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路径分析

2024-04-10耿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7期
关键词:体育类师资院校

耿玮

[摘           要]  通过对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从学生视角出发,体育类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学校活动覆盖面不足;师资配备单一;缺乏课程体系,与专业契合度差;实践机会少,政策扶持少等问题。体育类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引入多元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设“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设立基金,积极与社会力量交流合作等方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教育向“理论+实践”教育转换,实现项目从比赛到落地的转化,切实让创新创业成为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通道。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专业;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037-04

一、引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中。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9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其中提出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与课堂教学等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就业率和改善就业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类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人才。

与其他综合类高校相比,体育类高校专业紧紧围绕体育这一方面进行布局。这就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在体育类院校获得更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并精准输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体育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尽管在“双创”浪潮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以及教育形式相较从前均得到了优化。但体育高职院校,受其院校师资特点、学科特色、生源质量、教育投入等因素影响,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不同,并不能通过一门课、一次讲座就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许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方式多种多样,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反馈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从学生视角探析体育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路径,不仅对完善体育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培养体育类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实际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辅助采用座谈会和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时段为2023年9月至11月。此次主要是以学生视角对云南體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用于定量分析。而座谈会和实地调研则用于后期研究结果分析的定性判断。

(二)研究样本

本次调查主要面向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线上调查。调查对象包含体育类和非体育类专业,共收到问卷283份,其中收到体育类专业问卷258份,非体育类专业问卷25份,比例为10 ∶ 1。样本男女比例约为2.5 ∶ 1,基本符合学校专业设置和在读人数比例。总体来看,本次调研取样数据比较合理,能基本反映出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三、研究结果与问题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覆盖面不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薄弱

在“在校期间,您参与过何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这一问题调查中,学生有100人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占比达到受调查学生的35.34%。而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分别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30.04%),创新创业类的报告、讲座及论坛(28.98%)。从表1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类型主要为相关课程,报告、讲座、论坛等,而实际有训练计划和大赛经验的学生占比较少;此外,其他这一类目中,有两位学生描述是由自媒体和通过相关校友接触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

这一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内的覆盖面不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从未接触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通过调查发现,未参加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00名未参加活动的受访者中有36人选择了“个人能力不足”,29人选择“没有好的项目”,26人选择“时间、精力不足”,19人选择了“不感兴趣”,23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类高职院校中覆盖面不广的主要原因是高职学生不自信,认为高职学生的能力不足以参加创新创业的活动或项目。无论是社会就业层次、社会舆论偏向都会使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而体育类高职学生,更因为自己的学科特色、社会对体育生的刻板印象等因素难以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错失提升自我的机会。除此之外,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提到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深,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不高。加之体育类大学相比综合类大学,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以及项目成果的转化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降低了体育类高职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上与学生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在回答“您在大学期间,更多的是从哪些群体中获得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帮助?”这一问题时,62.9%的受访者认为是从专业课教师这一群体获得创新创业知识,47%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从创新创业专职教师这个渠道得到启发。而在询问受访者“您最希望学校聘请哪些人来讲授创新创业课程?”这一问题时,67.49%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应该聘请成功的创业者来讲授创新创业课程。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结构配置上与学生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是通过校内教师获得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但学生群体更期望从创业成功者、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等群体获得更为实际的帮助。

国内部分学者在谈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问题时也提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师资数量紧缺,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不高,“双创”教师结构失衡等问题。

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双创”教育的质量。首先,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理论尚未成熟,而“双创”教育还未发展为一门专业的学科,校内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其次,校内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上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接触创新创业的机会是创新创业比赛与企业合作,实操方面与创业成功者与企业专家存在差距,专业程度有待提升。在回答“您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这一问题时,63.9%的学生提到是为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思维与能力。而分别有53%和51.59%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需要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办企业和了解商业与市场模式。在后期的座谈会中,受访学生也谈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资源参与少,教育与创业脱轨等。以笔者从事多年体育类专业辅导员的经验看,大部分体育类专业学生比起理论知识更加侧重实践知识学习。综上所述,学生视角下虽然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需要的是高校围绕创业实操进行,而这一综合能力和经验正是高校教师所缺乏的。

(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度不高,课程体系不完整

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度如何?”这一问题时,19.08%的受访者认为结合度很低,56.90%的受访者认为结合度一般,其余的18.37%的学生认为良好,只有5.65%的学生认为结合度特别好。体育学科受制于其专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高校尚处于起步,此外体育学科的历史悠长,学科建设为了保留专业特色而忽视了与社会时代的需求相匹配,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进行有效融合。专业结合度不高首先会造成高校体育人才输出与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偏离、脱轨等问题,进一步导致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率下降或同质化。其次如果创新创业教育在授课或实践中与体育专业知识、体育产业发展的衔接性低,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主动性差。

