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5G时代沉浸式艺术的发展路径

2024-04-07于祉祺牟磊

参花(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艺术展艺术作品虚拟现实

于祉祺 牟磊

沉浸式艺术的核心为“沉浸”,指艺术家在特定空间内,采用声、光、电等元素,为受众营造一个有别于现实的场景,从而使受众在获得感官体验的同时与作品产生互动,进而引发共鸣。随着5G 时代的到来,沉浸式艺术作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型产物,渐渐融入大众的生活。沉浸式艺术结合了多种技术手段,作为多感官并具有互动性的艺术呈现形式,可以将受众的体验延伸,从而吸引更多人走入沉浸式展廳亲身体验。随着科技的发展,沉浸式艺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沉浸式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沉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的,指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当前的情境活动,忽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因素,从而达到一种忘我的沉浸状态。沉浸的理念可运用于多个领域,其在艺术领域中的发展尤为瞩目。随着沉浸式艺术的兴起和发展,追溯沉浸式艺术最早的作品形态与表达方式,同时利用新型科技手段不断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色彩丰富且能吸引受众注意的艺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沉浸式艺术展,是利用看似很简单的装置,打造出一个无限的、并不真实存在的空间。艺术家将它当作一个向世界发问的工具,使受众沉浸其中寻找答案。

最早的沉浸式艺术萌发在18 世纪初期,当时的艺术家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将受众带入作品的情景之中,利用实验电影带给受众沉浸感。汤姆·冈宁在《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中强调:吸引力电影应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将戏剧性的视觉效果凌驾于叙事之上,用电影手段强调画面新奇性,使观众受到冲击,直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之沉迷其中。而后,受到这种新的表现手法的影响,同时期的电影导演也借鉴了类似的电影剪辑手法,来增强画面的运动感。包豪斯学派艺术家在设计建筑本身结构的同时,还考虑了利用色、光、影来增强建筑物的氛围,这也为沉浸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造了18 世纪的辉煌成就后,西方艺术的发展似乎陷入了短暂的停滞,这使艺术家产生了新的思考:想要做出革命性的改变,就必须有新的风格诞生。1917 年,杜尚在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上展出了一个小便器实物,称之为《泉》,这为艺术开创了更多的可能性,影响了后来的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形式的发展,并为沉浸式艺术做了铺垫。

中国最早的沉浸式展览是2010 年的《感觉即真实》,由中国建筑师马岩松与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合作举办。该展览创造了一个虚幻的光谱空间,使受众仿佛置身于迷幻世界,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的界限。

Ramus 艺术团队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多学科设计工作室。2019 年,其在悉尼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沉浸式艺术作品——TheStar 沉浸式体验空间。它将光、水及交互式艺术画廊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精美的沉浸式艺术空间。该项目的创作总监、艺术导演布鲁斯·拉姆斯表示:“我希望连接不同的元素,使整个空间环境在视觉上形成一个同步的整体,从而创造出与建筑空间相交融的数字艺术作品。其最终的目的是让人的体验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

以装置艺术为基础的沉浸式艺术展在随后的几年中有了极大的发展,未来,随着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不断增长,沉浸式艺术展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沉浸式体验的特征

(一)互动性

在传统的展览中,艺术作品以静态的形式呈现,无法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论是心理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一些疏离感。在日新月异的艺术环境中,传统的艺术欣赏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更新鲜、更有趣的体验艺术方式。在科技的带动下,沉浸式艺术融合了生物学、物理学、光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动态地呈现艺术作品,将人、空间与艺术作品巧妙地融合,重视受众的心理感受与生理体验,加强了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二)故事性

每一次的沉浸式体验,都是对一个实体化故事的欣赏,受众可以真切感受艺术家的设计理念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位于天津西青区社会山文旅港内的民国物语博物馆,融合技术、艺术和情感,将游人代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中,使其自然而然感受到“传统与现代”“西洋与东方”“复古与潮流”的多元艺术碰撞,“故事性”十足的新场景受到游人追捧。

(三)角色化

受众在参与沉浸式艺术展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找到自己的角色,从而提升个人自我认同感。沉浸式艺术在给予受众更广泛想象空间的同时,将受众融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高士明在《我们是改变的力量》这篇文章中提出:“艺术的作用不只是生产出供观看者欣赏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让受众成为作者,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成为艺术家并不是获得一种身份,而是意味着进入‘艺术时刻。在‘艺术时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有所创造的人。”[1]

三、5G 时代科技在沉浸式艺术中的深度应用

5G 时代艺术作品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受众拉入沉浸式艺术作品的内部世界,真正做到全方位地为受众传递信息。

