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2024-04-08严文波罗琳意

老区建设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民性

严文波 罗琳意

摘 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民性贯穿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新征程上,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新时代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02;C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2-0005-07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谱写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人民主体的价值指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品格即人民性,体现了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立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对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体系和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成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形成基础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恪守以人民為中心的价值理念,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这一价值理念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生成性逻辑,只有准确把握这个逻辑,才能够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意义、文化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逻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注重考察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人民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列宁进一步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资产者忘记了微不足道的人物,忘记了人民,忘记了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可这些工人和农民却用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全部财富”[2]。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到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阐明实现社会解放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阐述“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他们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因此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解放全人类。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提出“工农政权办事首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5]。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不仅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也切实关注到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现实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哲学意蕴,在聚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解决人民“急难愁盼”文化问题的同时,又强调人民是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成效的“阅卷人”,展现了文化建设的新作为新气象,深化和创新了人民观的理论内涵。

(二)文化逻辑:发展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积累和沉淀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发端于先秦时期,在政权更迭的历史进程中为历代君主所推崇,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首先,传统的民本思想关注到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开始倡导民众本位的治国理念。《尚书·五子之歌》中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6],训诫统治者应当认识到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只有顺应民心才能稳固国家政权。《管子·霸言》中指出“夫霸王之所使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7],强调必须将民众作为国家的根本,民心涣散有可能会招致国祸。其次,利民、富民思想也逐渐成为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将“民”作为治理国家应当首要关注的对象,《论语·尧曰》中记载“因民之所利,而利之”[8],主张国家治理者应当关注并满足民众的利益。《淮南子·氾论训》中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9]则指出满足民众的利益是国家治理的法则。这些传统的民本思想反复强调民众的地位和利益,对统治者承担社会责任起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但仍然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彼时的“民惟邦本”只是空洞的政治宣传口号,未能运用到治国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人民性精华,遵循“为民立命”“顺从民意”等亲民、爱民、恤民的治国理政智慧,把人民幸福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又强调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升华和超越。

(三)实践逻辑:坚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秉持“执政为民”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要求党的干部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10],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论断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贯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江泽民同志全面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提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阐明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丰富和发展了“执政为民”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跨越时空,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始终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强调把人民作为守江山、打江山的胜利之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的规律和方法,传承和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赋予了“执政为民”理念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理念,是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真切情怀的崭新政治表达,其鲜明特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二、问题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方法论遵循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始终坚持把问题导向作为方法论遵循,将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属于谁”的关键性问题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着力推动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在工作导向、发展路径和成果享有中的全面落实。

(一)为了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是“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对此作出设问阐释,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也作出了深入思考和科学判断,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科学回答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为了谁”的时代课题。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全局中,文化文艺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居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社科事业并对文艺社科工作“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根本问题作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他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13]。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鲜明主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同样贯穿在意识形态工作、新闻舆论工作以及网络宣传等其他重要领域中,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供了根本保障。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拓展和延伸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内涵,把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裕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坐标,以满足人民需求和提高人民素养作为目标旨归,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二)依靠谁: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努力。文化创造的源泉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文化创新的动力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4]。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汲取丰厚原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首创精神,通过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迈上新的台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性表达对精神文化的诉求,在需求驱动下不断激发自身创造文化的生机活力。同时,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有生力量,推动文化创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从人民群众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利用人才资源加快推进文化创新,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创新的先行者。此外,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张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文化创新成效的根本评价标准。具体而言,强调“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15],即通过反思人民群众的批评或讨论不断调整和创新文艺创作的呈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促使文化产品与人民的心声同频共振,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人民放在文化建设的最高位置,不仅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而且倡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进一步彰显了人民性的鲜明特质。

(三)属于谁:保证文化成果人民共享

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实现文化全民共享,就是要让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16]。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迫切需要完善和改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着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出台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力图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实现文化的全面共享,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共享理念要求根据不同的群体特点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促使人民享有多元的文化成果。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实现文化的全面共享。实现文化共建共享,就是要形成人民群众的强大合力,为文化共享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鼓励人民群众共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人民在文化共建的同时实现文化共享。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着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成果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大文化帮扶力度,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共享水平从低级到高级均衡发展。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是文化成果的享有主体,着力丰富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生动诠释了人民性所具备的内在驱动力。

三、践行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实践理路

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践行必须从坚持党性原则、推进文化自信、站稳舆论阵地三个实践向度入手,保证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站稳人民至上,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安全感,增进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

(一)坚持党性原则,站稳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站稳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根本保证,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意蕴的生动体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次阐述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指出,“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17]。党性和人民性的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才能保证新时代文化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各级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巩固党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为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了坚实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党性、站在党的立场上,才能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愿望”[18]。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文化工作者要遵循和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把正确导向摆在首位,才能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的统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文化领域要把握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内在统一,明确提出要找准宣传思想工作的“定盘星”,才能让宣传思想工作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现实。坚持党性原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文化经验和认识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决断,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原则,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推进文化自信,铸就人民的文化幸福感

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就是要增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不断维护我国精神文化的独立性,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着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文化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文化自信对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性,阐明“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20]。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体系孕育了中华民族自信的文化意蕴,是始终支撑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根基的必要条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激发人民群众最深沉的民族情怀,筑牢人民群众最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且能够促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励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此外,文化自信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因素,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总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铸就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感的根本体现,充分彰显了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充足底气。

(三)站稳舆论阵地,提升人民的文化安全感

塑造新时代国家安全格局,必须重视文化领域的安全发展。维护文化安全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人民的文化安全感的核心要义。维护文化安全,必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才能抵御不良思潮对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侵蚀,提升人民的文化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思想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把思想舆论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一步”[21]。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是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进一步彰显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站稳脚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塑造良好的文化安全环境、夯实人民的文化安全感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构建话语体系是引导国际舆论导向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折射人民群众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2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3]。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加强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不仅能够振奋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构筑文化安全的人民防线。

总之,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底色,贯穿于中国共產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目标指引。文化立心铸魂,思想定向领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和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融入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中,勇毅笃行、继往开来,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华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李民,王建.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李山,轩新丽.管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习仲勋文集: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03-05(01).

[14]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5][17][18][2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0]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1(01).

The Implication of the People-centerednes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Yan Wenbo Luo Linyi

Abstract: People-centeredness is an essential attribute of Marxism and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he scientific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the CPC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 concept, and has put people-centerednes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serving as an guide for building a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the new journe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implication of the people-centerednes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to create new brilliance in socialist culture.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People-centerednes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民性及其新时代意义
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
现代语境中的藏人民性——论杨显惠的短篇小说集《甘南纪事》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让人大工作更好体现人民性的生动实践——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人大常委会实施人大代表上站履职制度的调查与启示
新世纪文艺批评人民性标准建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