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定合适生态调控方案确保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防控

2024-04-08李东立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基腐病细管病原菌

李东立

近年来,受秸秆粗放还田、菌源不断累积,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加上品种抗性较差、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快速加重趋势,并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且病菌能够产生呕吐毒素等真菌毒素,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威胁。

一、目前小麦茎基腐病形成的危害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全生育期均可危害的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该病前期发生隐蔽不容易发现,后期出现白穗,一般造成减产20%—70%,甚至绝产,近年来病害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趋势,已成为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主要病害,不仅严重威胁小麦稳产丰收,也严重威胁小麦质量安全。具体茎基腐病在我国的甘肃、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冬麦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河南、山东等黄淮麦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一般病田率10%—30%、病田病株率5%—30%、白穗率0.5%—1%;据统计2020年山东省发生面积突破1000万亩;2021年,发生范围遍及山东省16个市,2023年山东省发生面积超过1500万亩。茎基腐病作为当前小麦生产上的重大问题,务必立足于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小麦茎基腐病防控尤其是秋播秋苗期防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时具体症状

种子幼苗期受害,会死苗、烂种。多发于种子萌发前受到病原菌侵染而导致苗期枯萎,茎基部叶鞘、茎秆变成褐色、酱油色,根部出现腐烂。苗期受害,侵染种子根,病原菌最早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干枯,影响上部组织水分供应,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返青后继续扩展危害,受害叶鞘逐渐变为暗褐色,但无云纹状病斑,易与纹枯病区别;随病程发展,受侵染茎基部节间逐渐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茎基部1—2个茎节出现褐变,严重时延伸至第6茎节,但不会影响到穗部,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节间可产生粉红色或白色霉层;发病中后期,重病株提早枯死,形成白穗;根系一般不受害,拔起时茎秆易从茎基部折断。受害麦田多出现零星单株麦子死亡的白穗现象。

三、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策略

小麦茎基腐病主要侵染小麦茎基部,在小麦生长全生育期均可能为害,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为主,综合防控”,重点要落实预防措施。防治策略上应采取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基础上,黄淮海等小麦、玉米两熟区重点抓好“一翻一拌一喷”,即播前深翻灭茬、播时种子药剂处理、返青期喷施药剂防治,力争压低田间菌源、控制前期侵染、减轻后期发生程度,有效降低病害重发危害风险。其他麦区重点抓好播时种子药剂处理,并结合返青期纹枯病等防治,喷施对路药剂进行兼治。有效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四、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田间观测和抗性鉴定情况,开麦18、周麦24、丰德存麦20号、存麦618、徐麦2023、丰德存麦5号、存麦29、郑麦6687、秋乐168、洛麦26、西农519、中育1702等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具有一定抗性,各地可根据品种区域适应性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的选择是小麦茎基腐病防控的基础。不同品种对该病害的抗性程度不同,选择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通过品种选择,可以降低病害的传播和扩散,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选择抗性品种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以确保选用的品种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抗耐病品种的选用也需要考虑小麦的其他特性,如产量、适应性和品质。抗性品种不仅应该对小麦茎基腐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产量潜力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和生产条件下的需求。此外,品质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对于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地区,需要确保抗性品种的品质不受影响,以保障小麦质量。

2、加强种子处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同时种子是病虫害传播的重要载体,且种子易遭受土壤中有害生物的侵袭;小麦秋播种子药剂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根茎基部病害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技术措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强种子药剂处理技术,做好小麦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控,对于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危害,保障粮食安全尤为重要、非常关键。种子药剂处理: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是种子药剂处理常用措施,这是有效防控茎基腐病等土传根茎基部病害和地下害虫最为关键的技术措施;药剂处理是以种子为载体的精准、隐蔽的施药方式,可实现病虫兼治,药肥复合,减施增效,有效减少生产中药剂使用次数2—3次,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应科学合理选择经过登记、试验示范、高效安全、对路药剂,大力推行秋播期种子药剂处理全覆盖,必要时可对市售种子实行二次包衣(拌种),避免“白籽下地”。可选用含有咯菌腈·噻虫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戊唑醇·吡虫啉、吡唑醚菌酯·灭菌唑、咯菌腈·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以及种菌唑、三氟吡啶胺等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或拌种处理小麦种子,预防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3、实施保健栽培

(1)合理轮作

重合理轮作是一种重要的土壤病害管理策略。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其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通过合理选择轮作作物,可以中断病原菌的生命周期,减少其在土壤中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特别是选择与小麦生长周期不同的作物,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累积和扩散,从而提高了小麦的生产安全。轮作还有助于土壤健康和生态平衡的维护。不同作物的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物质含量、调节土壤酸碱度,从而创造一个更适宜健康植物生长的环境。此外,轮作也可以减少土壤中的害虫和病原体的数量,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需求,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合理轮作是小麦茎基腐病防控中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选择适宜的轮作作物,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风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然而,轮作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区和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因此,种植人员应密切关注土壤健康和病害发生情况,制定最合适的轮作方案,确保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防控。

