣了半天没有说话,妻子赵晨光对他大哭大喊。他们都是后怕,害怕再也见不到这个至亲之人。可最后,他们也都在心底默默接受了。

也正是此次事件之后,沧州市公安局着力培养排爆专业力量,最终在2014年4月组建沧州市公安特警支队搜排爆大队,承担重要领导人和来宾驻地、活动场所及大型活动、重要会议现场的搜爆安检任务,在这些任务最后,着重注明一条——负责涉爆案(事)件中非制式爆炸物的处置、排除和运输销毁任务。

与其他排爆队伍的思想教育课不同,这支队伍的第一课是一个叫刘亚斌的非专业战友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他们的:搜排爆中最重要的要素从来不是防爆服、防爆头盔或者搜爆犬、机器人,而是搜排爆的人,心里要始终装着人民。也只有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的人,才会是真正的勇者。

那次采访结束的时候,我问刘亚斌最后一个问题:“转运爆炸物时想得最多的是什么?”他沉思片刻,微笑着告诉我:“再多一秒吧。”我说:“也是,再多一秒你才有可能撤走,也能走得远一点儿。”

刘亚斌却笑着说:“不是,再多一秒能离群众再远点儿。”

伤痕与勋章

职业与职业是不同的,一些职业以安危决定职责时,有些职业却是以职责决定安危,比如消防员、解放军、人民警察……

搬运爆炸物的过程虽然危险,但好在没有人因此受伤。作为一名公安民警,受伤并不是一件遥远的事,特别是在抓捕行动中。面对亡命之徒,毫发无损已是奢求,只想着可以平安归来。他们因为抓捕留在身上的一道道伤痕,被誉为一枚枚摘不下的“勋章”。谈及自己的负伤经历,刘亚斌比较平静,并不像影视剧中那些英雄所展现的激情满怀。类似的负伤,他经历过20多次。在100多次直面各色犯罪嫌疑人和亡命徒的抓捕过程中,他从来是宁伤不折、悍不畏死,永远冲在前面。

刘亚斌记得,自己第一次负伤是在2008年7月。他可能也只记住了这一次。

那天,刑警大队接到指令,要拦截一辆被盗抢车辆,胡伟和刘亚斌等人立即乘车出发。这是一个专业的犯罪团伙,专门从事盗抢车辆和销赃营生。这次,他们刚盗窃了一辆车,准备从沧州开往黄骅贩卖。半路上,嫌疑人察觉了后方跟踪追击的警车,立马加速窜上国道,准备逃离。民警们虽然开着四辆车,但车况远不如被盗车辆,追击上比较吃力。

担任此次行动指挥的胡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车速最高时达到了220迈,周边的车辆在他们的眼中都出现了重影。这些专事盗抢车辆的犯罪嫌疑人,最擅长的就是开车,超速驾驶对他们而言,更是家常便饭。如果不尽快抓捕,肯定会有更大危害。几辆车在国道上紧追不舍近两个小时,其间路况复杂、大货车较多,嫌疑人几近疯狂,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眼看就要完成合围,走投无路的嫌疑人却突然转向,径直撞向一旁的追捕车辆。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刘亚斌所在车当即被撞得掉了个头,飞出去近4米远,副驾驶车门被撞出直径约40厘米的大洞,车门几近脱落。为了能第一时间冲下车实施抓捕,刘亚斌上车前特意没有系上安全带。事故发生的时候,胡伟在另外一台车上清楚地看到,刘亚斌在车内从一边被甩到了另一边,但他丝毫没有耽搁,直接从被撞坏的车上跳下,换了一辆车后继续追击,最终和同事们一起成功抓获了所有嫌疑人。从上午11点出发,直到下午5点归案,刘亚斌一直忍着,回家路上才去医院拍片检查,结果发现有十几处的软组织损伤。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提出休息,第二天又继续开始了工作。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每次事后常有人问刘亚斌怕吗?他从来都是坦然回答:没有什么怕不怕,我们不上,总得有人上。他这种不怕危险的坚定,让人震撼、感动。就是因为有无数像他这样不怕流血、不畏牺牲的公安民警,才让无数人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即使经历了常人不曾遇到过的危险,他们始终保持着对职责的坚守,并坚决地战胜普通人对死亡与伤害的恐惧,坚定地成为心底最渴望的模样。

除了那些直接在身体上形成的创伤,公安工作带给民警的伤害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这包括随时可能受伤的心理恐惧、案件侦办的巨大压力以及对人性至暗部分的认识等等。对从事刑侦工作的民警来说,这种心理的负担可能贯穿于案件的侦查、抓捕、讯问等一系列环节。

恶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大部分都是长期作案的惯犯,普遍有着很强的反侦查意识。一些具有强烈报复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常常将报复的矛头直接指向办案民警本人,所以,在办案期间,人民警察必须始终坚定,不能有一丝怀疑。可以说,每一起刑事案件的办理都是对刑侦民警的一次大考。如果心理不够强大、信念不够坚定,很可能真的干不好刑警工作。

刘亚斌不仅干好了分内的工作,更成為越来越多人的坚实依靠。在大案、难案、要案的处置现场,同事们最先想到的是他;在艰巨的重要任务来临时,领导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他;一个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他的坚实支撑下被查透查实查结。不管案情多么复杂诡谲,只要他在,仿佛总有办法解决——

2011年9月26日,运河公安分局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战法,成功打掉一特大跨省入室盗窃团伙,抓获该犯罪团伙全部7名成员、破案40余起,涉案价值达100余万元;

2011年10月29日,运河公安分局成功破获公安部督办的“8·01”制售假烟网络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高某、李某、袁某,破获制售假烟案件14起,涉案金额达100余万元;

2012年3月11日,沧州市运河区金宝街玉器商店被盗,46件和田玉器丢失,总价值达128万元。接警后,运河公安分局立即调集精干警力赶赴现场展开调查,于3月12日破案,将犯罪嫌疑人杨某抓获,被盗玉器全部追回;

2014年10月17日,运河公安分局成功打掉一特大吸贩毒团伙,犯罪嫌疑人徐某等9人落网,缴获冰毒1000余克;

2014年12月3日,运河公安分局成功破获“12·03”特大故意杀人案,涉嫌杀死3人、重伤1人的犯罪嫌疑人徐某被抓获归案。案件侦破后,省公安厅领导给予批示:指挥有力、破案及时。

……

上述已载入沧州公安大事记的大案要案,每一起都离不开刘亚斌数据分析的支撑。他像一位娴熟、勇敢的舵手,掌握着每起案件的平稳运行。正因为他不停地理清思想、修正方向,使得一艘艘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2013年10月,刘亚斌转任刑警大队情报中队中队长,这也是他任职最长的一个职务。

情报中队主要负责提供信息化支持,兼管追逃、反诈等工作。因为那时运河公安分局没有专门的禁毒部门,刘亚斌分管的情报中队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职责——禁毒。如果说,之前许多案件他只是作为技术人员参与其中,那么这时,他是实打实地与涉毒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在担任此项任务期间,他曾抓捕过多名涉毒嫌疑人、破获多起涉毒案件,更多次创下分局缴获毒品最多的纪录。从这种意义上讲,刘亚斌也曾是一名禁毒警。

提到禁毒警,所有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一支可以出现在镜头前但不能公开露脸的特殊警种,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他们危险的工作日常和极高的伤亡率。这都来自他们的主要对手——毒贩。毒品犯罪和杀人、抢劫等犯罪不同,它有着明确的死刑标准,一旦达到一定标准就是死刑,甚至许多毒贩比抓捕他们的警察都清楚自己会被判处什么刑罚,一旦感觉到被捕的危险,就直接殊死抵抗,没有半点儿束手就擒的意思。这也是禁毒警察伤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

2019年10月的一天,刘亚斌根据情报带队抓捕一名涉毒犯罪嫌疑人。嫌疑人非常狡猾,从不在一个地方停留过久。众人赶到嫌疑人可能出现的地方时,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犯了难:不找,那就是错过了一次宝贵的抓捕机会,可要找的话,他们人手不足,而且两人一起行动,机动性较差,且容易被嫌疑人注意到。大家商议后决定,采取单独行动,尽量扩大搜索范围,一旦发现嫌疑人,立即呼叫支援实施抓捕。

当刘亚斌搜寻到附近医院的后巷时,正巧遇到走向路边出租车的嫌疑人,看样子是准备打车离开。来不及多想,他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扑倒嫌疑人。对方先是一惊,但很快反应过来,两人直接扭打在了一起。就在刘亚斌占了上风刚要拿出手铐时,嫌疑人趁他分心之际,一下把他掀翻在地,然后手脚并用试图起身逃离。刘亚斌再次扑上去将他摁倒在地,并用身体死死地压住嫌疑人。嫌疑人也不示弱,他十分清楚,不让抓他的人彻底放手是不可能脱身了,于是逃离变成了殴打,他挣扎着空出一只手,狠狠地击打着压在他身上的民警,而刘亚斌一直咬着牙,紧紧箍住嫌疑人。

两人的搏斗很快引来了路人的围观,刘亚斌见状,大声喊道:“躲远点儿!我是警察,这是毒贩!快报警!”周围人一时分不清他说的是真是假,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旁观。这时,医院的保安闻讯赶来,二人合力制服了嫌疑人。

气喘吁吁的刘亚斌总算腾出手来呼叫了同事,当大家纷纷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时,刘亚斌已是灰头土脸,整个人瘫倒在地。眼看支援的同事来到近前,几近虚脱的他疾声喊道:“上铐!”

