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富春教授运用四神聪配伍经验

2024-04-09赵晋莹王富春

吉林中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百会循行毫针

薛 靓,于 涛,赵晋莹,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王富春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岐黄学者,第六、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王富春通过30 余年的临床经验,运用四神聪治疗眩晕、头痛、耳鸣、失眠、震颤麻痹、小儿脑瘫及面肌痉挛等常见疾病,其取穴方法、配伍应用、针刺手法皆有独到之处,现予以介绍如下。

1 因人取穴,揣穴为要

四神聪穴包括:前神聪、后神聪、左神聪、右神聪,共四穴,位于巅顶,在头应天主气,气之伸者为神。神在《说文》中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聪在《说文》中曰:“察也。从耳悤声。”悤,心上有窗,内心明亮清楚,有通透义。聪既是耳闻又是心能通达明察,其功用在神。四神聪名字最早记载于明代《银海精微》,但其定位为百会四面旁开2.5 寸。但临床应用最早见于唐代《千金要方》,又名“百会四边”,百会四边取1 寸行灸法:“风眩灸法,其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灸。”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神聪四穴,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目前应用均以此为准。明朝《类经图翼》中记载:“前神聪,去前顶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后神聪,去百会一寸。”因其在百会前后又称“前神聪”与“后神聪”。明代《针方六集》吴岸注曰:“神聪四穴,亦太医所传,累用神良,今并存之。”由此可见,四神聪的定位历代医家虽然各有不同,但其应用极为广泛。王富春在临床上取四神聪时提出:揣穴是取穴非常重要的环节,对针刺疗效的影响非常重要。古代文献中提出百会前后左右旁开各1寸或2.5寸仅为解剖定位,实际应用时,由于头颅大小不同,选穴时需因人而异,这也是目前国家标准及教材遵循《太平圣惠方》同身寸取穴法的缘故。

因此,王富春取穴也强调因人而异,通过触摸凹陷来确定四神聪体表定位。取四神聪时需用拇指在百会四方揣摸凹陷处。《素问·气穴论》及《针灸甲乙经》中有“气穴”或“孔穴”之说,早期对穴位的认知是在体表可触到凹陷,如地表的坑、洼,为水流汇聚之处,穴位也是气血汇聚之处。“穴”在《说文》注“隙也”,腧穴是气血灌注的缝隙之处。穴位多在人体组织之间、肌肉之间、肌肉骨骼之间的缝隙,是气血汇聚的所在之处,正如《针灸甲乙经》所载:“凹如豆许”,在取四神聪时,应细心地去揣摸有凹陷的地方。针灸腧穴定位需将表面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基于古今对腧穴的研究,王富春取穴时,在百会前后左右约1 寸凹陷处取穴。通过揣穴可以体会到皮脉肉筋骨的不同层面,以及经气聚散的多少。王富春针刺四神聪时常用1 寸毫针平刺进针,刺入0.5 ~0.8 寸。再行小幅度、快频率的捻转手法,使患者有酸麻重胀针感为宜。

2 掌握穴性,明确主治

四神聪位于巅顶,在百会四方,分布有序,前后两穴在督脉上,《素问·骨空论》中曰:“督脉者……入络脑,……上贯心”,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至达。”左右两穴邻近膀胱经,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两经与脑密切相关。其穴性具有通督补髓、散瘀通脉、补肾聪耳、镇静安神、健脑开窍、舒筋通络的作用[1]。现代研究表明,四神聪在改善脑血流量, 调节大脑皮质功能, 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2]。

《太平圣惠方》曰:“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类经图翼》区分前后神聪各自的功效:“前神聪,去前顶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主治中风风痫,灸三壮;后神聪,去百会一寸,主治中风风痫,灸三壮。”治疗中风及头目眩晕。前神聪在百会前,前穴邻近前顶,后穴邻近后顶,《针灸穴名解》认为,穴在巅顶之前后,故名“前顶”与“后顶”。二者相对而言也治症略同,但“前顶”兼于治额,“后顶”兼于治项也;前者兼目眩,后者兼强急也。左右两穴邻近膀胱经,与膀胱经经气相通。四神聪与百会关系密不可分,百会可治疗失眠、眩晕、头痛、震颤麻痹及小儿脑瘫等,四神聪也可治疗与脑相关的各种病症。