(2)精细整地

①发病地块应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锌肥,控制氮肥用量,施用秸秆腐熟剂处理病残体,加速秸秆分解,减少病原菌累积;②土壤深翻,深度应在25—30cm,不宜过浅,尽可能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压低菌源基数,深翻每隔2—3年进行1次即可;土壤深翻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特别是秸秆和残留物中。如果这些潜在的病原菌没有被处理或深埋在土壤中,它们将成为下一季作物的病源。通过深翻土壤,可以将这些潜在的病原菌埋在较深的土层中,减少病原菌与小麦根部的接触机会,从而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此外,深翻还可以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进一步降低了病害的风险。土壤深翻有助于改善土壤的质地和通透性。深翻可以将较高的土壤层和较低的土壤层互相混合,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供氧能力,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深翻还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释放出养分供小麦吸收,从而改善了土壤的肥力。

(3)合理灌溉

注意及时浇越冬水、孕穗灌浆水、孕穗抽穗期灌浆期天气干旱有利于加重病情,田间管理中注意及时浇水灌溉保持穗期土壤墒情良好,可减轻病害发生危害。盐碱地区采用深层地下水浇地易导致发病严重,宜采用地表水灌溉。

(4)精耕细管

秸秆腐熟精细还田,深翻后耙细整平土壤,提高整地质量,使表层土尽量平整,播种深度均匀一致;土地平整有利于小麦田干旱能及时浇水、涝洼地块及时排涝。精耕细管有助于改善土壤条件。通过精耕细管,可以将土壤表层进行精细整平,去除土壤中的不平整、杂草和残留物,使土壤表面平坦均匀。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使土壤更容易吸收和保持水分,为小麦的正常生长提供了更好的土壤环境。精耕细管还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促进有机物的分解,释放养分供小麦吸收,从而提高了小麦的养分利用效率。精耕细管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风险。在精耕细管过程中,残留的植物材料和秸秆等有害生物的栖息地会被清除,降低了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机会。此外,精耕细管还可以改善空气循环和光照条件,减少了湿度和温度适宜病原菌生长的可能性。因此,精耕细管有助于减少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提高了小麦的健康生长。实施精耕细管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农具和机械设备,确保土壤表面平整均匀。此外,要注意适时进行精耕细管,通常在秋季播种前或春季播种前进行,以确保小麦的生长季节有一个适宜的土壤基础。种植人员还应谨慎操作,避免对土壤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确保精耕细管的效果最大化。

(5)适期晚播

各地可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程度和天气情况适当晚播,如秋季播种期遇温度较高的天气,可适当推迟小麦播种5—10天,但最晚应在霜降前2—3天完成,并注意根据晚播天数适当加大播量,一般晚播2—3天增加播种量0.5kg/667m2,保障出苗率和冬前基本苗数;并控制播种深度,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cm。不宜过深,播后适期适时镇压,减少播种出苗期感染概率,降低秋苗受害风险。

(6)实行生态调控

生态调控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优化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在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中,可以通过种植功能植物来实现生态调控。这些功能植物,如蛇床草、二月兰等,具有抑制病害发生的特性,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风险。生态调控还包括推广生物防菌剂的使用,如枯草芽孢杆菌和木霉菌等,这些有益微生物可以竞争性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生态调控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增加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降低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传播风险。此外,生态调控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不仅有益于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实行生态调控是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一项重要策略。通过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风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应密切关注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病害的发生情况,以制定最合适的生态调控方案,以确保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防控和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开展小麦返青期防治

小麦返青期是控制小麦茎基腐病春季发生危害重要时期。加强田间监测,早发现早防治,返青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最后一次机会,一旦拔节,再防已无效果,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喷施杀菌剂可进一步控制茎基腐病的危害,结合小麦纹枯病等苗期其他病害的防治,选用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氯氟醚菌唑等在小麦上登记的单剂及其复配制剂等喷雾,在预防纹枯病、白粉病等的同时,可起到兼防茎基腐病的效果。顺麦垄均匀喷灌小麦根茎部,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应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抑制病菌蔓延。早春防治茎基腐病的同时可混配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和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可实现一次施药防病治虫和促进弱苗转壮的效果,提高小麦抗病虫能力达到“一喷三防”的效果。

六、强化宣传引导

宣传与培训在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部分的深入论述将着重探讨宣传和培训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影响,以及在提高防控效果方面的作用。宣傳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控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体平台,可以广泛传播关于小麦茎基腐病的严重性以及防控的必要性。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农民对这一病害的认识,使种植人员意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宣传还可以传达正确的防控方法和技巧,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病害。此外,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可以制作专门针对农民的实用教育视频,演示种子处理、施药技术等防控措施,以更生动有效地传达信息。培训对于提高防控效果和技术水平至关重要。技术培训可以通过举办现场培训课程、专家讲座、示范田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这些培训活动能够为种植人员提供机会,亲身了解最新的防控技术和最佳实践。例如,专家可以演示种子处理的正确方法,讲解施药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病害监测和早期发现。

总之,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理的有效措施。在本文中,我们详细讨论了选择抗耐病品种、实施保健栽培、生态调控和返青期防治等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在小麦生产中得以应用,从而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风险,保障小麦的生产安全和粮食的品质,为粮食生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272206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基腐病细管病原菌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
神奇的细管“抽水”实验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百香果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羊细管冻精简易制作方法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如何用等压瓶做好平抛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