此外,由于职业院校的特点,其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上与综合类大学相比较为薄弱。部分学者在研究中也指出国内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课程比例较低,而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要求较高,当前教育不能满足培养需求。从学生视角看,本次调研发现,在回答“您觉得您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哪些问题?”这一问题时,283名受访者中有124名选择了“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一选项(见图1)。由此可见,学生群体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不向外延伸,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容易偏离实际,难以做到与专业课程建设相融合,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机会少模式旧,金融扶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如图1所示,有135名学生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参与资源较少,有117名受访者认为缺乏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用型教育模式。现在大部分高校有参加或组织创新创业比赛的经验。但谢晓艳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与学校举办讲座、论坛、竞赛等呈负相关,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为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社会实践提供实质性的帮助。部分创新创业校内实践过于理论化,容易与社会脱节,难以转化为实践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此外,校内实践模式单一,陈旧的讲座、竞赛等模式难以激发师生的活力,创新创业项目转化成果不佳。

如图1所示,有90名学生认为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在后期座谈会中有学生提到,学校在“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实践中,并没有资助获奖项目的先例。在闫薇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有很高的积极性,也在寻求创业机会。但在有创业计划的学生群体中,只有7%的项目通过学校、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的专项创业基金获取。而在金融扶持对象方面,体育类专业技术型项目难以进入各类组织或金融机构的视野,且金融扶持政策在云南等二三线省份较为落后,加之体育专业学生对扶持政策、金融产品等不熟悉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缺乏资金支持,致使学生将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法认同为比赛而非创新创业实践经历,仅有创新实践,缺乏创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实现项目成果落地。

四、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部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体育类高职院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归口多,各个机构各自为政,难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体育类高职院校亟须创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部门,由专门的部门实现宣传—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社会实践—项目落地全过程贯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可以协同学生处、宣传处和二级学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协同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完成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协同就业部门与二级学院完成社会实践,最后协同财务处等实现项目落地。此外,创新创业部门除了发挥协同整合作用外,还可以搜集由政府、教育部门、社会机构组织的创新创业类比赛,特别是体育产业的创新创业比赛,增加实践教育类型,加大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发挥创新创业教育部门的协同整合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扩大活动参与覆盖面,营造良好的創新创业氛围。

(二)引入多元化师资力量,提高“双创”教师综合素质

现阶段,体育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师资失衡已是存在多年的问题。体育类高职院校师资应该由“双创”专任教师、行业人才、成功企业家、投资政策专家等人员组成。但现阶段,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师资单一,由一类教师难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闭环式施教,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形成体系。学校应多元化引入师资力量,聘请专任教师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聘请行业人才可以向学生传递近期体育行业热点,产业发展状态,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奠定基础。聘请成功企业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能为学生提供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发学生创业动力。而聘请投资政策专家可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方面解读,促进创业进入产品进驻校园,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

在此背景下,体育类高职院校应建立符合自身学校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导师库,通过校内专任和校外兼职两种形式聘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完善“双创”教师准入、培训、考评、奖励和退出制度,通过座谈交流、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方式提高“双创”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在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还是以培养体育人才为目标,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与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专业人才的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体育类高职院校重新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体育人才列为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

此外,学校应探索“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成立符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公共必修课备课,融入创业经验等理论知识及创新创业比赛参与等实践教育;打造特色专业课,在专业课授课中穿插行业发展动态教育;设立创新创业金融知识选修课。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实践和项目转化等知识传授,使创新创业教育由碎片化转为体系化,由与专业剥离向与专业融合发展。

(四)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打通社会金融扶持渠道

学生有项目没有资金支持,是项目难以落地的主要因素。因社会金融扶持政策很难进入学校,学校可依托创新创业导师库成立创新创业评估团队,并设立校内创新创业基金,通过校内创新创业平台和校内基金的支持,使学生参赛实践项目在校内实现落地。

此外,学校创新创业部门还需依托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实践比赛和创新创业社团等形式积极向师生普及大学生创业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创新创业部门的职能不能只停留在校内,要积极与外界社会力量交流合作,紧密与外界金融机构与政策机构的联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借助创新创业导师库中校外外聘企业家、行业专家等师资力量引入社会资本促进项目合作转化、对外转让、学生自主创业等,打通社会金融扶持渠道,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更强大的金融、政策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志刚,周惠玉,宋作忠,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67-68.

[2]柏景岚.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以体育类高校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7):145-146,149.

[3]王一丁,李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科技风,2023(20):56-59.

[4]景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8):106-108.

[5]宋博,孙萌萌,路延武.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运动精品,2022, 41(6):10-12,15.

[6]段緒来.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取向[J].武术研究,2023, 8(9):126-128,141.

[7]肖林鹏,阎隽豪.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态势、面临问题与建设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7):65-77.

[8]唐伶芳,王宇轩,卢俊.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措施[J].就业与保障,2023(9):112-114.

[9]谢晓艳,马佳佳,李世鹏,等.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以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3):49-53.

[10]闫薇,刘铭菲.大学生创业金融扶持现状与对策思考:基于吉林省5所高校的实证调研[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3):34-38.

[11]陈武林,杨无敌.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及路径调适:基于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解释[J].江苏高教,2023(1):44-50.

[12]曾海军,刘圆芳.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投资与创业,2023,34(7):31-33.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体育类师资院校
2022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1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