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绥根据地抗战小说的艺术特色

2024-04-08武晶段俊

今古文创 2024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武晶 段俊

【摘要】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十九个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战时期,在晋绥根据地,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都对抗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创造出了许多适应抗战新形势的文艺作品,在小说、詩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上出现了许多佳作。其中小说的规模、影响力较大,促进了抗战文艺的繁荣,为抗战胜利做出 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晋绥根据地;抗战小说;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12-004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13

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项目“晋绥根据地抗战文艺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2XS

Y040);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抗日根据地‘人民文艺史料发掘与研究(1942-1945)”(项目编号:2022YJ056)。

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地理范围划分包括晋西北、晋西南以及大青山(绥蒙区),于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是指山西省的西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东部。晋绥根据地的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产生于晋绥地区的抗战文艺史料全面生动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反映出抗战时期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宣传以及抗战宣传等。

本文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文艺作品进行整理与研究,范围是当时生活在晋绥以及外来的短时间在晋绥根据地居住的作家所创作的反映晋绥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作品,主要是对小说进行整理与研究。

一、晋绥抗战小说概况

在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之时,民间形成了全民热情抗战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山西抗战文学的发展,特殊的时代条件将抗战文学摆在了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位置上,抗战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在晋绥边区,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展现出活力,抗战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都有佳作涌出。

抗战小说在鼓舞人民斗志、弘扬抗战精神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晋绥根据地的抗战小说创作较为繁荣,短篇小说的数量胜过长篇,创作短篇小说最多的作家要数西戎、马烽、李束为。西戎创作的作品有:《我掉队以后》《过节》《战斗着的农村》《兄弟俩》《好夫妻》等。李束为的作品有:《谈判》《租佃之间》《土地和它的主人》《红契》《十年前后》等。马烽的作品有:《第一次侦察》《一个雷雨的夜里》《谁可恶》《一盘磨》《金宝娘》等。此外还有李欣、孙谦、胡正、莫耶、纪希晨、邵挺军、白嘉、胡海、张友、田友、晋骨、章煌等人的短篇小说也不乏佳作,如胡正的《碑》《民兵夏收》,莫耶的《我这里还有一挺》,白嘉的《我终于见着了他》,胡海的《侯圪弹和他的少年队》等。中篇小说有束为和邵挺军合写的《苦海求生记》。长篇小说有马烽和西戎合写的《吕梁英雄传》。

晋绥边区的文艺工作者们艺术创作水平不高,大多数是高小学生,可贵的是他们在战争中锻炼了自己,在与农民的接触中得到了滋养,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来自群众,具有新的特色。

《吕梁英雄传》以康家寨为载体,表现了晋绥地区人民的反扫荡斗争,情节大都以真实事件为背景,例如实行“劳武结合”的政策,成立维持会,围困敌人据点等。小说虽然是以一个小村子为背景,但是能够表现出晋绥根据地的群众生活和道路选择,表现出人民武装的强大力量,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二、晋绥抗战小说的特点

山西抗战文艺是全国抗战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全国抗战文艺相联系,同时,由于受山西特殊环境的影响,也显示出自身的独特之处。

(一)以报刊为主要的宣传载体

总体来说,晋绥根据地抗战文艺史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周文总结晋绥的文艺工作:“较完整的长篇通俗小说《吕梁英雄传》,取材范围是规模较大的,短篇的有集成专册,但这还是少数。更重要的是群众性的各种小形式文艺作品的大量创作,包括:诗歌、小说、速写、报告、小剧本的创作,以及配合实际工作、庆祝胜利、政治攻势等的各种鼓词、歌谣、快板、街头诗等的制作。整理改编民间故事,这也吸收了大批干部与农民参加,完成了《水推长城》《地主和长工》《天下第一家》等小册子。这些是晋绥文学上的一个重要方面,规模之大,作用之大,显示了年青的根据地文艺的特色。”

抗战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的繁荣,以及群众性小形式的文艺作品规模大,数量多,影响深,显示出晋绥文艺的形式多样化特征。在抗战的背景下,出版文艺专著较为困难,因而报纸便成为抗战文艺作品发表的重要阵地,报纸的发行是党在群众中进行抗战动员宣传的主要方式,许多作家都在报纸上发表作品,留下了原生态的文学状貌。

报纸为文艺开辟专门的板块,例如,《晋绥日报》在创刊号的第四版发出了征稿启事:“欢迎各种短论、通讯、报告、故事、杂文、诗歌、木刻等项投稿。”后又细化为四类,关于文艺的有:“丙、关于文艺的短论、短篇小说、故事、诗歌、戏剧、杂文、报告文学、速写、文艺通讯、木刻等作品;丁、各种理论著述及文艺创作之翻译。”此外还有《晋绥大众报》《西北文艺》《解放日报》等报纸都刊登文艺作品。