刘亚斌去世后,我们曾找到当时赶来帮忙的保安,那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汉,满脸都是岁月的沧桑。当我们提到四年前抓捕毒贩的一幕,他准确地指出了当年的案发地点,像回忆一部动作大片那样,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述当年的场景。

“那时候真是危险啊!我就听到后面巷子里有人吵吵,还以为是有人犯病了,于是赶紧跑过去看,结果发现两个人扭在一起,在地上打滚。小伙子嘴里一直叫着:我是警察!快报警!周围站着的几个人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马上上前,一把将被他箍住的那小子给摁住,嘿嘿……”说这话时,他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

我们问道:“您没觉得奇怪吗?怎么判断谁是坏人的?”

“嘿!”老汉语气中多了几分得意,“我干保安这么多年,别的本事没有,看人的能耐还有点儿。其中一个一直下死手猛打,还只想着往看热闹的人群里逃窜,而用力控制他的小伙子,根本没想着还手。这怎么会是打架?我一看就明白过来,肯定是警察在抓坏人。”

说完他又指了指后巷处的墙:“警察小伙子打完电话后,有几个人翻墙过来,给那人上铐后带走了……后来那警察小伙子还特地回来感谢了我。”说这话时,他就像是说起一位老朋友,“哎,谢我干吗啊,是我们应该好好谢谢他啊。”

我们和他告别,刚走出不远,老汉突然想到了什么,在我们身后高声问道:“对了,那个警察小伙子怎么樣?这么优秀是不是当领导了?”

我们停了下来,回过头礼貌地致意,告诉老汉:“他不在了。”

听到我们的回答,老汉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我们的意思。在医院看过各种生死的保安,太了解“不在了”的含义。

他喃喃地咕噜了一句什么,消失在了人群中。我们没有听清他说的话,但从口型辨认出他说的内容,那也是我们在后来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好人啊……”

涉案资金1.3亿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新型犯罪层出不穷。没等人们做好思想准备,便一下子冲到了无数人面前,犯罪团伙、受害群众、涉案金额、取证难度……

能抓住狐狸的只能是比狐狸更有智慧的猎人,而他们的抓捕也从来不是毫无代价。

2014年1月以来,安徽、重庆、浙江等地先后发现新型网络投资诈骗犯罪团伙。以南方某地为例,该地多个公安局陆续接到报案,内容大同小异,无外乎骗子公司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取得当事人信任,声称可以通过购买农产品进行交易赚钱,还推荐“老师”予以指导。当事人获得部分收益后,会被再次“洗脑”加大投入,结果赔得血本无归,直到当事人再也联系不上所谓的公司或“老师”后才意识到上当被骗。

当地警方在侦办过程中,发现一大批以现货、期货为名实施诈骗的电子商务公司及贸易公司,它们的诈骗模式放在当下仍不过时。即犯罪嫌疑人依托网络软件公司非法开发电子交易平台软件,用挂靠合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方式掩人耳目,继而通过开设假公司、在互联网上注册虚假网站、设立虚假现货交易平台等方式,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待投资人资金到位后,肆意操纵后台程序左右交易活动,以实现其骗取钱财的目的。其实,这些公司从来没有取得过现货交易资质,简言之,它们所谓的农产品交易行为根本就不存在,纯粹是利用假交易平台吸引投资,再操纵后台程序的价格,让投资人误认为是自己投资失败,进而掩盖嫌疑人诈骗犯罪的事实。

这样的诈骗,一般是从犯罪嫌疑人在公司设立之初、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多方投资开始的,待一批人上当受骗后,用这部分诈骗所得返回初始投资资金,同時,利用其他非法所得扩大影响、大力发展下线代理公司等,以吸引更多人参与投资。在诈骗悉数得手后立即斩断所有联系,席卷钱财跑路。这中诈骗受害最大的多是后期“投资”的普通群众,南方某市一家商务公司就曾诈骗受害群众1100余人,非法获利4500余万元。

警方在侦破多起诈骗案后发现,嫌疑人多使用本地有相关业务的公司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些平台记录着每一笔交易数据。警方在调取数据后立刻将情况上报,3月,公安部专门召集发生类似案件省份的公安机关进行会商分析,确定了以公司所在地为主侦地的方针,并组织各省公安厅派员参与培训。根据会议时间,此案被命名为“3·20”网络投资诈骗专案。

5月,河北省公安厅召开公安部“3·20”网络投资诈骗专案侦查部署会,通报了全国网络投资诈骗概况及各市有关公司涉嫌网络投资诈骗的情况,还组织了涉案地市公安局的培训。河北省共有五家相关公司涉嫌这起案件,其中一家位于沧州市运河区,刘亚斌等人被派去参加学习并负责案件的侦办。

一开始,刘亚斌和同事们也感到压力山大,毕竟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案件,对现货、期货等专业知识更是一窍不通。如何开始、从何处入手、又怎么推进,最重要的是如何固定证据……这一切,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一片空白。

可任务已经摆在面前,又怎么能临阵逃脱?“没事,咱们一起学,一起干。”刘亚斌鼓励着身边的同事,他自信、沉着、坚定的眼神给每个人一种力量,让他们不知不觉坚定了信心。“对!一块儿干!”众人握着拳头说道。

位于运河区的涉嫌企业是一家交易公司,有着自己的网页和平台。因为不知道如何下手,刘亚斌等人也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从工商登记、外围摸排、网站检查等方面开始。通过近两周的工作,他们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该公司有着十分雄厚的注册资本,之前也从来没有接到过关于该公司的报案。有的同事曾直接到公司进行咨询,偶尔会听到职工之间的对话,可因为夹杂着太多的专业术语,也基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特别是根据相关调查,该公司的股东有一家资产超十亿的公司,一旦办案有错误肯定会造成恶劣影响。

刘亚斌一开始准备按照培训的流程进行办理,即先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查找亏损比较多的客户,联系其进行取证,并据此抓捕嫌疑人。可他们在联系了几名亏损比较大的客户后,却发现这根本行不通,因为客户不相信自己是被诈骗的。一名亏损几十万的客户更是在电话里说道:“愿赌服输,不能因为投资赔了钱就说人家有问题。”这也是多数受害人的共同心理,他们一直觉得是自己投资不慎导致了亏损,从来没想过是被骗了,取证更是无从谈起。

受害人的不理解让刘亚斌担心了很久。他怕案件侦办难有进展,更怕会有越来越多的无辜群众上当受骗。正是这次经历,让刘亚斌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培训中接触到的有关案例并不能完全适用所有情况。比如,一些受害人不相信自己被骗了,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骗的,而且,很多公司使用了两个以上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果核查不到位,非但受害人的损失不能悉数追回,嫌疑人的行为也得不到有效查处。

为后续侦查能够顺利开展,办案民警们开始恶补有关知识,刘亚斌也不例外。他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在大学学习的市场营销知识也给了他一定的启发,那些在别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数据和用语,很快成为他海量知识储备中的一部分。

夜深了,刘亚斌仍在工作

随着对案件研究的深入,刘亚斌很快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办案思路。他始终认为“要确定嫌疑人有罪,首先就要弄明白他们是怎么实施诈骗的”,看似各个公司诈骗的形式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隐瞒了背后操纵价格的事实。正常的现货投资是由市场行情决定现货的价格,而诈骗不同,那些隐藏在幕后的黑手,是凭借自身了解后台数据的优势,以频繁交易为手段,不断操纵价格变化,从而榨取客户的钱财。

只要有交易,肯定就会有数据留痕!而每笔交易,都是在嫌疑人非法开发的电子交易平台软件上进行的,平台又是依托网络软件公司搭建的。只要提取服务器的数据,分析异常操纵的账号,说不定就可以挖出那些隐藏在幕后的黑手!

刘亚斌这一新思路,也算迈出了破案的第一步。可是,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走得通吗?还是那句话,对我们来说,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早已不是什么悬念,一切只是讲述。但对于当时的刘亚斌来说,一切都是未知数,在他面前,不知道还有多少事需要做。

刘亚斌的新思路得到了同事们的充分认可,他们将侦查方向转到了提取服务器数据上。

服务器数据主要有三种存放方式,有的服务器直接放置于嫌疑人公司,或托管在软件提供商的机房,有的数据直接在软件提供商后台存放。根据存放方式不同,刘亚斌也很快拟定了不同的提取方式,因为之前有单位进行抓捕时,嫌疑人直接用锤子砸烂了服务器。因此,对服务器存放于嫌疑人公司的,他要求首先控制机房与网络,防止嫌疑人直接或远程删改数据;对服务器托管的,他就想办法先获取账号和密码,直接提取相关数据;对数据存储在软件提供商后台的,取证时一定要注意动作规范和手续完整。

根据侦查发现,涉案服务器数据被存放在河南某地,于是,他立即动身前往该地,但到了后才发现,服务器数据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该交易公司足足有5台服务器,相关数据被存放在20多块专用的高速硬盘内。如果全部拷贝走,需要大量的时间不说,读取其中的数据还要搭建特殊的运行环境。没办法,刘亚斌只能先拷贝一部分进行先期研判。

原本堆满各种案卷的办公室,现在放满了各种市场知识方面的参考书。在这些书堆后,刘亚斌用他那台有些陈旧的电脑,分析起他拷贝回来的数据。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确信,如果案情属实,那至少有上万名受害人,取证难度会更大。

这是一场艱难的战役,每一步都是战斗,每一天都是考验。不仅仅考验着刘亚斌的体力和精力,更考验着他的精神力和意志力。

公安机关的某些工作,从来不是有人盯着,而是有事盯着,每项工作都是一环扣一环。案件侦办、审计等程序都是有期限的,停不下来也慢不下来。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亚斌吃住在单位,每日大海捞针般分析数据。那些日子,可以说他是对分析数据着了迷,连续几个月没日没夜研究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代码群,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哪怕走在路上,也是低着头若有所思;有时才站起来接好一杯热水,坐下没有一分钟就往嘴里送,结果就烫到了嘴——他已经完全忘记,那是杯刚接满的滚烫开水。

他在想什么呢?我们很快就知道了答案,他是在填补一段空白,那是属于公安信息化作战史中的一页。那些屏幕上不断闪烁的代码和字符,很多人都看不懂,在他的手里却变成了一份份无懈可击的证据。这起新型案件不仅是一件需要圆满完成的工作任务,更是一项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分析后,刘亚斌感到手头的数据远远不够,便再次动身前往存放服务器数据的后台所在地。同事们跟不上他的分析思路,但知道那段时间他总是在出差,比以往好几年加起来出差的次数还多。管理后台数据的工作人员也看不懂刘亚斌在研究些什么,每次帮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拷贝他所需要的数据。漫长而频繁的奔波从未浇灭刘亚斌内心的热情,反而让他愈加期待接下来的战斗。

“终于”,是刘亚斌在办理这起案件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在一个个夜色深沉的后半夜,他抬起疲惫的眼皮,看着对面同样疲惫的同事,苦笑着吐出一个词:“终于”。一个“终于”接着一个“终于”,这是在一场艰苦战斗后苦心等待的一个结果,但都只是暂时告一段落。他们吐出一句“终于”,然后又投身到另一个“终于”之中。

在不知多少次解析和多少遍检验后,已确定的关键数据就足足有10多个G。它们隐藏着无数秘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破获案件的密钥。

根据交易笔数排序,有十个交易席位号的交易频繁程度远高于正常值,第一位的交易次数更是第十一位的几百倍,高达600余万次,而他们所交纳的手续费居然均是0!

