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路径研究

2024-04-07王景霞

参花(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转型数字化

新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多元化,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功能不断强化,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创造了更多的契机。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理应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群众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具体诉求,主动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对文化服务路径进行优化和完善。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方面也在主动作为,围绕不同群体对文化服务模式、文化服务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1] 但同时,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数字化转型路径单一、文化服务理念滞后、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具体内涵以及主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构建更契合人民群众的数字化服务路径,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

一、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内涵与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对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进行改造升级。而这一过程是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因此必须明晰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内涵,为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依据。

(一)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职能和价值不断被强化

当前,群众的文化生活已经出现了新的特征,数字媒介成为群众获取外部信息、接受文化服务的重要路径,这意味着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过程中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强化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职能和价值。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阵地,而群众是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以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要将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改革方向。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过程中只有处理好“数字”与“文化”的关系,真正将数字技术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丰富公共文化资源,才能够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态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国家在文化服务方面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例如,浙江省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也在数字推广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南京公共图书馆在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和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方面也有所作为。这些地区的不断尝试,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职能完善提供了借鉴。

从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角度看,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承载着城市公共知识空间再造的重任,通过全民阅读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文化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丰富其服务内容。[2] 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职能也从原来“一元”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通过送书下乡、数字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使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满足基层民众的文化诉求,有助于提升全民素养。

(二)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升级成为主流

公共图书馆除了提供常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之外,还是本地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重要主体,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产业链条不断延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空间布局数字化转型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数字资源与服务连接的重要保障。当前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可以实现空间再造。通过引进数字化设备,运用智能系统,将区域性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服务多元主体。数字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正经历着数字化转型,对传统公共图书馆而言,既要在理念上进行数字化转型,也要在服务方式上进行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对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进行延展,还要扩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区域性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整合,进而达到共享的目的。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就是要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借助数字化技术找到传统公共图书馆在服务领域的突破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而提升服务质量。随着公共图书馆数字化不断升级,能够在区域文化建设、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服务主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既要对接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需求,也要充分考量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自身特点。但目前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现实挑战。一方面,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不一。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中也存在重视度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数字资源过于分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亟待扩大,数字信息技术利用不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的现实困境。

(一)分散的数字资源有待整合

当前不同地区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重视程度不一,加之受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客观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公共图书馆拥有不同的数字资源。在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共享共建方面存在系统对接困难、数据不统一的问题。[3] 从信息管理层角度看,零散分落的数字资源缺乏统筹规划,而随着公共圖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容易出现“信息孤岛”问题,不利于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服务公众角度看,由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零散分布导致在服务过程中能够使用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有限,降低了利用效率,也影响了使用感受。

(二)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有待更新

有什么样的服务理念决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理念先行,只有真正改变服务理念,才能够在实践中对服务方式进行探索。目前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理念方面仍然受到传统思路影响,没有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所提供的服务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知识空间服务的多元化诉求,进一步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质事业单位,因此在软件设施升级、场馆建设方面依赖政府财政拨款。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部分地区公共图书馆获得的资金有限,影响了服务水平,也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转型。且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理念落后,在服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文化诉求,没有针对用户反馈对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进行调整,难以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满意度。

(三)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有待扩大

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窗口,在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方面理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目前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没有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数字信息共享,进一步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服务覆盖范围。当前基层群众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诉求越来越强烈,但部分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过于单一,服务思想过于保守,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技术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现与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也客观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基层群众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迫切需要。

三、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充分考量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到数字信息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充分了解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诉求,并以此为依据,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共建共享作为根本原则,加强馆际合作交流,确保数字资源的合理共享,形成数字资源信息库。同时要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深化文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此外,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互动服务模式,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向基层延展,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一)加强馆际合作交流,实施共建共享

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必须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加以考量,不同地区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克服馆际之间在数字资源方面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数字资源由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型。[4] 为更好地实现馆际之间在数字资源方面的合作交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在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的统筹规划作用,引导和支持不同层级之间公共图书馆加强沟通互动,打破沟通障碍,实现数字资源的合理流通。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数字资源对满足群众文化诉求的现实意义。要强化合作理念,重视馆际数字资源合作共享模式创新,主动分析不同公共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和整合方面的具体情况,为下一步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最后,要实现馆际优势互补。不同公共图书馆掌握的数字资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只有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好数字资源的价值,通过合作交流方式形成数字资源共享共建合力,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二)深化文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满意度

由于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阵地建设的主力军,这就决定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应主动担责,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职能。深化文化服务意识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公共图书馆领导层要重视文化服务意识宣传,要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对文化服务意识进行主动宣传,让公共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对于文化服务意识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之中,树立公共图书馆良好的服务形象。其次,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员更应践行服务理念。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非常多元,在服务过程中如果采取统一的服务模式势必会影响服务质量。这时就需要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员主动对不同服务主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分类形式,进一步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将服务意识与工作实际深度结合。再次,要重视对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才能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员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而高质量的服务必然会提升服务满意度,只有提升服务满意度,群众才愿意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建言献策,实现良性互动。

(三)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范围

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产生了全方位影响。为进一步扩大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覆盖范围,有必要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的融合服务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提供了新载体,公共图书馆未来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也应主动融入数字化平台环境之中,借助数字平台对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内容进行全方位宣传,定期在平台上发布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活动,邀请更多主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线上宣传、线下活动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全民阅读、新书推荐、閱读分享、座谈会中来,通过互动交流体现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价值。[5] 此外,还要借助AR、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公共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多种形式推广各种文化服务活动,更好地发挥线上服务平台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活动方面应主动拥抱时代发展,通过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更好地实现数字资源整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技术、人员、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不同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诚然,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漫长的工作,需要公共图书馆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数字化转型路径进行持续探索,加强与群众沟通互动,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作者简介:王景霞,女,本科,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综合执法局社会事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中级,研究方向:图书资料)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转型数字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