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双班数学教学资源,有效开展自修型教研
2024-04-09朱心悦
朱心悦
【摘 要】数学教师担任双班数学教学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从现实来看,大部分担任双班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去思考与实践双班数学教学中蕴含的自修型教研价值,而是将此视作一种“教学负担”。实则,双班数学教学为教师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文章从“再次备课”“同课异构”的角度出发,分析双班数学教学的自修型教研价值,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班数学教学 自修型教研 自我提升
纵观当前教育现状,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一名教师需要担任双班数学教学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且除双班数学教学任务外,往往还会兼职教学一些其他课程,再加上各类学校考核、教研活动、评优评先、家校沟通等耗费了教师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绝大部分教师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倦怠情绪,从而造成教师在主动进行自我提升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研究中去。
教师想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不断发展,参与教研活动是一种常见且必需的手段。当前,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主要分为探究型教研活动、研训型教研活动、竞赛型教研活动、观察型教研活动、指导型教研活动和自修型教研活动等。其中自修型教研活动常常被教师所忽视。
一、自修型教研的优势分析
自修型教研活动通常是指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习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有着自主共生性、随机性的基本特点。然而,大部分教师存在一种普遍的被动性观点: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只能受限于教育局、教育集团、学校等部门的安排。双班数学教师不妨转变观点:除了各部门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外,也可以利用双班教学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自主性开展,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掘双班数学教学的教研价值,开辟出一条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比各部门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利用双班教学资源进行的自修型教研活动有很多优点。
(一)课堂我做主——掌握中心主动
上文提到,虽然目前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教师的能力提升,开展了丰富的教研活动,但一些质量较高的教研活动并非人人都有机会参加,即便参加,大部分教师也无法进行深度参与,只能扮演边缘化的参与角色。而双班数学教学资源却是实实在在掌握在任课教师自己手中,利用该资源进行自修型教研,教师成为教研的中心,便能把控教研的主动权。
(二)随时可开展——教研时机灵活
教师的工作忙碌、紧张且琐碎,几乎难得有空闲时间,为了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教师经常需要调换课务,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若是利用双班数学教学资源进行自修型教研,教师就能灵活安排教研的时机,不会额外增加工作强度。
(三)明镜藏心中——教研目的明确
教师对于本班学生的学情、特点、优势、薄弱项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在利用双班数学资源进行自修型教研时,能结合每天的课程内容与班级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教研目的指向明确,也能准确了解教研的效果。
综上,利用双班教学资源进行的自修型教研活动确实有许多优点。以下从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经历的备课、上课两个常态化环节入手,谈一谈如何利用好双班数学教学资源实现教师主动性的自我提升。
二、双班数学自修型教研策略
(一)高效“再次备课”,助力优化教学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准备工作,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双班教学对备课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在常规的提前备课、二次备课之后,需要进行“再次备课”。原因如下:双班教学中,两个班同一课时的两节课往往安排在同一天甚至连在一起,根据教学实际,一个班授课完毕后,相应的教学设计或多或少有需要改动的地方,由于与另一个班的课间隔时间较短,怎样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再次备课”值得教师探索思考。
1.抓住时机及时简要记录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与完整性,教师无法在产生教学灵感时不顾学生暂停教学来详尽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可以利用的短暂空档,如当学生进行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合作、运用练习等环节时,教师可以做一些简要的标注与记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记录的效率是关键,用铅笔进行记录不用担心涂画,而且便于教师在课后进行整理与完善,在记录时尽量保持简洁,可以使用一些简写符号来节约时间。
2.利用现代技术实时修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普遍进入了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也逐渐多元化、智能化,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当教师在课堂中发现有需要修改的教学设计时,也可以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相关功能。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可以快速调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库选取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也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相应重难点直接书写在屏幕上并以截屏的方式进行保存。交互式电子白板还能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时分析反馈。以上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利用最短時间进行高效便捷的“再次备课”。
3.师生交流倾听学生心声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价值观体验,从而使得师生间开展有效的对话。师生间的交流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在课后也可以进行,并且学生课后的状态比课上更为放松,与教师间的交流更大胆真实。教师可以问问学生,课上有哪些地方听不懂、理解有困难,有哪些问题回答起来有难度,有哪些环节感觉学起来“别扭”……倾听学生独特的个性想法,解读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关注学生独特的思维过程,充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有助于教师的备课事半功倍。
4.课后静心反思积累经验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完成一天的教学任务后,还是应该花点时间静下心来将“再次备课”的修改过程、教学反思、课堂体会等好好整理记录。毕竟短时间内的“再次备课”可能记录比较简单、零乱,相信如果能形成相应的文档,日积月累,教师的坚持与努力一定能体现在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的提升上,这也将是教师独有的宝贵财富。