长篇小说有连载在《晋绥大众报》近一年完结的《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地区一个小村子为缩影,勾勒出晋绥解放区人民艰苦斗争的轮廓。中篇小说如李束为和邵挺军创作的《苦海求生记》。

短篇小说和故事数量众多,仅发表在《晋绥日报》上的就有如李欣的《洋马》,马锋的《谁可恶》《一盘磨》《金宝娘》,西戎的《过节》《战斗着的农村》《兄弟俩》《谁害的》,束为的《谈判》《十年前后》《六颗红鸡蛋》,洪洁的《刘德彪》《捐信》等。

除去小说,还有剧本如西戎、孙谦、常功、卢梦合写的《王德锁减租记》,秧歌剧如马锋的快板秧歌剧《婚姻要自由》,西戎的《夫妻转变》,孙谦的《闹对了》《闹嘴舌》《我又来了》,他还创作了三幕十场歌剧《红手帕》。

报告文学是抗战时期的时政载体,可以反映晋绥地区抗战的面貌,是对晋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真实展现,常以对话或者讲述故事的形式叙述抗战时期晋绥人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尤其是受到敌人残酷对待之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战士们奋起反抗的斗争,如《新与旧》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机枪班长张志仁的事迹,他的父亲辛苦打下的粮食被财主拿走,老母亲被敌人捉住迫害致死,“听着令人痛心,可是那生活,许多老百姓是经过来的。”张志仁和晋西北成千上万的青年一样投身八路军,参加了建设和保卫晋西北的斗争。故事的最后,歌颂了共产党八路军。这些文艺创作大都取材于根据地的生产生活与战斗,显示出晋绥根据地文艺创作的多样性。

(二)政治化:题材的真实性与政策的实践性

抗战时期的文艺与政治关系十分密切,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文艺,思想内容都离不开政治,大都以抗战救亡宣传为创作的主要目标。抗战时期的文艺肩负着抗日救亡宣传的重大任务,文艺工作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手段。正如周扬所说:“中国的新文学是沿着现实主义的主流发展而来的。现实主义和文学的功利性常常连结在一起。”作家参加抗战并使自己的作品服务于抗战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必然的结果,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晋绥根据地的文艺同样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晋绥边区长期受军阀阎锡山的统治,再加之历史上本就异常贫困,面对残酷的战争,边区人民从实际出发,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着艰苦的生活和战斗。晋绥文艺有鲜明的政治化色彩,主要体现在文艺与战斗的紧密结合与文艺对抗战政策的宣传、践行上。

晋绥文艺的创作与战斗生活密切相关,创作的题材都来自群众的战斗生活,反映抗战中最迫切的问题,符合抗战的现实需要。妇女是抗战民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时的山西,千百万妇女的命运悲惨,解放并动员妇女投身于民族斗争是抗战时期的迫切任务。力群的《野姑娘的故事》发表于《文艺战线》1939年5期,描写了因出身被厌恶的姑娘贵莲跟女兵接触之后,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折,她跟着女兵去了随营学校,刻苦学习,毕业之后去前线工作,成为一名出色的女战士,之后贵莲向全村妇女发出呼喊:“不愿做奴隶的妇女们快起来吧!”力群将妇女的命运与战斗紧密结合起来,概括了带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同时也通过作品向根据地所有民众尤其是妇女呼喊和动员,号召民众投入到全民抗战中。抗日战争中,不少作家目睹了敌人的暴行,也看到了战士们的英勇斗争,他们用笔表现出了这一切。行者的《我們的尖兵班》和白嘉的《我终于见着了他》均发表于1941年7月《西北文艺》1卷1期上,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军民的浴血战斗。《我们的尖兵班》描写了:“一九四零年九月八日敌人向晋西北扫荡时,一个在敌区游击的骑兵连奉命归营途中,其尖兵班与敌人在巡镇附近战斗。”生动地再现了激烈的正面战斗场面。《我终于见着了他》则是通过一位地下工作者的斗争表现了晋绥地区复杂的形势。这些作品都真实地再现了晋绥边区的战斗,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

晋绥文艺中不乏表现抗战政策的篇章。“减租减息是抗日根据地施行的一项重要政策,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奖励富农发展生产这三项为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从1938年至1945年,山西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发蓬勃发展起来。”李束为是晋绥边区善于描写减租减息运动的作家,他的《租佃之间》《红契》都表现了减租减息政策。《租佃之间》曾获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征文奖,描写了地主金卯使手段破坏减租减息政策的施行,被农会识破后老老实实按照规定执行政策。《红契》的故事情节与《租佃之间》有相似之处,描写地主胡丙仁暗中对减息减租运动进行破坏,农民在干部的教育之下起来斗倒了地主,拿到红契,实现真正的翻身。表现同一题材的小说还有《谈判》《老婆嘴退租》《土地和他的主人》等。千百年来农民渴望成为土地的主人,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改运动才会实现,束为以高度热情抒写了这一伟大变革,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减租减息政策施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紧跟时事,将党的方针政策用文艺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大众化:抗战生活的纪实性与语言的地方化

