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的系统检视与未来趋势

2024-04-08魏毅廖运生陈洋庚

老区建设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践导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魏毅 廖运生 陈洋庚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政策进一步向乡村领域倾斜,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为使学术研究更好地支持政策实践,构建“问题意识—理论资源—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题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全面检视。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现有研究呈现三大趋势:问题意识从“宏大模糊”走向“精微清晰”,理论资源从“片面深刻”走向“系统理解”,研究方法从“单一可疑”走向“混合可信”。三大趋势背后体现了“经验取向”与“知识逻辑”的二元对立,未来应当坚持实践导向,打破二元对立,拓展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政策研究,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导向;规范性描述;经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2-0064-11

一、引言

乡村是新中国的起点和根基,党中央始终把乡村发展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重要位置。然而,囿于主要矛盾和资源约束的现实背景,党中央在乡村的政策注意力呈现出阶段性、波动性特点。基于社会主义新时代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叠加效应,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也更有条件全面深度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政策进一步向乡村倾斜,党中央领导人民创造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奇迹,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2017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三农”工作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此,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从“有机衔接”到“有效衔接”、从“集中作战”到“常态推进”、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部署”、从“局部推进”到“全面推进”,政策目标更加聚焦,政策强度不断加大,政策内容更加细化,政策措施更加精准。

与实践界同频,国内理论界从2017年开始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相关文献呈现出井喷态势。文献数量的增长固然是学术繁荣的重要体现,但现有研究是否实现了与实践工作的良性互动?能否为政策优化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支撑?有学者对现有研究提出两种批评:一是质疑现有研究的经验取向和政策取向,認为现有研究“停留在现象层面,忽视了背后的知识逻辑”[1];二是批评现有研究停留于宏观导向,认为缺乏“构建‘小衔接之上的中国特色‘大转型理论和可操作性的微观实践探索”[2]。如何客观、系统评估现有研究?未来研究应当如何改进?这构成了本文的问题意识,本文从“问题意识—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构建一个评估框架,对现有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检视,提出未来研究应坚持实践导向,深化“实践—理论—实践”螺旋上升的经验研究。

二、“问题意识—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一个评估框架

现有文献评估多聚焦研究内容本身,虽然在研究中会提及问题意识、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但往往从某个单一维度展开,少有系统性论述。因此,构建包含问题意识、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三个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框架,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检视显得十分重要。

(一)问题意识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有好的问题意识是评价一项研究质量的重要标准。有问题意识的研究,一定是研究者认识到研究要么立足于解答认识上的困惑,要么聚焦于解决实践上的瓶颈,这分别构成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个类别。

问题意识有清晰度高低之分。有些研究会通过标题或“问题的提出”部分对问题进行清晰界定,读者较容易找到研究所要回应的问题,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安排结构性的“问题”呈现环节,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提炼出文章的“问题意识”。一项好的研究必须聚焦“能真实反映经验世界”的真问题,而一个好的问题是“具体、集中、原创和有意义”[3]的真问题。

据此,构建一个从有无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清晰度到问题意识的真假性依次递进的判断框架,系统评估现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问题意识。

(二)理论资源

与一般研究不同,学术研究是一项具有创造性及系统性的劳动,进行知识生产或把现有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正是理论自身产生了检验事实的实验,也正是理论构造了社会现实,即科学家研究的‘事实”[4]。因此,理论处于学术研究的核心地位。具体而言,是否应用、检验或拓展了现有理论,构成了评价一项研究能否高质量回应研究问题的关键维度。

研究的学科视角会影响提问方式,因为“不同的学科内含不同的问题意识,以不同的学科视角进入,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锁定”[5]。在同一个学科视角内部,研究者也可能援引不同的理论。如果研究只是局限在单一学科/理论范围之内,往往会限制人们对问题理解的广度,因为“学科化的研究追求片面的深刻,一般不多全局考虑”[6]。单一学科的局限在政策研究中尤为明显,因为任一学科都只能获得某一方面的认识,很容易出现“行外话”。因此,对于实践中的问题,一般需要从多学科/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理解。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现代学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研究方法,研究将失去一般性标准,陷入“自说自话”[7]的状态,只能停留在重复生产阶段,无法完成有效的优化和积累。研究方法包含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方法论是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含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两种类型,前者聚焦于特殊性及其“理解”,后者强调具体、客观的观察并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研究方式是研究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一般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两个大类和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四个小类。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定性研究则强调深入地“理解”各类问题。除此之外,一项研究还必须使用特定的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而统计分析和定性分析则是两种常见的资料分析技术。