毫无疑问,这里面有很大的嫌疑!刘亚斌很快分析出,该十个交易席位号IP分别位于呼和浩特、西安、南京、天津四个地方!

2014年6月,专案组兵分五路,前往四个不同的地方进行现场调查,第五路负责沧州——总公司所在地。

作为案件主办人,刘亚斌负责五个组之间的协调指挥工作,各类关键信息被发往全国各地专案组,刘亚斌再通过电话一一协调。他一边解析数据,一边接着全国各地同行的电话,为每个专案组答疑解惑。因为之前有客户通风报信,导致嫌疑人有所警觉——他们也通过各种关系打听着消息,相互之间通话亦非常小心。专案组还是通过跟踪、调取银行取款记录等方式逐一确定了嫌疑人的住处、驾驶的车辆以及活动情况。

在各项工作准备完毕后,随着一声令下,专案组在多地同时收网,共抓获75名犯罪嫌疑人,预捕对象无一漏网。由于刘亚斌前期工作扎实仔细,抓捕的同时就对涉案资金进行了查扣冻结,共冻结涉案资金8700万元,全国其他130个办案单位扣押4300万元,总共冻结资金13亿元。也就是说,刘亚斌等人冻结的资金超过了其他单位一半还多,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受害人的权益。此案告破后,省公安厅专门发来贺电表示祝贺,省厅刑侦局领导还专门前往公安部刑侦局作了专题汇报。

被抓捕的犯罪嫌疑人始终不敢相信自己落网的事实,在嫌疑人看来,后台的数据非常复杂,公安民警不可能从繁多数据中找到破案的线索,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幕后这位三十出头的警察,成功找到了操纵账号、手续费等关键信息,并成功固定了证据。

本案共有受害人17万余人,仅材料就订了56本(卷),里面荟萃着运河公安分局多年刑侦案件的知识结晶,所有研究成果俨然成为一部侦办电信诈骗案件的教科书。

抓捕工作结束后,该公司现货平台随即被关闭,这在受害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们纷纷提出了返还资金、赔偿损失等请求。

部分受害人对公安机关表现出极度不信任,很多次直接聚在一起到公安局要求返还资金,一部分嫌疑人也要求办案单位返还资金,妄图以此干扰办案进程。因为刘亚斌所在单位扣押资金最多,自然承受的压力也最大。为尽快安抚受害人情绪,运河分局开通了三部热线及时答复受害人咨询,但仍不能满足受害人需求,还是不断有人要求给说法。面对此种情况,刘亚斌实名进入受害人的网络联络群,及时解答受害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他还直接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表示会24小时接听群众的电话。

一开始,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敷衍,就频繁给刘亚斌打电话询问,可不管他们什么时候打电话、问什么、怎么问,刘亚斌总是第一时间给出回复,每次都是详细解释有关进展。刘亚斌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激动不已的受害人一下子放宽了心,陆续表示会耐心等待公安机关的处理结果。

2015年4月起,运河公安分局开始返还被骗资金,刘亚斌最早开始案件的侦查,也最后完成了工作的收尾。

此案之后,再提到刘亚斌的称谓时,“刑侦专家”四个字已经是名副其实了,再也没有人质疑他办案的专业性。这是来自全国各地同行的认可也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在后来近六年的时间里,刘亚斌相继撰写、发表10多万字的案件侦破心得体会和研究文章,破获各类电信诈骗案件100余起,多起典型案例被河北省公安厅《刑侦信息战典型案例精选》收录。

“只有他一个人看得懂”

这是另一起刘亚斌连续鏖战五年的案件。五年,并不是说案件侦办完毕的时间,而是从开始侦办到他牺牲时的这五年。也就是说,直到他牺牲时,这起案件并没有完全结束。五年来,办理这起案件几乎成为刘亚斌生活的一部分,无关时间、无关地点,他每时每刻都在为这起案件奔忙着。

2017年初,一起诈骗重案波及全国。几个月前,南方某地公安局在侦办一起公司诈骗案时,冻结了河北某公司的账户资金。1月份后,沧州市公安机关陆续接到有关的报警,称在投资某公司产品时遭遇诈骗。

刚听到案情时,这起案件并没有引起刘亚斌等人的特别注意,乍听上去这些案件和他们在三年前办理的“3·20”专案并没有什么不同,那起案件可是一次性抓捕了四个犯罪团伙,就算再多几个,也不过就是多核查一些数据的问题。

可他们的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初步估算,同一公司采取相同模式运营的团伙有几十个,诈骗资金不下几十亿,受害人至少有几十万人!他们的资产被套牢、血汗钱被侵吞,积攒多年的真金白银变成了一个个永远无法逆向变现的数字。其用心之恶毒、思虑之深远、布局之精巧,令人触目惊心!

几十万受害人的背后是几十万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他们多年积蓄顷刻间化为乌有,他们为此肝肠寸断,更有甚者,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他们再也没有心思上学,再也没有心思工作,只想着如何拿回属于自己的血汗钱。

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一个巨大到无法想象的骗局赫然出现在公安机关面前。不要说其他的,光嫌疑人的数量这一条,就让公安民警犯了难。众所周知,对于这样的网络诈骗案件,服务器数据是关键,可当民警们开始取证时,数据不是被篡改,就是被销毁,只抢下了一部分。

“3·20”专案,5台服务器,200G数据;这一次,60台服务器,保守估计,至少有2000G数据。更可怕的是,分析如此海量数据的工程是无法多人同时进行的!几十个团伙的交易数据全部交织在一起,没有任何分层式或者模块化可言。比如,A投资一笔钱,给了其中甲团伙,甲团伙抽出部分资金给了之后的乙团伙与丙团伙,那么将来想要返还资金给A,就必须从乙、丙团伙掌握的资金中抽出甲的部分。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举例,但如果甲团伙不是给了其他团伙,而是将其投入B、C或者D等其他投资人的资金库呢?这样的算法组合不胜枚举,想要找到其中规律,必须完整了解所有数据的流动情况,因为任何一个结算值都可能成为另一起运算中的重要计算值。

但据此以为这只是数据间的运算,那就想得太简单了。这是一场关乎市场的运算,我翻阅过刘亚斌的笔记,仅仅是其中几页就涉及会计学、统计学、营銷学等等专业学科。只说几个专业名词,轧差、对冲、清偿、切尾、迎头定位……就让你一头雾水。仅就其中一项“轧差”做解释吧,所谓轧差,简言之,就是指利用抵消、合同更新等法律制度,最终取得一方对另一方一个数额的净债权或净债务,即市场交易者之间,对于内容相同、方向相反的交易,具体可分为支付轧差、出清轧差、跨产品轧差。你听听,如果不经过专业学习,这些术语根本难以明白其含义,更甭提将其运用于更为复杂的实践运算中了。

还没提到的是,这是保留下来的2000G数据,那些被篡改或者销毁的呢?我们先说刘亚斌提出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团伙之间的沟通必然通过网络,如果把他们之间沟通的邮箱、电话、转账等综合到一起,逐一梳理、逐一核对……

再谈起这起案件时,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胡伟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难忘的话:“只有他一个人看得懂。”

是的,这不是在一座数据构成的迷宫里找到出口,也不是在一片草原上找出其中颜色有一点点深的那一株草。一定要比喻,可能就是在这一片迷宫中按照顺序找出迷失在其中并不断移动的每个人,或者是按照颜色深浅排列好整片草原的每一株草!

市局和分局也曾想过聘请专家,可他们听了有关介绍都直摇头,表示想不明白犯罪团伙的运营模式。让平台的开发者去推导数据也是不可能的,他们唯一能帮到的忙就是告诉公安机关平台的工作原理。再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他们发明了一台搅拌混凝土的机器,可犯罪团伙往里面扔了几吨的易碎玻璃品,现在,没有人可能把这堆玻璃片重新拼回去了。

话说至此,接下来就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怎么办?有且唯一的希望,就在刘亚斌身上。“3·20”专案后,他就一直关注这类案件,他对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从来没有放松,如果有千万分之一的可能,那就只能是他!