3 局部配伍,主治所在

王富春提出选穴要诀[3]:“主证选主穴,辨证选配穴,随证加减穴,善用效验穴。”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选取局部腧穴。通过针刺头面部腧穴,以激发局部经气, 调整阴阳, 补虚泻实, 达到治疗目的。

3.1 配风池治疗眩晕 眩晕发病与肝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证指南医案》[4]曰:“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因火、热、痰致眩者,最终与内风相合致眩。《通玄指要赋》载:“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过脑,可治脑病,风池为祛肝胆内风之要穴,针刺风池可以充分调动少阳经阳气,可祛风平肝潜阳。《灵枢·海论》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腰酸眩晕。”脑为髓之海,四神聪在髓海之上,故首选位于巅顶之四神聪,可清头目、止眩晕、通督补髓。叶天士提出肝风失于肝阴之濡养,肝气上逆,化为内风,扰动脑神及清窍,发为眩晕。本病病位在脑。王富春治疗眩晕取四神聪与风池配伍,可奏平肝熄风,填髓止眩之效。实证虚证皆可用之,针刺四神聪根据病情调整针刺方向,采用迎随补泻法,实证采用逆督脉循行方向,虚证采用顺督脉循行方向,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3.2 配百会治疗头痛 百会是督脉与诸阳经交汇穴,可调节全身阳气。李素云[5]整理针刺治疗头痛的古今文献提出:“无论古今针灸临床,百会是针刺治疗头痛的常用穴之一。”四神聪可养神健脑,通利血脉,促进气行,消散瘀血,脉络通畅。取头部腧穴调和气血,通络止痛。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常因外感风邪,引起经脉失和、脉络不通导致头痛。本病病位在头,百会、四神聪位于巅顶,是治疗癫顶头痛的首选。四神聪也可以治疗各种头痛,配伍率谷治疗偏头痛,配伍风池治疗后枕头痛,配伍阳白治疗前额头痛。

3.3 配听宫治疗耳鸣 听宫为手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三焦经“系耳后,直出耳上角”,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两经与耳密切相关。听宫具有通络清窍、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的要穴。四神聪位于髓海之上,可补肾填髓,聪耳养窍。针刺四神聪,实证采用逆督脉循行方向,虚证采用顺督脉循行方向。耳鸣为患者自觉耳内或头内有异常声响,耳鸣属于中医“蝉鸣”“烦鸣”和“脑鸣”的范畴,其病位在耳亦在脑[6]。王富春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四神聪配听宫,实证虚证皆可用之,实证可通络开窍,虚证可益髓通窍,针刺治疗常获良效。

4 远近配伍,主治所及

王富春在临床中常运用四神聪配伍远端腧穴治疗不寐、震颤麻痹、小儿脑性瘫痪、面肌痉挛等。远近配伍常选四肢部腧穴,根据“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规律,常在四肢部按经脉循行取穴, 针刺以激发经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结合,增强了处方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4.1 配神门、三阴交治疗不寐 神门是心经原穴,主治心神病。神门长于补心气、养心神,故心经有病,常取此穴者。不寐病位在心,与脑密切相关。刘丽莎等[7]研究表明,针刺神门,通过刺激大脑中的中枢系统(与睡眠相关)发挥其治疗作用,调控大脑兴奋或抑制达到动态平衡。三阴交为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有安神之效。王富春提出“三才配穴”为四神聪、神门及三阴交的配伍,用于治疗不寐,四神聪在上应“天”主气,神门主神在中应于“人”主神,三阴交在下应“地”主精。针刺手法突出“浅中深”,即浅刺四神聪、中刺神门、深刺三阴交。不寐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8],最常见的症状是入睡困难、睡眠深度过浅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等。 严兴科等[9]研究认为:“镇静安神”针法对心脾两虚型患者治疗后,各条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有提高,说明针刺治疗失眠的机制与改善失眠患者的脑血流状况有关。四神聪左右邻近膀胱经,根据子午流注理论:申时(15:00-17:00)正是膀胱经经值时,正值阴气渐涨,阳气渐消之时,为针灸治疗不寐最佳时间[10]。针刺四神聪实证采用逆督脉循行方向,虚证采用顺督脉循行方向。四神聪镇静调气安神,神门宁心定志安神,三阴交养阴益精安神,以达阴阳协调、三因和合之功[10]。

