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学科重点选题研讨纪实

2024-04-09薛法根管建刚李英杰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选题新课标语文

薛法根 管建刚 李英杰 等

【编者按】2023年12月,本刊编辑部邀请来自高校、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名校长、名教师,分学科召开了2024年度重点选题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把脉基础教育研究方向。本期《关注》栏目,刊发语文学科的专家研讨纪实,以饗读者。

本文根据2023年12月16日《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视界》联合召开的2024年度选题策划专家论证会(小学语文)的研讨实录整理而成,有删节,已经作者审定。

薛法根:今天我们主要是研讨新一年度小学语文学科的选题方向。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关注两大板块。

一是关于课标重要理念、概念的解读,厘清它们和以往课程标准在表述、内涵方面的区别。前一阶段,专家对课标概念内涵作出的解读并不一致,特别是结合实践,引起了很多讨论。所以,亟须为一线教师指明方向,把这些理念、概念阐释清楚。

二是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用好教材落实学习任务群。关于这个话题,争议还是蛮大的。一种观点主张完全按照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实施大情境、大任务、大单元。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把教材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充分体现出来,重在教材的创造性实施。有些单元如果契合语文学习任务群,就进行任务群改造;如果不适合,那么还是按照教材的双线并行方式组织教学。第三种是折中方案,在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方面,不一步到位,也不停留在已有的对语文要素的认识上,提出以语文学习大观念为统领的单元主题任务教学,简称“主题任务单元”。三种观点,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积累相应的实践成果,邀请权威的专家,从理论层面进行专题的评论,可以是正面的评价,也可以是质疑性的讨论。教育本身就是在争鸣当中来探索规律,要允许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实践。

再细化一点,具体有哪些选题方向,我谈谈自己的设想。一是关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任务群和教材的单元选文结合得比较紧密,一线教师需要有典型的实践案例以及实践的基本经验。二是跨学科学习方面,一是基于学科本身,二是真正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三是关于写作。学习任务群把阅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在任务群视域下,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实践方式?是单开写作课,还是在任务群当中来实施写作教学?现在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做法,所以我们可以对写作教学作出持续性关注,提供一些好的案例、经验、做法。四是在数字化背景和自媒体时代下,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时代性,特别是人工智能介入学科教学以后,对语文学科带来的深层次变革和影响。这个选题可能是比较前沿的,紧跟时代的步伐。四是教师的教研。关于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建设,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非常需要看到成熟的做法、实践的案例。五是学生研究。这个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是为语文的教与学、新课标的落地奠定了学理基础。杂志可以做一些最前沿的学习理论研究的引领,把心理学、神经科学研究,包括语言学、媒介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介绍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以拓宽教育研究的视野,用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思想理念,实现理论及学术的引领。

管建刚:分享三个我所期待的能够让大家都来关注的议题。

第一个,关于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训练。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训练究竟训练些什么,究竟怎样训练才能从“知道”变成“做到”?比如,一年级新生知道怎么画直线,以及尺是怎么放的吗?哪一只手按,按在哪里画的时候尺子不动?橡皮怎么擦,不擦破?书怎么翻,才翻得快?翻书之前要找页码,页码在哪里?……这些在成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可能会是一年级新生感到困惑甚至困难的事。这些事情,我当了30年的老师,好像没有听到有人专门介绍过经验。这些日常用得着的东西正在被遗忘。

第二个,关于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教书教了十多年的语文老师,不知道怎么拿语文书,不知道写粉笔字的时候人要蹲下,不知道翻页笔什么时候用左手拿、什么时候用右手拿,不知道表扬需要“具体的人+具体的细节+具体的结论”,不知道教师的课堂巡视不等于随便逛逛,走动是有章法的,比如从教室后面回到讲台,应该倒着走,让自己的视线始终跟学生的视线对接。

第三个,关于减负。这一轮的“减负”不提“课业负担”,就讲“作业负担”。说明什么?我觉得不是作业设计的质量不够高。教材后面的习题,是专家们编的,一定是高质的量。我们用的任何一套配套教辅,一定也有质量保证,至少比老师们自主设计的作业质量高。我在一线看到的情况,最大的问题不是作业质量高不高的问题,而是高质量的作业到了学生和老师那里,变成了低质量的使用。比如,有多少作业,我们确定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有多少作业,我们确定是学生独立订正的?有多少作业,老师是有效讲评的?我跟老师们说,讲评作业就是一句话——不讲答案,其他什么都可以讲。讲答案不需要专业的老师,找个中学生都能讲小学的答案。