如果了解爆炸的威力,那搬运爆炸物的勇气就更是难能可贵;同样的,如果曾侦办这样的案件,知道这需要牺牲和面临什么,那他们做出的选择就更难得。刘亚斌比谁都清楚,这是一个威力无法形容的爆炸物。

他原本什么都不用做,他转过身,没有人能强迫他;他是可以选的,只要他愿意,只要他说一声“不懂”,他就可以躲开,没有人能因为他的放弃而责怪他。可他怎么会呢?他想过求助、想过学习、想过方法,想过一切,唯独没有想过放弃。

他放弃了,可以全身而退,可那几十万的受害人怎么办?谁来救救他们?谁又能帮帮他们?在这一场和数据的搏杀中,几十万人的身家性命、喜怒悲欢全系在他一个人身上。

面对一起从未接触过的复杂案件,一堆穷极一生都看不完一遍的电子数据,或进或退,都可抉择,退,是一马平川;进,不是什么迷谷险泽,而是看不到底的万丈深渊。如果我们无法想象那时包括刘亚斌在内的办案民警们做出艰难抉择时内心有多挣扎,那我们也就永远体会不到他们下定决心迎难死战时有多笃定和顽强。

他们知道侦办这起案件的代价,但有比这代价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一名共产党人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觉悟。每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都值得每个人发自心底的敬重,如果没有绝对的忠诚,没有牺牲的觉悟,没有广阔的胸怀,那也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但刘亚斌就做到了。如果之前我们所说的不过是对他的一种简单赞美,那当我们了解了这起案件后,相信已经没有人再对他有所怀疑了吧。

刘亚斌想,用自己的付出换取这几十万家的安宁,何乐不为?牺牲我一个能换来千万人的幸福,那也值了。深渊算得了什么?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也闯了!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专案组办公室灯光不熄,200多名专案组成员几乎是把家搬进了这里。案卷和材料堆满了每间可以利用的办公室,在那狭小的剩余空间内,却放下了两个大型的战场。眼前的有形战场集结了各单位的精兵强将,那都是全市办理刑侦案件的高手,代表着当年沧州市侦办诈骗案件的最高水平。他们用多年的刑侦经验与反侦查经验丰富的嫌疑人斗智斗勇,这是精力、体力与智力的对决。

如果说“3·20”专案研究成果是一本反诈的“教科书”,那他们现在做的就是在编纂一部反诈的“活辞典”,而这一切,都是围绕刘亚斌开展的。

战斗最激烈的是另一个无形战场,刘亚斌唯一的对手就是数以亿计的字节、符号。那无形的战场则是运算的高山、推导的江河和判断的海洋,也更像一座用精密而惊人的数据所搭建的超巨型大厦,考验的不只是他的精力、体力和智力,更有他的意志力和抗压力。

刘亚斌再次进入办理“3·20”专案时那些日夜思考的状态,不,应该是比那更用心。上一次办理这样的大案时,还有人可以帮助他,可现在,面对这些完全没有规律的代码和字符,真的只有依赖他一个人了。

推动着这部庞大机器运转的正是他一个人的肩膀!他坚强地扛起了几十万个家庭的希望,在数据的沟沟坎坎里……熬命。数不清的白天里,他四处去调取需要的数据;多少个黑夜里,他都强打着精神盯着电脑屏幕。公安工作一环扣一环,容不得半点儿马虎和懈怠。对同事们每天调查反馈的材料,他都会审核一遍,避免出现一点儿问题,也就是说,他要把其他人干的所有工作都重新检查一遍。

僅仅是梳理犯罪团伙架构、固定犯罪证据等工作,专案组就连续工作了十几个月。很多成员在这期间都达到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受害群众的哀求和哭泣,上级的关切和要求,期限的缩短和临近,都给众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胡伟等人那时真担心,担心有的人承受不住,刘亚斌站出来告诉大家,最好的解压方式就是尽快破案!

要知道,站出来鼓励大家不要有压力的刘亚斌其实才是压力最大的那个人。这一点,根据那些肉眼可见的数据就可以感觉到,不需要我们看懂那些数据的含义,只是单纯看到它们的体积和数量,就能想象出他面对的工作有多难,想象出这些坚实的证据在几千个日夜里耗费了他多少的心血。而在我们想象时,不仅要用脑子,更要摸着心去想。

我可以用语言来形容和描绘刘亚斌在研究这起案件中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可以说,这是他思维、思考、思想的珍贵结晶,是钻研和刻苦的完美契合,是逻辑、运算、统计搭起的大厦,等等。说不定未来的某天,有人在复盘刘亚斌侦办这起案件的过程时,会发现或研究总结一套更快捷更高效的判别方式。但限于当时的办案条件,刘亚斌所做的,是他能做到的最好的。

当刘亚斌将一份分析好的数据带到讯问室,面对得意扬扬的嫌疑人说出解析结果时,本来自信满满的他们开始慌了。就在上次讯问中,这名嫌疑人还是振振有词,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在活跃市场。他认为警方根本不可能把已经损坏的数据恢复。可看到刘亚斌手里这份可以直接用来定罪的证据,对方眼中嚣张的目光和脸上从容的表情瞬间消失了。他打一个寒战,良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狠啊,你们,真狠啊!”他说的,不是对他们狠,而是对自己狠,他不敢想象,需要多强的精神和意志才能把那堆破碎的数据还原出来,可刘亚斌确实做到了。他让心理防线彻底崩溃的嫌疑人明白了什么叫罪有应得、报应不爽。

“如果只有他看得懂,那是不是他松口,我们就能相安无事?”其他嫌疑人恶毒地这样想着。于是,他们开始寻关系、找资源,想着他能放自己一马。可对于这些,刘亚斌一概视若无睹,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曾有人趁着他一个人深夜在单位加班时,从窗户扔进了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提包,可他怎么扔进来的刘亚斌起身怎么扔回去。还有人不断举报他,想借此干扰办案,但每次核查结果都一样。

刘亚斌没问题,也不可能有问题!每个人都从未怀疑。

刘亚斌其实也担心,但他担心的不是自己。有一次,他们外出抓捕一个团伙,回到沧州时已是凌晨1点,在送最后一个同事回家时,刘亚斌才说了隐藏在内心的担忧。

他说:“这起案件就算办得再完美,我们可能也感觉不到一点骄傲;相反,如果办不好,那我们之前的努力都可能会白费。”

同事问他:“那你为什么还要挑头?”

深夜中还在闪亮的霓虹灯照在刘亚斌脸上,他面色凝重地说:“不为什么,我就是看不惯他们欺负老百姓!”

这平淡如水的一句话,透露着刘亚斌心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他撑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起诉、退查、起诉、退查……不单要自己看得懂,还要保证接下来的检察院和法院可以看得懂,同时需要解答全国各地侦办单位提出的问题。刘亚斌和同事们不知道经过多少奋战,终于梳理完全部的犯罪账户信息,锁定了全部的犯罪团伙,出具了几百份审计报告。正当大家觉得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刘亚斌突然想到,要想让受害群众更快地挽回损失,必须提高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于是,他又经过半个多月整理,撰写出一份清晰的办案指引,帮助不少兄弟单位避免了很多弯路。

2021年3月,因为宣传工作的需要,运河分局准备拍摄一组关于刘亚斌的工作视频。政治处的同事几次联系他,他总是不好意思地说实在没时间。这也不是他推脱或客气,而是他真的忙到没有时间。有一天好不容易等到晚上10点左右,刘亚斌这才终于有了一点儿时间,他刚开完会,身上的常服都没来得及换,就简单录了一些。人们后来看到的他穿着常服工作的画面,就是在这时候拍下的。

刘亚斌的忙,是各方面工作叠加的结果。除了日常的工作,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起案件的办理中。有了“3·20”专案的前车之鉴,他很清楚,一些受害人因一时无法挽回自己的损失,情绪激动之下很容易对办案单位有意见。这起案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安抚好受害群众,减少他们的焦虑,保证他们不要再干过激的事。

从工作程序的角度看,安抚群众应该是最后的任务;但从难度和重要性看,这是责无旁贷的第一任务。早在案件侦办初期,刘亚斌就主动向领导提出多项建议,积极对接受害人属地公安、社区、工作单位等,及时了解受害人的需要,让他们相信公安机关。他为此专门参与了《告知书》《承诺书》等20余类公文的制定。

在“3·20”专案侦办期间,分局还可以同时开通三部热线为群众答疑,但这起案件只有刘亚斌一个人能真正做到解释清楚。只要是受害人来单位问询,都是他出面接待。几番思索下,他毅然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之所以说是“毅然”,是因为这真的需要很大勇气。刘亚斌很清楚,这样做意味着他一人为全国各地的受害人答疑,所有人的目光都会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出那样做的压力。果不其然,仅高峰时期,刘亚斌就在一天内接听受害人电话近300个。他还实名进入多个受害人的微信联络群,一条一条回复着有关的消息。也就是从那时起,刘亚斌的生活再也没有了什么上班下班、工作休息之分,手机的电几乎再没被充满过。

和“3·20”专案一样,受害人情绪因为刘亚斌的真心稳定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到这位素昧平生的警官为他们做着什么,许多绝望的人也在他身上看到了重新生活下去的希望。

后来,刘亚斌曾就办理此类案件给其他办案单位的同事授课。在课程后半段的自由交流中,第一个站起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外地民警,他开门见山地问刘亚斌:“你是怎么应付那些堵到单位门口、追问办案进展的人的?”

