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2024-04-09曹人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双减政策

曹人杰

【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教师实现自我能力提升的途径,也是全面培养学生的一个创新闪光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特性,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让数学知识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凸显出数学学科的特点,让“双减”政策取得实效。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双减”政策和新课标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设计为主要的任务。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小学数学改革创新的意义,从生活化的角度来创新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生活化认知和生活化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去伪存真,寻找生活化元素

知识大多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发掘生活中的一些元素,去伪存真,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为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明确不同课程中可以运用到的生活化元素,让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呈现生活化的理念,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以“双减”政策为统领,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之于生活,这便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

比如,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烧水泡茶”的场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将这一元素融入进来,通过烧开水、洗茶壶、洗茶杯、准备茶叶、泡茶这一系列的流程,让学生学会计算一些应用题,具体的生活化元素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方式呈现:

1.呈现不同工序需要花费的时间:烧开水需要15分钟,洗茶壶需要2分钟,洗茶杯需要1分钟,准备茶叶需要1分钟,泡茶需要1分钟。

2.区分泡茶的方法。

方法1:烧水,水烧开之后洗茶具,然后准备茶叶再泡茶。

方法2:烧水,在烧水的过程中洗茶具,然后准备茶叶,在水烧开之后泡茶。

通过呈现以上两种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两种方法有哪些不同之处,并且分析哪一种最节约时间。

(1)流程顺序不同

①在烧水的同时,洗茶壶、茶杯,准备茶叶。

②在烧水之前,洗茶壶、茶杯,准备茶叶。

③在水烧开之后,洗茶壶、茶杯,准备茶叶。

(2)需要的时间不同

①需要16分钟。

②需要20分钟。

③需要20分钟。

通过以上流程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十分重要,并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消费也会运用到数学知识。教师应该以生活化元素为基准,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发散。

二、减负增效,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课程需要思考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感悟数学的真实价值。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教师应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为学生创设多元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索生活现象,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

以苏教版“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生活化教学情境:

师:(多媒体展示课件:在春天,学校、街道百花盛开,学生所熟悉的学校花池中开了34朵不同颜色的郁金香。)同学们,郁金香美不美?我想知道每一种颜色的郁金香有多少朵,你们可不可以用涂空白格子的方式,来表示不同颜色的郁金香数量呢?

随后,要求学生完成涂色任务(需要学生先数一数郁金香的数量,然后进行涂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出适当的提示,让学生在涂色之后标注出数字。

师:(展示统计图)同学们,来看一下不同颜色的郁金香都有多少朵吧!

生:红色的有12朵,蓝色的有7朵,黄色的有10朵,白色的有5朵。

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学校花坛的直观图,然后与统计图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哪一个画面可以更加清晰地表示不同颜色花朵的数量。

学生统一回答统计图更容易看清楚,因为统计图将不同颜色的花朵分开了。

师:刚才我们运用涂色的方式将花朵数出来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统计过程,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郁金香?在你喜欢的颜色下面画“☆”。(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练习)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环境入手,让学生知道了统计的意义和概念,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方法,让数学知识用之于生活。

三、问题驱动,提炼生活化问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许多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总结得出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问题驱动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究,形成主动學习的意识,并且顺利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与“圆”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真实案例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小花的爸爸给她带回来两只可爱的小猫,但是爸爸不小心将圆形的笼子盖子弄丢了,为了小猫不乱跑,爸爸想要和小花一起做一个全新的盖子。小花不会做,你们可以帮一下她吗?

在问题情境创设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呈现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随后,教师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制作圆形的盖子?”学生会运用刚才学习的理论知识,尝试用尺子测量出盖子的周长,然后计算出面积。在计算、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争论性的问题:“我们制作的圆形盖子和笼子是一样大的,盖子会不会直接掉到笼子里?”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引导,学生一边运用“圆”的知识解决问题,一边商讨新的对策,自身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四、寻求真知,设计生活化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还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受限,但是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又极其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素材,为学生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真知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实践环节,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并且给学生布置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尝试测量出篮球架的高度。在接受任务之后,学生便开始窃窃私语,商讨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还有的学生想到“叠罗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为了启发学生的灵感,教师拿出一根1.5米长的棍子,然后将棍子笔直地插在球场的旁边,由于阳光十分充足,大家便可以清晰地看到棍子的影子,接着测量出棍子的影子长度为1米。在完成这一操作步骤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棍子的长度是影子的1.5倍,大家可以计算出篮球架的高度吗?”在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很快就想到了先测量影子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篮球架的高度。通过这一生活化实践,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加感兴趣,完全沉浸在实验中,不仅增长了生活化数学知识,还锻炼了能力。

五、甄选思路,融入生活化经验

活动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传统教学多是以讲为主,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经验融入学习过程中,用活动做桥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促进学习,在学习中感知经验,从而精简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有效、让教高效。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相关内容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够通过观察图形,用轴对称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图形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发掘教材中的剪纸文化、脸谱文化、古代建筑文化等,在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图1所示的图片情境:

通过直观情境的引导,为学生讲解剪纸、脸谱、建筑等传统文化,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果给出一半图片,对折后两边的图案是否会重合等。随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分为剪纸小组、戏剧小组、建筑小组,让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所选方向进行实践操作:

剪纸小组: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用剪刀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戏剧小组:合作绘制脸谱,一个学生绘制一半,另一个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提示绘制另一半。

建筑小组:教师给出图片碎片,让学生根据图形的轴对称特征,快速高效拼出图形,从而找到其中的对称轴。

通过数学教学内容中生活化经验的渗透、整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习的艺术气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从做中学——以“雙减”政策为准则,布置生活化作业

作业是巩固知识、发展兴趣、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桥梁,教师要依循教学目标和学生多维发展需求,多元、多维、多样地设计作业,将趣味生活和作业设计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开放思维,从而提高数学学科教学价值,提升数学教学高度。

例如,在设计“负数”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从数学文化入手,设计如下作业:

直观呈现刘徽在《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的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在认识正数、负数的过程中,走进日常生活,让学生观察记录家庭生活中的负数,运用表格、实例,在网络平台共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作业和实际生活的有机融合,丰富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培养探究学习能力,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提高作业育人的功效。

七、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为学生打造一个乐于学习的高效课堂,在减负增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理念和实施策略的认识,以此来不断地创新数学课堂,从学生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