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路径

2024-04-08

学苑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于 杰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市北中学,山东 青岛 266200)

新课标下的普通高中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育人任务和导向,培养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是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所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将家国情怀寓于历史课程教学中,增进高中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定积极远大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的时代使命。

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家国情怀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2 年修订)》两个阶段的课程标准中都是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理念以及教育目标。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强调: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指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是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感与自豪感。通过高中历史学习,了解中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伟大成就,对自己国家产生思想情感上的认同以及精神上的归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儿女而骄傲自豪。

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指学生担负建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当代青年身上。通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让学生对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有基本的了解,既认识到在漫长的古代历史阶段中国引领世界的成就,又认识到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屈辱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国家与民族独立、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成果,树立建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服务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价值

家国情怀的培养教育是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抓住这一重要阶段,以历史教学为载体,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其中,对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以及思想道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就家国情怀而言,其体现的是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家国情怀,不仅能直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还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这几个素养的培养提供情感基础与理想目标。以时空观念为例,以从古至今的历史时间脉络为主线,进行家国情怀的主题探究性学习,如“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世界之最”“近现代历史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等,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同时,也将时空观念素养进行了适当的渗透教育。

2.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协调与完善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大思政”,是大、中、小学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其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主要表现为家国情怀,即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中国几千年所取得的辉煌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成就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这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

二、立足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家国情怀的途径

核心素养以及课程思政视域下,立足高中历史课堂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具有积极的学科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双重价值。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中历史的根本任务,从课程、教材中挖掘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家国情怀渗透式教育。

(一)围绕历史成就学习,激发学生自豪感

家国情怀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对身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的内心感受,而这种自豪感源自于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源自于几千年所取得的辉煌的历史文化成就,这是每个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精神财富。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学习中,涉及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这些历史成就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如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第4 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一课的学习,通过“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感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由《西汉形势图》感受西汉庞大的疆域版图。在“两汉的文化”这一节内容中,学习两汉史学(《史记》《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诗)、科技(医学、数学、农学)的重大成就。类似的,在“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等内容的学习中,通过学习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的杰出成就,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为自己祖国所取得的辉煌历史文化成就而骄傲自豪,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国情怀与人文自信。

(二)结合救亡图存历史,增强学生自尊心

多难兴邦。民族危难之际、国家存亡之时,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容易被激发起来。民族苦难史催生出民族斗争史,这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培育的重要契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以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灾难史、屈辱史、斗争史、革命史的学习为载体,对新时代高中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十分必要。

一是通过近代侵略史、屈辱史唤醒家国情怀。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加快了殖民扩张的脚步。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晚清政府的国门。在1840-1842 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 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西方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中,腐朽的晚清政府无一胜绩,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史、屈辱史的学习,燃起学生心中的民族自尊心,体会主权沦丧、备受欺凌的痛苦,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立志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二是通过近代革命史、斗争史激发爱国情怀。在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与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之下,不同阶层的爱国仁人志士兴起了一场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在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中谱写了一曲曲的英雄壮歌,如鸦片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爱国将领邓世昌,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组织“戊戌变法”谋求救国之路的维新派,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中涌现出的孙中山、秋瑾、黄兴等革命者,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无数无产阶级革命者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这些革命历史中涌现出的不同阶级的爱国人士是高中生学习的榜样,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近代革命斗争中人物故事、主题影视剧等形式来扩展课堂,让革命人物形象立体化、形象化,更好地发挥其榜样作用,激发新时代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根据改革开放成就,提升学生自信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时代的青年高中生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只有让学生对国家有信心、对国家的制度有信心、对民族未来有信心,改革开放才有动力,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动力。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历史雄辩的成就,提升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信心,学好科学本领,树立远大志向,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创造者。

结合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以及高二选择性必修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的学习,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事实,来雄辩地证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改革开放国策的科学以及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激发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历史学习,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提升家国情怀,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乡有益的人。

(四)通过乡土历史教学,加深学生家国情怀

乡土历史教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以本地方、本民族的历史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其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乡土历史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能勾起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关心关注,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关心家乡的未来发展,这有利于增进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这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昌盛的精神力量。

青岛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为数众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用本区丰富的乡土历史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更多了解,激发学生作为一名青岛人的自豪感、归属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首先,将乡土历史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发乡土历史教材、设置乡土校本课程来进行乡土历史教学,从历史沿革、行政管理、经济与文化、历史名人、革命历史、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来了解家乡青岛的历史文化,增进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为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骄傲。

其次,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体验式乡土历史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历史学习,需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起来,给学生创造知行合一的契机,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中,以亲身的体验来增进学习、加深感受。在乡土历史教学中,以主题探究活动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学历史。如“青岛历史建筑背后的历史”主题乡土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布置探寻青岛市区著名的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的任务,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亲身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对话历史,了解青岛基督教堂、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胶澳总督府、青岛火车站、康有为故居等历史文化建筑的背后历史,感受家乡历史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的家国情怀,树立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远大理想。

三、结语

家国情怀是厚植于中华儿女心中的思想情感,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内在动力,是爱国主义情感的根源。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学科育人价值,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论从历史课程教学的本位出发,还是从课程思政的需要出发,立足高中历史课程进行家国情怀培养教育都意义重大。要注重挖掘历史课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与契机,加大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设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把家国情怀植入学生头脑。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