这些,都是一线教学中大面积存在、老师们每天都碰到的事情,却少有人去研究。我期待能够有杂志引领这类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我并不想把“教育研究”中的“研究”这个词定位在高大上的专家“研究”领域。如果说一个老师能够让他的一年级整个班的学生,把书翻得又快又轻又齐,2秒就翻好了,而隔壁班的花32秒都翻不好,他一定是“研究”过的。不研究,不可能做到这样。这样的做法,我称之为“一线研究”。我也期待,能够多一些这样的“一线研究”。

李英杰:刚才听了两位老师的交流,我特别受启发,不仅是对选题的启发,还对当下怎么看待教育研究的态势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杂志的选题,是不是可以考虑对于当前一些问题有所回应。因为杂志一方面要引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回应。

一是回应国家政策。比如,2023年3月28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教育部也有关于全民阅读标准相应文件政策的出台。对于这样一种政策方向,语文学科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回应?我们有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很多老师也在研究怎么样在日常教学中去推进、引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不能从学科的角度对这样的一些政策作出实践的回应。此外,还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文化自信等等,都跟语文教学息息相关。

二是回应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这个维度的回应,不能停留在理念、概念本身的学理探究,而要关注它跟教材、教学的衔接。比如,不同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怎样把握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课例,而是操作的思路。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评价的研究。这次新课标中非常重要的改变,就是增加了学业质量描述;较之过往,更加强调评价学业,更加强调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向作用。现在很多的学习任务、学习主题,教师开课时还记得教学目标是什么,但教着教着就把任务等同于目标了,教学就跑偏了。因此,怎样关注评价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三是回应新教材。这里说的新教材,是指预计2024年9月改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现在,这一版教材还处在试教试学阶段,北京地区最近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这一阶段,老师们积累的一些认识、理解、操作、经验,我们可以提前做一些选题储备。一旦新教材推出来,这些储备就可以及时转化为成果,这也是未来新教材推开阶段老师们的现实需求。

四是回应经典和前沿。今天的教育研究,其实是整个课改推进进程中的一环,它既离不开已有经典的研究成果,也不能缺少前沿理论的引领。我们的选题,可以关注已有的经典研究。比如,课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习情境”。而一谈情境,肯定离不开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那么,“情境教学”跟“学习情境”二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能不能够迁移,或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包括像斯霞老师当年谈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思维的培养,这样一个话题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之间,也一定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们可以对这样一些原来就有的非常经典的教学研究作出回应,从而实现对新理念、新主张的创造性使用。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前沿理论,介绍国外比较前沿的学习科学理论,引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于杂志的栏目,能否开辟“名师引领”“百家争鸣”等板块?虽然叫“名师引领”,其实可以把范围放得大一些,做一些模式、规律、策略的经验推广。而“百家争鸣”,则可以持续性地关注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引起开放的讨论,发出不同的声音。

曹 君:刚才听大家讲述的过程,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过程。我在北京工作,和江浙一带名师交流的机会比较少。

新课标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套全新的语言系统,出现了很多概念和词汇。我觉得应当让老师们知道这些概念和词汇的源头,以能有方向地往前走。

新课标之下的新教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选题方向。对新课标最重要的解读,就是学为中心的课堂。站在我自己实践的角度,学为中心的课堂最重要的是做课程,一种方式是学科大单元。这里的大单元包含了两种形态,一种是教材单元,另一种便是大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从语文学科角度讲,大概念的类型很多。比如,我们在做的文体大单元,文体本身就是大概念的一种类型。同时,大概念的分级和分类也是多元的,标准也可以很多。大概念到底有多少级、多少类,也可以进一步做理论研究。一部分人还在研究大观念,大观念和大概念实际是一个词的不同翻译。既然在研究它,我们也特别希望把这样的研究过程呈现出来,在更多的实践推出后,进一步研究大概念或大观念到底是怎么提取出来的。这是学科方面的。另一种方式是跨学科大单元。我们的项目学习单元、主题学习单元,都在以跨学科的方式推动,而且我们开发的课程种类、数量都很多,都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牵引的跨学科学习。所以,新课标、新教学之下,关于大单元本身,我觉得就有很多的课程形态、教学形态,值得我们拿出来在杂志平台供大家讨论。除了大单元之外,我们的课堂依然要回归“经典语文”,强调和坚持多读这种经典的学习方式、语文方式。

关于新课标一些概念的解读,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除了专家解读之外,也可以邀请一线教师从实践的角度进行解读,以让大家理清楚模糊的概念。

新课标之下,有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关注,就是学习原理。学习原理是我们真正理解新课标、消化新概念,必须追溯的源头。比如,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作为一本专业引领性的杂志,应当培养和塑造读者的学术视野、眼光和素养。

