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实践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4-04-09李晓晗

河北科技图苑 2024年1期

摘要:公益文化讲座被视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形式,有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文章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阐述了天津图书馆“海津讲坛”的各项实践举措,针对不足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巩固讲座成果,促进讲座不断发展。

关键词:天津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海津讲坛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4.0010

201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服务。”[1]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不仅是获取书籍和信息的场所,更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传承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在公益文化普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公益文化讲座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思想交流、教育拓展的有效方式,将知识传播的范围扩展至多领域,释放知识多元化的魅力,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化、均等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现已成为公共图书馆重点工作之一。

1 我国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的实践及意义

1.1 公益文化讲座的学术根基

公益文化讲座的理论依据涉及了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公益讲座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平台,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有力地促进了不同群体间的交流,进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公益文化讲座作为一个有效的信息传播载体,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知识,确保其及时性与覆盖面。从教育学方面解读,公益文化讲座补充并拓展了传统的教育途径,为公众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多样的学习机会。

1.2 公益文化讲座的实践经验回顾

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模式,各具特色并服务于不同的受众群体。上海图书馆“上图讲座”——“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自2011年创办以来,每年都与上海书展主场活动同步开展,为读者提供约二十场讲座。2023年,邀请了近40位海内外著名作家、艺术家,吸引近5 000位读者到现场聆听,线上观看量近45万人次。该模式给与了文学爱好者和青年学生一个深度互动平台,也为全国公益文化讲座的持续创新树立了标杆。

广州图书馆“羊城学堂”采用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除了现场讲座,还结合了图书、微信公众号、网络音频和线上点播等渠道,并与展览、沙龙活动深度融合,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服务体系。以2023年3月讲座为例,“羊城学堂”依托于本馆的“沙硕遗珍——沙特阿拉伯文化”展览,精心策划了《我所知道的阿拉伯世界——从阿拉伯女作家说起》。此种模式为读者提供了知识与视觉的综合体验,深化了对文化主题的理解与鉴赏,深受青少年读者欢迎。陕西省图书馆举办“陕图存真”——《石刻艺术与传拓技术》互动讲座,近百名读者参与并动手体验传拓过程,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技艺的精湛。该讲座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为各年龄段读者提供与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种体验性的互动方式为图书馆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文化保存与传承中的功能与作用。

1.3 开展公益文化讲座的积极意义

公益文化讲座已经成为促进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首先,公益文化讲座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阅读的局限性,使得不同年龄层、各种文化背景的公众都能够受益;其次,讲座内容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既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普及,又鼓励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此外,公益文化讲座对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助力社会文化的正向发展,倡导知识共享与文化互鉴的风尚。

2 天津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海津讲坛”的实践举措

自2002年3月24日起,天津图书馆以纪念“天津建卫600周年”为契机,策划并实施了“双休日走进图书馆”系列文化讲座。2006年升级为“天津历史文化行”系列讲座,2010年正式更名为“海津讲坛”,形成了“天津记忆”“戏曲曲艺”“摄影天地”“国学经典”等多个主题系列,举办频率由最初的每月两场逐步增加至每月四场,最终实现周周有讲座,赢得读者广泛赞誉。截至2023年9月,已成功举办522期讲座,受益读者高达20余万人次。

二十一年的不懈努力,“海津讲坛”积跬步至千里,在持续的积累和创新中,逐渐成为全国知名讲座品牌。我国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如李博祥、刘心武、肖复兴、徐嘉莹、王佩元等都曾登上“海津讲坛”的讲台,以理性而精湛的阐述解析,独特而深入的见解感悟,兼顾知识性、指导性和趣味性,让广大市民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领略和感受文化精髓。现将“海津讲坛”的实践举措及成就特色总结如下:

2.1 与时俱進,独具匠心

天津图书馆通过讲座形式为广大民众传播优秀文化、传递文明精神、传承道德理念。在此过程中,为了保持其信息的时效性和前沿性,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精选紧贴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的讲座主题,例如,选取当前科技进步、政策导向、地域发展规划等热门话题,内容兼具前瞻性和实用性,既满足时代要求又回应公众期望。

此类讲座主题不仅广泛涵盖党建专题系列,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仰望不朽的精神丰碑”,同时还包括了聚焦时事热点,解读政情民意的讲座,如“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进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的探索”“读书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之全民阅读”“当前国际形势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此外,讲座也深入探讨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国家战略”“京津冀城市群历史文化漫谈”“津冀的文化同源与共生——以廊坊得胜口马氏家族的文学活动为例”“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题目。这些讲座内容深度贴合了当前政治走向和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体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显著的社会价值。这使得“海津讲坛”在新时代的进程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传递党的声音的重要平台。

