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读文化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探究

2024-04-09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辅导员劳动育人

高 茜 王 勃

(运城学院 山西运城 04400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重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号召“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落实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应当确立以文化自信为主抓手[1],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复兴之路。伴随着我国“三农”事业方兴未艾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扎根中国大地的耕读教育“老树发新枝”,正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数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以半耕半读为主要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和“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逐渐形成了一个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耕读文化。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我国在农业历史发展阶段中独特的精神特质和象征,它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思想和智慧的结晶。继承千年的传统耕读文化中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劳敬业精神、忘我献身精神、克勤克俭精神等,培养树立青年学子在农村大地追求事业与职业发展的价值情感,是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载体。因此,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如何推进耕读文化在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的融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新时代耕读文化的内涵意蕴

(一)耕读文明的传统印记。耕读关系向上追溯可至春秋战国时代,《论语》中提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孟子主张劳心劳力分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孔孟希望引导更多人学习诗礼,以令社会更加美好。南北朝后期,耕读相结合的教育类家书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如,《颜氏家训》指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张履祥在《训子语》里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我国古代的不少农书正是广大农学家阅读和耕作的经典,汉代的《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元官修的《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南宋的陈旉《农书》等,理论学习与农业生产的实践相结合,写出了专业性的农书著作。我国古代的田园诗词就是耕读文化的产物,知识分子以耕读为路径,写出一系列贴近生产实际和农村生活的优秀作品。东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开创者,写下了《归去来辞》《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南宋辛弃疾写了《四时田园杂兴》等优美的田园系列诗篇。中国独有的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养成贴近群众、求真务实的良好风尚。同时,耕读结合也体现了农业文明劳动养体、自然养性的思想。“耕”是人类维持最基本生活的物质前提,“读”是修身养性的有效方式。我国农民将对子孙后代的培养当作是复兴家业的寄托,表达了农村地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是中国传统农民践行耕读的精神动力。

(二)耕读传统的现实价值。“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家庭教育理念是我国劳动人民世代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之一。耕可致富,读可养性。耕读教育既是“耕”与“读”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启发、共同创造的过程,也是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中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以及“乡村振兴的战略”等要求,精神脱贫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由此看来,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延续了几千年的耕读教育所蕴涵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则是提高乡村文化自信的最有力保障。当今社会,重新拾起耕读教育思想,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高质量衔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耕读文化,积极打造“耕读劳动+”的现代教育制度,对复合型人力资源的培育、对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耕读精神的育人体系。新时代的“耕”已不再简单理解为耕田,而是劳动,劳动教育是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作用的重要载体,耕读结合也增添了新的内涵,重点强调劳动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素养作为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主要内容包括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提升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中心任务。因此,在高校专职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借鉴耕读文化历史,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的新模式,让教育重新回归生活,在劳动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和崇尚劳动的思想,对于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耕读文化也是我国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大学生辅导员工作中,坚持以耕读文化为依托,构建多种形式耕读文化育人模式,不但继承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同时培育了学生忠于祖国、为民造福的爱国情感,以及自强不息、敢于承担的民族品格,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成效。专职辅导员在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地位,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努力秉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通过整体协调推进多种育人举措,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二、新时代耕读文化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厚植耕读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耕读文化”体现一种经典的人文精神。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代表的南泥湾精神,和以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耕读文化精神内核是极为相似的,都值得传承和发扬。耕读文化和红色精神有机融合不仅使青年学子们更了解耕读文化之魂,也加深了对耕读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大学生在重温革命历史中感受精神伟力,厚植深厚的爱国情怀。高校专职辅导员利用讲述红色事迹、欣赏红色影片、游览红色基地等多种活动形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进一步把耕读文化与红色精神相结合,不断渗透、融入、根植于青年学子的心田,这些精神汇聚到一起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本质特征的民族精神。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中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在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等红色精神的指引下耕读励志,追寻红色记忆,品味耕读精神,激励大学生发奋图强,真正做到让耕读精神在红色血脉中流淌。年轻富有朝气的一代人不仅肩负时代使命,还承担着振兴中华的重任,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耕读文化的“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思政教育体现了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的价值追求,促进了红色农耕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对耕读精神的探索与学习,对于新时代新青年而言,实质上是一种思想上的高度洗礼、一种灵魂上的深层荡涤,对于青年人思想的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体悟耕读文化精髓,践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品德、增长智慧、强壮体魄,而且能够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担当精神,使其全面成长与发展,具有综合育人的意义;同时,劳动又是一个付出和实践的经历,是学生们面对现实世界进行的一个独立探究的过程;通过劳动,可以促使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了解现实世界,这也表明,做好劳动教育工作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耕读文化是实现五育并举、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的极佳切入点,其本身就兼具劳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功能。耕读过程,青年大学生们可以知农事、善思考,更能明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含义。今天在高校专职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展耕读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培养教育,是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通过引导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身体力行的乐趣,让学生“接地气”,更能培育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真实体验劳动的辛劳,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培育扎实肯干、守正创新、拼搏奉献的匠人精神,引导他们在劳动教育上中立大志、明大德、长大才、担大任,勇于承担,善于作为,并在劳动实践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发扬耕读文化传统,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对于经济振兴的要求只是一部分,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动力之源。随着我国每个乡镇都陆续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起公益书社、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中心,我国群众文化团队的总数在不断攀升。各地政府深入推动乡村移风易俗,积极塑造新文明村风、优秀风俗、淳朴民风,乡村精神风貌持续好转,乡村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传承几千年的耕读教育也被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被国家纳入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计划。耕读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教育涉及中华文化继承与弘扬,发掘耕读文化中蕴涵的优秀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2],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也有助于以文化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耕读教育新的发展任务,耕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古代文明与现代发展相衔接,促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也必须挖掘耕读教育的综合价值,形成相互融合的发展方向,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继承与弘扬耕读文化遗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也能更有效地将农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顺利衔接,使乡村文化更快、更有效地转型。