同时,我还有一个选题建议。新课标在落地和实施的过程当中,大家有这么多的困惑和问题,有这么多实践上的不知所措。为了能够推动我们的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深度研究与思考,可以策划一个选题:每月一题,征集一线教师的现实困惑和具体问题。比如,什么是一份好的实践性作业?好的评价量规什么样?等等。收集一批这样的问题,引发大家的回应,以类似“教育现场”的话题板块,呈现这些来自一线的问题及其解答。

除此之外,一些更上位的话题也可涉及,比如学校层面常态化“双减”工作的推进、学校治理等等。

郑桂华:我们的杂志已经抓住了前沿选题和一些好作者。比如语文学科方面的大概念、大观念,是值得探究的,也是比较难的课题。再如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化,其实所有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都是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点,现在大家更希望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角度来探索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能不能针对这样一些比较难的话题做进一步专题探讨,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适当梳理?当下,语文教育研究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健忘症”——语文教育中不少话题在一百年前就有前辈探索过,并有较好的阐述。我自己写文章也常常担心:这个内容别人讲过了吗?我们在做研究时,尤其是建构新概念时,都要对已有文献做一些梳理。

另外,许多研究最好要更中观,甚至微觀一些,尤其是课程内容的建设,“颗粒度”不能太大,避免太宏观、太抽象。比如,探究语文必备知识的结构化,我尝试以比喻的教学内容为例在微观层面探讨,“颗粒度”很小,这比较有利于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话题,现在大量的研究还是在谈“该如何”。其实,“该如何”一类的原则,是没多少价值的,有不少教学原则是亘古不变的。

最后,学科建设的增长点到底有哪些?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是核心素养目标体系、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学业水平测评。这其实也就是课标中的几个关键点,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果。至于方法、策略,也很重要,但在目前课程教学改革步伐比较大的这个阶段,可能还没那么重要。

还有一个话题,课标里也提到的,就是课程规划。从教育部到学校都在努力做这件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项目是我在负责。一年多下来,课程规划做得比较难,但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值得跟踪。

吴永军:我个人认为,2024年的组稿,应当围绕既是国家教育发展热点又是一线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两者的交集就是我们选题的方向。

除了“双减”、课后服务以外,要特别关注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其中的14条内容可以为我们的选题提供方向性指导。例如,课程规划问题、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问题,还有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数字赋能等都是方向性领域,像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学科实践(实验教学)等具体内容都是很好的论题。只要围绕上述问题,使其学科化(语文化),就是很好的选题,如语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语文作业设计等等。

另外,伴随着全新教材的使用,其中有很多难点问题,也肯定是热点问题,如教材中的“学习任务群”如何实施、如何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往的教师教的活动)、如何评价这些学习活动的效果等等。而且,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与传统的单篇教学是什么关系,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值得传承的思想与方法(例如,如果不多读、多背、多写、多说,语文能够学好?)等等,在今天的改革语境中,显得格外有价值。再如,如何设计真实情境,在真实情境中如何运用“语文”解决相关问题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刘 春:就杂志选题而言,有这样几个研究方向:第一,课标的多角度研读。关联性研读,如学段要求与学习任务群的关联性研读、学习任务群与学业质量的关联性阅读。专项研读,如6个学习任务群,每一个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可结合案例进行深入研读。第二,学期课程规划和学期课程纲要。学期课程规划,是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全面把握教材、整体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要基于课标、依托教材,整体设计学期课程,让学生经历有组织的学习,从而形成素养。可以按照学期进度,制定1—6年级的学期课程规划。第三,语文实践方式的创新研究。语文实践方式从原来的听说读写进阶到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两种表述之间的传承与发展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细化研究。第四,新课标引领下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创新的研究。第五,区域教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如“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教育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王国均:我最近几年一直在带浙江省为主的名师团队做“读写教室”的研究课题,这是一个国际读写教学的前沿视点。目前一些学校已经能把读写教室变成一所学校,在打造读写校园,构建读写生活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初步经验。这样的实验,让读写不再是停留在课堂里的一个个练习,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是一个人的生活,一所学校的文化。

国际读写教学研究成果证明,教阅读,离不开多阅读策略的应用。我们除了吸收国外阅读策略教学的成果,还想把我国古代传统的阅读经验创造性地转化为阅读策略,从而形成中西合璧的“阅读策略连续体”。这项工作需要借助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例如阅读工具(包括各类读写海报、学习任务单、评价表等)与扶放有度的教学范式。我们还在思考如何培养读写教练,它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儿童文学的功底、学习科学的理论功底、读写工具的研制能力。目前我们在“基于‘图书教室的阅读教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点成果,“写作教室”的研究正准备启动。