研究方法不存在孰优孰劣,但存在与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研究目标是否契合的问题。因此,文献评价中必须回答这些问题,并在研究的规范性、透明度、资料可信度和方法适配度方面反思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的知识增长及其限度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17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题的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2017年11月1日至2022年4月20日),通过阅读文献全文归纳分析现有研究的问题意识、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揭示现有研究在推进知识增长、政策优化方面的贡献及研究限度。

(一)问题意识:从“宏大模糊”走向“精微清晰”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相关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意义(基本逻辑)和主要路径,问题意识相对模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之后,相关研究转向探讨衔接中的具体困难和实践层面的政策建议,问题意识比较清晰。

围绕有效衔接基本逻辑的研究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方面展开。从理论逻辑出发的研究认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是二者有效衔接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发展的新境界[8]。历史角度的研究认為,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温饱、摆脱绝对贫困后,努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的历史进程[9]。而实践导向的研究则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蕴含三大逻辑:解决相对贫困取代解决绝对贫困[10]、普惠式扶贫取代特惠式扶贫[11]、脱贫攻坚经验机制的可移植性[12]。

围绕有效衔接“主要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二十字方针”或“五大振兴”展开。一是优化产业衔接,既要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扶贫产业向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又要通过小农户与消费者“去中间环节”对接,扶持小农产业发展。二是推动人才衔接,延续脱贫攻坚做法,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实施力度,通过内育外引,动员政府、企业、社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三是实施文化振兴,“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与农业要素的有效融合”[13]。四是推进生态振兴,认为要坚持“两山理论”指导,“协同推进自然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生态”[14],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推动生态补偿减贫向绿色生产转型。五是推进组织振兴,主要包括: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功能,选优配强村级组织“领头雁”;构建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基本格局,推动“党建+扶贫”向“党建+振兴”跃升;建设包含新型经营主体、新乡贤、社会组织的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以完善“三治结合”治理体系为基础,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围绕衔接难点的研究多集中于政策对象变化、社会动员机制转换、区域异质性与政策耦合度、农户内生动力激发、产业跃升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学者提出有效衔接存在“三个持续性、两个缺位和两个局限”[15],具体就是,脱贫成果衔接的持续性、地区战略衔接的持续性和政策对象衔接的持续性,有效衔接中长效产业和小农主体两个缺位,乡村人口布局和城乡二元体制两个局限。还有学者认为在衔接的实践中存在认知偏差:“产业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化思维、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传统城市化思维和农民就业过程中的城乡二元思维,忽视了乡村特色的彰显、农民主体地位和农民创业能力”。[16]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社会动员机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常态化动员机制将取代“超常规”动员机制,“脱贫攻坚中以政府推动为主要逐步过渡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17]。

围绕衔接政策建议的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规范分析,也呈现出问题意识逐渐精微清晰的发展趋势。在宏观层面,学者认为应该完善有效衔接领导与组织机制、落实协同推进统筹机制、建立政策衔接运行机制,建立以精准分类、精准均衡和精准施策为核心的精准衔接机制,重视“既要巩固脱贫成果,又要保持可持续”“既要汲取既有经验,又要实现新拓展”“既要破解固有局限,又要创立新格局”这三条路径的协同推进[18],“着力推进理念方法和治理体系的衔接”[19],制定参与主体协调联动机制、构建持续发展观下新的农村产业体系、优化政策制度体系。在微观层面,提出要通过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提档、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等关键路径实现有效衔接,通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三农”创业缓解乡村凋敝与空心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农业为基础衍生新业态,以农民为主体提升新能力,以创业为手段积蓄新动能,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另外,在村域层面,要实现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跃升,促进农民从家户小农向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推动乡村治理向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体系转化,有序推进组织功能从扶贫向乡村振兴过渡[21]。

(二)理论资源:从“片面深刻”走向“系统理解”

在217篇核心期刊文献中,明确提及研究理论视角的论文有13篇,占比仅为6%,这13篇论文主要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单一学科视角和单一理论视角。

