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4-09吴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学教育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科学地利用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引导中学生学会利用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调动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红色文化具有精神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导向、认知优化等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域出发,全方位、多角度探索红色文化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红色文化教育  积极心理学  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2-0016-03

“积极心理学”概念的出现时间是1997年,由美國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该研究学者重点探究和研究人的积极精神层面,且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积极心理学”,并认为“积极心理学”包括个体主观性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快乐感,认为在这种感觉下,个体更加深层次的潜能会被激发,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1]。自“积极心理学”被提出后,对该理念的研究学者逐渐增多,这就促使“积极心理学”内涵被有效深化,理论框架也更加完整。现今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积极心理学”除了能够激发个体潜能以及帮助个体形成乐观向上性格之外,还能够引导潜在服务人群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推动个体良性成长。就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而言,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其思想正在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情绪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为此,学校要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促进中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一定程度上稳定中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推动中学生健康发展。红色文化是符合中国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其中拼搏、奉献、团结、勇气等乐观精神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相一致[2]。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将红色文化有效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这种有效渗透能够科学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根源上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红色文化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变迁,中国精神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优化。当前,红色文化具有精神传承、道德导向、认知优化和教育教学等育人功能[3]。第一,红色文化具有精神传承的功能。红色文化能够体现红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一方面,红色文化中如红船精神等众多红色精神会伴随着中国故事不断继承发扬。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精神会以革命博物馆、党史博物馆等物质资源作为载体,不断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第二,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道德导向功能。红色文化一定程度是由无数英雄烈士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组成的。其自身具有较强的道德育人功能。红色文化不仅能够通过红色革命故事,驱动中国人民产生积极意义的情绪和行为,同时其中蕴含的榜样精神也鼓舞和激励每一代华夏儿女,通过宣传先进个人的爱国主义色彩,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影响身边的人,并对中国人民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促使人民的日常行为、思想理念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强盛。第三,红色文化具有优化认知的功能。红色文化凝聚了我党百年间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情感,蕴含着大量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些精神观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态度,在观念形成的同时,纠正错误观念,逐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让人们可以在党的带领下逐渐发挥自身社会价值,并且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第四,红色文化具有教育教学的功能。当前,我国正在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调研革命纪念地时就强调现今各个领域都要用好红色资源,保证红色基因得到有效传承,红色江山才能更加稳固。在众多领域中,教育领域要更加注重红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原因在于红色文化不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融入教学活动时可以进一步深化活动内涵,所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良性成长。

红色文化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念逐步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正确形成。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在逐渐成熟,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对世界的探索欲望也明显增大,其心理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不同精神文化的冲击,会影响学生出现泛娱化心理和个人主义心理等不良心理。其中泛娱化心理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逐渐朝着娱乐化、消遣化的方向发展[4]。而个人主义心理会让学生逐渐形成利己主义,不利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

为此,教育领域要积极倡导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首先,红色文化基地(如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些场所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红色文化隐藏在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中,在这些场所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红色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红色文化潜移默化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境,进而让中学生更直观、更具体、更形象地体验、感悟并接纳认同红色文化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5]。其次,红色文化也包含无形资源,如精神资源,这类红色文化会对学生精神与思想理念产生积极影响,是中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财富。这类红色文化凝聚着先辈们的精神共识,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建设性的作用。最后,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学生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红色文化中的乐观、勇气、拼搏的个体精神,有责任、能担当、敢奉献的集体精神,这些精神元素都能够引导中学生用更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即使遭受打击仍旧积极向上,有更强的抗压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良性成长。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坚守学校主阵地,发挥学校育人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性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要非常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并且基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与优化,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突出中学育人的价值。学校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以中学生发展作为教育主题,将红色文化引入到校园中,以此引导中学生形成乐观的积极心理[6]。为此,学校要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革命先辈的优秀精神,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7]。此外,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设置课程十分重要。科学设置课程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连续性地开展,且每节课程时间充足,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与引导,学校还要引导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合理融入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深入教育内涵,保证学生良性成长。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評价标准。灵活运用诊断式和形成式评价,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情绪,并正确处理消极情绪和负面压力。最后,学校也要营造出良好的红色文化心理教育氛围。比如设置红色文化展示长廊、增加红色文化故事电台节目等,并在学校内张贴各种红色文化元素的海报,课间播放红色文化歌曲等,营造更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形成积极心理,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下好教育先手棋,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化教育的第一堂课。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教育环境中,家庭教育是教育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教育方式[8]。在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时,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父母在培养孩子成长的同时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质,呵护孩子的积极向上的心灵,为国家培养出情绪稳定、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在传承红色文化时,家长也要参与其中,并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与学校、社会形成一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承体系。家长在与学生进行日常相处时,可以加入人文关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比如,学生家长可以陪伴学生共同观赏《红色档案》《红色集结号》《闪亮的坐标》等历史纪录片,或是共同观看《亮剑》《江姐》《建国大业》《长津湖》等优秀红色影视剧。另外,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前往红色博物馆、历史馆等展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大量自强不息、爱国、意志坚定、坚守信仰等红色优秀品质。而这些红色优秀品质会在中学生参观浏览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在红色故事中学习优秀品质,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朝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通过这些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参与程度,并最终实现增强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根本目的。

(三)形成多方合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

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和特性,增强教育活动针对性,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9]。第一,通过实践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沉浸感。例如,学校可以以集结班集体的形式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的“红色文化游”,以参观式的学习模式,深度地领悟红色文化精神,在直观式的教学模式中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第二,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主体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到多元化的志愿者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团结、善良的优秀品质,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各方力量要紧紧围绕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发展以朋辈教育为特色的红色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红色文化故事、红色英雄人物以及红色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将中学生逐渐锤炼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热血青年,为社会提供优秀且情绪稳定的高素质人才,以此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

三、结束语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智慧,对于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个人要发挥合力,探索将积极心理学以及红色文化中的向上精神和优秀品质融入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在讲好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的同时,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消除负面压力,让学生被红色精神所震撼,且以这些精神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促使学生良性成长,以此推动中学生心理素质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汤玉梅,杨熙.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23(2):135-139.

[2]易倩慧,佟玉英.积极心理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合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2):108-112.

[3]刘凌宇.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以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8):72-73.

[4]梁臣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22(6):7-9.

[5]梁臣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研发与实施构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1):53-56.

[6]颜刚威,林满,陈佩珊,等.积极心理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11-115.

[7]严富雄.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整合——以闽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1):73-75.

[8]刘宏业.高中红色文化教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来自南京市宁海中学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21(7):36-39.

[9]钱濛,刘靳.如何发挥红色文化场馆在中学德育中的作用——以上海红色文化场馆为例[J].长江丛刊,2019(19):189-190.

[10]崔洁如.浅析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以井冈山红色文化为例[J].活力,2022(12):19-21.

作者简介:

吴霞(1990年4月—),女,汉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中学生德育,延续传统美德
培养初中数学兴趣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