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特质化耦合点的产教融合实践研究

2024-04-10张忍东桂芳刘婧邵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7期
关键词:产教小微职业院校

张忍东 桂芳 刘婧 邵龙

[摘           要]  目前,产教融合研究多数集中于大中型企业的产教融合模式运作,重点关注概念内涵、意义、价值、困境、优化路径等,对于小微企业产教融合关注较少,且研究方向更多关注某一方面,方法较为单一,理论依托不足。通过研究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提炼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小微企业特质化耦合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产教融合橫纵融通的独到理论。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小微企业;产教融合;特质化耦合点;横向耦合;纵向延伸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009-04

一、研究背景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职业教育与区域化产业渗透融合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定向培养,缓解教育与产业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九大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职业教育提到了四个关键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法更是把产教融合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提出来,产教融合已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

国内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制度建设方面,万伟平分析产教系统主体组织间的三重差异提出,校企目标不同、管理方式不同、文化差异、行动逻辑不同步以及主体运行和结构的分离使得融合难以实施,从而提出产教系统的“三个衔接”设想,以期实现产教融合的组织障碍跨越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其次是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建设方面,王坤和付甜甜从技术、体制、利益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产教融合政策框架,提出“伪动”执行政策,企业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而响应,没有主动承担教育责任,只是有效利用学校土地资源实现生产目的,从而很难得到校企双赢的效果。最后是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方面,谭俊峰指出构建聚焦小微企业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突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实痛点,分析指出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的现状及供需关系,提出建立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产学研背景下,张佳阳等人通过对小微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运用探索合作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中提升小微企业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解决不同领域供需矛盾。

在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提出通过加强产教结合企业组织的专业性,采用实体制形式进行引企入教实践;明晰产教融合各方的主体权利和义务关系,促进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化;建立互利共赢的需求动力机制、共建共享的资源配置机制、行业组织深度参与的协同机制,在点面合作和结构体系上取得突破等。当前,由于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应对层面,未能有效破解产教融合的屏障,产教融合难以深入推进。我国各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错位现象依然突出,产教融合效果不理想、绩效低下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不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增大,教育和产业融合互动格局尚未整体建立。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状态,校企高度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提供符合产业需求的各类服务,需要深入研究构建产教融合融通模式。

二、构建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横纵融通实践意义

目前,产教融合研究多数集中于大中型企业的产教融合模式运作,重点关注概念内涵、意义、价值、困境、优化路径等,对于小微企业产教融合关注较少,且研究方向更多关注某一方面,方法较为单一,理论依托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提炼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小微企业特质化耦合点,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产教融合横纵融通的独到理论。

(一)小微企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促进器

世界正迎来信息化革命,“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众多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这些小微企业要顺利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掌握相关技能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产教融合恰恰可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及技能提升培训,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激发企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其二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服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三可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文化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寻求外部智力支持,与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二)职业院校整合平台资源实现内生发展的需要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产教融合的目的就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内在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把产和教连到一起的,恰恰是学校的科研与技术服务。一方面,科研与技术服务要紧扣学校办学实际,根据专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推进实施,反哺教学,从而形成实用型教材;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双方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共同构建教学平台,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发展,使校企之间在人力资源、平台资源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人才供需之间素质的匹配。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探索

2022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出台,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产教良性循环,形成校企优势互补打开了良好的发展局面。结合多年的产教融合实际状况,产教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入开展校企产教融合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横纵融通新模式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旨在建立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产教融合的融通新模式,通过融通实践,找准校企合作的特质性耦合点,形成产教融合空间耦合网格,实现横向“平台效应”“专业技术”“沟通渠道”耦合,建立产教融合融通教育教学改革及效果评价体系,做到纵向延伸,打造“四化”实景,即培养方案市场化、课程建设项目化、实训基地多元化、校企导师互通化,形成人才培养过程职业化框架,基于工作室环境下,以“产”为主导,以“教”为宗旨,以“融合”为目的,以“育人”为目标,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学生就业水平及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用人满意度[1]。形成的模式可以在省内外职业院校进行推广,为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教产融合的增质提效提供支撑。

(一)实现横向耦合,探索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特质化耦合点

具有耦合点是两种体系间实现耦合的前提,两体系间的耦合点越多,耦合度越强,两者的联系越紧密。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明确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具有耦合性。然而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的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小微企业规模小,员工需求量少,自身稳定性较差,影响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小微企业资金链不牢,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不愿参与学生培养;小微企业业务单一,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就业需求等[2]。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方案之一就是“一对多”的模式,职业院校在上级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下,寻找多个小微企业进行合作,其中政府干预尤为重要。那么在部分职业院校无法寻求外部帮助的情况下,找到具备区别于其他小微企业的特质化耦合点的企业,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本校近两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追踪机电专业实施的两个产教融合项目,探索出该小微企业与学校融通的特质化耦合点。

特质化耦合点之一,具有建立资源及关系引流平台的能力。选择合作的小微企业其业务类型需能接触到多个行业或多家企业,可以建立资源及关系的引流渠道,成为学校与市场和企业的媒介,通过整理双方资源,实现横向耦合,能够将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这样辐射面较广,具有平台效应,可消除小微企业规模小的壁垒。

