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J县M木雕非遗工坊为例

2024-04-10李思扬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2期
关键词:助推木雕产业化

李思扬

一、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保护和传承指明方向,并强调文化遗产“双创”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布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云南省J 县M 木雕非遗工坊名列其中。J 县木雕依托“非遗+企业”的新模式,促进J 县木雕产业化发展,带领当地村民走上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在商品经济时代,非遗商业化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增强其生命力与传承活力,而且还是改善非遗项目生存状况、增强全社会保护非遗意识、提高古老传统文化弱势地位的重要环节[2]。推进非遗产业化蓬勃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发挥非遗的多重价值,合理利用经济效益促进非遗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非遗产业化发展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相得益彰。非遗产业化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实施,产业的兴旺有助于缓解乡村地区的就业问题,对于人口回流、人才聚集、提升乡村人气具有重要意义。非遗传承人在各自领域秉持工匠精神,授徒传艺,有利于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产业化经营不仅是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必然选择,还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选择合适的非遗产业运行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当地非遗文化资源,最终还会帮助当地居民致富[3]。借鉴J 县M 非遗工坊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挥非遗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二、非遗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一)非遗产业化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是无形的,其存在和发展需借助载体。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发展所依托的载体,关乎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命脉。非遗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长期积淀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同乡村地区独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精神特质、文化内涵都蕴藏于非遗之中[4]。首先,乡村地区是非遗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土壤,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所在。其次,非遗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转变人的思维方式,乡村地区的非遗扎根于基层,融入基层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多以师徒相传、口口相传,是零散的、不集中的,同项非遗的传承方式和内容更具个性化和差异化,难以追溯非遗的“根”和“魂”。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于着力打造富有乡村特质的文化产业,培育产业品牌,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非遗产业化发展依据当地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手工技艺、民俗特色,整合相关文化资源,优化非遗传承的方式和内容,扩大非遗传承的范围,提高非遗传承的效率,适时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以非遗产业化发展反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最后,农村非遗作为乡村文化、乡风乡俗、乡容乡貌的独特标识,其对美好生活的构想带着乡村的独特印记[5]。故而,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是非遗传承的创新之举,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非遗产业化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非遗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为非遗产业在振兴乡村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J 县木雕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不仅让农民捧上了文化致富的“新饭碗”,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要鼓励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支持合理开发文化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乡村振兴不是片面的先进模式的移植或嫁接,关键在于实现文明再生产[6]。一方面,在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中指出要加强非遗工艺的创新,强调引导和鼓励乡村地区创建非遗工坊,打造乡村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立非遗文创产品库和提供传播非遗的平台,肯定了非遗具有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非遗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具有成为特色产业的潜力,非遗产业化发展促进了非遗经济价值显现,是乡村振兴的生产力,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发展产业是改善乡村经济的重要方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J 县木雕是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业态,其立足非遗资源优势,在产品种类、形态、创新、服务、市场、规模等方面开辟新路径,产品远销海外,走上了非遗产业化的发展道路。J 县木雕产业与乡村文旅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成为J 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正是“非遗+”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与融合,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非遗产业化发展探索出独特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宣传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推动乡村地区非遗的市场化、产业化,全面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三)非遗产业化发展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非遗传承人秉持工匠精神,在各自领域收徒传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非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活的、动态化的传播,是教导式的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7]。非遗传承人通过带动村民进行手工艺生产活动,教授村民非遗技能,实现传统的手工艺后继有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为乡村人才孵化体系奠定了基础,做好“非遗大师”传承链,培育非遗人才。J 县M 木雕非遗工坊开始带徒授艺、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免费体验讲解活动,带动了一部分人员的就业。M 木雕工坊通过开展木雕基础、技能提升培训,提升非遗工坊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为非遗产业化发展输送高素质手艺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通过对传统技艺的深入研究、非遗技能的培训、创新非遗产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开展非遗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通过非遗工坊开展技能培训,对当地村民和游客免费提供非遗知识的普及,沉浸式体验非遗传统制作技艺,拓宽了人民群众了解非遗的渠道,改变人民群众对非遗传承仅靠非遗传承人的固有认知,带动人民群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升当地村民为乡村振兴“造血”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非遗工艺不随着时间流逝而失传,也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新人才。非遗产业化传承着非遗技艺和文化,同时也搭建了平台,既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产品,又能通过非遗独特的魅力,为乡村聚集更多的人气,对于乡村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J 县M 非遗工坊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综合型人才匮乏

J 县木雕是乡村地区贫苦村民为维持生计而存在并得以延续的行业,非遗传承人也多为当地村民。当地非遗传承人技艺高超,手法娴熟,但缺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对于非遗文化谱系的记载有所缺失,木雕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有待深挖。在以工坊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缺乏综合性人才,虽然有技术精湛的实用型人才,但在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传承的方式和内容极其重要,迫切需要不仅是工艺娴熟的实用型人才,而是能将木雕工艺上升到理论高度且具有创新能力的能人。M 木雕非遗工坊当今产业规模较小、营销策略有待完善的现实困境也侧面反映出缺乏管理类和营销类的复合型人才。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

