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赋能新时代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4-08祁永坤朱辰瑜王荣昱赵晗宇袁珂

电脑迷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实现途径教育现状

祁永坤 朱辰瑜 王荣昱 赵晗宇 袁珂

【摘  要】 文化是时代的见证与沉淀,持续完善文化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所在,在优秀文化的滋润下,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均有着巨大的正向价值引领作用,在新时代中,如何让文化教育更加出众、更有效果,则是亟须思考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新时代文化教育提供全新的、高效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赋能文化教育,打造数字化的文化教育内容,构建品牌化的文化创意产品,在人们观看、互动、体验、活动等各类环节中,用更加具有体验性、探究性、沉浸式的环境中带领学生领会文化的真谛,进而达到强化文化节教育的目的。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场地调研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深入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了解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之处,探讨了科技赋能文化教育的若干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 文化教育;科技赋能;教育现状;实现途径

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意识形态,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与变迁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文化,优秀的文化蕴含着非常正向、积极的意识形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助于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约束自己,用高尚的精神力量来武装自己。

一、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随之不断有《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足见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致力于以文化教育来引领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人民的心灵深处。

落实文化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正向、积极的意识形态,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三观与人格。新时代社会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不少糟粕文化和不良的意识形态,例如娱乐至上主义、奢侈拜金主义、功利性思想、碰瓷、卖丑卖怪等,对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落实文化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正向引领,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和人格,让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外,文化教育的过程,有利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文化本身而言,一些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弱,一些文化资源遭到不当开发与利用,这些都是巨大的损失,在全球化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全球不仅在经历着军事、政治、经济的交锋,更是在经历文化的碰撞,加强文化教育的过程,就是合理地保护、开发和继承文化的过程,这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须途径。以红色文化为例,红色文化是优秀文化的一类,是共产党在打倒旧势力、反抗外来侵略、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中不断凝练的精神力量与一些物质体现,它的底层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它还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优秀文化品质,深入落实红色文化教育,必然将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有力养分,促使人才健康全面成长,同时也达到了保护、开发和继承红色文化的价值。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文化教育的途径存在局限性

文化教育的途径存在局限性时,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不足之处,在开展文化教育时,常常以线下途径为主要形式,文化教育也以经典作品为载体,对各类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文化教育途径的局限性,也就意味着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存在局限性,不能使其广泛传播,不足以引起年轻人的兴趣。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缺少生动性

在文化教育的内容上,也常常缺少生动性。文化教育的内容不够生动有趣,展现形式缺乏活力,没有抓住年轻人的观览特点,或者在文创产品的内容上缺乏新意。这些都导致虽然相关单位实现了对文化资源、艺术作品等资料的还原、保存与呈现,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不能全面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缺少科技性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顺利推动“文化数字化”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让科技赋能文化教育成为未来必然发展方向。但要看到,科技赋能文化教育毕竟是全新的业态,需要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加持,需要打造符合信息化、数字化特征的文化教育内容,因此就现状而言,科技赋能文化教育的进程还不够深入,开发的文化教育内容较少,还需进一步发展。

三、科技赋能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实行线上线下双平台文化教育机制

在传统线下文化展览的基础上,相关单位利用科技赋能,持续创新线上平台文化展览途径,致力于打造网上文化展厅,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借助论坛、公众号、短视频App等,或者自建网站等,向受众宣传文化内容,这一个网上文化展厅,不仅用于展示,更能实现“体验—服务—互动—管理”一体化功能。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形成双平台文化教育机制。

当下各大高校纷纷利用科技赋能模式,构建高校博物馆数字展厅,对馆藏品展览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创新设计,实现云展览、云课堂、云讲解、VR展示、裸眼3D展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落实大屏展示、桌面级展示、移动展示等,将馆藏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观众,不仅可以展示给高校学生,也可展示给其他受众。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搭建了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清华大学搭建了线上艺术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搭建了线上博物馆等,观众短时间内不能去现场参观,则可进入线上博物馆网站,进行参观学习。同时,在线下的实体展厅中,可设计微信二维码,线下展厅的观众只需要用手机扫码,即可链接到线上馆藏品展厅中的内容,可实时观看线上馆藏品展厅中有关于该馆藏品的高清图片、3D模型等,也包括馆藏品的文化特征、发掘过程、文化特征、价值特征、关联故事等丰富的拓展性资料,可以向观众更加详实地介绍该馆藏品。

红色文化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类,南京市在科技赋能的当下,果断开发了“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平台,搭建了“红色播报”“红色基地”“红色回忆”“红色精品”等窗口,致力于向观众宣传红色事迹与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扎根于人们心中。

