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情境下民歌识谱教学的趣味性开展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江淮渔声织进网,鼓声咚咚劳作忙”单元主题教学为例

2024-04-08居爱君

学苑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扬州民歌歌唱

居爱君

(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艺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文化理解的培育”,即要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及文化观等等,从小形成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的意识。这也就意味着,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民族音乐实现学科育人,切实利用音乐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坚定的文化信念,使之成长为合格的时代新人。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江淮渔声织进网,鼓声咚咚劳作忙”单元歌唱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一、聚焦单元主题,创设文化情境

从教材编排来看,苏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江淮渔声织进网,鼓声咚咚劳作忙”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情系江淮”这四个字,旨在让小学生认识、接触、了解乡土文化,并进一步宏扬民族文化,鉴于此,笔者聚焦“情系江淮”这一主题,从乡土文化和日常生活入手,创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民歌演唱、识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生活、艺术的真谛以及地方文化特色。换言之,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围绕小学生现实生活、乡土文化、民歌内容进行情境设计,使得民歌能够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

例如,在江苏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歌唱教学中,由于各地民歌的唱腔构成不一样,多表现在旋律的方言习惯、腔词、吐字、自然发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声音表现力和音乐风格功能。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从江苏扬州劳动人民生活入手,设计了看图片中秧田里劳作的人们进行导入,并利用多媒体播放扬州的农民们在下田干农活时候的各种劳作视频,让学生们将自身带入情境之中去模唱旋律,寻找正确的发声位置,引导学生用腹部力量支撑声音,有力的声音表现出江苏扬州民歌中劳作时候的热烈的情绪。在一种设定的特有情境之中,学生能够自发的感受到劳动音乐的特点,根据图片的展示、身体的律动、旋律的表达和歌唱、与同伴之间的交流等等。由此,将学生们置身于劳作的表演情境中,一边认识、了解秧田生活及江淮民俗,一边按节奏读歌词、唱歌曲,双管齐下,让学生在行腔中体验江苏民歌的运腔特点,在这其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收获情境所带来的收获和启发,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从而为后续活动的实施做好铺垫。这样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技巧。通过情境创设,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和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歌的独特文化特色。

二、联动“听”觉,促发整体感知

歌唱也好,识谱也好,归根到底,都是感知美、表现美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民歌之所以能从历史中流传下来,就在于其独特的歌词、腔调以及风土人情等等。无论是《凤阳花鼓》《拔根芦柴花》等都是流传于江淮大地的民歌,只不过《凤阳花鼓》多出现在喜庆场景表演之中,曲调高昂又活泼,而《拔根芦柴花》是“秧号子”,是当地人民在水田劳动中唱的歌,其曲调开朗又抒情,但两者都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尽管两者情感不同,却共同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的热情。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演唱和学习这些传统民歌,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的本质,培养音乐表达能力,同时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传统,为音乐教育注入了珍贵的文化内涵。

在《拔根芦柴花》学唱识谱过程中,不少学生由于地域差异、生活经验欠缺对音乐歌曲的内在意蕴比较陌生。鉴于此,教师在“情系江淮”主题情境下,以歌颂江淮劳动人民为目标,运用联觉和信息技术,再现或是模拟农民在水田中劳动的动作,带领学生们将身体参与到歌曲学唱之中,一边感受歌曲演唱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随着旋律较为准确地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扔”“抓”“放”等动作,一边可以使用你喜欢的音符去模唱歌曲《拔根芦柴花》的旋律,并配旋律做出分秧苗、插秧苗等动作,同时,双脚随歌曲踏恒拍并慢慢往后退,由此借助生命个体的听觉,配合肢体活动,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和同伴一起配合完成,从集体中的表现去整体感知歌曲,将民歌中抽象内容类化为具体的形象。

《拔根芦柴花》民歌识谱教学内容如下:先从平时的活动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插秧、农田耕作的看法。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他们原始的经验被充分激活,且注意力从课本转向“秧田号子”,开始对《拔根芦柴花》产生兴趣。接着,教师播放歌曲《拔根芦柴花》,鼓励学生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演示出最贴切的动作。在不同的节奏与不同的重音下,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动作,并对歌曲旋律、歌词等展开研究。例如,《拔根芦柴花》这首歌曲整体上虽然分为三段,但实际上每一段歌词只有第一句是“实词”,其后固定衬词“拔根芦柴花”和以虚代实的“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就是这首安徽民歌地方特色的具体表现,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就是从衬词品味入手,引导学生们在学唱《拔根芦柴花》的同时,感受与体会民歌浓郁的地方风情,唤起他们的演唱期待,让他们感受民歌中蕴含的情趣,进而培养和提升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及歌唱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唤起学生对于演唱的期待,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民歌中蕴含的情趣,从而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能力。通过这样的识谱教学,学生们将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安徽民歌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保留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基于合作建构,营造识谱氛围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中,小组合作是最为适合民歌识谱学习的。因为,现有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安排学生按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而是通过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设计、组织和实施等,在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环境下,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极为有利。在民歌识谱学习中,小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分享和协作的平台。学生可以共同研究歌曲的旋律、歌词和文化背景,互相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协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民歌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此外,小组合作还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基于此认识,教师在设计教授江苏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一课时就思考:如何让生长或生活在江淮这方土地的学生们,对这首江苏扬州民歌学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而又有情有义呢?相较于自主学习,教师更倾向于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在课中做小组展示交流和组间“生对生”的互助共学,在课后再做组内和组间合作学习、探究及互动交流,让学生从自身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感受、体验和实践中认识并掌握《拔根芦柴花》曲调、歌唱方法等。