几个本单位同事坐在靠前位置,他们清楚地看到讲台上的刘亚斌登时脸色变得铁青。刘亚斌抖着手松开鼠标,语气郑重:“我做的事,从来不是应付什么人,而是真心實意想帮到每个受害人。人家的钱被骗了,生气着急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因为人家着急就觉得他们是在无理取闹!人心都是肉长的,谁都知道要通情达理。我们理解他们,他们也会理解我们。群众对我们有误会,我们把原因说清楚就好了,我真心实意,他们就会推心置腹。”

一席话毕,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说得对方满面通红,在座的其他人无不叹服。

在场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刘亚斌此时承受的不只是累,还有许多难以言表的委屈与辛酸。那是在办理那起诈骗案后不久的一个新年,单位领导看着连续忙碌几个月的刘亚斌,直接下令强制他回家休息,好好陪陪家人,刘亚斌这才勉强同意休息一天。

那天正值大年三十,在父母家吃完年夜饭,刘亚斌和妻子赵晨光正在回自己家的路上。这时,一条短信跳了出来。那是一个外地受害人发来的,短信内容简短却让他始料未及,上面写道:“过年了,我祝你全家死光光。”刘亚斌脑袋顿时“嗡”地一下。他一声不吭地回家后,立刻就把自己关到阳台上,拨通了电话。

那是赵晨光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听见丈夫那么大声说话,虽然隔着厚厚的玻璃门,她还是清楚听到丈夫在说:“不是和你解释了吗?你有什么不清楚的继续问我啊?”她听得出来,即使情绪激动至极,他也在极力压制着自己。我们都知道刘亚斌温文儒雅,但这不代表他没有棱角和锋芒。就在那时,那间小小的阳台,承载着他所有的负面情绪。他委屈,明明竭尽全力,还是会被自己拼命保护的人误解。他愤怒,那是作为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深爱妻子的丈夫、护佑子女的父亲的本能。他自责,为自己是否真的做得不到位而反复自问。他心酸,他直接接待的群众有几千人,接打的电话不计其数,可受害人还是怨恨到自己身上……

经过一番解释,刘亚斌才放下电话。他知道,只在电话里解释是无法让受害人完全理解的。于是不久后,他就把这位把自己当“仇人”的受害者邀请到了单位,请他看看自己的工作。在将近一周的时间内,那位受害人亲眼见证了刘亚斌自从进入办公室就忙到停不下脚,本来满腹怨气的受害人被深深感动了,他紧紧地握着刘亚斌的手说:“是我误会你们了,以为你们不办事,你们放心,我肯定回去耐心等待!”正如刘亚斌所说的,真心换真心。他对群众的关心没有停止过,群众对他的信任也从未吝惜过。

刘亚斌牺牲后,他的同事接过了他的工作,继续投入到这起案件的办理中。当我们讲述“3·20”专案时,一切已是定数,所有的经过和结果都已是往事,但对于这起案件,对还在为它奔波的许多民警来说,未来的一切还都是未知,是不可预测的变数。尽管如此,他们从来没有半点儿迟疑,因为在他们身后,不仅有着坚定的信念,还有一个永不消逝的身影时刻给予他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参与和了解整件案件的许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期望,等到这起案件真正画上句号时,会召开一场隆重的表彰会,会有很多人在台上台下就座,而会上宣读的第一个名字和颁发的第一枚勋章,属于一个再也不能到场的人。他的战友会带着他的照片走上领奖台,代他接过那枚勋章,然后向台下和世间所有知晓这起案件的人大声宣告:这枚勋章属于一个英雄!

弹吉他的小男孩

刘亚斌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荣誉后,多次在市公安局举办的事迹报告会上作典型发言。不一样的是,别人都在作报告前加一段工作汇报视频,讲述自己取得的系列成绩,而刘亚斌在报告前,放的是一段小男孩弹吉他的视频。

通过视频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小男孩不是个专业吉他手,弹奏手法略显生疏,但引人注意的不是他弹奏的曲子,而是他那充满感激的表情,还有那句:“弹一首曲子祝您健康快乐、平安幸福。感谢刘叔叔!”在他的几次报告中,小男孩的故事都被放在最前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其中的故事。

那是2020年1月份的某天夜里,刘亚斌突然接到一个特殊的求助电话,打电话的人叫王强,此时正在火车上,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问刘亚斌被冻结的钱能不能支取出来。在得知不行时,这个40多岁的男人在电话里直接“嗷嗷”痛哭起来。

王强是他负责侦办的一起诈骗案的受害人。大约在三四年前,刘亚斌在办理该起诈骗案时,曾冻结了王强的部分钱款。起初因为对相关法律不熟悉,王强一心想追回损失,曾多次组织人员来沧州讨要说法,还跟办案民警发生过面对面的激烈争吵。好在刘亚斌耐心解释到位,这才稳住了他的情绪。

天有不测风云,王强正在外地上中学的儿子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因为种种情况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突发精神疾病。在得到消息后,王强连忙买了火车票赶往学校。因诈骗案家中积蓄早已赔光,他本人也负债70多万,原本稳定的工作又没了,现在靠送外卖为生。他打电话问遍所有亲戚朋友,没有人再愿意借钱给他,就试着给刘亚斌打去电话,看看那冻结的钱是否有可能拿回来。王强在电话中哭了很久,才磕磕巴巴地说明了情况。

一番思虑后,刘亚斌还是决定和家里商量一下。家里的存款平时由妻子保管,他和她说明情况后,还特地发了几条消息,最后一条是:“给人家吧,太可怜了。”赵晨光没有多说什么,当时就把几年来存下的35万元钱转给了他,他很快便转给了受害人。有的亲戚朋友不理解,曾问刘亚斌:“把几万块钱借给一个并不熟悉的外地人,万一他不还怎么办?这可都是你们两口子好不容易攒起来的血汗钱。”刘亚斌回复说:“谁都有作难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其实他也犹豫过,但他更担心的是王强孩子的病。

35万元,最终成了孩子的救命钱!经过及时的治疗,王强孩子的病情出现了明显好转,康复出院后,孩子特意为刘亚斌录下了这一段弹吉他的视频表示感谢。王强感激涕零地说:“你不但帮我们渡过了一次劫难,更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

刘亚斌在世时,他的办公室里总是满满当当的,除了那些处理完和没处理完的案卷、学习完和没学过的参考书,更多的是堆在一起的拆开和没拆开的快递,那是从全国不同地方寄送来的土特产。水果、蔬菜、小吃……上面很多连名字都没写全,收件人写的都是“运河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刘警官”。这事门卫的大爷最清楚,他的值班室里总是收到给刘警官的快递和感谢信,特别是逢年过节,收都收不过来,有时连续好几个星期、每天收到几件快递都是正常的。

这些被违法犯罪害苦的人们,总想着能做点儿什么表示一下。可刘亚斌从来没有接受过,有些受害人只是想请他吃顿饭,每次都被他婉拒了。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送土特产这种最淳朴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有的人专门从老家送来一箱水果,有的人跑几百公里高速,只为送他一箱小米。

随着特产来的,还有一条条答谢语——

“刘警官,你那么辛苦,我也没什么好送的,一点儿土特产你就收下吧。”

“刘警官,自己家做的,不值什么钱,你就尝尝吧。”

……

每个快递,刘亚斌签收后都会仔细辨认,对于他认出的寄件者,他一定会按照市价把钱打给对方;实在无法分辨是谁寄来的,他就用笔记本都记下来,再有受害人来找他,他就挨个儿问:“是不是寄给我快递了?什么时候寄的?”事实上,直到他牺牲后,还是不时有装特产的快递寄到他的单位。

真心有多少,人心都知道;好事干几件,人心看得见。如果不是把刘亚斌当成亲人,又怎么会做到这样?而他们把刘亚斌当亲人,那是因为刘亚斌先把他们当成家人。

刘亚斌后来侦办的都是受害人众多的案件,每起案件有成千上万名外地的受害人都是很正常的事。很多时候,许多受害人都愿意到单位来,要求侦办案件的警官给他们一个说法。看着排很久队只为等一个回答的受害人,刘亚斌知道,只是发一个通告或者把人员集中做解释是没办法让他们真正放心的,所以每次他都会对每个受害人一一解释,把办案进展、法律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经常是同一套话重复十几遍或者几十遍,他却连一句牢骚都没有过。

刘亚斌不仅借过不熟悉的受害人钱,他送出去的钱更是难以计数。有的受害人从外地专门赶过来找他,他看人家条件不好,问清从哪儿来的后,就偷着查询车票多少钱,再算上他们几顿饭钱,然后偷偷塞给他们。注意,是偷偷,受害人并不知情,他也不想让他们知情,就是想着怎么更好地帮他们一把。

來当面找他询问的人不少,打电话的人更多。他有两部手机,加上办公室座机,每天电话都上百个,最多的就是来求助的受害人。受害人遍布全国,打电话从来都是不分上下班、不管黑白天,刘亚斌经常是家里、单位电话接不停,可他就是不厌其烦,每个都是说清楚为止。有一位老太太,经常是连续打电话,每次都是聊半个多小时,赵晨光好奇地问,这是被骗了多少钱啊?刘亚斌摆摆手,回复道,700元。

他的手机有单位办理的套餐,可每个月赠送的1000分钟通话时间根本不够用,每次都是自己交几百元话费才能打住。因为他总想着别人,一看是外地打来的电话,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挂了吧,我给你打回去,这样省话费。”

对刘亚斌来说,解答受害人的疑问是他的工作,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件事只当成工作,因为他知道,他的工作很重要,关系到受害人的生活甚至生命。所以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他温暖着他们的内心;在他们最激动的时候,他安抚着他们的情绪。

刘亚斌牺牲后,曾有很多案件受害人打电话来求证,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为什么偏偏是最应该享受一生平安幸福的人,却在最好的年华与世长辞。透过这些与他并没有多少交集、甚至都没有见过面的受害人,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刘亚斌身上一直闪烁着的人性光辉;看到他装着的大爱,从来都是“储如山渊、阔似江海”。

