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论语》为例谈小学文言文学习

2024-04-10侯瑞瑞

课外语文·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意字音语句

侯瑞瑞

★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字、通假字,还有虚词和倒装句等,阅读和理解时有较大的困难。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更大。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一些文言文,这说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应通过文言文来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下面以《论语》为例,谈谈小学文言文学习策略。

一、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内容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将一本书读了多遍,自然会理解其含义。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文言文是陌生的,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学习方法,从诵读入手。要想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标,首先要通读文言文,而且要读准字音。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孩子们可以先自由读课文,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字典准确把握文中的生字、古今异义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流畅地诵读每个句子,之后诵读整篇文章,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同时标注出不懂的字词。

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的内容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内容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里基本没有生字,但是“识”的读音要注意,它在这里读“zh”,是通假字,通“志”,意思是“记住”。读准字音并通读全文后,我们对其内容就有了大致了解和初步感知,能为接下来分析和理解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句出自《论语·述而篇》,虽然只有10个字,但需要注意“长”和“戚戚”的读音,“长”是通假字,通“常”,意为“经常”;“戚戚”是生字,我们需要查字典来标出其正确读音,同时结合“坦荡”可以推断出其含义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二、找准停顿,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和表达有明显的不同,一些词句的意思也有变化,因此,很多人在刚开始诵读某篇文言文时容易读错停顿。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每篇文言文都有其韵味,每个句子都有不同的停顿,要想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我们应当找准每句话的停顿之处,要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把握好诵读的语速和语调。文言文的停顿有两种:一种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另一种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比如,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以先抓住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中的停顿。在读准字音、通读文言文并形成初步感知后,孩子们可以尝试画出朗读的节奏,之后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一遍地细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以下我们将以《论语》中的语句为例,列举一些找停顿的方法。

1.主语与谓语之间通常有停顿。比如,吾/日三省/吾身。我/欲仁,斯/仁至/矣。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2.句中转折连词之前通常会有停顿。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學/则殆。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

3.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比如,当仁不让/于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三、结合注释与互动交流,读通文意

其实,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并没有太艰涩难懂的词汇和语句,因此,在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孩子们可以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此外,大部分文言文后面都有难懂字词的注释,孩子们可以结合文后的注释较为直接地说出文句的意思。其实,读懂文意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孩子们在理解文言文的语句时,只需要根据平时说话或表达的习惯直接翻译出来就可以了。如果个别难度较大的语句不能独立理解,孩子们可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还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通常情况下,一篇文言文会记录一个事件,描写一些人物或景物,介绍某个地方,或者记叙游览某地的过程,孩子们根据文言文的主题就能大致整理出文意。但是,《论语》不同于一般的文言文,整本书是零散的章句,章句之间没有强逻辑性和关联,虽然书中分“篇”,但篇名并不能概括本篇的整体内容,篇的内部也不存在完整的结构,篇与篇之间往往缺乏联系,因此,很多孩子在阅读《论语》时难以建立阅读线索。基于此,孩子们就更需要结合文末的注释,以及相互交流和启发来疏通文意了,就像《论语》中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就有《论语》中的一句话:“不迁怒,不贰过。”很多孩子知道“不迁怒”的意思是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但是不知道“不贰过”是什么意思,而且课本中也没有相关的注释。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贰”是“二”的大写,可以翻译为“二次;再次”。“过”可以翻译为“过失;过错;错误”。三个字合起来翻译为“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或“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经过讨论交流,孩子们就能对这句话的含义有正确而充分的理解。

四、读中思辨,深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

有人说,道理越说越清,真理越辩越明。文言文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渗透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比如,文言文中有很多名言佳句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启发,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文言文学习不仅仅是读读背背、理解文意,孩子们还需要通过理性思辨,辨其真伪,识其优劣,从而加深理解,取其精华。具体来说,孩子们可以通过一些阅读思辨活动,如对文本原有观点进行思辨,对文本关键字词进行思辨,对文本与实际生活的矛盾之处进行思辨等,以此来加深对文言文内容或语言的理解。通过读中思辨,文言文阅读学习的价值会得到充分发挥,孩子们在理解文言文主旨的同时,也会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化的情感。

以《论语·学而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为例。“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这三件事看似是相互独立、没有关系的,可是孔子为什么要将这三件事放在一起谈论呢?孩子们在读这几句话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就是进行阅读思辨的好机会。首先,我们先来看前两件事,“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不是纯粹的玩伴,而是有着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人,是学习伙伴、是精神伙伴,和这样的朋友一起探讨学习,自然是快乐的。其次,有着共同理想的人是志同道合的,他们会互相理解,也会共同探讨,因此,即便有“人不知”,他们也“不愠”。经过读中思辨,孩子们就会对这几句话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进一步明确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理。

总而言之,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孩子们需要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方法。比如,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内容;找准停顿,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韵味;结合注释与互动交流,读通文意;读中思辨,深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等。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在反复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仔细推敲重点字词和关键语句,准确理解文意,深入体会其意境,掌握文言文的主旨和内在意蕴,使他们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并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意字音语句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重点:语句衔接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
《泊船瓜洲》一诗中“间”的字音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