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与策略

2024-04-09鲁汉杰成晓典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中华育人

鲁汉杰,张 瑜,成晓典

(山西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思维方式等,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资源。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引领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更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涵养道德品质,提升素质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质修养。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告诫新时代大学生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指引当代青年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警示大学生分清善恶、防微杜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出要善待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业精于勤,荒于嬉”强调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等等。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引航课、人际交往课、心灵启发课、职业规划课等,能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二)培养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是数千年来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爱国爱民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体现着拳拳爱国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凝聚着殷殷为民之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给青年指出了人生进阶之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大学生要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昌盛和人民幸福赴汤蹈火、前仆后继,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家国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虽各具特色但一脉相承。当代大学生重任在肩,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任。家国意识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他们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复兴紧紧相连。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增强育人实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媒介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散布不实消息,妄图实施其“文化殖民”和“和平演变”图谋,与我们展开对青年人的争夺战。此外,包括庸俗文化、泛娱乐主义在内的一些不良文化充斥网络媒体平台,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消减着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尤为艰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镌刻在中华儿女身上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思想共识与情感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亲和力、感染力与强大凝聚力,决定了它能够成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股隐性的、稳定的、持久的力量,进而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传统节日习俗、诗词歌赋、历史典故、日常饮食、着装服饰等多种表现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增添其魅力,大大提升其育人实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研

通过问卷星向某高校100 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500 名大学生发放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的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82 份。582 名有效参与者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99 人;大学生583 人,其中,女生307 人,男生176 人。通过量化统计法和定性描述方式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对目前二者的融合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51%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愿意学习传统文化、汲取人生智慧;86%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仅仅停留在教室与食堂的标语上,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两者的具体融合,而且这种融合对自身的影响并不明显;5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传统节日与诗词歌赋的教育推广方面投入较多,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方面做的工作较少;65%的学生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但缺乏趣味性和深刻性,比如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教师更多的是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但是对节日本身蕴含的思政价值挖掘不足。此外,78%的学生认为,大学的思政课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得不多、分布较零散,并且没有专门的指导教材;63%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自己也没有接触过传统文化教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媒介平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二者的融合主要通过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等方式展开,在融合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政课上教师照本宣科、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校园文体活动娱乐化,难以激发出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融入效果自然不尽理想[1]58。例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往往专注于课程内容的讲授,过于突出知识性,而未能借助现代教学理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纪念品、播放传统文化相关视频等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2]。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比较传统与落后,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缺乏强有力的表达载体,致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独立思考能力强,简单地将二者加以融合是难以吸引他们的眼球的。

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材以及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设置有待加强。究其原因是,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够重视,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者的结合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背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支持

对99 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调查结果显示,67%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背景是法学、哲学等相关专业,仅有18%为文学、历史学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15%为其他专业。此外,56%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表示入职及后续的专业培训内容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8%表示其所在高校未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申报;41%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有专业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4]。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普遍薄弱,而且他们的研究领域一般集中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与教育实施研究较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很少运用传统文化育人化人。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培训。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依靠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而,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培训、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关键一步[5]。一是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校园,面向思政课教师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和相关科研培训等活动,以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门思政课的融合内容及融合方式。二是高校要大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入职培训、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审等环节,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不断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规律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和工作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高校要引进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员育人队伍。

(二)构建良好的历史人文校园环境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契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促使他们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1]57。因此,我们要构建良好的校园历史人文环境。

一是在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如教室、实验室、餐厅、公寓、图书馆等地方悬挂标识标语,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如,“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鼓励学生研精覃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教导学生躬行节俭;“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教育学生爱日惜力。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二是充分发挥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引导大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体会传统节日背后中华民族浓郁的家国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中秋节举办投壶、DIY灯笼等小游戏,营造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三是鼓励学生创作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发挥高质量文化作品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大赛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各种创意纪念品。可以将其列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明确考核指标,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与完善,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承载着记录我国悠久辉煌历史、展示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正如习近平所说:“让文物讲历史、将历史智慧告诉大家。”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当地蕴藏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在课程实践、社团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强化网络阵地的线上文化浸润

伴随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运行方式。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抖音、微信、腾讯会议、钉钉等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的育人模式,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需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和说服式教育,而线上文化浸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一是构建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教学新模式,在大学生活跃的APP软件上主动抢占网络阵地,构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推送。二是主动契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制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游戏和二次元动画作品,以激发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上引领新模式。三是加强线上互动、联动与反馈,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特点精选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并进行精准推送,形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线上思政模式。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