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4-04-08王小梅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称钩驿畜牧兽医站
文│王小梅(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称钩驿畜牧兽医站)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致病原为猪副嗜血杆菌,该细菌属巴斯德菌科,嗜血杆菌属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主要症状表现为关节肿大、体温升高和一些呼吸系统疾病,仔猪与保育猪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给养殖户带来比较大的损失,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推动猪养殖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病原
猪副嗜血杆菌有多种形态,以球杆状为主,有时还会呈双球状、短链状。猪副嗜血杆菌不溶于血,自身没有芽孢、鞭毛,无法自主运动。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猪副嗜血杆菌形态也有所差异。如在陈旧培养物中,猪副嗜血杆菌形态为丝状或长杆状。猪副嗜血杆菌对培养条件具有较高要求,普通培养基难以满足猪副嗜血杆菌的培养需要。需要在TSA固体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中生长,培养的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颜色为灰白色,半透明状,中间略微凸起。猪副嗜血杆菌有15种血清型,其中4、5、13血清型较为常见。猪副嗜血杆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60℃高温条件下10分钟就可失去活性。常规的杀毒剂对猪副嗜血杆菌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对猪副嗜血杆菌病均有较高的易感性。尤其是仔猪、保育猪等易感性最强,死亡率也比较高。这种细菌一般会寄生在猪呼吸道中,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出现脓性鼻炎。此外,受该细菌感染还会出现关节炎、浆膜炎等症状。
2.传播途径。病猪、带菌猪是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副嗜血杆菌主要寄生在猪呼吸道黏膜上。在猪免疫力较强的情况下不会发病。但免疫力低或者遭受外界应激影响时,如温度突变、突然改变饲料成分、转群、饲养密度较大等都会导致猪副嗜血杆菌大量繁殖,引发猪副嗜血杆菌病。这种疾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同时猪副嗜血杆菌也会污染养殖工具、水源及饲料等,从而造成该疾病的传播。
3.流行特点。猪副嗜血杆菌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初春、冬季,外界气温较低时更容易暴发该疾病。
三、症状表现
1.急性型。猪副嗜血杆菌病急性症状相对少见,发病后病猪体温升高,达到41℃,精神状态萎靡不振,畏寒怕冷,心跳加速,食欲减退或者废绝。在病猪鼻腔内还会出现较多的黏性、浆液性分泌物。有的猪急性发病后会表现出关节肿大现象,眼睑发绀共济性失调,受此影响病猪长期卧地不起,在3~5天内死亡。病猪濒死前还会表现出一些神经症状,如身体震颤、四肢呈划船状滑动。妊娠猪在急性感染后流产率大大增加,即使没有流产也很容易产出死胎。一些急性发病的病猪虽然耐过,不会死亡。但自身的生长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如跛行严重,饲料转化比下降,甚至成为僵猪。
2.慢性型。慢性感染的病猪被毛杂乱,无光泽,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育肥效果不佳,日益消瘦,身体皮肤呈异常苍白色。同时病猪还会表现出一些呼吸系统问题,如咳嗽、呼吸困难等。一些病猪还会表现出耳朵脓肿,并伴有局部高热。病猪的四肢末梢颜色发绀。少部分病猪还会表现出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病猪会倒地不起,且身体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并发感染其他疾病,增加病猪死亡率。
四、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猪可见病猪胸腔内存在大量积液,有纤维性渗出物。这些渗出物凝结在一起形成凝块,凝块大小不一,杂乱分布。剖检病死猪的心脏可见心包内有积液,积液内伴有渗出物,渗出物为干酪样或豆腐渣样。病猪的心包外膜与心脏黏连,整体表现出典型的“绒毛心”特征。病猪的心肌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剖检病死猪的肺可见有纤维性渗出物,渗出物与胸壁呈黏连,肺整体水肿比较严重,肺部组织肉样状变化比较明显。病死猪的腹腔内有大量积液。腹腔内各种组织器官浸泡在积液中,整体表现为化脓性和纤维素性腹膜炎。病死猪的胰腺边缘位置可见坏死性病灶。剖检病死猪的肾可见肾颜色呈现异常的淡黄色,并伴有出血现象。病死猪的淋巴结肿大比较明显,颜色从原本的鲜红色变成暗红色。剖检淋巴结可以发现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花纹样变化。剖开病死猪肿大的关节可以发现关节腔内有大量浆性或脓性液体流出。剖检病死猪脑部可以发现脑水肿现象,这也是病死猪濒临死亡前为何表现出神经症状的原因。
五、诊断方法
1.初步诊断。关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常规诊断,一是要观察病猪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浆液性鼻液、关节肿大、脑膜炎等。二是了解病猪的流行病学特点,同时结合病理剖检情况分析该疾病的一些病理变化。如猪副嗜血杆菌病在仔猪、保育猪中较为常见,初春、冬季较为流行,病理剖检特点为身体内多个内脏组织出现纤维性渗出物,尤其是心脏部位,还会表现出猪副嗜血杆菌病典型的“绒毛心”病变。结合上述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剖检可以初步诊断猪副嗜血杆菌病。为了进一步确诊,还需采用以下实验室诊断检查方法。