三、耕读文化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深化建立耕读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高校专职辅导员思政教育要积极利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三个融合”,持续探索耕读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开展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把耕读劳动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建设劳动教育文化内涵的社会实践教学类项目,开展各类实践实习项目,建立耕读劳动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开展学工学农实践研学活动。创新第二课堂,依托寒暑假三下乡、夏令营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开展耕读劳动教育实践,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勤工助学、义工岗位、志愿服务等素质拓展活动,涵养耕读文化,厚植劳动精神。开辟第三课堂,利用家校融合机制,打造优良耕读家风,形成集实习、读书、生活为一体的真实的耕读情景,开展由老师、学生、家长、乡村群众一起参加的同耕、同读教学活动,在耕和读中凸显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培育劳动精神,拓宽思维与视野,增强社会责任。

(二)深化资源挖掘优势,不断丰富耕读文化德育内涵。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在师生中营造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弘扬耕读精神。通过现阶段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大力传播耕读文化精神,将耕读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旅游文化管理等专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利用自己学科上的长处,广泛而积极地参与到地方的文化旅游建设中去,相关专业课程的设计可以融入更多乡土情怀的内容,不仅传播了各地的特色文化,还弘扬了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高等院校,专职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尽可能在课堂中弘扬耕读精神以及红色精神,让当代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在自立自强中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

(三)利用“互联网+”思想,以新媒介平台助力耕读文化的浸染式传播融合。随着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建成智慧校园的想法正在变为现实,其中,抖音、微博、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资源的运用加速了全方位网络育人综合平台的构建,使耕读文化360°环绕式融入课堂教学成为现实。同样,高等院校可以让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将耕读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是校园官网上充分展示,让学生们方便快捷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学到相关的内容,通过耕读文化的沁润增强学生对乡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在春风化雨中接受教育。另外,也可以尝试将本地丰富的耕读文化资源通过新兴媒体平台传播展示与讲解,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耕读文化,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猜你喜欢

辅导员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热爱劳动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