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构建*
2024-04-09李晶张瑶白欢冯珊珊
李晶,张瑶,白欢,冯珊珊
(深圳大学总医院 1a眼口腔科,1b门诊部,1c心胸血管外科,广东深圳,518053;2深圳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53)
2022 年5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的通知[1],要求加强护理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带动护理人才培养。本科护理教育是我国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核心层次,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专业护理人才是本科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2]。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知识更新快速迭代、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明显[3-5]。越来越多的护理难题被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的方式所攻破,例如“精准护理”“智慧护理”等[6-7]新兴领域的出现。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新医科”的理念,鼓励将工程技术引入医疗服务中,医学与工程学结合成为当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8]。将工程学知识及技术引入到护理学领域中,减少照护的人力需求、减轻工作负担、为构建新的照护模式提供思路。护理工程学人才培养指依靠学科交叉协同开展,培养拥有信息学、工程学的跨学科知识背景、研究方法、思维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临床护理人才[9]。国外仅有少数大学开设了护理学和工程交叉学位的课程,护理与工程的学科融合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0-11]。目前,国内护理本科交叉培训项目缺乏政策性指导意见,如培养的内容、形式和年限等[9]。本研究拟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讨护理本科教育中设置护理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并运用改良德尔菲法初步构建一套符合我国临床医学与护理学发展需求的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以便为我国培养交叉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1 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组
2022 年10 月成立研究小组,成员包括1 名工作27 年且承担护理本科教学11 年的主任护师,1名工作20 年的临床带教组长,1 名护理本科院校专职教师,1 名全日制护理硕士,1 名全日制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历:硕士3 名,本科2 名。工作年限8~27 年,平均(13.03±6.70)年。研究小组成员负责文献检索,编制专家函询问卷,组织发放与回收专家函询问卷,对问卷内容建议及评分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修订最终方案。
1.2 拟定培养方案初稿
1.2.1 文献检索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UpToDate,Embase,EBSCO,Medlin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与CBM数据库文献。按照主题词、关键词、题名或摘要检索。英文检索词为:nursing education,medical engineering,curriculum mode,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reform in education,job competency,nursing faculty;中文检索词为:“护理教育”“医学工程”“课程模式”“教学改革”“护理专业学位”等。在文献检索基础[9,12-17]上初步形成草案。
1.2.2 焦点小组法 2022年10月采用焦点小组法,以构建护理本科生护理工程学教育培养方案为主题,邀请临床护理带教老师2名,护理管理者1名,本科护理院校教师1名,医院科研部研究员1名,共5位专家进行研讨,专家工作年限10~26年,平均(15.01+8.60)年;学历:硕士4名,博士1名。向专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草案,请专家畅所欲言,提出构建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及方向等,直至参会人员没有新的想法提出时结束会议。参考焦点小组专家围绕草案提出建议,对方案培训目标、入选条件、培养方式和考核方式4个模块进行细化研讨,初步构建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和45项三级指标的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初稿。
1.3 专家函询培养方案
1.3.1 编制专家函询问卷 专家函询问卷包括3部分。①前言:简明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填写方法及计分方式等。②专家一般情况及专家自评量表:专家自评量表包括专家熟悉程度、专家对选项内容的判断依据[18]。③指标函询表:包括各级指标条目、指标重要性评分和专家其他建议备注栏,专家可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价,“很不重要”至“十分重要”依次赋值1~5分。
1.3.2 遴选函询专家 本研究函询专家分别来自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5个领域的专家共20名。纳入标准:①专家积极性较高,愿意参与本研究,能够保证持续参加本研究的函询;②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职称中级及以上;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0年或从事护理教学工作≥10年;④专家所在单位等级为三级以上。排除标准:排除前期参与本研究小组讨论的专家。
1.3.3 实施德尔菲专家函询 于2022年11月—12月实施第一轮专家函询,采用发送至专家邮箱的方式进行函询,邀请专家对条目重要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回收问卷时检查问卷条目填写的完整性,对不明确的地方向专家进行核实,以确保问卷填写的完整性。第一轮专家函询后,根据专家回复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调整形成第二轮函询问卷;2023年1月—2月对以同样方式实施第二轮专家函询,第二轮专家意见基本达到统一,结束函询。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Excel 2019、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进行描述。①采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的积极程度,问卷回收率达70%以上为良好的专家积极系数[19]。②专家权威系数[20](authority coefficient,Cr),包括专家判断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Ca)与专家熟悉系数(familiar coefficient,Cs),Cr=(Ca+Cs)/2。Cr 值越大说明专家权威程度越高,一般来说,Cr>0.70即可认为专家的判断结果可接受。③采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和Kendall 协调系数W表示专家的协调程度。变异系数CV=s/,CV 越小说明专家的协调程度越高,一般认为CV≤0.25[21]为可接受范围。Kendall 协调系数W反映全部专家对全部条目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该系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k个相关样本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22],协调系数大(介于0~1),经检验后具有显著性(P<0.05),则其协调程度越高。④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采用重要性评分进行评价,均数越大,相对应条目的重要性越高[21]。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n=20)
