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材中女性角色解读

2024-04-10吕文灵

课外语文·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妻书致橡树林觉民

吕文灵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书写女性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这些作品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包括善良的劳动妇女、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等。通过这些女性角色,作者或者慨叹了她们的悲惨命运,或者赞扬了她们的优秀品质,或者寄寓了许多希望和期冀。

一、语文教材中展现女性角色的作品

(一)鲁迅的《祝福》

《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正直、勤劳的劳动妇女,但在封建社会夫权、神权、族权的压迫下,最终丧命。在这篇文章中,祥林嫂被迫与年纪比自己小十岁的男性结婚,在丈夫死去后,又被迫再嫁,但是再一次丧夫,儿子也被野兽吞食。祥林嫂的人生十分坎坷,当时的社会无法给予她帮助与关爱,她被剥削者当作物品贩卖。最初,被父母贩卖,随后又被婆婆贩卖,把她捆绑进花轿中。没有人在乎她的想法和意志。

在这个过程中,祥林嫂做出过反抗,但并非为了争取自由,而是害怕世俗的眼光,在封建礼教的态度下,她害怕被世人的目光“杀死”,所以为了烈女的名声,她宁可选择死亡。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女性被封建礼教禁锢,展现了封建社会残忍、血腥、无情的一面。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用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存的机会,但在“吃人”的社会中,她没有生存的权利。封建礼教对寡妇存有偏见,且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被认为“克夫”“不吉利”。鲁四老爷不允许祥林嫂拿祭祀物品,嘲笑她的经历,歧视她的人格,对她没有任何同情与怜悯。祥林嫂并没有抵抗的力量,最后只能悲凉地死去。

祥林嫂是旧时代苦命妇女的代表,表现了当时社会制度下女性的悲剧。在当时的中国,很多人像祥林嫂一样,因为阶级、性别、家庭等因素被剥削、忽视和压迫。通过对祥林嫂这个角色的塑造,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落后思想进行了批判,希望打破封建思想和专制制度,妇女可以挣脱束缚和桎梏,争取平等和自由,获得更多关爱。

(二)林觉民的《与妻书》

林觉民是我国民主革命先驱,他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1911年4月24日结束探亲后,林觉民一个人再次回到香港,随后参加广州起义,反抗清朝暴政。在起义之前,他无法安心睡眠,因为他已经决心赴死。他的脑海中是尸横遍野、满街狼犬的景象,在伤感、悲悯的同时,他想起了远在福州的妻子。他写下了给爱妻的绝笔信,即《与妻书》。

《与妻书》表达了对妻子的爱,也表达了林觉民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书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怀揣着慷慨赴死的决心,第一句就直接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在写信的过程中,他无数次地流泪,无法顺利地写完,多次想要停下手中的笔,心中的情感无法用语言道尽。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林觉民将生死置之度外,与自己的爱妻分离,选择推翻腐败、黑暗的清政府,为建设更好的中国奋斗,甚至赴死。

陈意映与林觉民心意相通,她并没有责怪林觉民,不仅支持丈夫出国学习,也支持丈夫参加革命,在家里办女学、呼吁男女平等。妻子大力支持女学,带头呼吁家中的女眷学习知识,接受平等的教育。陈意映清楚丈夫的行为与处境,但她并没有埋怨,也没有反对,即使知道丈夫面临危险,甚至危及生命,她也依旧选择支持。

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可见夫妻二人情真意切。但为了家国事业,林觉民放下儿女情长,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战斗中,即使因此死亡也并不后悔。他展现了“以天下人为念”的家国情怀,面对生离死别虽然悲伤,但并没有犹豫、埋怨和后悔,而是大义凛然地为祖国奋斗,承担革命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坚持追求正义和真理,不悔自己的牺牲与奉献。

(三)舒婷的《致橡树》

《致橡树》是著名女诗人舒婷在1977年创作的诗歌作品,刊登在《诗刊》上,是一首非常经典的爱情诗、朦胧诗,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这首诗歌表达了先进的女性独立意识,在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依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致橡树》的创作背景如下。

1977年3月,在厦门鼓浪屿,舒婷陪蔡其矫先生散步。蔡先生说他认识的女性很多,但没有一位女性可以使他全心膜拜。他邂逅的女性虽有魅力,但没有深刻的思想,没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灵活的头脑。一些成绩斐然、外貌出众的女性,性格却泼辣凶悍,让人敬而远之。对此,舒婷与蔡先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并由此创作了《致橡树》。

蔡先生的言论代表了当时一些人的女性观。首先对女性的相貌进行评判,普遍认为貌美的女性智商低,存在思想与相貌不匹配的特点。如果女性有内涵、有能力,则从其他角度对女性进行评判,存在严重的物化女性思维,在女性的身上贴了无数的“标签”。传统的女性观,认为女性是“他者”身份,也就是与男性主体身份对照的身份。男性为主体,因为他们与外界有直接联系,并且可以创造价值。女性需要依附男性才能够生存。

《致橡树》对此进行了批判。诗从爱情的角度切入,对女性观进行深入探讨,彰显平等、独立的女性观念。作者否定了“依附式”的爱情,表示“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否定了“奉献式”“陪衬式”“绝对权威式”的爱情,鼓励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并且懂得自爱。

总之,这首诗表达了女性强大的生命力。因为相爱,所以两个人有足够的力量面对各种困境,同时也可以充分享受幸福时刻。这种不丧失自我、平等待人的爱情,是一种对平等人格、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追求,也是对封建思想、传统礼教的批判与反思,彰显了女性在思想上的觉醒,对当时乃至当今社会中的女性都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

女性解放并非单纯的经济解放,而是思想的解放,打破男性中心的审美思想、道德标准,杜绝物化女性,尊重女性的独立人格,破除传统的女性观,彰显女性的人格魅力、思想魅力,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促进社会进步。

二、语文教材中女性角色解讀

(一)壮志报国

在语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普遍具有美好的品质,包括善良、正直、勇敢等。比如《木兰诗》。花木兰虽然是女儿身,但在古代社会,并没有受到男尊女卑、相夫教子等封建思想的束缚。她替父从军不仅展现了她对父亲的爱,也展现了她保家卫国的情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说明花木兰替父从军要面对战场的凶险,但她并没有退缩,凭借着报国热情、勇敢的精神,英勇杀敌并且衣锦还乡,展现了不输给男子的英雄气概以及壮志报国的情怀。

(二)修身正己

在很多作品中也展现了女性修身正己的品质。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老舍通过抒情、叙述、议论等描写方式,塑造了富有传统美德的伟大母亲形象,展现了女性身上具备的优秀的中华民族品格。

(三)追求平等

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创作于解放前,当时的女性普遍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被压迫和剥削,命运十分悲惨。很多课文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也展现了女性对传统社会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猜你喜欢

妻书致橡树林觉民
舒婷《致橡树》(节选)
“意映卿卿如晤”,学生听《与妻书》掩面流泪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谢良坤(二首)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致橡树
与妻书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大唐『放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