扎根人民、依靠群众,这是刘亚斌工作的方法,也是他处世的方式。早些年工作时,为让更多的群众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积极参与到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的行动中来,刘亚斌深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社区为群众讲解预防电信诈骗、禁毒等方面的知识。一开始是刑警大队主动联系,后来就是各学校和社区都来邀请。他人长得帅气,为人也亲和,又有当教师的经验,对法律政策各方面知识都了解,每次去讲课时还会根据听课群体的不同制作不同的展示课件。别人进社区讲课,听众多是大爷大妈,坐一会儿就累得昏昏欲睡,或者干脆直接起身走人,可一到刘亚斌讲课,每个人都精神奕奕,原定20分钟的课程,往往延长到40分钟甚至一下午都散不了。他下了讲台,台下老人都会围着他问东问西,总觉得不过瘾。在各小学,孩子们更是喜欢将他围在中间,各种各样的问题问不够。

刘亚斌放弃了教师的职业,可他留下最多的影像和照片还是他在讲台上讲课的样子。他讲课时的风采与匠心,不需要太多的笔墨,却已足够清晰地印在每个听课人的心里。知道刘亚斌弃教从警的同事们都说,“三尺讲台困不住他”。而他,就是在这三尺见方的讲台上,让一位公安民警的征途与足迹在无数人的心中一次次绵延加深。也许,他办过的案件会结束,他研究的方法会过时,但他讲解的每次课程,会在几代人记忆中灿若星辰。

一个人做几件好事被注意到很难,但做了太多件好事想不被注意到更难。很多人可能以为,刘亚斌做这些是他的警察职业使然,那我们就再看一下其他几件事。

刘亚斌生前居住的小区道路两旁,种植着很多树木,一到夏秋季节,树上就“噼里啪啦”往下掉虫子,大家几次找物业反映都是无功而返。有一天,赵晨光接到同住在小区的同事发来的消息,说看看这是不是你老公啊?赵晨光这才看见,原来是刘亚斌自己背着喷雾器在小区里给树打农药呢。他不仅自费买来了喷雾器,还特地请教职院园林专业的朋友,配制了毒性不是很强的药水,避免伤害到大家的身体。这件事,他和谁也没有说,直到一位朋友和他谈起想买个喷雾器用用,他说自己家有时才说到了这件事。

在刘亚斌居住的单元楼,楼门口总是挂着一幅门帘。夏天挂清新干净的塑料软门帘,冬天挂挡风遮雪的棉门帘。以前这就是空荡荡的楼道口,夏天蚊虫乱飞,冬天寒风直灌,而这门帘,也是刘亚斌自费买来为大家安装上的。这一买,就是五年,而他住在顶楼,是整个单元里离楼门口最远的一户。同一单元楼的许多邻居都想着找他把钱平摊一下,可他说什么也不让,就连花了多少钱也不肯说。其实,他买的绝不是什么便宜的样子货,仅夏天挂的塑料门帘就价值146元。如今在门前挂的那幅,是他牺牲前不久买的,他走后两天快递才送到,是两位战友帮他挂上的,也正是因此,我们才知道了门帘的故事。直到现在,邻居们每次看到单元楼门口那片崭新的门帘都忍不住落泪。

除了这些邻居看得见的事,还有他们没看到的。有一次,刘亚斌好不容易去参加一次聚餐,胳膊上居然缠着绷带,在座的人以为他受伤了,只有其中一位老朋友知道,那是献血后没处理好的渗血。刘亚斌有献血的习惯,除了在本地献,有时在外地出差时看见有献血屋也会过去,和他一起去北京出差的同事就看见过,他从北京南站下车后先去献了一次血,他还经常鼓励身边人一起去。那位朋友直言,他也献过,但都是在本地,因为那样以后用血方便。他劝刘亚斌尽量在沧州献血,可刘亚斌从来没想过是为了自己方便用血才去献。朋友知道后坦言,这一点,真比不上他。

刘亚斌平时工作很忙,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家吃午饭。可有那么一天,都已经下班很久了,他还是没回家。赵晨光感到奇怪,便带着小儿子出门接他。一出楼门,便看到刘亚斌在帮一群工人锯树。原来,园林部门要在小区内清理种植的大树,正巧让下班回家的劉亚斌遇到。他先是帮着打电话,让停在树底下的车主挪车,又在大树快被锯倒时上前帮忙。赵晨光清楚地记得,在一群身着工作服的工人中,刘亚斌穿着全新的羊绒小西服,一双皮鞋上沾满了泥。其实家就在不远处,他都没想着回去换身衣服就等不及上手了。帮忙把树装上车后,人家跟他说了一句“谢谢师傅”就走了。等他们回到家时已经13点多,匆匆扒拉了几口饭又出门上班去了。

如果说帮助受害人是公安职业的延伸,帮助邻居是因为有感情在先,那他看见献血屋就去献血、帮助偶遇的工人锯树,这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会想到他是一名警察吗?这个时候,他就是他,一个普通人。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也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可能会伸下手,但像他这样干的又有几个呢?

家人、亲人、朋友、邻居,直到受害人和陌生人,刘亚斌没为自己做过什么,心里却时刻想着他人。他和妻子谈起工作,会为被抓的盗窃犯是无人管教的未成年人而不住叹息;当看到孩子轻生的新闻,他说的是孩子的父母得多痛苦啊;一家人好不容易出去吃顿饭,等了好久也不见上菜,妻子想着催一下,他却说,都是出来干活儿的,不容易,再等等吧。

很多人认为赵晨光一定知道自己丈夫干过的其他不为人知的好事,其实,她还真不是很清楚。或许,在夫妻二人心里,这些举手之劳,不过是自己分内之事,从来不必放在心上。也有些人让赵晨光用一句话来形容下自己的丈夫。在几次深思后,她仍是浅浅地说道:“他没什么特殊的,就是一个普通人,可能是同理心比较强吧。”

冬奥会上的火炬

2020年9月,由刘亚斌牵头,以原情报中队为骨干的运河公安分局合成作战中心成立。从此,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合成作战中心是公安系统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技术支撑、指挥调度、协同作战等功能于一体的新部门,主要通过整合内设机构,集中有关警种、平台与资源等联合开展工作,以提升警务实效。

“合成作战”本是军事用语,指军事行动中通过不同兵种、不同军种的协同与配合,以优势互补,形成单一兵种或军种难以发挥的合力。公安机关借鉴吸收相关经验,将其从军事领域引入警务实践之中。自2010年公安部首次提出“合成作战”以来,各地公安机关相继建立合成作战平台,尤其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合成作战模式的应用逐步深入。

刘亚斌之前所在的刑警大队情报中队,主要负责刑事案件的线索分析与信息支持,后来由他牵头组建的合成作战中心,虽然仍是刑警大队的一个部门,却是“全局的大脑”,要为全局案情研判提供技术与信息支持。这个“大脑”里关键的成员之一,自然少不了刘亚斌。为发挥合成作战中心的最大效能,分局给予了刘亚斌重要的支持与信任,授命他挑选并培养新的骨干力量。

万事开头难,新部门成立初期,可供学习的经验有限、需要完成的任务又多、后备力量还未成长起来……那段时间,刘亚斌不但要处理好各项工作,而且要带好队伍,休息对他来说成了奢侈品。

软硬件可以慢慢增添,经验可以不断积累,但没有与之匹配的专业技能,就只能一点点地摸索学习了。多年的磨炼让刘亚斌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像同行前辈一直教育他的:没有人天生什么都会,如果不会,那就去学。和先进地区学、在专业群里学、和专家学,在公安网上学、在互联网上学、在日常生活中学,他像一块干海绵,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本就有着扎实刑侦基础的刘亚斌,再加上不断学习,对案件的侦办愈加驾轻就熟,无论是方法,还是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将处于起步阶段的合成作战平台打造得更好,作为信息侦查领域的“老兵”,刘亚斌时刻不忘把自己当新人看,学习、培训、转化、实践,每一步刘亚斌都不敢懈怠,他将去兄弟单位学到的先进经验、见识到的公安信息化前沿发展成果做成笔记、心得,给年轻同志讲授并交流经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他希望通过和同志们的一起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平安幸福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2021年11月,运河区一地发生了故意杀人案,刘亚斌带队赶往现场勘查,根据现场痕迹、视频监控、车辆往来等信息进行研判,仅用20分钟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2022年1月,群众报案称,辖区内一妇女被四名犯罪嫌疑人劫持。经初步调查,这几人均有犯罪前科,反侦查意识极强。民警声东击西,抓获其中两名嫌疑人,另外两人驾车逃逸。信息同步上传至合成作战中心,需要刘亚斌团队及时做出研判。尽管事发地点偏僻、监控范围极为有限,但刘亚斌还是从几秒钟的视频里发现了蛛丝马迹,后经实地勘查,发现了嫌疑人埋在土里的手机,从而成功核实了几人的身份。

《蜘蛛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其实反过来也成立,一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大,能力要求越高,这必然促使责任人提升能力水平。也会越大。经历了多次实战的考验,刘亚斌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一次,他在调取一起案件监控时发现,某个一闪而过的人影与网上追逃的犯罪嫌疑人很像,尽管只有侧脸的模糊影子,他还是专门调取了大量监控,一帧一帧查找,又去嫌疑人可能出现的地方进行蹲守,几天后,这名躲藏四五年、涉嫌诈骗的网逃人员在出租房里落网。

长治久安需要不断铲除犯罪发生的土壤,并非一蹴而就的点到即止,而是经年累月的坚守。预防案件的发生对已发案件的侦办与不一样,防患未然与暴风骤雨般的拼搏不一样,预防犯罪可能需要消耗更多的精神和体力,越是难防,就越是考验。

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前防范、消除隐患,将可能发生的犯罪化于无形,这是公安工作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刘亚斌笃定的目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其实更难,与此相对应的性格养成也至关重要。刘亚斌一直在思考,作为个体如何锤炼心性、提高素养,他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三个“耐得住”:首先要耐得住辛苦。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哪怕有一丁点儿松懈,都可能前功尽弃;其次要耐得住寂寞。预防犯罪到位了,源头被堵住,破获大案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没有了他人的称赞,没有了鲜花和掌声,成功只有自己知道;最后是耐得住艰难。时代在发展,在新的发展中提前发现并消除新出現的隐患,这就需要更用心地学习与钻研,敢于挑战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

