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哲学观” 探究中国文学外译的问题与策略

2024-04-08邓毓周芬芬

今古文创 2024年12期
关键词:哲学观翻译哲学

邓毓 周芬芬

【摘要】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至关重要,而中国文学外译依旧道阻且长,步履维艰。综合来看,中国文学“外出下海”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三: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文学复杂性与译者匮乏、传播形式单一与效率不佳。因此,本文将从哲学观的角度出发,主张中国文学在“出海”时应坚持哲学上的“文化相对主义”“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并据之提出相应的译出策略,以此增强译者与外国读者之间的认知共鸣,推动中国文学外译的读者接受,为中国文学外译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翻译;中国文学外译;原因;哲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2-009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30

中国文学外译能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学遗产、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及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对比。通过外译,中国文学作品可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繁荣做出贡献。然而,目前译学界对于中国文学外译的评价主要有二:一是问题多于成就;二是主体单一,多以政府组织为主导(郭天骥,2023)。因此,本文将会阐述中国文学外译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探究外译时应坚持的哲学观点。

一、中国文学外译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文学的外译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汉代就有一些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传播。然而,在近代以前,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中国文学的外译规模相对较小。随着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和交流方式的改变,中国文学的外译逐渐增加。

在20世纪初,中国文学开始在国际上引起关注,一些作家如鲁迅、郁达夫等的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等西方语言。这些作品的翻译使得中国文学开始为西方读者所了解,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文学的外译面临了新的局面。这些作品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对西方读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学的外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学作品也出现了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出版仍在进行,出版节奏依然较快。2007年外文出版社开始策划“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此外,自2012年莫言的文学作品在国际上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学界对翻译的重要性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二、中国文学外译的问题与挑战

众所周知,中国文学外译深受语言因素的制约,中国文化要想成功地走出去,翻译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难点。在此类问题上,翻译界已经达成共识,即译者身份、翻译方法和策略是国际传播以及翻译道路上的关键要素(张立峰,2020)。中国文学外译一直就是由语言弱势之域向英语霸权、英美文学强势之域“逆势”而为的一种长期不懈努力之举(张丹丹,2020)。总的来说,中国文学的外译面临着语言和文化障碍、文学风格和主题的差异、翻译质量和审校、文学市场和推广等问题和挑战。这些挑战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

中国文学外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中国译者与外国读者之间的认知隔阂(杨镇源,2022)。这种认知隔阂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钱钟书,1984)。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时需要将中文作品转化为其他语言,一些文学作品中可能有特定的修辞手法、隐喻、典故等,这些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难以完全保留,导致作品的意境和风格在翻译中有所损失。此外,词语和表达的差异也是外译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有些词语和概念在中文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相应的准确表达方式,这就需要翻译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化,以保持作品的意义和风格。关于从语言问题出发去考量翻译的价值,学界已经有不少思考:一是利用翻译,打开母语的封闭状态,为创造新词、新语、新观念提供可能性;二是锤炼母语,在异语的考验中,激发母语的活力(许钧,2021)。因此,随着中国文学不断跨出国门,译者的文化翻译观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文化观决定译作的价值取向,而翻译观则塑造译作的审美风格(朱振武、郑成业,2022)。

(二)文学本性与译者匮乏

文学作品具有创新型、复杂性和丰富性。中国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使得其在外译过程中面临着挑战。翻译这些复杂性的作品需要译者具备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确保作品的意境、情感和文学价值得以保留。

其次,中国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与西方文学有一定的差异,这也给文学作品的外译带来了挑战。某些中国文学作品可能强调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理解。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翻译技巧和创造力。他们需要不断努力去理解和传达原作的意图,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和适应,以确保作品在外译过程中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能够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欣赏。然而,不少译者對汉语表达的精妙、细腻与具象性认识不足,往往以读者接受为名,对之加以任意的变通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原作语言的创造性(许钧,2021)。由此可见,好的文学译者在中国仍然相对匮乏。

(三)文学传播形式单一与传播效率不佳

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还需要面对文学市场和推广的问题。外国出版商和读者对于中国文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宣传,提升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目前中国文学外译传播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传播方面。

目前,中国文学的外译传播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出版纸质书籍的形式进行传播。然而,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纸质书籍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更多地通过电子书、在线阅读、音频书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这使得它们更容易被读者接触和消费。其次,中国文学作品在外译传播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传播效率相对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市场营销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推广和宣传策略。另外,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出版过程可能存在一些繁琐和耗时的程序,这也影响了作品的及时传播。总而言之,影响译本传播的因素主要在于选材主题是否契合目标语社会的总体环境,以及出版节奏、推介策略是否恰当等(王颖冲,2020)。

三、中国文学外译中的“哲学观”

中国文学在外译时,应坚持“文化相对主义”“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

(一)文化相对主义

根据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外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应尊重并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这意味着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字面意思,还要传递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坚持文化相对主义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中国的价值观、思想和情感。其次,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外译中国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从其他文化角度来理解和感知中国。最后,外譯中国文学作品时,应尽量保持原作的创作意图。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作成果,体现了他们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理解。然而,仅就当下的文学输出作品而言,能够代表中国文学精华的还不够多,其中,部分质量欠佳的文学作品使得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印象不够客观”(刘云虹,2019)。有些译者甚至为了迎合目标读者的需求将原文删减修改得面目全非,俨然失去源文本原有的特色与主题。