为了有效地将识读、视唱、吹奏乐谱和演唱歌曲等训练,融入欣赏、聆听、演唱、演奏及编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在《拔根芦柴花》歌唱课前,依托微信家长群与QQ 空间,向学生们发布了扬州民歌与秧田号子的调研任务,引导学生从当地民歌的创作及翻唱背景、歌曲旋律、唱腔等方面,选择喜欢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采访、资料查阅、调查等活动。课堂上,先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报告小组研究成果以及对扬州民歌衬词、唱腔等看法。报告会结束后,引导学生关注歌词表现的情绪情境,笔者通过示范演唱装饰音、运用情境语言引导学生联想当地的劳作者在秧田歌唱的场面。而后,围绕“如果有把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更好,你认为可以用哪些办法?”展开小组会商,探讨分角色、加入打击乐器、用道具打扮边律动边唱等歌曲情绪表现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层层铺垫,让学生用心歌声,带着劳作时候的热烈激动等心情去歌唱这首民歌,体会歌曲中所体现出的情意。在合作中找到音乐的真谛,还可以和同伴们一起分享从音乐中找寻的答案,并作记录。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此氛围中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识谱学习之中,并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加深对《拔根芦柴花》歌谱及旋律、情绪的认识。

四、联动“感”觉,唤醒想象意识

运用联觉,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与欣赏音乐,又好又快地掌握识谱方法。因为,音乐本身是通过波动的形态来表达,借助联觉的方式,可以将学生们看不见且摸不着,会给学生造成感知的不清晰的音乐有声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接触、理解和欣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增强小学生们内在的审美体验。在《拔根芦柴花》这首传统民谣识谱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们关注其中的文化意象,如“芦柴花”等,并欣赏歌手柏文的《拔根芦柴花》,让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分辨、创造。等到学生们熟悉了歌曲旋律及内容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普通话演唱歌曲,一组扬州话来演唱《拔根芦柴花》,交替进行表演与欣赏,由此进一步体会民谣的独特魅力。因为《拔根芦柴花》这类民歌的音乐特点,如音色、节奏以及表达的内涵都深深植根于乡土文化之中,这也成就了它独特的音乐魅力。

无论使用普通话还是扬州话,都可以让人们从音乐的角度欣赏到它的独特魅力,但想要深入体会民歌的魅力,只有引导学生了解方言在民歌中的运用,并尝试用方言去演唱,才能体验民歌独有的韵味,进而感受到民歌演唱的乐趣。在加入方言之前可以从认读简单的音节开始,体会读音上的不同,让学生产生联想和启发并说一说扬州的地理位置和他们的语言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音,挖掘一些地理常识和同伴们一起分享,再一起尝试读一读或者唱一唱。当然,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读准发音之后可以从节奏中找到音乐的节律,最后加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唱一唱。当然在最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创或者改编方言或者旋律。

通过这个过程,为了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扬州的方言,并通过使用扬州的经典语句来展示它们的魅力。教师还用扬州极具代表的叹词评价学生的演唱,由此唤起小学生们对扬州方言的热情,并培养小学生们对扬州语的敏锐度。旋律的创编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音乐的巩固和拓展。通过与歌词相关的活动,教师让学生们参与到插秧和分秧的游戏当中,让小学生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和欣赏歌词中隐含的情绪。这样,教师就能够为小学生们的审美体验增添乐趣,同时也能够让小学生们的作品变得更加有魅力。通过运用联觉思维,由此引导学生们将抽象的音乐变成小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观察的图像、声音等。即,通过让学生们的一双双小耳朵、小眼睛,配合着自己的肢体律动参与其中,来培养小学生们的观察力,并促使小学生们更加敏锐地捕捉音乐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小学生们的审美观,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结语

识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它的高水平可能会给孩子们的未来带来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小学音乐阶段的民歌教学中,有很多有特色记号都要从每一句的旋律中表现出来,那么就必须要唱准也要唱对一些不同的音乐符号和记号,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和文化,更加深入地去学习每一份乐谱,在研读不同歌曲的乐谱中找到并体会音乐的特点。在循序渐进的识谱中,学生可以找到对音乐歌唱的小窍门,不再有新接收到一份乐谱的那种畏难情绪,而且识谱对于孩子今后学习音乐的各项技能都有很大的益处,不论是歌唱学习还是器乐的学习,包括音乐表演等等都需要你能够自行读谱、唱谱最后感受旋律,将美妙的乐音通过自己的各种方式去表现。

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从低年级开始就要进行要有效的渗透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每一首歌曲特别是中国的民族或者民间歌曲更要关注乐谱的识读,在不同的方式唱谱中去感受旋律的走向和变化。并且在课堂中要根据设定的不同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尤其在初级阶段更不可枯燥单一的读谱,要能够先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再去进行激励小学生们去探索和实践,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以及歌唱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扬州民歌歌唱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扬州的秋日
歌唱十月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