除了关注前沿,还要回望传统。现在很热门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其实陈鹤琴先生早在1934年就在上海儿童书局出版过小学《儿童国语课本》,该教材根据我国长江流域(南部)、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中部)、黄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北部)不同的自然、人文特点及儿童经验分别专门编写,他还把儿子陈一鸣当成课文里的主人公,把他的语文生活编写成从整学期到整年连续的读写活动单元,这一单元编写的创举很值得我们借鉴。

杨树亚:我是一名一线教师,也是一线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线教师为什么要阅读期刊?我想,一线教师的期刊阅读常常从四个维度展开:一是“找案例”,要做一个研究,就会寻找一些案例。期刊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思考。二是“解困惑”。比如新课标中有很多的概念,我们一方面在聆听专家报告中解惑,一方面在期刊的专家专栏呈现的文字中仔细咀嚼,反复琢磨,破解困惑。三是“找佐证”。优秀的一线教师一定要做专题的研究,这样的专题研究需要在自我实践中提炼观点,产生思想。期刊阅读,可以帮助一线教师打开专题研究的思维,从四面八方寻找专题研究的“佐料”。四是“育主张”,在一线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形成经验,但是经验需要升华。通过期刊阅读,在“知音式文章”和“反驳式文章”的对比阅读中,可以让自己的经验趋于理性,走向深刻。这是我从读者的视角思考一线教师期待遇见怎样的期刊。《教育研究与评论》一直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专业“食粮”,在新的一年,是否可以更进一步地回应一线老师的阅读期待,让杂志更接地气。

另外,从杂志选题的角度来看,《教育研究与评论》在关注“研究性”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放大“评论性”:增加“评”和“论”的内容,在“评”与“论”的组稿中,提升杂志的深度与厚度。另一方面,杂志能否对过往的一些教育名家、大家,做专题研究,寻找“成名成家”的成长之道;对教育规律、学习规律等“老概念”做一些选题研究,让传统的概念散发出时代的光芒。用今天的视野、今天的教材、今天的案例,去研究过往沉淀的语文学习资源,对我们一线老师一定是有帮助的。

魏 星:选题素材从哪儿来?我觉得首先要关注前沿、前瞻、前端的理念和做法,关注国家课程标准转化落地的重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在国家意志和教学实践之间搭一座桥梁。一线教师喜欢有教学现场的内容。我们可以围绕热点话题做一些有教学现场的深度研讨,既提供课改试验区、试验学校的经验,也提供教师个体特别是名特优教师的教学实践。比如“三大主题文化”的教学实践转化、大观念统摄的单元整体教学、课程内容的情境任务化设计、素养导向的情境化命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创新进路、教研方式转型等。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教育启蒙的过程,而我们的杂志要能推动教师的觉醒。杂志推出的帶有教学现场和实践经验的专题,它不是静止的、教条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不是玄乎的、抽象的,而是体验的、鲜活的;不是碎片的、割裂的,而是整合的、全息的,从而带给教师强而有力的启蒙,也能学到可以理解、可以迁移、可以创造的实践智慧。“课解新课标”这种形式就比较好,一线教师喜欢看。除了宏大的主题以外,我们的杂志可以关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创意做法,比如刚才管建刚老师提出的教学中的一些小事。小事中蕴藏了重要的研究资源,包括盲点和迷失,需要“去蔽”。当老师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眼睛一亮,进而会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改进。有些话题一味求新,一些教学设计和实践没有经过检验,只是耍噱头,我觉得是不足取的。新课程涌现出很多提法,但有基础的、基本的规定性。杂志要抓住要害,引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周益民:我来谈几点想法。第一个就是作者的跨界,像小学教育教学版的“祁智解文”,约请一位作家从他的视角解读文章,就很独特,很有意思。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其中有一些译文,可以约请译者谈谈译本的问题。这些话题看似跟教育不直接发生关联,其实是一个更上位的观照。

第二个是文本解读。最近,上海师范大学的詹丹教授连续对小学语文教材一些名篇做文本解读,也对一些解读做了批评。我觉得根本问题还是在文本解读上。所以,是不是可以组织一个话题——经典名篇如何解读。

第三个是关于课标。一线教师对于课标的态度有这两类“不关注”:一类是毫不关心,无论研究、解读多么轰轰烈烈,根本不管,自己的课堂,几十年不变;第二类也是表现为不重视课标,有自己的观念的。这两类现象都值得研究。