2.2 函询专家的积极性与权威程度
两轮均发放专家函询问卷20 份,均有效回收,有效率为100.00%;其中第1 轮有7 名(35.00%)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轮有2 名(10.00%)专家提出修改意见,表明专家参与本研究积极性较高。函询专家判断系数为0.92,熟悉程度为0.79,权威系数为0.86。
2.3 函询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第一轮与第二轮各条目的变异系数CV 分别为0.09~0.28 与0.08~0.24;Kendall 协调系数W分别为0.130~0.210 和0.152~0.350(均P<0.01)(见表2);第一轮函询各条目的重要性均数为3.45~4.68 分,标准差为0.51~1.14,第二轮函询各条目的重要性均数为3.80~4.85 分,标准差为0.37~0.99(见表3)。
表2 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表3 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专家函询结果 (分,±S)
变异系数(CV)1 培养目标4.85±0.370.08 1.1 知识目标4.65±0.590.13 1.1.1 掌握护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理论知识4.70±0.570.12 1.1.2 了解医学工程学的发展前景和先进技术4.50±0.610.13 1.1.3 了解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知识4.45±0.610.14 1.1.4 了解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4.20±0.950.23 1.1.5 了解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智能养老等护理工程学相关的时代热点与难题4.25±0.790.19 1.1.6 基本掌握统计分析课程基础知识4.25±0.790.19 1.2 技能目标4.80±0.410.09 1.2.1 具备常用医学工程设备(如移动医疗设备、健康管理应用程序等)的操作能力4.40±0.750.17 1.2.2 具有借助自动化应用,优化护理流程与护理服务形式的能力4.00±0.970.24 1.2.3 具有优化移动医疗设备等护理应用信息体系的能力3.85±0.930.24 1.2.4 具有识别临床问题、开发技术解决方案及评价效果的能力3.80±0.830.22 1.3 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4.65±0.590.13 1.3.1 形成以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4.65±0.750.16 1.3.2 具有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4.75±0.440.09 1.3.3 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4.35±0.990.23指标重要性赋值
(续表3)
表3 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专家函询结果 (分,±S)
变异系数(CV)2 入选条件4.10±0.720.18 2.1 选修要求4.25±0.790.19 2.1.1 学习工程学知识的意愿4.35±0.750.17 2.1.2 本科学生完成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课程结业成绩均在合格线以上4.25±0.970.23 2.1.3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4.50±0.830.18 3 培养方式4.80±0.520.11 3.1 培养方向4.80±0.410.09 3.1.1 卫生技术创新:包括扩大基于证据的干预措施,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系统地思考制定可持续医疗计划指标重要性赋值4.65±0.590.13 3.1.2 人工智能的应用:包括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和验证、优化临床信息系统和医疗应用程序4.35±0.810.19 3.1.3 自动化应用:包括优化临床护理、医疗保健服务流程、设计开发智能医疗、护理用具4.40±0.820.19 3.2 课程设置4.85±0.370.08 3.2.1 常见生物医学设备与程序及其临床应用(2学时)4.50±0.760.17 3.2.2 生物材料(2学时)4.35±0.990.23 3.2.3 医学工程项目规划与团队合作(2学时)4.35±0.880.20 3.2.4 医疗器械法规(2学时)4.40±0.940.21 3.2.5 智能系统与机器人(2学时)4.50±0.690.15 3.2.6 医疗产品流程和服务设计(2学时)4.70±0.570.12 3.2.7 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原理与应用场景(2学时)4.75±0.640.13 3.2.8 医学信息学(2学时)4.55±0.690.15 3.2.9 生物医学传感器及应用(2学时)3.85±0.590.15 3.3 教学方式4.70±0.470.10 3.3.1 理论授课:① 课程学习方式:集中授课制,学期末需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学分(选修课共18学时;1学分)② 教师要求:由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知识,具有与工程教育改革相匹配的教学能力,具备新理念教学的老师进行理论授课4.55±0.690.15 3.3.2 临床实践:① 实践时间:本科生于第四学期在医学工程部或信息技术部实践学习(不少于1个月)② 实践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发现护理实践问题及未被满足的护理需求,将医学工程学技术转化到患者床旁4.55±0.690.15 3.3.3 学术讲座:由护理学和工程学专家组织进行专题学术报告1~2次4.75±0.550.12 3.3.4 情景模拟:综合运用护理学和工程学基础知识进行临床情境模拟演练1~2次,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70±0.570.12 4 考核方式4.65±0.590.13 4.1 理论课程考核4.65±0.490.11 4.1.1 完成课程设置中规定科目的学习要求,课程结业成绩不低于60分(每科最多重修2次) 4.60±0.600.13 4.2 实践能力考核4.65±0.590.13 4.2.1 实习期间:主持或参与1次临床护理创新设想的分享沙龙4.60±0.600.13 4.2.2 中期考核:发现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合作或临床护理实践中的1项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4.45±0.610.14 4.2.3 终末考核(合格:在导师指导下参与1项护理创新项目;优秀:参与临床护理创新项目,发表相关论文或专利,并提供证明)4.15±0.810.20 4.3 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考核4.80±0.410.09 4.3.1 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遵从医疗护理相关法规,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具有运用相关法规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4.45±0.510.11 4.3.2 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评判反思精神,具有循证实践、勇于修正自己或他人错误的态度4.60±0.750.16
2.4 函询专家定性结果
第1 轮专家函询后,根据专家意见及小组讨论结果,结合临床工作情况,对指标进行修订。具体如下。①修改一级指标:修改一级指标内容2 项。将“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改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②修改二级指标:新增1 项二级指标、删除2 项二级指标、修改1 项内容。新增1.3“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删除一级指标“培养目标”下设的“科研创新能力”“职业发展”2 项二级指标;将“思想品德考核”改为“4.3 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考核”。③修改三级指标:删除6 项三级指标、合并1 项三级指标、修改1 项内容。删除“通过英语CET-4/CET-6 考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6项三级指标;合并三级指标“常见生物医学设备与程序”和“监护仪器与实践”为3.2.1“常见生物医学设备与程序及其临床应用”。修改三级指标“成为创新复合型护理人才”为1.2.4“具有识别临床问题、开发技术解决方案及评价效果的能力”。