2.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在实验室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心包液、肾等病变组织,先涂片,然后再进行革兰氏染色,最后通过镜检观察,如果发现有大量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可作为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依据。
(2)细菌分离培养。在实验室无菌条件下选择病猪肺、心脏等组织作为样本,然后接种在TSA培养基进行培养,37℃培养48小时。然后通过镜检观察培养菌落情况。如果培养菌落与上述病原学相符,可以确诊猪患有猪副嗜血杆菌疾病。此外还可以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与葡萄球菌水平、垂直划线接种,如果培养菌表现出“卫星现象”,且没有溶血,上述情况是猪副嗜血杆菌的典型特征,因此也可以确诊猪患有猪副嗜血杆菌疾病。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方法的优点是敏感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可以实现大批量抗体样品的检测。可以采用灭活的猪副嗜血杆菌,建立猪副嗜血杆菌抗体间接ELISA方法,用于完成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但应注意,采用这种诊断方法只能确定猪群是否感染过副猪嗜血杆菌,而不能作为诊断该病的依据。
六、治疗
1.西医治疗。先将发病猪隔离,然后针对同一圈舍未发病的猪采用以下西药疗法。针对未发病的猪。每头猪注射30%替米考星注射液0.1毫升/千克(体重),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5天。同时每吨饲料添加200~300克芪黄素,连喂5~7天,可以提升猪只免疫力,降低发病概率。患病猪可以肌内注射30%替米考星注射液0.15毫升/千克(体重)+Ca氨基比林注射液0.2毫升/千克(体重),每天用药2次,连用3~5天,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提升免疫力为主。可以采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金银花65克,黄芩50克,紫草45克,生地45克,枇杷叶60克,杏仁45克,远志40克,秦艽55克,独活50克,甘草30克,陈皮50克,将上述药材混合研磨成细末,拌入饲料中饲喂,每天饲喂两次,连用3~5天,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除了采用上述中医疗法外还可以选择中西药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如针对已断奶的仔猪和保育猪,采用扶正解毒散6千克+10%氟苯尼考500克,拌入1000千克饲料中进行治疗,连续用药5~7天,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七、预防
1.减少应激因素。通过上文叙述可知,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很容易受外界应激因素影响而发病。所以在预防时必须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刺激。一方面,加强饲喂管理,不随意更换饲料,保障饲料干净卫生,不饲喂发霉饲料,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另一方面,在春季、冬季等外界气温较低的环境下加强猪舍保温、通风,减少冷风刺激。夏季做好降温、通风工作,避免高温对猪群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日常加强猪舍管理,闲杂人等禁止进入猪舍,避免猪群受惊。日常饲喂过程中还可以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红霉素、阿莫西林等,可以减少应激因素对猪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2.加强免疫预防。可以采用灭活疫苗颈部肌内注射,注射量为2毫升。免疫过程中还应严格遵循规范免疫程序,种公猪每6个月接种1次。后备母猪产前7~8周接种1次,3周后做好第二次免疫。仔猪可以在2周龄进行第一次接种免疫,3~4周后进行二次免疫,可以有效发挥免疫保护作用,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此外,养殖户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还应定期对猪群进行猪副嗜血杆菌检测,一旦发现病猪或带菌猪要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及时淘汰病情严重、失去治疗价值的猪只,并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3.加强卫生清理与消毒工作。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可以阻隔猪副嗜血杆菌的传播,有效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日常需要及时做好粪便清理工作,并进行高温发酵,杀灭粪便中的病毒。在消毒方面可以采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3小时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碘制剂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3~5天,可以起到良好的消杀效果。
八、总结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对仔猪、保育猪危害较大,死亡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了解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结合症状和病理剖检完成该疾病的初步诊断,最后采用实验室诊断结果及时确诊,并采用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措施降低猪副嗜血杆菌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猪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