(二)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强调个体和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在外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应注重展现作品中的人性、情感和智慧,以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和共鸣。中国文学作品通常探讨人性、情感和人类经验,通过外译,可以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其次,人文主义强调人类之间的共通性,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似的人类经验和情感。通过外译中国文学作品,可以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中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在实践中,译者需要在世界文学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学的外译,首选翻译那些立足民族文化土壤,凸显中国性的作品,同时也要关注诸如“人文性与文学性”“世俗生活与审美关系”的作品,即民族性和全球性相统一的作品(李雅琳,2020)。

(三)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注重实际效果和实用价值,强调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实际影响和启发。中国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触动他们的情感和思考,以实际效果来体现其价值。实用主义关注当代社会和人们面临的问题,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可以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为他们提供有益的文化交流和启发。因此,外译译文应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词的音、形、义。在命名文化词方面,对于无特殊含义的人名、地名等,译者应直接采用音译法,保留中国语言的拼音文化;对于特殊含义的人名、地名等,译者应采用直译法保留其形与义;对于一部分有特殊含义而另一部分又无特殊含义的人名、地名等,译者应采用音译加直译法,同时保留其音、形、义(刘红华,2017)。

四、中国文学外译策略

中国文学外译时应坚持“柔性传播策略”“多形式传播策略”和“多主体创作策略”。

(一)柔性传播策略

柔性传播策略是指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和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传播。在外译中国文学作品时,柔性传播策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目标读者的需求: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文学偏好和阅读习惯,根据其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外译。2.传播方式和媒介:根据目标读者的接受习惯和传播环境,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可以通过印刷出版、电子书、网络文学平台、文学节展览等不同的传播渠道,以及借助社交媒体、文学论坛等在线交流平台进行传播。3.文化适应与创新:在外译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原作的文化特色和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柔性传播策略可以在保持原作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文化适应和创新,使作品更贴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例如,在翻译作品中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时,一些译者会采用“文化适应”的翻译策略,尽量消除文本中的差异性,并根据目标语系统的标准和读者的期待重新构建文本,以方便不具备源语文化背景的读者进入文本(周晓梅,2018)。

(二)多形式传播策略

中国文学外译中多形式传播策略是指在传播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和媒介进行传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更全面地覆盖不同读者群体,提高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多形式传播策略:1.出版形式:通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并出版成书籍的形式进行传播。此外,也可以将中国文学作品转化为电子书的形式,通过电子书平台和在线阅读网站进行传播。这种形式可以更便捷地让读者获取作品,并且可以跨越时空限制,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作品。2.文学展览:通过参加国际文学节和文学展览活动,展示和推广中国文学作品。这既可以吸引文学界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也可以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社交媒体和文学论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文学论坛进行传播和推广。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作品的摘录、评论和推荐,吸引读者的兴趣和讨论,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三)多主体创作策略

中国文学外译的多主体创作策略是指在外译过程中,引入多个主体参与创作,以确保作品的质量和准确性,并丰富作品的表达和传达。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多主体创作策略:1.译者团队:组建由多名译者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作品的翻译和校对工作。每个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能力负责翻译不同的章节或片段,然后进行整合和校对,以确保作品的统一性和准确性。2.编者和校对者:除了译者团队外,还可以邀请编者和校对者参与作品的创作。编者可以对作品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整合和修订,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连贯性。校对者可以对翻译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进行审查和修改,确保作品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3.作家和研究者:在外译过程中,可以邀请原作的作家和相关的研究者参与创作。他们可以提供关于作品背景、文化内涵和创作意图的解读和说明,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文学版权输出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绝大多数中国文学的译本还沒有进入主流阅读圈,中国文学外译依旧任重道远。中国文学外译时应坚持,着眼于坚持“文化相对主义”“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观有助于中国译学界形成有别于西方译学的翻译理念,在当前“文化自信”的时代主旋律下进一步彰显中国译学的国家意识,依托传统的哲学观点,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柔性传播策略可以帮助外译作品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其次,坚持“多形式传播策略”意味着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进行文学作品的外译和传播。多形式传播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和喜好,扩大作品的受众群体,提高传播的覆盖面和效果。多主体创作策略可以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增加外译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特色。

参考文献:

[1]郭天骥.“粉丝翻译”与中国文学的海外大众传播与接受——以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odcast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02):111-119.

[2]李雅琳.从《三体》的成功译介探究中国文学外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5):97-101.

[3]刘红华.中国文学外译模式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8-12.

[4]刘云虹.关于新时期中国文学外译评价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19,(05):103-111.

[5]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王颖冲.中国文学外译之再思[J].外国语文研究(辑刊),2020,(00):104-113.

[7]许钧.关于深化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几点意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06):68-72+148-149.

[8]许钧.关于文学翻译的语言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01):91-98.

[9]杨镇源.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论象山心学视阈下中国文学外译的“知本”观[J].当代外语研究,

2022,(06):126-132.

[10]张丹丹.中国文学外译:困境与出路[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01):103-108.

[11]张立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与国际传播研究——以葛浩文翻译方法和文学译介为例[J].今古文创,2020,(39):82-83.

[12]周晓梅.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读者意识问题[J].小说评论,2018,(03):121-128.

[13]朱振武,郑成业.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与“审美迁徙”——杜博妮《棋王》译介策略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05):3-13.

猜你喜欢

哲学观翻译哲学
菱的哲学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