4.2 配四关治疗震颤麻痹 四关为合谷及太冲各两穴,可息风止痉。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属中医学“颤证”范畴,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锥体外系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为主要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常气血亏虚、髓海不足。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髓空为本,肝风内动为标。肝肾阴亏,精血虚少,阴虚风动,筋脉失养,则四肢头摇震颤不能自止[11]。合谷可理气活血、通经活络。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可调气和血、活血化瘀,可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肝经循行过头,可改善头部症状。四神聪入络于脑,可醒脑宁神定颤、健脑益智、补益气血。三穴相配,可益肾填精、平肝熄风、养血柔筋[12]。

4.3 配足三里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治痿独取阳明”针刺足三里可培补后天之本、补益气血、强壮筋骨、扶正培元,可治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至萎废不用的病证。四神聪可益髓充脑,开窍益智之功。小儿脑瘫是由脑发育缺陷或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13]。本病病位在脑,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所形成的亏损之证,针灸治疗脑瘫选穴注重整体选择,尤以四肢部及头部选穴为首选[14]。取四神聪配伍足三里,可奏健脑益智,滋养筋骨、脑髓、五脏。本病多属于虚证,针刺四神聪时采用顺督脉循行方向。

4.4 配合谷治疗面肌痉挛 “面口合谷收”指出合谷擅治口面部经络气血不畅之证。合谷可理气活血、通经止痛、镇静安神、舒筋活络[15]。钟嘉明等[16]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合谷可诱发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竞争性抑制效应(兴奋运动皮层手区,同时抑制运动皮层面区),为治疗针刺合谷治疗面口部疾病及循经远道取穴理论提供依据。面肌痉挛的中医病因病机是因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生风,风瘀阻于头面,致使运动失司。王富春根据多年经验取四神聪配合谷,取四神聪逆督脉循行方向刺入,行捻转泻法,以疏经通络、缓解痉挛。针刺合谷施予重刺泻法。面肌痉挛是因一侧面神经异常兴奋引起同侧面部肌肉出现阵发性不自主性抽搐,面肌痉挛的发生与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等有关。王富春针刺治疗面肌痉挛往往少取面部腧穴,或仅采用远部取穴。本病刺激面部腧穴只能适得其反,针刺远端腧穴可减少对局部肌肉刺激,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5 医案举隅

5.1 眩晕验案 患者郭某,男,43 岁。2021 年12 月29 日初诊。主诉:头晕反复发作3 年余。现病史:患者因情绪激动导致头晕、胀痛间歇发作,以头顶部及两侧太阳穴为主,偶有疼痛欲裂,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纳可,寐差,二便调。查体:血压160/110 mmHg(1 mm Hg ≈0.133 kPa),面色潮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数。有高血压病史,口服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欠佳。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证。治则:平肝潜阳,清火熄风。针刺选穴:四神聪、风池(双)、曲池(双)、三阴交(双)、太冲(双)、神庭、足三里(双)、太溪(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四神聪用0.25 mm×25 mm毫针平刺,进针深度约0.5 ~0.8 寸,针刺方向逆督脉循行方向,行捻转泻法,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 ~1.2寸,神庭、太冲、太溪用0.25 mm×25 mm,其余穴位用0.30 mm×40 mm,以得气为度。针刺后留针30 min,每日1 次。治疗10 次(1 个疗程)后,患者头晕、头痛有所缓解,测血压149/100 mm Hg。治疗20 次后,头晕、头痛消失,睡眠正常,情绪平稳,测血压:135/88 mm Hg。

按:本案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多年,近因情绪激动而出现头晕、头胀,其部位以巅顶为主,乃足厥阴肝经循行所过之处,症状舌脉皆为肝火亢盛之证。眩晕与肝密切相关,肝乃风木之脏,主升主动。患者43岁,情志不遂,肝火上扰头目,而发为眩晕。王富春用四神聪配伍风池平肝熄风;太阳可泻肝阳、降肝火,止头晕;太冲以平肝火,调气机;足三里培补脾胃,使气机升降通顺;三阴交为肝脾肾经之交汇,可疏肝泻火,补益肝肾。诸穴同用起到肝脾肾同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临床疗效显著。