这很辛苦,但辛苦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即使如此,刘亚斌还是选择走这条艰难的路。从他近年来的照片可以看出,他早就不是朋友眼中那个剑眉星目的帅小伙儿,而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资深老警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运河区再没有出现“两抢一盗”系列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历年逃犯基本清零,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时间很快来到2022年2月1日,那是刘亚斌的最后一个春节假期。那天,小儿子得了腮腺炎,一大早他和赵晨光带着孩子去医院拍片,来不及回家,他又风尘仆仆地赶高铁前往北京。这次赴京,他谁也没有说,但他履行的使命将在不久后让全国人民关注、动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即将举行,刘亚斌作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民警代表,参与其中两项重要任务——火炬接力和国旗传递。

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河北省高速公路交警总队邯郸支队磁县大队教导员范京伦,也是受邀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的警察代表。就是这样一位曾参加2019年国庆阅兵观礼的公安英模,在和刘亚斌同屋相处的三天里,也不禁被他的责任感和敬业心深深折服。

令范京伦印象深刻的是,刘亚斌自从入住后就在不停地接电话。一开始,范京伦还以为他是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但很快听出是工作上的事,每每等他放下电话时已是深夜。刘亚斌躺下一会儿就睡着了,范京伦看得出来,他是太累了。出来参加一次活动都忙成这样,这要是在单位能忙成什么样啊?范京伦也问过刘亚斌:“出来参加一次活动也算是能休息会儿了,怎么不把工作交接一下?”刘亚斌笑笑说:“能自己干的就索性干了,不推给别人,大家都在家忙着呢。”

不管是冬奥会的火炬接力,还是开幕式上的国旗传递,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荣誉,同样,对刘亚斌来说,也是光荣至极。不一样的是,许多人在参加活动时都可以好好休息下,以自己最好的状态站在会场上,留下一生中最宝贵的影像。但刘亚斌呢,显然没考虑那么多。

刘亚斌参加冬奥会火炬传递

第二天早上7点半,组委会通知刘亚斌集合,因为他的手机一直占线,工作人员最后还是通过联系范京伦才找到他。这也成了以后三天的常态。刘亚斌急匆匆换上衣服赶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第108棒火炬手参加了火炬传递。从此,他又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与荣誉——冬奥会火炬手。从他留下的传递火炬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虽然也在微笑,却难掩满脸的困倦。

传递奥运会火炬后,刘亚斌和范京伦又多次参加在国家体育场的传递国旗的彩排。令范京伦惊讶的是,这时的刘亚斌还带着工作专用手机,一刻也放不下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彩排时手机不让带进现场,需要提前把它放进收纳柜里。于是,候场时刘亚斌干脆站在柜子旁,手机响时他随时拿起来接听也比较方便。

2月4日晚,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如期举行。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幕无疑是国旗传递环节。当“蒲公英”的种子悠然飘散,12名手持鲜艳五星红旗的少年,将国旗传给分站两侧的176名代表。这一刻,他们就是整个会场的主角,也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刘亚斌身处其间。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随着一名白衣少年吹奏《我和我的祖国》,体育场中响起悠扬的小号声,像大地在吟唱,像夜空在倾诉。国旗在代表们手中稳稳前进,这是每一名参与者一生的美好记忆。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这首歌写得真好,此刻,我才蓦然发现,这首歌可视作刘亚斌一生的写照,是对他一生由终点到原点的追述。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遥远又切近的美妙乐曲,将刘亚斌的思绪带回了从前——他从大运河畔出发了,看到了他思念的每座山、每条河,那里面有滹沱河、秦岭、黄河……在一片冰雪世界中,刘亚斌满含热泪地接过了国旗。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那个在秦岭山脚、黄河河畔长大的小男孩,此时正在全世界观众面前传递着国旗,他的思绪在现实和回忆中穿梭,最终定格在从小出生的小村落里。那个位于白洋淀畔的小村庄,村前有一条小路,在刘亚斌的记忆中,求学之路都是从那里启程的……

刘亚斌慢慢松手,看着国旗缓缓地传向远方。

而此时,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从北京回来后不久,河北一新媒体的记者对刘亚斌发出了邀约,请他参加沧州市实验小学的开学典礼。

寒假期间,沧州市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开展了观看冬奥赛事、制作飞扬火炬、演唱冬奥主题曲等与北京冬奥会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临近开学时,实验小学的校长打算找几位亲临冬奥会的嘉宾,给学生们讲一下冬奥见闻。一位身边的公安民警不仅参与了火炬传递,而且参加了开幕式上的国旗传递,校长觉得这位民警肯定非常优秀,特别希望他可以应邀而来。

去孩子身边,给他们授课,刘亚斌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记者问他:“不耽误工作吗?”他笑笑说:“没事,加会儿班就补回来了。”

一直以来,刘亚斌虽然不当老师了,却依然关心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平时工作中,他十分注重青少年犯罪预防,为提高群众的防骗意识,曾联系运河区26所小学,在215万余名学生中开展“我与家长一起学”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发放《致全体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播放防范电信诈骗犯罪宣传片、开展微课堂等多种形式,使每名学生成为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小小宣传员,由他们向家中父母、老人讲解电信诈骗防范知识。其中,《致全体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是他亲手设计并协调邮政公司印制的,上面详细阐述了利用QQ冒充熟人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网络交易异常诈骗、“入会”服务、虚假中奖等常见的电信诈骗类型及防范措施。这项活动入选了省公安厅“我做的群众最满意的一件事”优秀事例。在情报中队时,他还组织成立了全市首个青少年禁毒志愿者服务队,并建立沧州市首座禁毒宣传教育基地,该基地多次被评为“全省禁毒教育示范基地”。他筹办的“青春拒绝毒品,共建平安家园”大型禁毒宣传活动还被评为全省禁毒精品宣传活动。

2022年3月2日,刘亚斌作为嘉宾出席沧州市实验小学“冬奥润童心一起向未来”开学典礼,这是他最后一次站上学校讲台。典礼进行了同步直播,市区不少学校的学生通过视频观看了刘亚斌为他们带去的冬奥味十足的“开学第一课”。

最令孩子们称道的是,刘亚斌把自己珍藏的“飞扬”火炬带到了现场,和孩子们一起在现场传递、合影。几位学生代表也向他展示了自己在假期里亲手制作的火炬,几个孩子直到现在还记得,刘叔叔夸他们的火炬做得好,可以和真的媲美。

开学典礼的时间不长,孩子们却从刘亚斌那里学到了什么叫爱岗敬业、什么叫体育强国。犹记得典礼结束时,孩子们簇拥在刘亚斌身边不愿离开,阳光照在他们脸上,相机按下的一瞬因那一刻美好而成为永恒。

英雄未远只是长眠

2022年5月7日,一条奔涌的精神之河闯进了每个人的生活。未来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将不断地回望这个特殊的日子。大量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活动仪式对其进行宣传与推广,赋予它丰富的内涵。

2022年5月7日,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刘亚斌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2岁。

我们见了他最后一面,他穿着心爱的警礼服躺在那里,双目微闭、面容平静,除了有些苍白,和他加班熬夜后睡着时没有任何区别。当时墙壁上石英钟的秒针静静地走着,屋内安静得出奇,缅怀者的心中却已是天崩地裂、天塌地陷。谁说死亡一定是无声的?它只是习惯了沉默。所有人都在沉默,但那些烙印在心底的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淡忘的。

一瞬间明白了那句话:真正的离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有的只是和平常一样的清晨,而他睡在昨天了。

笔挺的警礼服覆盖着刘亚斌逐渐冷却的身体,亲人的哭声也止不住他离去的脚步。这位驰骋信息战场、让犯罪嫌疑人闻风丧胆的公安英模,带着他的满腔热血走过最艰难的征程,带着他的袍泽战友闯过最惊险的战場,在即将到达胜利的顶点时撒手人寰,放下了他的骨肉至亲,放下了他的挚爱事业,放下了他的新朋故交,带着他的壮志未酬和万千不舍,匆匆离去。

2022年5月9日,送别刘亚斌的最后一天。

追悼大厅内,巨大的“奠”字挂在正中,字幕上“沉痛悼念刘亚斌同志”几个字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心声,周围满放着公安部、省公安厅、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职业技术学院、区委区政府等单位敬献的花圈。黄菊、花圈、挽联、白纱簇拥着刘亚斌的遗体,他神态安详,一如以往的坚毅。正中间,是一面鲜艳的党旗。她是那样耀眼,曾指引她的孩子跨越山河,护佑他长大,见证他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战友们在厅内列队站好,这些在抓捕穷凶极恶的逃犯或者讯问老奸巨猾的嫌疑人时都能谈笑风生的铮铮汉子,已忍不住失声痛哭。这一别,真是永别了……

当生命骤然停止,我们才会发现,停止背后的另一种真实是不断前行。在这里,骤然静止和不断前行并不是悖论,而是一种因果。人民警察的使命和职责不会因为一位优秀战友的离开而停止,他们很快还会再次前行。对于逝者,生命已经走到最后一程;而对于他们,前面的路才剛刚开始。

刘亚斌因公牺牲后,他的事迹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直接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学习和纪念活动越来越频繁,他被追授的荣誉也越来越多——

2022年11月,河北省委宣传部“燕赵楷模发布厅”发布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原三级警长刘亚斌的先进事迹,并追授“燕赵楷模”称号;

2023年1月,刘亚斌当选2022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入选第六期全国“公安楷模”名单;

2023年4月3日,追授刘亚斌同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送奖仪式隆重举行;

2023年5月5日,河北省公安厅联合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委政法委举办刘亚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2023年5月7日,沧州市公安局举行刘亚斌警号封存仪式……