2.2 运用多种形式,重注互动交流

为了突破传统讲座模式并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海津讲坛”定期开展读者满意度调研,以调研结果作为依据,对讲座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持续优化和更新。这一过程以吸纳读者反馈为导向,竭力提供符合听众关注点与兴趣点的讲座内容与形式。例如,“戏曲曲艺”“摄影天地”“医学科普”等系列讲座,其主题的选取均源于读者基于个人兴趣与需求的自主性选择,从而确保讲座内容与听众期望值高度契合。这种以受众为主导的模式,强调了受众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力地提升了讲座的吸引力和信息传递效果的优化,确保了讲座的实践性和感染力。其中,“戏曲曲艺”讲座系列接纳度颇高,且为民众带来了显著的学习收益。它由艺术家风采、戏曲理论知识、戏曲流派三个部分组成,通过邀请戏曲爱好者与名家共同演绎,讲座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平台扩展为情感、梦想与经验的交流的舞台。其中精彩选题包括“梨园老生带您走进京剧表演中的三大特点”“尚派的风格流派和传承发展”“纪念新凤霞,用戏曲音乐跨界唱法传承评剧新派艺术”“京剧的初期形成与梨园轶事”“梅派的男旦艺术”“我与鲜派的不解情缘”等。摄影类讲座以图像为主导语言,实现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采用互动性强的“你问我答”模式,引导听众深入理解摄影艺术的内涵与技巧,从而提升听众的艺术审美和实践能力,主要题目包括“纪实摄影与画意摄影”“街头抓拍的形式美”“旅行摄影的秘籍”“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数码相机的合理选择”“摄影后期漫谈”等。医学科普类讲座则以科学性、实用性和互动性为主导,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插图,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信息,从而提升了读者的健康意识和保健技能,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备受广大老年读者的欢迎。主要题目有“首位指导天津人饮食科学的名中医陆观豹”“为人民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津中医药文化”“话说临门朱水”“脊椎健康从习惯开始”等。

2.3 借力社会资源,丰富阵地讲座内涵

公益文化讲座覆盖众多学科领域,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灵活运用多元化的资源组织和服务模式,有助于公共图书馆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公益文化讲座。

在“海津讲坛”的实施过程中,天津图书馆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核心作用,担任起社会各界联络与协调的重要角色,积极构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网络,着力实现服务资源的多样性,不断优化服务内容。通过深入而广泛的社会合作,天津图书馆成功将“海津讲坛”讲座的内容、形式、宣传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拓展和丰富,为公众打造了一个深度学习、互动交流的开放平台,有力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和提升。2010—2023年“海津讲坛”社会合作举办讲座场次统计如表1所示。

2.4 服务延展,推动讲座下基层

公共图书馆之间通过建立资源共享联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合理配置的优势,使得各区域读者同享优质讲座资源,更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全面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支持。

自2015年起,天津图书馆联合本市各区图书馆开展“海津讲坛”下基层活动,截至2022年,该活动已成功举办135场下基层讲座,现场受益近2万人次。具体信息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海津讲坛”下基层的多元化在地理覆盖、讲座嘉宾选择和主题设定等方面得以体现。首先,就服务范围而言,讲座涵盖了天津市多个区级图书馆以及特定的公共机构,例如“海津讲坛”走进天津监狱和天津市公安局,显示了其广泛的地域覆盖性和服务渗透力,使得公众在空间上可以更便利地参与讲座活动;其次,主讲嘉宾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专业性和权威性等要素,师资均为大学教授、社会科学研究员、著名表演艺术家以及医学专家等。这些嘉宾的资历和声望为保证讲座内容的质量以及提高公众对讲座的信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此外,讲座主题设定的广泛性且多样性,覆盖了从地域文化、表演艺術、政治教育、健康养生到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主题设计不仅满足了不同公众的爱好和需求,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海津讲坛”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2015—2022年“海津讲坛”下基层活动举例如表2所示。

2.5 墨香留痕,出版《海津讲坛荟萃》

为了留存及展示“海津讲坛”多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天津图书馆对“海津讲坛”的优秀讲座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编目。从2015年到2020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成功出版《海津讲坛荟萃》共四辑,这是一套经过主题性分类的文献资源,以图书的形式展现出丰富而深入的知识结构和独特的文化视角。该书共涵盖了12个主题系列和76个篇章,内容深邃细腻,领域涵盖广泛,主要涉及城市变迁、乡土人情、文化名人、戏曲曲艺等多个领域,旨在深度挖掘、整合和传播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于文化本身来说可谓是在讲座中记录,在记录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

《海津讲坛荟萃》的出版及其后续的版本迭代,是天津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参与和主动贡献,它体现了天津图书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坚定决心和专业承诺。这不仅将天津的丰富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和传承,而且也为全国其他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与优质发展,提升公益文化讲座品质。《海津讲坛荟萃》(第一辑——第四辑)主要内容见表3。

多年来,天津图书馆“海津讲坛”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显著增强了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学术认知。同时,该讲座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总结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一是注重沟通、精准服务。天津图书馆始终与公众保持紧密沟通,了解其关心的焦点和需求,确保讲座主题既有学术价值,又能够真正服务于公众。例如,在2021年春节期间,很多读者来电建议录制与春节相关的讲座主题。天津图书馆第一时间联系民俗专家,推出5场关于春节的习俗、饮食、诗词等方面的讲座,及时满足公众的求知愿望;二是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海津讲坛”下基层为保证讲座内容与各合作单位需求相匹配,定期与区级图书馆及其他合作机构召开座谈会,广泛征集意见和优化讲座的想法,对陈旧的题目或内容进行重塑,确保每场讲座都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资料归档,长久珍藏。为确保知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讲座实时摄录,并经由专业人员进行后期制作,最终上报国家图书馆存档,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且系统的知识信息。