特质化耦合点之二,具有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的能力。需选择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小微企業进行合作,而非劳动密集型企业。该类型企业对员工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就业岗位及就业环境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预期,企业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展现其技术上的专业化能力,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企业员工的专业能力和企业的服务水平是影响产教融合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特质化耦合点之三,具有建立良好沟通渠道的条件。学校与小微企业双方在价值取向、运行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合作一定是建立在信息和需求的良好沟通上[3]。学校与小微企业、师生与员工之间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显得尤为重要。部分小微企业创始人本身就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自行创业的年轻人,他们通常集管理者、决策者和发明者于一体,更加了解市场与技术,有利于进行创新发展,有利于灵活地开展合作项目,使纵向延伸实现深度合作更加具有可行性。通常这类企业,更加重视学校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往往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领导、高管及技术核心人员,从而更容易了解当前市场需求,以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而提升自身综合水平。

通过研究,确定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实现互融的特质化耦合点,实现两者间更高的适配度,采用“横向耦合整理双方资源,纵向延伸实现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策略,减少融合过程中的障碍,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让双方利益最大化,真正使普通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的产教融合落地落实。

(二)实现纵向延伸,建立产教融合融通教育改革及效果评价体系

自提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办学思路以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层面形成了一系列举措,提出了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引企入校、跟岗实习等合作方式,核心目的是实现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协同育人。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的产教融合自然也不例外。首先要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指导下进行课程改革,主流做法是“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及方式的职业化[4]。其次还需改革评价体系,由原先单一的学校统一考试,变为由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共同参与的综合能力评价,培养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基于对蚌埠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与金宁集团产教融合全过程的追踪研究,分析合作中借助特质化耦合点制定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突破与小微企业产教融合的障碍,找出产教融合新思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进而提出具有实践价值和可复制性的实施方案。

1.以“产”为主导,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

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建立工作室,推进产教融合,并成立产教融合孵化基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明确培养岗位目标,以企业的角度为学生分析目前就业形势,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协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充分了解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优先进行人才选择,并可在学生实习期间借助学校资源,完成全部的专业技能培训及岗前培训,在校期间便能接受工作任务,创造产业价值,毕业后即可直接入岗。产教融合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产”为主导,保障企业利益,调动企业积极性。

2.以“教”为宗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引企入校,建立校企共管式产教融合孵化基地,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堂教学、企业项目、教师实践、企业运营等引入工作室中,建立产教融合“四化”实景,即培养方案市场化、课程建设项目化、实训基地多元化、校企导师互通化,形成人才培养过程职业化框架。

人才培养方案是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实施人才培养的总依据。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通过走访其他院校结合行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岗位能力要求转化为学校培养的能力重点,与市场需求对接,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从而制订市场化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与企业的产教融合项目,优化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增设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由企业提供真实工作案例,从零星的、分散的工作过程中筛选提炼,从而变成教师可教、学生可学的各知识要素相融合的、具有教育教学意义的典型项目,符合人才培养的能力重点,实现课程建设项目化。

借助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基地设备由企业给出指导意见,符合行业水平。实训基地内设工作室,企业派遣核心技术人员入驻,双方成员在工作室内实现零距离交流,增强了纽带关系。实训基地可开展日常教学、课程实训、技能大赛培训、“1+X”考证、毕业设计等活动,实现“岗课赛证”一体化,实现实训基地多元化,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

多元化实训基地所需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在参与企业项目运行一定周期、充分了解企业项目的运行流程的情况下,遴选能够适应企业的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内部交流,了解行业新动态,由企业提供培训,考取行业资格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成为工作室的一员。企业派遣若干优秀技术人员进入校内工作室办公并参与教学,在充分了解学校运行模式及学生学习知识的成长规律后方可取得企业讲师资格。在校企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现校企导师的互通化,为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能量。

整个产教融合过程始终以“教”为宗旨,不忘“育人”目标,重视学校利益,使学校在产教融合项目中获得软硬件全方位的提升。

3.以“融合”为目的,建立校内产教融合项目管理小组

专业的产教融合项目管理机构和制度是顺利开展合作的基础。本课题案例中研究的产教融合项目管理小组,除负责制度制定、项目开发、人员安排、日常管理等,更重要的是做好职业院校和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为校企双方提供服务,增强双方纽带关系,同时加强监督,保证教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人才培养为目标,确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实施。

4.以“育人”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学生权益

推行“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 “主人公”,获得更多的技能,培养创业创新思维,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企业讲师要把先进的一线生产经验和技术要求带入实训课堂,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选择企业的真实项目,由“双导师”指导完成,将生产和教学有机结合,在获得双导师评价合格后,既完成学业又获得生产价值[5]。企业讲师定期给学生开展行业讲座,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实训基地内工作室的建立,打通了学生与企业市场的交流屏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具体岗位的技术要求,从而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而合作企业的平台效应,也保证了学生在将来的岗位选择上,不会局限于某家企业或极个别岗位,保障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益。

四、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本质特征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与区域化产业渗透融合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定向培养,缓解教育与产业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当前,职业教育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能够打通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壁垒。为此,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势在必行。实践已经证明,沒有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万伟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的组织障碍跨越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28):44-49.

[2]王强,赵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的逻辑、困境与进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1):138-143.

[3]张凌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卢坤建:产教科融合促进职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N].重庆日报,2021-11-21(004).

[4]谢思琴.湖南省高职数字媒体专业产教融合路径探究[J].职业技术,2021,21(8):70-75.

[5]谭俊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服务平台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1(4):188-192.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产教小微职业院校
小微课大应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小微企业借款人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