特别是2023年4月5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刘亚斌的事迹。那一天,正值癸卯年清明节。虽然,我们通常只把那一天的时间留给逝者,但纪念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在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以及刘亚斌生前亲人、同事、朋友的大力支持下,沧州市公安局等单位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活动达200余场次。

特别是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为将“刘亚斌”永远留在他曾战斗的岗位上,让战友们担负起继承他遗志的重担,在想起时可以再一次喊出他的名字,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集体——“刘亚斌班”——以刘亚斌之名,作为攻坚克难的先锋尖刀、服务群众的示范表率、本领过硬的突出代表。

在“刘亚斌班”成立后一年多的时间中,全体成员不断激发豪情斗志,在重大活动安保、重大案件侦办、服务人民群众等各项任务中争做先锋、屡建功勋,他们用实际行动喊出“跟我上”“我先来”的战斗口号,为其他同事做出了经得起考验、担得起重托、耐得住平淡的榜样。

如今再走进刘亚斌生前办公室,那里俨然成为“刘亚斌班”新的战斗场。在他们办公位的墙上,鲜艳的“刘亚斌班”班旗静静地挂着。旗面上,在“刘亚斌班”的名字下,是一只握拳高举的右手,那里曾经挂的是一面警旗,刘亚斌曾在那里握拳宣誓,而现在,旗帜上高举的右拳,就如同宣誓时的刘亚斌,那么有力、那么坚定。但我们都知道,“刘亚斌班”力量的源泉从来不是这面印着名字的锦旗,而是刘亚斌那前行的身影和足迹,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如果说这面旗帜承载的是历史的感怀,那么那些依旧年轻的队员留给人们的则是未来的希望。

在沧州市公安系统内,与“刘亚斌班”同样被授予英雄之名的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为“刘亚斌式”班组。沧州市公安局在全市先后开展两届“刘亚斌式”班组评选活动,以政治可靠、服务到位、恪尽职守、成绩突出、廉洁自律等方面为评选标准,共评选出24个“刘亚斌式”班组,虽然职责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接过英雄的旗帜,勇做最强的先锋。

与“刘亚斌班”不同的是,“刘亚斌式”班组不再只是刘亚斌生前单位所独有,它分布在沧州市公安系统不同的单位里。如同撒到一片肥沃土地中的种子,他们形成了沧州公安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但留住了刘亚斌,更把他从耳闻口传中带到了自己的身边、别人的眼前,给予命名集体及他们各自身边人一种无形的激励。

我仿佛又看到那条追逐奔涌的精神之河,看到它的一条条支流正是源自这一代代人的内心深处!离开刘亚斌的日子里,“刘亚斌”却从未离开。他抬手敬礼的形象已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不管是刘亚斌班,或者“刘亚斌式”班组,或者每个以刘亚斌为榜样的人,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刘亚斌精神的延续与发扬。这种精神,更实现了与那条精神之河的完美契合,精神之水,因为他们的延续永不干涸!

刘亚斌遗体告别仪式的当日,安排由我撰写公布他牺牲消息的文章。整整一天,我都在尽量回忆有关他的点滴,不知不觉间泪眼婆娑,写到最后结尾时已是深夜,蓦然中不由写出最后一句“英雄未远,只是长眠”。后来,这句话被经常用作报道刘亚斌文章的开篇或结语。

“英雄未远,只是长眠。”

未远是不舍,长眠是思念。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刘亚斌因公牺牲后,大量关于他先进事迹与崇高精神的新闻报道被广泛传播,除各类主流媒体的报道外,更多的是与他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而那缅怀的话语,都让人潸然泪下——

感谢刘警官的守护,我们记得你!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致敬迎难而上的你们。

这么年轻,好心痛,民警牺牲率远高于普通职业。只希望社会长治久安,英雄警长一路走好。

不忍听到前线人因为这样而离开,每一代的使命都不同,但真不忍心看到离别……大哥,感恩有您!

一路走好!致敬所有伟大的人们,有时候并不是我们身处安全的地方,更多是这些英雄们为我们默默奉献。

他在自己有限的人生里,完成了职业中最崇高的使命,荣获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向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英雄致敬,是无数个你们撑起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有你们生活才会更美好!

不希望看到这种新闻了,这么优秀的民警,劳逸结合,为人民做更多贡献,最后安享晚年,这才好。

……

不是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吗?那为什么一名并不熟识的警察,悄然牺牲在普普通通的一天,却让无数人为之心碎?

“刘亚斌班”成员护送他们亲爱战友的警号存入荣誉墙

在很多次与不认识刘亚斌的人谈起他时,也曾有过疑问:这么完美的人是否真的存在?这是不是只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燃烧自己给同行人照亮前行的方向,牺牲自己为无助人送上坚持的希望,然后很快消失不見,躲到一个永远不会被发现的地方。如果这样来看刘亚斌的一生,你确实会觉得他不是一个具象的人,他更像是一种隐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而确实,在我们民族精神深处,确实是有这样无形的存在。每当苦难袭击,它就会被激发出来,搀扶着我们走过那暂时的黑暗。他们通常有一个很壮烈的名字——英雄。

有一段时间,我采写过很多先进人物,报道过他们的先进事迹;有些是他们亲口说的,有些是从他们身边人那儿听说的,但不论事迹大小、职位高低,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让人敬佩的闪光点;而在这次对刘亚斌事迹的挖掘与采写过程中,我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更真正懂得了何为英雄以及英雄何为。

诗人爱默生说: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坚持了五分钟而已。伟大出自平凡,而平凡孕育伟大。就像我们跟随着刘亚斌成长的轨迹一步步走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看着他跌跌撞撞学会踉跄走路,看着他咿咿呀呀说出第一句话……这样的纯良与质朴,让我们放下了对英雄的陌生与疏远。谁不是这样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起点,我们如是,英雄如是,并无分别。然后,我们看到刘亚斌的成长,他也只是从小听父母话的孩子,怀着自己简单的梦想,向往着一杆钢枪和一身戎装,还有不断奔跑的方向……就像我们每个人刚刚出发,对前路同样迷茫但不停下脚步。我们这样,英雄这样,从来如此。

英雄从来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存在,他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或者就是我们中的一员。这样的距离,已经容不下陌生的存在,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感觉英雄和我们不一样呢?

回看刘亚斌面临命运的选择,我们就能找到答案。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幸福是自己的幸福,有的幸福是他人的幸福。刘亚斌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当他在高校执教的时候,父母健康、事业顺利、爱情来临,多么幸福,他不再需要多做什么,甚至多走一步都是多余的,他只用在教师的岗位上教书育人。这样的职业同样受人尊敬,不用风吹日晒,不用面临危险。哪怕他不再多做什么,也可以安安稳稳地过几十年舒心的日子,然后在步入暮年后退休,享受天伦之乐。但他终究没有这样选择,那样的日子虽然幸福,却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很简单,却最难实现——他愿更多的人幸福。这也是英雄最简单的愿望吧。

这样简单的愿望,需要他们牺牲多少?刘亚斌肯定没有想过这个,英雄是不会想的,为他人的幸福付出怎么能算牺牲?牺牲是对英雄的赞美与讴歌,并不是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与回答。所以,他们的勇气坚持了五分钟。可刘亚斌的五分钟,比一生还长。驱动他的精神力量,不再是狭义上的热爱与善良,而是一种纯粹而高尚的精神信仰。家国是责、人民是责,没有人强求,他担了;从警路难、风雨路险,他明知如此,可走了。未知征途,他依旧那么义无反顾,因为这条路,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走,也不是为自己而走!

这就是英雄所为:为了每个人,舍弃自己的一生。他们心中装着的从来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也让我们明白,在真正的家国情怀面前,从来就没什么很多个“我”,而只有悲欢相通的“我们”。刘亚斌这样的英雄正是我们的情感纽带,在英雄离去时的心灵共鸣与情怀共振就是我们紧密相连的最好证明。这恰好是英雄的精神价值所在。

人民和祖国终究会记住那些真正做过贡献的人。那条从一座高山奔涌而出的精神之河,终于化作精神高峰中的巍峨一座,在那山涧之间,源源不断的溪水泉水涌出,奔向远方。在他内心和警魂深处,那些山与河,有个美丽悦耳且令人怦然心动的名字——人民与祖国!

刘亚斌走了,他走得那样无声无息,却又那么动人至极。他16年从警生涯凝结的警魂,如同夜空中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又如同地图上一处鲜明的坐标,为后来者指引着即将前往的征程。

刘亚斌走了,我们与他再无相见,但可以选择永远记住他。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追溯他生命中的每个时刻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当我们再次沿着这条精神之河的源头顺流而下到他灵魂长眠的大运河畔时,也许才会真正理解他的选择,也才会蓦然发现:和刘亚斌命运相连的从来都不只是那一座山、一条河,更有那数不尽的山与河,它们交融在一起,占满了他的内心和警魂的每个角落。

此时此刻,耳边只回荡两段齐声喊出的声音,两段声音汇聚交融,成为饱含家国之思的悠悠吟唱。那声音穿透时光、映照苍穹,那声音刻录历史、绵延不绝,那是刘亚斌和千万人从心底一齐呐喊出的两段誓词——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我是中国人民警察,我宣誓: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矢志献身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而英勇奋斗!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图片由沧州市公安局提供)

选题策划/杨桂峰

责任编辑/谢昕丹

猜你喜欢

嫌疑人
鞋子的秘密
抓捕持冷兵器犯罪嫌疑人的战法研究
光从哪里来
无序攻击的防御与控制(中)
定位嫌疑人
嫌疑人X的童年照大献身
小不点儿成了“犯罪嫌疑人”
英国八名男孩田野中摆箭头帮抓嫌疑人
20年了,我还是嫌疑人吗?
三名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