(二)打造丰富生动的文化教育资源内容

展览是网上文化展厅的核心功能,注重文化展览内容的全面性以及生动性,网上文化展览能够避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可以自由地进入网上展厅,能够避免文化品因展览而遭到损伤的问题,也供构建者对文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创新设计,将大幅提升文化展览的价值,进而大幅提升网上文化展览的有效性。同时,网上文化展厅所展览的文化产品内容,可以将文化产品的文化特点、发展历程、发掘方式、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等更加丰富的拓展性资料呈现给观众,另一部提升网上文化展览的有效性。

另外,在虚拟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赋能还体现在构建虚拟文化教育资源上,它包括VR、AR等技术,现阶段以VR技术为主,VR技术全称为虚拟现实技术,又称虚拟实境或灵境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显示技术、伺服技术等多种高科技,在内容的采集、加工、生成、展览等方面别具特色。相比于普通的网上展厅而言,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构建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利用生物电或其他技术,可以让观众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增加观众的切实体验。

在技术加持下,人们戴上VR眼睛,在构建的虚拟环境中,文化作品所展示的内容或者相关的文化发展、文化发掘场景等,都将以虚拟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深入观察文化的特征与内涵,去身临其境地去欣赏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例如,人们通过移动设备可以触摸青铜器感受其厚重,弹奏唐代古琴重现盛世华音,让文化“活”起来,如此将大幅提升观众的体验感与参与感,让文化教育的效果更加出众。

(三)研发技术产品或平台

相关高校或单位,深挖地方或高校的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利用科技赋能,开发文化教育平台,研发出科技文化产品,让文化教育更加生动鲜活。经过对市场调研发现,现有程序多以旅游服务,场景导览,艺术价值,民族精神等有关中国红色精神的设计,缺乏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互联网结合的产品设计,因此,本研究以微时代为依托,以小程序设计为中心,开发文化游戏,希望以游戏的方式作为当代的文化传播与教育的全新形式。

本研究设计的程序以红色游戏为专题,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和“小程序”及“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文献、专著、书籍、史料、数据等资料,并在各个红色基地进行考察。在原始资料准备的基础上,本程序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剧情,剧情模式并不是简单地让广大青年用户看电影或者动画,而是将游戏性与红色历史剧情相结合,游戏中的任务、关卡和操作都会与红色历史相互关联,主线将会抓住各个历史时期的转折要点,通过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研究来归类总结。游戏用户通过参与游戏中,逐步完成任务和解决难题,来推进红色故事,在一系列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通过游戏剧情,自然而然地将红色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宣传出去,让用户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涵,明白党的初心和使命,以达到红色文化教育的目的。并能更好地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依托科技技术开发文创产品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相关单位和高校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特征,深挖资源的价值,开发文化创意模式,打造精品文化创意产品。使得文创产品能够办出新意、办出乐趣,打造能吸引人的宣传文案,持续提升吸引力,增加对民众的吸引度。尤其对年轻人而言,他们更喜欢有创意、有新意的文创内容。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发了一系列文化精品节目,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假如国宝会说话》,再到《国家宝藏》等,多个文化创意产品成功“破圈”,成为“爆款”,让文物、考古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水下中国式舞蹈《洛神水赋》一出场便惊艳了观众,备受好评,随后河南广播电视台又开发了《祈》《龙舟祭》《兰陵王入阵曲》等文化创意产品;比江苏省委党史工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推出《薪火新途·红色AI+》的文化创意产品,实地调查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用AI技术来还原红色故事,打造虚拟IP数字人导游,一步步带领觀众重回红色故事之中,包含有《了不起的“京电号”》《渡江第一船》《入城守则和纪律》《陶迅烈士的家书》等,用生动而鲜活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来宣传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植根于人民心中。

这些文化创意产品都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形式,也印证了科技赋能下的文化教育,不仅要在途径和方式上求变,更要在内容上求新,相关单位要坚持以讲好文化故事为目标,做到研究常态化、内容精品化、形式趣味化、活动特色化,持续提升文化教育内容的鲜活生动性,引领民众爱上文化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能够发挥保护文化资源以及对民众价值观引领的价值,意义重大。新时代对文化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科技的力量也为文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方向。相关单位可通过创新线上平台文化展览途径、打造内容生动的虚拟文化教育资源、科技赋能研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强化文化教育,依托科技开发文化游戏则是产品设计创新之处。希望本研究能为相关内容的进步推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菅建伟. 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方法研究: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中国科技论文,2023,18(05):599.

[2] 纪东,张碧云.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以北京市少年宫美术教学活动为例[J]. 艺术教育,2022(06):149-152.

[3] 徐东宁. 艺术与科技交融:新展示中“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研究[J]. 天南,2023(06):57-60.

[4] 张卿炜. 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数字国画的优势[J]. 文化产业,2023(29):49-51.

[5] 刘超. 科技创新文化融入“大思政课”:价值意蕴、目标定位与实践理路[J].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3(09):30-32.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实现途径教育现状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