由于敌人的军事侵略,山西抗战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敌后山区、农村,抗战文艺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农民,这意味着大众化成为文艺的任务,同时也为文艺大众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文艺工作者自觉向群众靠近,学习群众的语言和民间的文艺形式取得了很大成就。“晋绥抗战文学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爱国抗日文学,是爱国的作家艺术与群众性文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上实现了文学和群众生活的密切结合。”不论是外来的作家还是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以及晋绥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和战略地位下,都深入抗战的第一线和工农兵的日常生活,尤其在《讲话》之后,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更自觉地走大众化路线。在晋绥根据地,文艺运动的中心任务是面向广大农村和群众开展抗战宣传工作,因此,在文艺的创作风格上体现出大众化的原则。

晋绥文艺的大众化首先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许多文艺作品都选材自根据地真实的生产生活,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和缩影,有时作者就是战争的亲历者,这样创作出来的文艺“不是板起面孔教育人,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活生生的群众生活实录,来阐明一种观点,一个道理”。

例如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作者马锋和西戎都是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们写的都是“晋绥边区眼面前的事”“都是老百姓的事情”,所以边区的每一位读者都觉得书中的人物很面熟,书中的故事都像是他亲身的经历,并且能在这“镜子”里再认识自己,检讨自己,肯定自己,并把自己提高一步。书中的英雄形象原型就是吕梁抗战中涌现的民兵,区别于常规的英雄形象,他们平时拿着农具搞生产,战斗时举起武器与敌人奋勇斗争,他们是人民群众熟悉的人,换句话说,这些英雄就是人民群众。小说第三十回《保护春耕闹爆炸,诱敌上钩踏地雷》中,对变工组春耕的场景进行描写,在生产时需要有人放警戒,监视敌人的行动,这是根据地人民都经历过的事并对此深有体会。在与敌人战斗结束后,民兵们抢夺战利品甚至大打出手,可见民兵的英雄形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然而正是这些“小毛病”赋予他们接地气的真实,“人人都可以是英雄”的理念鼓舞了根据地的人民积极抗敌。对于马烽、西戎而言,土地和农民是他们最宝贵的写作资源,他们对农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乃至口头禅都烂熟于心,创作内容扎根于农民的生存环境,为晋绥根据地的文艺大众化做出了贡献。

晋绥文艺的大众化还体现在语言风格上,许多语言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此外地域特色的方言、熟语、歇后语等的运用,展现了晋绥独有的地域文化。文艺作品中许多人物的对白都是口语化且符合晋绥地方特色的。

例如,表现战争生活的小说《候圪弹和他的少年队》,讲述了候圪弹和他的小伙伴们抗击敌人的故事,它的语言极富地方特色。人物对白方面例如:“你怎是这的个”“这大半天你又作甚去了”“我有圪塔手巾”“我引你到我姑姑家去串”“只要咱们老百姓能滚成个铁圪弹,日本人打不出去那才有鬼呢”,都是晉绥地区的方言。

除了人物对白,作家在讲述故事时也使用方言:“蓝格莹莹的天空,挂着一个红红的阳婆”“他揭开一本,尽是圪离离拐弯弯的字”,贴近生活的表达拉近了与根据地人民的距离,作品也能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抗战的作用。

三、结语

总体而言,晋绥根据地的抗战文学形式多样,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体裁都不乏佳作,且以小说与报告文学较为繁荣。本文通过对晋绥根据地文艺中的典型文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晋绥抗战小说所呈现的政治化、大众化的艺术特色。文艺创作与抗战环境关系密切,晋绥抗战文艺是时代的产物,从中可以窥见抗战中人民的生活图景以及精神状态,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关注普通人在战争时代的命运走向和生活状态,了解根据地抗战文艺战线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活动,感受抗战时期的时代精神。同时文艺创作也是抗战宣传的有利思想武器,对于抗战胜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本版征稿启事[N].抗战日报,1940-09-18(4).

[2]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编写.晋绥根据地文艺作品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3]段俊.山西抗战戏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屈毓秀,石绍勋.山西抗战文学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5]《晋绥日报简史》编委会编著,阮迪民、杨效农执笔.晋绥日报简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武晶,女,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段俊,女,戏剧戏曲学专业(戏剧文学方向)艺术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