(一)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

在我们的认知中科学是严谨的,富有连贯性与逻辑性,而艺术是充满想象的。沉浸式艺术非常巧妙地将科学和艺术融合在一起。随着5G 时代的到来,沉浸式艺术也在逐渐走向成熟,通过科技成果的加持,真正地形成了新业态,它包含了众多的前沿科技成果,例如全息投影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著名画卷之一。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并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清明上河图3.0》沉浸互动艺术展,挖掘文物藏品的内涵,连接历史与现实,打造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式体验,使历经岁月变迁的国宝再次熠熠生辉。这次展览采用360°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及真实造景,使《清明上河图》数字化呈现。在绘画中打造真假交织、人画合一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博物馆展览的一次颠覆性创新。受众不仅可以通过高清动态的长卷世界研究舟船楼宇的精妙结构,感受北宋汴京的先进与发达,在孙羊店沉浸剧场中看窗外流动的街市风物,还能在4D 动感的虹桥球幕影院“坐”上宋代的大船,亲历汴河的繁忙与两岸的绮丽。展览消除了历史长河古今相隔的距离感,使受众完全沉浸在宋代的风土人情之中,带给其感官、行为与心理上的沉浸式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是沉浸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主要应用于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可使用户完全融入并感知虚拟环境,从而获得存在感。一般有两种途径实现虚拟现实系统的功能,即洞穴自动虚拟环境和头戴式显示器,同时配备运动传感器以协助自然交互的进行。2018 年巴塞爾艺术展香港展会期间,被誉为“行为艺术之母”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所创作的《RISING》将体验者带至汹涌上升的海平面之前,旨在点出现代世界不容忽视的全球变暖危机。体验者戴上沉浸感强的Vive 头盔,便可走入艺术家创造的虚拟私人空间之中,亲眼看见渐渐升起的海平面从艺术家的腰际直升到脖子,亲耳听见被困在玻璃水舱中的艺术家的声声呼唤。

四、5G 时代沉浸式艺术的发展路径

尽管沉浸式艺术凭借其强调多重感官体验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热捧与关注,但随之而来对其精神内涵提出质疑的人也不在少数。策展人和艺术家不能一味追求感官刺激,而应该在策展和艺术作品创作时,注重科技对艺术作品故事性的加持,将受众带入作品中,引导其感悟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

(一)增强趣味性,拉近受众与艺术的距离

5G 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展览作品与展厅环境的结合更加紧密,这就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感,增强了艺术作品展览的趣味性,拉近了受众与作品、展厅空间的距离。

2023 年4 月,《遇见凡·高 沉浸光影艺术展》中国首展,在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馆开幕。该展览以凡·高的《星月夜》《向日葵》等149 幅经典作品为创作背景,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渲染,打造出流光溢彩的动画视觉效果,使凡·高作品的笔触、色彩更加鲜明,让艺术展览更具趣味性。该展览重点展示了凡·高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历程,用光影的视觉线贯穿凡·高的一生,为展览加以故事性与叙事性,并结合声音、色彩的精湛呈现,打造了一个占地600 平方米的沉浸式光影艺术空间,将受众带入奇幻的画境之中。在这个画境中,受众可以感受到凡·高内心对于艺术的无限热情和追求。同时,该展览还展示了凡·高的浪漫情怀,通过细腻的色彩和温暖的音乐,让受众感受到凡·高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和热爱。受众可以沉浸在凡·高的艺术世界中感受其作品的诗意、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所带来的想象力。整个展览空间仿佛成为凡·高内心世界的延伸,受众可以在其中自由探索,感受艺术的魅力。

5G 时代,科技的融入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增强了艺术展览的趣味性和受众的感官体验。受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更多细节。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凡·高的艺术创作与受众之间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

(二)增强互动性,注重受众的主观体验

为了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甚至向往沉浸式艺术带来的完美体验。这种“沉浸”不仅表现为客观环境的沉浸,也反映在人们的主观感受。因此,沉浸式艺术既要注重营造客观环境,又要关注受众的主观体验。受众不再是游览式地观看艺术作品,而是融入展陈空间去感受艺术作品,打破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展厅中的艺术世界因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而更加生动有趣,反馈性与交互性更强,使受众与作品之间的信息传递由单向变成双向。

《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在北京、上海、成都等相继落地巡展。敦煌莫高窟宛如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在这里交会、碰撞,形成了敦煌特有的美学。如今,敦煌艺术文化跨越一千多年的历史,以数字艺术的形式与我们见面。《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运用了灯光、投影、音效等多种表现形式360°沉浸式地将受众引入敦煌壁画中,通过运用3D 光雕技术和数十台超清投影设备,将敦煌壁画作品中的经典元素作为千年文化的“领路人”,为受众创造出全新的视听交互体验,彰显了古老文明的魅力。在“九色鹿王”与“敦煌舞乐”互动展区,受众可以成为情节中的角色,更好地诠释了“受众亦是表演者”这一沉浸式艺术的观点。在该艺术展中,受众能够欣赏到石窟建筑、彩塑造像和绝美壁画等,全方位地体验敦煌文化艺术数字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感受敦煌的文化艺术之美。

五、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艺术作品的展示与欣赏方式不断迎来创新。沉浸式艺术作为当今世界流行的艺术传播方式之一,成为人们欣赏艺术的重要方式。5G时代,多维度、多元化的沉浸式艺术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中,使受众也成为沉浸式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虽然沉浸式艺术展览在广泛多元的艺术环境与数字科技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但不可否认,当下沉浸式艺术展览良莠不齐,存在着科技含量不高、艺术氛围不浓、沉浸体验不佳等各种问题。很多沉浸式艺术展览一味追求科技手段、强调感官体验,颠倒了艺术与科技的主次关系,最终失去了艺术的内核,使受众在感官体验的影响下,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审美受到影响。因此,沉浸式艺术除了依靠虚拟场景和技术手段,更要打造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展览,对于策展人和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调动艺术与科技的手段,更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于祉祺,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 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思维的物化形态与观念转换;牟磊,硕士研究生,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 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笔墨造型)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艺术展艺术作品虚拟现实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后移2016·当代水墨艺术展
气球艺术展
HTC斥资千万美元入股虚拟现实设备商WEVR
浅谈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