J 县木雕产业化是由多个主体和有机元素构成的。第一,从非遗资源的角度上看,非遗在当代的传承离不开创意和创新,在不失非遗本原性的前提下,鼓励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走向市场是有挑战性的。第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上看,木雕是在商业化开发的基础上转变为非遗艺术产品,传统技艺经过商业化开发,转变为非遗艺术产品。M 非遗工坊虽成为组织性、规范性的文化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益,但尚未形成集聚效应。第三,从经营活动的主体上看,M 非遗工坊是以企业式生产为主,虽是实践基地,但规模较小,没有完全开拓其周边市场,难以延长和深化非遗产业链。第四,避免过度商业化。非遗持有者应避免对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导致非遗过度商业化问题,尤其是避免被外部诸如旅游开发商等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主体完全左右非遗的发展[8]。

(三)传播渠道不充分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第一,传承方式单一。M木雕非遗工坊传承主体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未将木雕技艺归纳整理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文本资料,系统化资料有待完善。第二,宣传媒介有待拓展。J 县木雕的宣传媒介主要是微信公众号、采访式报道、文化节,以木雕为特色吸引游客。J 县木雕进行原始记录和宣传的主要媒介是大众媒体,主要用于文旅宣传,对非遗传统技艺、优秀非遗作品、木雕文化内涵的宣传有待加强。第三,数字化建设有待加强。木雕记录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规划J 县木雕电子数据库以及木雕数字博物馆。通过建立作坊式的非遗展馆,将非遗展示、非遗体验与非遗传习多维结合,在传承非遗技艺、宣扬非遗文化的同时,提升村落旅游资源的转化率[9]。

四、J 县M 木雕非遗工坊助推乡村振兴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10]J 县M 木雕非遗工坊作为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以“非遗+企业”为抓手,催生具有乡村特色的“新工厂”,形成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非遗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路径。

(一)在提炼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与消费者实际需求都有所变化,应积极创新传承,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第一,传承传统,推陈出新。以前,J 县传统的木雕构图元素较为繁琐复杂,需求主要是雕格子门窗,销路狭窄,收入较少,仅有民宿酒店对于木雕的需求量相对较大。J县M 木雕非遗工坊在提炼非遗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将木雕构图凝练精简,现在的木雕既传承了传统元素,又能够将木雕应用于现在建筑、装修和不同场景里,打通了消费市场。第二,推动非遗产品转型升级。J 县M 木雕非遗工坊在创新产品上不断努力,提高雕刻技术的同时进行产品转型,不再单纯雕刻传统物件,而是雕刻花瓶、摆件等,实现增收。可见,在提炼非遗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是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动力,将非遗传统的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理念、生活理念相融合,融入实用性、生活性、价值性、观赏性、艺术性等元素,以独特视角和特有风格设计非遗产品,让非遗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和产业的双重保障,实现非遗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二)在开展技艺培训的基础上提升技能

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开展技能培训。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是推动乡村发展的主体力量。第一,开设基础培训课程。在乡村地区由于村民基础知识薄弱,要想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必须从零开始。通过开展J 县木雕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非遗工坊相关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技能。第二,非遗传承人作为教学主体。非遗传承人与普通学习者的主要区别是非遗传承人更具内在认同感和专业性,吸纳传承人参与到教学培训活动和生产生活中,发展和培育新一代的J 县木雕从业人员,为乡村振兴提供活力。第三,为游客和群众免费科普。截至2021 年年底,J 县M 木雕非遗工坊共开展技能培训20 余场次,为游客和当地人民群众免费提供木雕知识普及,在普及过程中分享木雕传统制作技艺带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为木雕行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故而,要想充分利用J 县木雕这一非遗文化资源助力文化脱贫、乡村振兴,就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只有开展木雕技艺培训,才能让J 县木雕技艺在时代变化中更好地传承,帮助乡村地区的劳动力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有助于增加乡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缓解空心化现象,助力乡村振兴。

(三)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培育人才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11]人才是非遗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第一,校企合作开展研修研习培训。M木雕非遗工坊在发展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相应研修研习培训,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技艺的能力。校企合作积极发挥示范引导和培育品牌的作用,提升非遗传统手工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设培训班,培育大量学员,为非遗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为乡村振兴提升了人气。第三,校企联合办学。M 木雕非遗工坊通过与学校联合办学,为木雕产业培养更多手工艺传承人,助力乡村振兴,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非遗产业化富民经验和发展创新模式。此外,M 木雕非遗工坊结合生产和经营实际的需要,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增加非遗场地设置的包容性,吸纳带动乡村地区的就业,提供多个灵活就业岗位,带动乡村地区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积极参与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地区的就业压力,也为乡村振兴储备了技能型人才。

五、结语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产业化发展是助推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手工技艺一方面作为农村重要文化遗产,有着凝聚乡愁力量,整合村落共同体,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依托生产性保护思路,激活相应手工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乡村产业[12]。以非遗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应对好综合型人才匮乏、产业化程度较低、传播渠道不充分等现实困境,通过借鉴J 县M 木雕非遗工坊在提炼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开展技艺培训的基础上提升技能、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培育人才等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可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同时,以非遗产业化发展聚集乡村人气,助推文化、产业、人才振兴,进一步发挥非遗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助推木雕产业化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五大融合”助推物畅其流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系统产业化之路
木雕鱼
抓好三结合助推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