双班数学教学模式给予了教师更多查漏补缺、修正提升的机会,教师通过对前一个班的教学,能更好地摸清教材、理解学生,通过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使得另一个班的教学更加有效,这是单班教学没有的优势。“再次备课”是双班数学教学赋予教师的特殊要求和必然要求,它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只要教师能勇敢坚持、化被动为主动,就一定能收获到其中蕴含着的“蜜与甜”。
(二)把握“同课异构”,积累个性经验
“同课异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研活动。“同”指的是相同的课题和课程内容,“异”指的是基于不同的教学理念、对教材不同的理解而进行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同课”进行“异构”,找寻适合学生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教师个人在此过程中也可得到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当前,“同课异构”绝大部分已经异化为教学的展示甚至比赛活动,其存在意义与本真价值被忽视,且想要获得“同课异构”机会,教师需要经历层层选拔,最终的优胜者寥寥无几,绝大部分教师只是“陪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头脑的人。双班数学教学就是教师进行自主性“同课异构”的绝佳资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更不会有特点完全相同的两个班级。双班数学教师若能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性的“同课异构”,既能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也能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积累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以下两点进行“异构”。
1.基于班级特点的“异构”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一个专题的结尾,都会安排 “整理与练习”,其中第一板块是“回顾与整理”。 该板块要求学生参照所给的问题或线索进行知识整理与回顾,以问题的形式串联起本专题的重点知识、技能和方法,提炼基本知识点,形成结构体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针对不同特点的班级,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回顾与整理”,既能将板块内容扎实落实,也能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甲班学生大多内敛,课上专注度很高但相对沉默,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思考。因此,在甲班进行“回顾与整理”教学时,笔者会扮演活动“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一起回忆、问答、讨论,厘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板书,完成知识的再认识。甲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相反,如果整个过程交由学生来引领完成,虽然也能起到良好的梳理效果,但花的时间至少是前者的两倍,会降低整节课的容量。
乙班学生性格普遍外向,思维活跃,有很强的表现欲,对于笔者布置的学习任务总是乐于接受。因此,在乙班进行“回顾与整理”的教学时,笔者会扮演活动“旁观者”的角色——提前布置任务,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各小组再进行补充、点评、提问等互动。乙班学生喜欢并且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该方式也能最大限度地使得每个学生都进行有效参与。相反,如果整个过程交由笔者来引领完成,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明显降低,师生彼此都感到无趣,不少学生因此注意力涣散。
2.基于教学效果的“异构”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教材原定的教学情境基础上进行改编与创新,将思考落实到实践中,尝试探索出更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是积累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中例8“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为例,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提前阅读过教材,并且教材中给出了直观性的转化方法与推导过程,故学生课堂反应没有预期中的好。且部分学生提前知道了圆的面积公式,本节课无法吸引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改编:根据“圆出于方”的思想,进行教学时并不急于让学生直接按照转化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公式,先让学生探索方格中圆面积和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不仅整合了先前的知识,更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1)提问:在我们还不会求圆的面积时,这个圆(见图1)的面积我们可以怎么得到?
(2)引导:你认为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3)提问:观察图①和图②两个正方形,你觉得圆面积的范围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从大致猜想到有根据猜想的过程,从而揭示出正方形面积与圆面积的联系。
(4)追问:图①、图②和圆的面积分别是图③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明确:图①是图③面积的4倍,图②是图③面积的2倍,因为圆的面积介于图①和图②之间,从而得到圆的面积大约是图③面积的3倍。
【设计意图】通过逻辑推理,使学生自然建立起图③与圆之间的联系。
(5)利用多媒体使得图③移动到圆中,提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圆又有什么关系?你能试着表示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引出:圆的面积=3×r×r。
(6)追问:如果没有方格,怎么研究圆的面积?(转化)
(7)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圆能转化成什么圖形?
学生的展示中出现了平行四边形、近似长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教师依次让学生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思考:拼成图形的底相当于圆的什么,高相当于圆的什么?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
(8)思考: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拼成哪种图形更简洁、方便?
【设计意图】从“变中找不变”,把学生的发散思维聚焦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上。使学生经历方法多样化的探索过程,并找到合适、简洁的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经验,为今后学习所用。
不同的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和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教学正是课堂生命力的体现。很多时候,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改编往往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教师构思的与实际呈现的会有落差,但这是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必由之路,在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反思、改进中探索教育的本真,也是一种教学勇气。积跬步方能至千里,相信通过不断的经验累积,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双班数学教学给数学教师提供了历练的条件,只要教师能主动加以利用,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做自我提升的实践者,收获一定与付出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