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2024-04-09刘建华
■摘 要:职业教育已经跨入“双高”建设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类专业为例,介绍该校在职教联盟、专业设置、人培方案、教学模式、产教平台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为同类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建设发展提供“舟山经验”。
■关键词:“双高”建设;产教融合;机电类专业
■课 题: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规划课题“‘双高校背景下专业建设实践路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22SC325)的研究成果。
2020年10月,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以下简称“双高”)启动建设,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在国家级示范校、浙江省中职名校建设的基础上,顺利通过遴选,获评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目标中提出,“双高”学校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布局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加强与产业链对接,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探索持续发展之路。产教融合是“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职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核心驱动。
一、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和职业本科学校进一步扩招,中职教育的天平开始向升学倾斜,直接就业的学生数量逐年下降。但不可否认,中职学校始终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很高,其产教融合更接地气。虽然中职教育已经进入“双高”时代,但多数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依然是浅层次的,学校热情满满,而企业的积极性却不高,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一直存在。
(一)校企双方培养学生耦合不紧密
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形式以顶岗实习和就业分配为主,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服务、文化传承、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作甚少。学生在校期间企业缺乏主动培养的积极性;就业以后学校缺乏持续跟踪的机制。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组织架构不同、人才培养理念和诉求也不同,双方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融合不紧密,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难以形成。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匹配
机电类专业是中职学校的传统专业,包括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等专业。这些专业虽然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稳定的就业保障,但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智能制造、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有效对接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专业的竞争力正在不断下降。
(三)行业企业育人主体地位缺失
“双元”育人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然而,梳理当前的“双元”育人模式发现,校企合作仍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归根结底,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在“双元”育人中,企业的投入和获得的回报不成正比,其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导致校企合作难以达到理想的融合深度。
(四)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轨
随着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课程内容上,许多教材是通用型的,缺少面向地方企业的校本化教材;在实训设备上,很多学校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缺少高精尖设备;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仍采用讲授、演示、实操的传统方法,缺少创新;在教学评价上,多数教师采用百分制的模式,与企业产品质量合格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五)产教协同创新平台数量较少
产业学院、实践基地等产教协同创新平台在高职院校中比较常见,在中职学校中数量较少。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整体实力较弱,缺少专业领军人才、教学创新团队、技术服务团队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另一方面是因为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缺少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主动性。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产教协同平台数量有所增加,但运行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二、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一)成立舟山海港职教联盟
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舟山市中职教育的龙头学校,联合区域内35家行业领先企业成立舟山海港职教联盟(集团),通过基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方式,实现合作共赢。该校机电类专业与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优质企业成立机电分联盟,以命运共同体的姿态建立长效机制,共同培养机电类技术技能人才。
(二)调整专业服务国家战略
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持续跟踪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绘制专业产教对接谱系图,优化专业布局。2015年7月,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成立,成为实施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撑起了舟山市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主动服务基地建设,结合石化维保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设立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该专业与浙江鼎盛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构建“学生共招、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三)施行“1+2+1”人才培养模式
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类专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将传统的“2+1”工学交替模式升级为技能递进式的“1+2+1”模式。具体做法是在高一上学期安排一周的企业参观实习,在高二上学期安排两个月的生产性实习,在高三安排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通过体验周、学徒月、实习年这三阶三段的工学交替,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达到企业的要求。
(四)推行“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生产性实训”是一种以企业真实设备、产品为实训对象,以“项目教学法”开展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教学团队选取企业典型产品开发实训课程,与化工类企业合作开发离心泵、计量泵、磁力泵的拆装实训项目,与制造类企业合作开发加压罗拉毂、积木螺杆、五联剪切块等零件的数控加工实训项目,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对接。
(五)建设“政行企校”合作平台
在舟山市教育局和舟山市港航局的支持下,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与舟山港口协会、相关港口企业合作,成立了“港口学院”。依托这一产业学院,该校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实现合作搭台、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五维”合作。同时,按照港口企业在港口装卸生产、服务、管理领域的岗位群要求,该校整合机电技术应用、船舶电气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打造以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专业为核心的港口特种机械技术专业群,培养港口行业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产教融合是本轮“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中职学校要抓住“双高”建设的大好机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剑静.以校企命运共同体赋能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1-11-30.
[2]崔志钰,陈鹏.职业院校产业学院: 建设意义、组建策略与运作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4).
[3]王一竹,乐明于,蔡建军.“双高”背景下集成电路专业群 “双元”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作者:刘建华,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教研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