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主要从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理论角度切入。其中,发展经济学视角尤为突出。有学者运用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农户脱贫的外部环境和生计资本约束[22]以及党建脱贫的质量[23],也有学者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分析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减贫效果[24],还有学者应用新内生发展理论[25],探究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新内生式发展动态过程。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有学者应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了乡村产业系统发展模式。[26]另外,还有学者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研究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的审计监督状况,分析了脱贫监督的治理效应。[27]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应用社会质量理论、角色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进行分析。乡村社会质量提升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方向[28],国家、政府、乡村作为三大角色主体,分别遵循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和治理逻辑,其复杂的互动关系型构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结果[29]。应发挥社会工作信息传递员、赋能造血者等角色定位,积极介入农民生计和可持续减贫[30],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厚植社会资本是留守型村庄乡村振兴的关键维度[31]。

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历史制度主义、复合治理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工具。有学者认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内含依赖式取代和拓展式漂移两种渐进变迁方式[32],应把握好关键节点,通过上下传导与接洽相结合的双向衔接机制[33],实现民族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可行转向。也有学者提出“中央政府—贫困县党委政府”的复合治理框架,认为“横向利益整合”与“纵向政治关联”的脱贫实践是政府—市场治理共识和外生权威嵌入村庄的过程[34],为地方脱贫提供了强大的合力。然而,步入新时代,应该推动以物质基建、要素输入为主的超常规减贫向科技基建、制度供给为主的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管控转变,实现贫困治理现代化[35]。

不同的学科视角背后是不同的问题意识,容易形成“片面深刻”的认识。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多注重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和激励机制,但容易忽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内在的社会价值及其文化、精神要素。社会学视角的分析侧重系统性的农村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资本、社会规范、社会工作等社会层面因素的影响,相对忽视作为振兴基础的物质要素的重要作用。政治学视角的研究特别强调制度的重要作用,突出治理结构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影响。显然,局限在单一学科/理论范围之内的研究彰显了研究的理论关怀,一般不作全局考虑,容易说很多“行外话”。可喜的是,现有关注制度和治理结构的研究已經开始呈现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交叉的趋势,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也内含了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融合特征,开始逐步显现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多学科/理论视角的研究,这将增进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整体性理解,并为更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政策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三)研究方法:从“单一可疑”走向“混合可信”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如前所述,研究方法是一个包含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的综合体系。通过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检视,结果表明规范研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案例研究呈现丰富的样态,定量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规范研究占据主导性地位。由于大量文献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和主要路径,研究者多使用人文主义取向的规范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在217篇核心期刊文献中,实证研究论文为24篇,占比仅为11%,其余论文皆为规范研究。规范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中有49篇阐述有效衔接的逻辑,有些聚焦于实现有效衔接的基础、任务和目标,有些从乡村治理的角度切入,强调驻村第一书记是一种“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36],以及过渡期资产差异化治理的重要性及路径[37]。

案例研究呈现丰富样态。案例研究的优势在于通过过程性分析呈现因果机制,与定量研究形成互补性。在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的案例文献中,大多采用了单案例研究。在研究层次的选择上,除少部分案例选择在县级层次、乡镇层面和企业层次展开,大部分都是从村庄层面展开。在研究内容方面,大多数案例关注的是产业和生态。当然,也有一些研究开始关注乡村治理主题。有学者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共产党统合治理机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积极影响[38],也有学者指出在整合与压缩的基层治理场域中,资源与权力过密可能导致乡村振兴项目的不可持续和治理内卷化的风险[39]。通过对案例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现有文献在多个维度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题进行了探讨,但也存在案例研究方法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背景材料不充分、过程性分析不足、缺乏与理论展开对话,进而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

定量研究逐步走向深入。近年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的定量研究开始呈现增长态势。有些研究对扶贫资金的流向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40],更多的文献关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41]、多维综合评价[42]及耦合协调度评价[43]。还有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因果解释,如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贫困深层原因[44],运用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农村金融政策的减贫效应[45]。定量研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是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有学者用63份中央级别财政政策文件,计量得出财政政策在脱贫攻坚如期完成和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中的重要作用[46]。

通过对这些核心期刊文献研究方法的回顾,可以看到,现有研究多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定量研究)中选择某一特定的研究方法。然而,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适用的研究问题,并且都有内在的缺陷。例如,规范研究的结论一般难以进行证实或证伪,案例研究的结论一般难以复制推广,而定量研究中变量、模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删减。由此,为了满足研究结果支持实践决策的需要,未来的研究应当从“单一”走向“混合”,以实现研究方法之间的互补,增强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的未来趋势

