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2024-04-10杨爱珍

课外语文·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闰土文学类人物描写

杨爱珍

文学就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有人、有物、有事、有理,让我们窥见另一个时空的美好和黑暗,感受到另一个时空的快乐和感伤,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而这些美好和黑暗、快乐和感伤都隐藏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句子也能让文章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从而获得阅读文本美的认识和体验。这也是语文中考当中常见的文学类文本题型之一,它对强化个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至关重要。本文立足课标和中考语文考查要点,以鲁迅的《故乡》为例理解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含义。

一、理解语句效果和含义的前提

在实际的中考题型中,如果离开文本去贸然地谈句子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单个句子、词语并不能代表整体,反而陷入了“断章取义”的境地,为此,阅读文本中有一个前提不能去掉,那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我们知道,作者写一篇文章肯定有自己的目的,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点,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也就是说作者是想通过故事中的人或者事,反映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比方说在鲁迅的《故乡》当中,文中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三个部分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以杨二嫂和闰土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下层人民生活悲惨现状,他们经济上破产,于是在生活上难以为继;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还遭受到封建时代旧观念、旧思想的迫害,始终难以抽出身来,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加深,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为了达到这样的写作目的,鲁迅精心构思了很多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描写了生动形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当然,文学艺术毕竟还是文学艺术,它不是报告文学,它的思想的表达、哲理的深刻是相对委婉的,需要我们联系文本中的关键句子才能猜透作者的原意和表达倾向。于是,对于关键句子的理解和把握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理解语句效果和含义的技巧

(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理解

景物描写是文学类文本中的常用方式,一定的、临景的、合适的环境描写能够让读者进入到文本当中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我们不妨摘抄《故乡》当中几句关于环境描写的语句,去体会其中的表达效果。

其一,是现实的苍凉景象。“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一般地说,对于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心情自然是喜悦的,满怀期待的,但是“我”所看到的故乡呢?天气是“阴晦”的,吹着的是“冷风”而且“呜呜”作响,那种让人不安的情绪顿时涌上心头,而目之所及又是怎样的景况呢?映入眼帘是“苍黄的”“萧索的荒村”,跟我们心中的那种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截然不同,让人无限唏嘘。此外,还有一句细节的环境描写,那就是描写“我”家的房檐——“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因为年久失修,所以瓦楞上多了很多草,但是就连这些草也枯萎了。其二,是想象的美丽画面。除了现实的环境描写,作者也特意营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比方说,少年闰土的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个画面与结尾的画面几乎一致,这个画面非常优美,月亮是圆的而且还是金黄的,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家家户户都团团圆圆、美满幸福,“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象征着物质水平的提升。这一切都与《故乡》中的人和物区别开来,呈现了一个理想和美好的世界。总的来讲,作者前者的环境描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毫无生机的世界,为全文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故乡的失落,而后者的环境描写虚构了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希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的愿望。

(二)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理解

人物是文学类文本当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小说的核心内容。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如何少得了人物的要素呢?君不见,古往今来的经典小说总有让人难以释怀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武松,都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在中考的文本阅读中,像“从文中的×××句子分析当中的人物形象”“请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探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这些题型都要求我们回归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探析其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故乡》当中,也有类似的人物描写句子,不妨先看闰土,少年时候的闰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都写出了少年时代闰土的可爱和敏捷,但是,与“我”阔别几十年的闰土呢?外貌上沧桑了——“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著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为局外人的读者都可以猜到他的生活是如此的落魄。而且,少年时候他无话不说,但是此时的相见,他却变得犹豫,“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除了闰土,还有另外一个人物——“杨二嫂”也同样如此,这些人物描写句子,让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让人唏嘘、让人感叹。

(三)从思想哲理的角度理解

文学类文本之所以让人着迷,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具有浓厚的、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让人在阅读之后反思生活,以更积极的心态热爱生活,因此,文本当中总有一些意蕴深厚的关键句子,透过这些句子,我们才能明晰作品的思想内容。比方说其一,在“我”终于和闰土见面的时候,闰土居然说出了“老爷”的称呼,作者谈及——“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打了“寒噤”,不是因为气温的下降,而是“我”与闰土之间纯洁的友谊关系已经荡然无存了,闰土在少年时代对“我”以“迅哥儿”相称,现在却是一声“老爷”,少年时代的两颗心已经无法融汇在一起,其意义就是说封建的等级观念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他们的身上还有封建时代旧观念、旧思想的影响,在这里,作者明显具有深刻的反封建色彩。又比方说其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句话表明了“我”将与过去的一切划清界限,去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理解

修辞手法是文学类文本的经典写作手法,有它的加持,文学类文本的文学色彩变得更为厚重。比方说,在“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这样一句中,用的是排比的手法,在加强语势的同时,强调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刻充盈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不能从万千信息源中抽丝剥茧,那就难以真正读懂作者在文中的看法和态度,如果这样,那么阅读就显得无效了,而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阅读毕竟是作者、读者、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读懂原文,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或者策略。因此,在真实的阅读语境中,我们要进入到文本当中去,从词句、段落入手,还原真实的阅读语境,结合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真正实现与作者的思想、与作品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共鸣。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需要一点一滴积累,一点一滴感悟,才能进入到作者创造的世界当中去,去感受博大精深的思想哲理。

猜你喜欢

闰土文学类人物描写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类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