3 公共图书馆开展公益文化讲座的发展策略

天津图书馆“海津讲坛”在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知识和文化服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虽然“海津讲坛”在讲座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但内容的选择与形式的运用上还有较大局限;第二,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讲座规范制度,容易在实施环节出现偏差;第三,没有建立讲座评估机制,缺少对讲座质量的及时评价。此外,尽管有大量的讲座资源,但分布不均衡,没有深挖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于以上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发展策略,以期为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的发展提供参考。

3.1 强化创新理念,构建多元化讲座模式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2]在当今社会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面临着不断创新的迫切需求。作为讲座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应勇于打破传统格局,引领团队开展创新探索,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以“海津讲坛”为例,在摄影系列讲座的策划与实施中,运用展教结合的方式,通过动态和静态、立体和平面的双重展示,创造出互补效应,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文化功能,从而加强讲座的体验感和参与度;红色专题是与天津图书馆经典诵读志愿服务团队协同合作,通过声音的力量和情感的传递,更生动、更直观地展现祖国的日新月异,激发参与者对红色历史和时代变迁的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鸣,以构建共读、共享、共赢的讲座模式。

在探索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的创新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讲座模式的自我演变和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也需注重公共图书馆在履行社会使命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创新理念是推动讲座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则是讲座在持续优化和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未来更要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使公益文化讲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展现出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进一步满足公众对知识探索和文化交流的需求。

3.2 建立专业团队,完善工作机制

随着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快速发展,构建一支高学历、素质佳、效率高的专业团队对于确保讲座工作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鉴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的经验,一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对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予以足够重视,定期开展内部培训,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参观学习、岗位交流等途径,加强讲座团队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工作思维拓展,并将新思想和时代元素融入到讲座中;二是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公益讲座的组织和实施过程达到规范高效。负责讲座的部门或专设岗位应编制本岗规范制度,内容涵盖嘉宾联系、主题策划、内容审查、意识形态审核、海报印刷、票务发放、现场布局、现场录制、后期制作、读者调研等细则,并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修订和完善岗位工作规范,为讲座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

3.3 以文化扶贫为依托,均衡讲座资源

公共图书馆具有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作用。同时,公共图书馆属于文化服务部门,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对贫困地区人民实施相应的“文化扶贫”,以保障其对图书馆相应的使用权,进一步缩小弱势群体文化信息以及城乡信息获取之间的差距[3]。

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的品牌和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政策导向、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公益文化讲座在城市区域的聚集现象突出,乡村地区则相对匮乏。因此,公共图书馆应与文化扶贫对口单位深度合作,优化讲座资源配置,确保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图书馆、丰宁满族自治县图书馆、承德县图书馆、围场县图书馆是天津图书馆文化扶贫单位,讲座资源严重不足,需要其他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建议天津图书馆“海津讲坛”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根据当地历史、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群众需求灵活安排讲座内容,使讲座的教育价值惠及当地群众,努力实现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

3.4 构建评估体系,确保讲座效果

为了确保公益文化讲座的可持续性和深远影响力,建构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需全面考察讲座的策划、实施与反馈等各环节,以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评价依据。在策划阶段,主题的创意性和应用性,讲师的专业素养和表达技巧,构成了评估讲座质量的基础性指标。在实施阶段,笔者建议特别关注讲座的覆盖范围和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以及如何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这些均是衡量讲座实效的关键指标。在反馈环节,需及时收集并深度解析听众的反馈,包括对讲座内容、讲师表现、活动形式等各方面的满意度,同时挖掘听众对未来讲座的需求与期待,为讲座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这种评估体系不仅有助于公益文化讲座逐步优化和完善,而且对评估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可以进一步构建公益文化讲座知识库,作为日后讲座策划的数据支持和重要参考。这样的评估系统将有力地推动讲座质量的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其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4 结语

近年来,社会对公益文化讲座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讲座不断创新形式、突出特色,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均衡讲座资源,构建评估体系,逐步建成有利于传播优秀阅读文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民阅读讲台,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涵养地方文化、集结阅读推广力量、服务多元化阅读需求的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解爱林.高效运作公益讲座,打造城市文化高地——以“墨迹古城大讲堂”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3):130—132.

[2] 央广网. 习近平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EB/OL].[2023-05-20].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

0909/t20190909_524769995.shtml.

[3] 王丹.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的思考——以天津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21,34(1):3-6,18.

[4] 尹润丰.公共图书馆公开课直播活动探索——以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S1):74—77.

作者简介:李晓晗,女,天津圖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

(收稿日期:20230928 责任编辑:孙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