(一)研究结论:经验观察与理论对话的二元对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三农”工作系统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术界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使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然而,部分学者已经觉察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产生了研究是经验取向还是知识逻辑的观点交锋。为此,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问题意识—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三个维度的文献评估框架,对现有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检视。

研究表明,现有研究成果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问题意识从“宏大模糊”走向“精微清晰”。由于政策自身的发展经历了从“战略规划”到“实施方案”的过程,早期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意义(基本逻辑)和主要路径,属于宏大议题,问题意识相对模糊;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开始转向探讨衔接中的具体困难和实践层面的政策建议,问题意识越来越清晰。二是理论资源从“片面深刻”走向“系统理解”。研究文献虽然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为导向,但由于学术分工的细化,现有研究多从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某一单一学科/理论切入,呈现出追求“片面深刻”倾向,但也有少量研究呈现出政治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的态势,推动现有研究走向“系统理解”,并为更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政策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研究方法从“单一可疑”走向“混合可信”。现有研究多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定量研究)中选择某一特定的研究方法,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中规范研究占绝对主导地位,不利于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现有研究的问题意识、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背后的“经验取向”与“知识逻辑”,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态势,制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一般而言,宏大问题、单一(复合)学科/理论与规范方法的叠加组合侧重于理论推演与建构,遵循的是“知识逻辑”,而具体问题、单一(复合)学科/理论与实证方法的叠加组合擅长于经验呈现,遵循的是“经验取向”。现有研究可以通过规范研究的理论推演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以计量或者个案的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从而建构起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二)未来趋势:拓展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政策研究

理论是清晰的、抽象的和符合逻辑的,其目标是跨时空和普适的,而实践则常是模糊的、具体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是在某一特定时空中的特殊行为……需要集中研究的不是两者之间的任何一个方面,而是两者之间如何连接的问题。[47]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作为一种政策研究,应当采纳走向现实问题意识的迂回策略,推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解决局部经验与整体抽象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

一是通过扎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获得研究的经验质感,进而提出具体、集中、原创和具有意义的“好问题”。具体是指问题切忌空泛,乡村振兴的“实验场”已全面铺开,实践现场呈现了大量亟待认识及解决的具体问题,未来研究应该聚焦于实践中掌握的经验素材,展开深入研究。集中是指一篇文章只集中于一个或一组问题,例如“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农民收入”这一主题的文章应聚焦于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原创性是学术研究的生命,而乡村振兴实践中显现的新问题是原创性的重要来源。乡村振兴中的各类行动者,如干部、农民对选择的问题是否有意义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学术研究工作者只有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扎进去、沉下去,通过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蹲点调查,搜集更多的经验性问题,才能杜绝以书斋式、推导式问题代替现实场景中的问题,从而选择具体、集中、原创和有意义的“好问题”“真问题”。

二是通过单一学科/理论的深耕和多学科理论对话,兼顾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形成走向现实问题意识的迂回策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命题,带着单一学科/理论的视角去认识问题,只能获得片面的认识,难以认识、解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的复杂性问题。研究者要从实践中发现现有理论解释不足形成的“悖论”出发,从不同学科/理论中汲取增强解释力的资源。具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从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展开,公共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视角的研究相对缺乏,如与人才振兴联系紧密的教育经济与管理视角的研究尚未展开,再如实现教育扶贫与乡村人才振兴政策衔接、促进乡村人力资本积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等问题的研究待拓展和深入。因此,未来研究一方面要拓宽学科视角,迈向研究学科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要在单个研究中调动多学科协同,形成交叉研究、融合研究。

三是通过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科学性及混合研究方法的运用,降低研究结论存疑的风险,进而为乡村振兴实践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提升研究资料的可靠度,应尽可能地从实践一线获得可靠的一手材料,综合运用统计报表、访谈记录、参与观察等多元方法实现资料的多角互证。提升研究过程的透明度,研究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呈现出相应的背景资料,公开数据处理过程的技术环节(如抽样方式、调查方式等),通過可复制的研究提升结论的可靠性。提升研究方法的匹配度,研究应当根据问题的性质(宏大规范问题或具体经验问题),基于各种研究方法自身的缺陷,进行优化匹配。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获得的多种证据,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多元检验,并不断与现有理论进行互动对话。

参考文献:

[1][19]吕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知识逻辑与现实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2]叶敬忠,陈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顶层谋划、基层实践与学理诠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

[3]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J].社会学研究,2010,(2).