第二轮未对指标进行增删。仅根据专家意见对三级指标中的考核方式内容进行了修改,修改“中期考核:发现1 项临床护理信息系统或护理操作用具的缺陷,提出改进措施”为4.2.2“中期考核:发现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合作或临床护理实践中的1 项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修改“终末考核(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1 项临床护理创新项目,发表相关论文或专利,并提供证明)”为4.2.3“终末考核(合格:在导师指导下参与1 项临床护理创新项目;优秀:参与临床护理创新项目,发表相关论文或专利,并提供证明)”;修改三级指标“情景模拟:通过跨学科临床情境模拟演练,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3.3.4“情景模拟:综合运用护理学和工程学基础知识进行临床情境模拟演练1~2 次,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和38 个三级指标的护理工程学本科培养方案,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专家函询结果有效性及可靠性分析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使结果保持科学性的重要保证,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获得科学可靠的结果。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综述法、焦点小组法初步构建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让专家独立地对条目进行评议,有效避免专家意见出现附和、权威倾向等问题。最终形成包括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和38 个三级指标的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本研究函询专家来自深圳市、北京市、广州市、武汉市、荆州市等地三级甲等医院及护理高等院校,涉及临床医学、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医学工程相关领域,所选专家具有良好的学科和地域代表性。本研究选择20 名专家进行函询,符合德尔菲函询一般专家人数要求,经过两轮专家函询,两轮有效收回率均为100.00%,说明本研究的专家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系数为0.86(>0.7),表明专家权威性较高。Kendall 协调系数W与CV在第二轮逐渐收敛,提示通过两轮函询后专家意见较为集中,函询结果可靠。
3.2 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及在新医科建设中鼓励医工、医理交叉学科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8]。西安交通大学[23]从2014 年开始尝试利用医院的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对护理研究生进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跨学科联合培养,是我国护理交叉型研究生培养的成功尝试。护理学作为与病患沟通接触最多的医学学科,大量的临床案例急需整合利用,例如与人体工程学的结合,照护病患是一个精细的过程,从深层而言,需要兼顾到护理时对神经学、心理学的应用,如何让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除心理层面的舒适外,在物理层面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若干原则也是一个重点。因此,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护理院校可吸取国外办学经验,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尝试开展护理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将工程学的知识以及技术引入到护理学领域中,突破传统护理的限性,形成学科融合、以研促学、以研育人的积极氛围。而本研究构建的护理工程学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评价机制等,为培养具有前瞻性的、工程学科思维的创新应用型护理人才提供参考。
3.3 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内容的科学性分析
本研究构建的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了培养目标、入选条件、培养方式、考核方式4 个一级指标。培养护理学与工程学交叉学科创新复合人才,让护理本科学生对工程学的理论框架知识有认知,待其进入临床发现问题后能有创新思维,参与或提出实施医工融合的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科学明确的培训目标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基石,首先本项目培训目标设计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识别临床问题、开发技术解决方案、评价效果等各个环节的创新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则顺应我国临床医学与护理的发展需求,侧重于卫生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的应用、自动化应用,包括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和验证、优化临床信息系统和医疗应用程序;优化临床护理、医疗保健服务流程、设计开发智能医疗、护理用具等。如优化患者用药安全闭环管理系统、建立全智能的护理评估信息决策系统、研发自动化临床护理用具等。另外,本研究考核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临床思维、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维度。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化,分为实习期间、中期考核、终末考核等多个环节,并且通过过程考核,师资可实时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案,学生可通过自我反思发现不足与需求,实现考核对知识和素质培养的评价、反馈、激励、引导。另外,也从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考核上,补充了伦理要求及职业的科学精神。
4 结论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焦点法与德尔菲法形成包括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和38 个三级指标的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符合临床医学与护理发展需求,方案构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科学性,可作为我国培养本科护理学与工程学交叉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本研究也存在不足:①函询专家的来源地区相对局限;②研究旨在构建护理工程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师资遴选等实施细节,尚未形成科学方案,后续将在循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咨询专家意见。未来将该方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考评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便于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