5.2 失眠验案 患者孙某,男,33 岁。2021 年9 月23 日初诊。主诉:失眠5 月余,加重1 周。现病史:患者5个月前,逐渐出现夜晚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近1 周来每晚睡2 ~3 h,甚则彻夜不眠,面色不华,气短乏力,精神不振,头晕健忘,头发稀疏,色黄棕。体型消瘦,手足欠温,食欲不振。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8 分(中度抑郁)。小便正常,大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证。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针刺选穴:四神聪、神门(双)、三阴交(双)、内关(双)、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皮肤消毒,四神聪用0.25 mm×25 mm 毫针平刺0.5 ~0.8 寸,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神门用0.25 mm×25 mm 毫针直刺0.3 ~0.5 寸,三阴交用0.30 mm×40 mm 毫针直刺0.8 ~1.2 寸,内关用0.25 mm×25 mm 毫针,其余穴位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皆行捻转补法,以得气为度。针刺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患者针1疗程后(10次为1个疗程),入睡仍困难,每晚睡眠时间延长至4 ~5 h,精神稍有改善,针刺1 个月后,睡眠明显改善,面色红润,精神状态佳。

按:心主神明,心脑联系密切,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心与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等一系列功能活动相关,将四神聪配伍神门及三阴交为主穴治疗失眠。王富春总结临床经验,提出新三才取穴法,取穴兼顾整体论治与辨证论治。患者气血不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配伍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使人体能将食物中的水谷精微提取、吸收。睡眠改善后,患者抑郁状态消失,针灸治疗以镇静安神为主,兼顾气血双补,切中病机。

5.3 震颤验案 患者,女,59 岁,2020 年1 月7 日初诊。主诉:头部震颤10 年,加重2 年。现病史:头部震颤不止,不能自行控制,双侧上肢震颤,双下肢无力。症状因情绪激动加重,常伴烦躁易怒,偶有头晕耳鸣,入睡困难,便干,舌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特发性震颤。中医诊断:颤证-风阳内动证。治则:镇肝熄风,舒筋止颤。针刺取穴:头部舞蹈震颤控制区(双)、四神聪、合谷(双)、太冲(双)、风池(双)、曲池(双)、外关(双)、阳陵泉(双)、三阴交(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四神聪平刺及头部舞蹈震颤区取0.25 mm×25 mm毫针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为0.5 ~0.8 寸,针刺后施快速捻转手法。合谷、太冲、风池用0.25 mm×25 mm 毫针,其余穴位用0.30 mm×40 mm 毫针直刺。针刺后留针30 min,每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患者震颤情况明显改善,继续巩固治疗2 个疗程,震颤情况基本控制,但激动时仍出现小幅震颤,再治疗3 个疗程后,病情稳定。

按:患者年近60 岁头摇肢颤,《证治准绳》提出:此病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在体合筋,肝失所养,故筋脉拘急,发而为颤。四关为合谷配太冲,上下配伍,共调气血阴阳,平肝潜阳。王富春提出针刺头部可镇静,其中尤以四神聪配伍舞蹈震颤控制区为特效配伍。阳陵泉为筋会,凡筋病皆可取阳陵泉。外关、风池、曲池配伍可清热熄风。针灸治疗重在镇肝熄风,清热安神,舒筋止颤。患者病程久,治疗时间长,病情稳定后需巩固。

6 小结

四神聪属于经外奇穴之一,古医籍中对四神聪定位不尽相同,王富春强调应在百会前后左右约1 寸凹陷处取穴。针刺时常用1寸毫针平刺,刺入0.5~0.8寸,再行小幅度、快频率的捻转手法,使患者有酸麻重胀感。四神聪位于巅顶,前后两穴在督脉上,左右两穴邻近膀胱经,两经均与脑相关,故具有通督补髓、散瘀通脉、补肾聪耳、镇静安神、健脑开窍,舒筋通络的作用。王富春提出选穴要诀:“主证选主穴,辨证选配穴,随证加减穴,善用效验穴。”四神聪可通过局部配伍、远近配伍治疗多种疾病,并根据疾病虚实调整针刺方向。具体应用时,常配风池治疗眩晕,可平肝熄风,填髓止眩;配百会治疗头痛,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配听宫治疗耳鸣,实证可通络开窍,虚证可益髓通窍;配神门及三阴交治疗不寐,也是王富春首次提出的镇静安神针法,可镇静安神;配四关治疗震颤麻痹,可补肾填精、平肝熄风、养血柔筋;配足三里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可健脑益智,滋养筋骨;配合谷治疗面肌痉挛,可疏经通络、缓解痉挛。综上,王富春运用四神聪既重视取穴配伍,又重视手法应用,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百会循行毫针
带脉循行浅议❋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三才逆灸法”干预高血压前期即刻效应临床观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7例
督脉循行考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