第四个是聚焦大家的迷茫。大概念、大观念、大单元、任务群,大家都被这些概念搞糊涂了。很多老师说现在不知道怎么上课,也想学课标,也想把新理念带入课堂,但不知道怎么做,是迷茫的。

第五个要关注学生的学。因为教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学,要研究学。我们学校这两年一直在做学习胜任力的研究。学生学习是如何规划、如何沟通、如何自决、如何迁移、如何反思的,以前我们关注得比较少。我们现在重点研究学生学的过程、学的方式、学的支架。王国均教授团队做的成果,我一直是很关注的。他们的成果为什么吸引我?因为是可迁移的,是有学习支架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需要研究的。

李吉银:我接着说。第一要关注课标,凸显刊物的学术性,约请专家做理论解读,并征集一线名师的典型案例。第二要強化教材研究。一方面,关于特殊单元的研究和教学建议。比如,阅读策略单元、写作单元等,找到这些特殊单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要求和规律。另一方面,加强对教材系统性的研究。比如,“口语交际”安排了4次,为什么安排4次?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系统的研究思维,是很欠缺的。第三要关注名师的课例,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都值得剖析和证明,各自发表不同的看法。第四要关注政策热点。比如“双减”,从学校层面,如何真正做到“双减”,具体到语文课到底可以做些什么,这也是需要我们长期关注的。比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小学语文学科起始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什么思考和实践。再如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都是长程性的研究性学习。还有诸如数字化等等,我就说这么多。

王丽琴:近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做课例研究,其中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或者说路径,就是话语分析。这是学习华东师范大学肖思汉博士的视频研究方式,对课堂进行切片,切出最多2分钟,对师生的课堂话语以及其他细节进行分析。我觉得这项研究很有意义,可以进行区域间的交流。

另外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是我在2023年立项的一个区级重点课题,同时也是市级一般课题,关于“中小学学业述评的要素建构和校本制度创新”。所谓学业述评,是一个新概念,它跟过去教师(班主任)的评语不一样,要站在过程性评价的立场,是与学业质量检测互补的描述性评价方式。

除此之外,项目化学习或是跨学科学习应该也可以做专门的选题。很多老师还在纠结单篇教学,慢慢学习从单篇走向单元,从单元中提炼大概念,真的很难。如果做一个项目化活动,就比较容易诞生大概念,比较容易跨越课本,跨越单元,跨越学科。浦东乃至整个上海,项目化学习的探索可谓如火如荼,可以精选好的案例。还有一点,就是学情研究。现在大家都说要基于学习科学来研究教育教学,但是学习科学离我们一线老师可能难了些,学情研究距离他们更近,更容易做。

杨九俊:大家都讲得非常好。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决定了我们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首要的就是落实新课标。无非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是“怎么做”,重点还是“怎么做”。大家刚才贡献了非常好的意见,我顺着说几点想法。

第一是向前贤致敬,提炼中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新课标刚出台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跟朱凌燕总编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建议把中国传统的语文经验凝练成一些基本的十条或是八条,一个一个去总结,去宣传。不一定从区域的角度,不一定提这个学派、那个学派,可以放眼全国,回望历史。我还是希望能把这件事做成,留下这个时代语境里的回忆,体现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是很有价值的。

第二是着眼当下,看优秀的同行是怎么做的,包括名家也包括非名家。特别是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总体上已经形成上下呼应的局面。基层老师们鲜活的创造对于我们深化改革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

第三是要有问题意识,要直面真实问题。有些是老问题,多少年代,甚至一代代人都会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有些是新问题,是“追风”带来的问题。如“大概念”,当然要研究探索,但不能硬去套。再如小学语文老师非常喜欢“语文要素”,我也认为“语文要素”是个好东西,但是把教语文变成了教语文要素,就是个问题。改革要往前走,总要解决面临的问题。特别希望在问题解决方面,刊物能发挥风向标作用。

第四是要主动面对八面来风,学会“东张西望”。积极关注国际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创造性地汲取国际教育改革的新精神;密切关注国外母语教育改革新趋势,充分发挥“他山之石”的借鉴意义。同时,要关注当代语文生活,一方面要成为高品质语文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要关注文学、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新进展。语文老师要把阅读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习惯。这些作品总体上代表了当代语言生活的最高水平,阅读这些作品,和主动沉浸在活色生香的日常语文生活中,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源头活水。非常乐意就此与各位同行共勉。谢谢!

(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管建刚,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英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曹 君,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校长。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 春,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国均,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杨树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特级教师。魏 星,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周益民,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吉银,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丽琴,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科研指导部主任,教授。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荣誉会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选题新课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