[4]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7]杨阳.视角、规范与现实问题意识——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规范建设的几点看法[J].政治思想史,2021,(3).

[6]桂华.政策研究的“理论”价值[J].开放时代,2022,(1).

[8]张青,郭雅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有机衔接[J].理论视野,2020,(10).

[9]姜正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贯通:逻辑、难题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

[10][15][18]黄祖辉,钱泽森.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11]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20,(1).

[12][13]陆益龙.精准衔接: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21,(4).

[14]邓玲,顾金土.后扶贫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逻辑、实践路向及治理机制[J].理论导刊,2021,(5).

[16][20]庄晋财,黄曼.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

[17]刘明月,汪三贵.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21]曹兵妥,李仙娥.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及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22]李创,龚宇.后精准扶贫时代资本协同反贫困问题研究——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J].西南金融,2020,(11).

[23]张开云,邓永超,魏璇.党建扶贫质量:内涵机理、评估及其提升路径——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21,(3).

[24]张建勋,申建良,夏咏.多维贫困视阈下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减贫效应——基于南疆四地州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21,(4).

[25]张行发,徐虹,张妍.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以贵州省Y县为案例[J].当代经济管理,2021,(10).

[26]张其仔,伍业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的理论基础及实现路径——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产业发展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1).

[27]李晓冬,曹煜婕,刘彦龙.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脱贫监督治理效应与理论溯源[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6).

[28]夏延芳,王国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

[29]卫志民,吴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角色、逻辑与路径[J].求索,2021,(4).

[30]尚静,张和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及策略——以广东X村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31]萧子扬.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经验及路径研究——以一个西部留守型村庄为例[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32][38]穆军全.由脱贫到振兴的政策衔接何以可能?——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典型个案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2,(1).

[33]常玲玲,毛艳.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9).

[34]白浩然,李敏,刘奕伶.复合治理:地方脱贫进路的一个理论解释——基于153个脱贫摘帽县的扎根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20,(1).

[35]贺立龙.中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制度分析——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5).

[36]郭苏建,王鹏翔.中国乡村治理精英与乡村振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37]杜志雄,崔超.衔接过渡期扶贫资产差异化治理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2,(1).

[39]马超峰,肖龙.条块结对: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阐释[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40]陈祖海,柳长毅.扶贫资金投向比较及2020年后政策选择——来自7县的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

[41]李晓东,顾正娣.精准脱贫迈向乡村振兴产业路径研究——基于AHP与灰色理论相结合的应用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2).

[42]张林娜,林宇环.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脱贫模式研究——以海南省临高县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11).

[43]王克岭,普源镭,唐丽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基于西南五省份的分析[J].世界农业,2022,(2).

[44]陈闻鹤,常志朋.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家庭贫困深层原因分析——基于MTS和ISM-SEM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0,(6).

[45]孙继国,侯非凡.金融科技、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生活富裕——基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

[46]闫婷.我国乡村振兴财政政策文本量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战略目标的二维分析框架[J].地方财政研究,2022,(2).

[47]黄宗智.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与现实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Systematic Review and Future Trend of Researches on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roblem Awareness-Theoretical Resources-Research Methods”

Wei Yi Liao Yunsheng Chen Yanggeng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national policies have further tilted toward the rural field. Research focusing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come a new academic growth point. In order to better support policy practice in academic research, the paper constructe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roblem awareness-theoretical resources-research methods” to sort out the literature on the theme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ystematically and to review them comprehensivel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three major trend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domestic scholars: problem consciousness from “grand and vague” to “subtle and clear”, theoretical resources from “one-sided and profound” to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from “single and suspicious” to “mixed and credible”. The three trends reflect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experience orientation” and “knowledge logic”.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break the binary opposition, expand the policy research l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vide more valuabl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ctice-oriented; Normative description; Empirical research

責任编辑:严玉婷

猜你喜欢

实践导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实践为导向探索《DSP原理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新闻学理论范式的实践导向探析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践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