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文本翻译文献综述

2024-04-07刘梓阳

今古文创 2024年10期
关键词:目的论原文译者

刘梓阳

【摘要】我国经过了四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一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不同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十分必要的。而目的论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可以很好地帮助译者实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文本翻译;外宣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0-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0.033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逐渐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也为新时期国家形象的塑造及其对外宣传工作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而外宣翻译可以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正确看待中国。

当下,“做好外宣翻译,讲好中国故事”是译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汉斯·弗米尔领衔的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必须符合翻译理念,并且能够达到交流目的。因此,作为一名翻译者,我们应当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努力完成有效的外宣翻译。

二、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Skopos theory是一种基于功能主义思想的翻译理论,其特点在于强调翻译的意义,而非仅仅关注于信息本身。這种思想极大地改善了译员们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得到了广泛关注。

该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首先,赖斯提出了早期的相关理论。她强调,翻译应当尽可能地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内容、形式和交流功能。然而,后来的实践证明,完全保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并不总是可行的。赖斯指出译者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译文的功能特点,而非简单的字句对等。这一观点为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弗米尔师从赖斯,他继承了赖斯的翻译思想,建立了目的论。我觉得是“译文是一个人类社会现象”,又觉得是“一切行动都带有目的”,所以“译文是一个目标行动”。赖斯在1978年出版的《翻译通论的框架》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目的论一词,1984年汉斯与赖斯合译的《通用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又使用了此词,这两本书设定了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后来,曼塔利根据前辈的经验,丰富了该理论。她把“翻译行为”这本书当作一个全新的起源,深入探讨翻译的本质,并且把它比做一个可以实现有效沟通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她还引入了行为学的思想,把它融入“翻译行为”的框架之内,强调翻译应该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有效的、有价值的沟通活动。她的研究不仅聚焦于原作者、编辑、翻译人员、使用人员和接收人员的个人行为,还着眼于翻译中的环境因素,例如时空变化、语言使用和传播渠道。最后诺德完善了该理论,与赖斯和曼塔利相比,诺德的模型更加侧重源文本,因为她认为“没有源文本就不可能有‘翻译的过程”。1991,诺德提出了“功能”和“忠实”,它们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重视原文的内涵、外来文化的特征和语言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尊重了翻译过程中的参与者、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的意见,并且通过对原文的细致分析,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实现译文的最终目标。虽然他们有着不完全一致的翻译观点,但都强调翻译策略的制定要根据文本的不同功能。

三、目的论三原则

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三大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强调了《目的论》中关于译文交流意图和目标明确度的重要思想。在翻译工作中,“目的”规定了译员必须确保“目的”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双方之间的意图,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由于技术水平和经验缺乏而导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这一准则强调,在进行翻译时,译员应根据其目标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即使用最简单、最有效率的手段,来满足译文在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多种需求。比如,在翻译政府报告时,如果受众是中国人或者对中国较了解的外国友人,就可以不用过于详细地解释某些词语,而对于不了解详情的读者,解释相关词语是很有必要的。

(二)连贯原则

翻译应遵循连贯性原则,即翻译必须能够被目标语言的接受者理解并阅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特别注重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俗,以便让读者能够理解译文的含义。弗米尔指出,一个翻译作品必须完全符合读者的语境,这样才能被人们接受。

(三)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也被称为语言连贯性原则,要求翻译人员对原文保持一致。因此,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不仅要基于对等,更重要的是要基于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然而,忠实于原文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翻译,而是要根据翻译目标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这取决于翻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忠实原则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联系。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

四、翻译目的论的国内研究

1987年,桂乾元先生发表的《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是国内首篇介绍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文章。该文章着重探讨了弗米尔的翻译思想,即将翻译目的放在首位,而不仅仅局限于此。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十分新颖,但在当时桂乾元先生的文章并没有引起当时翻译界太多的关注,直到 21世纪初有关翻译目的论探讨和研究的文章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笔者检索了知网近五年以“翻译目的论”作为关键词为检索对象的所有文章,共1292篇文章。但以“翻译目的论”和“外宣”同时作为关键词为检索对象,文章总量仅有90篇。这也可以看出目的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仍是有价值的,今后广大研究者应当尝试扩大有关翻译目的论的研究类型,同时也要拓宽研究的深度,使得研究更有说服力。

笔者将知网中近年所能检索到的以“翻译目的论”为关键词的文献大致分为四类:翻译批评、翻译策略、翻译教学、翻译理论。在研究各类文章的基础上,探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者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一)翻译策略研究

1.文学类翻译研究

“功能主义目的论是否适合于指导文学作品编译”的观点一直是国际上争论的焦点,但2020年贾立平和祝香丽提出的《从目的论视角浅谈文学作品编译中的作者主体——以葛浩文英译本为例》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们指出,要想让中国的文化真正融入全球,就需要充分尊重翻译家的自我意识,深入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并且能够根据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灵活地运用各种语言和技巧,将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使“功能主义目的论是否适合于指导文学翻译”成为一部充满中国风格的经典著作2023年,魏薇指出,通过研究杨静远译本,我们希望将中国文化融入英国读者的思维,并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并欣赏这些作品。此外,我们也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而有限的人口,他们的思维尚不完善,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他们对于这些内容的需求,并从这些方面来进行编译。

2.非文学类翻译研究

通过“目的性”和“变译”两种功能性翻译学派的理论,周娅鹃在《目的论视野下的展览会题目英译——以我国丝绸博物馆等为例》中探讨了如何在保证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目的性”和“变译”中所描述的非文学类文本,并且通过实践和分析,发现了一些有效的翻译策略,如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精细化处理、精心审查、精心评估、精确检验、精心评价,从而实现“目的性”中所描述的精彩句子2017年,李云华和唐军分别在“直译为主、入乡随俗”和2010年《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农业论文汉英翻译策略》两篇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会展英语融入汉语之中,既保留其独有民族风情,又使其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从而使外国朋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国独有而又迷人的文化,从而实现汉英双向交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论文的使用方式和语言都具备一定的独特之处。因此,为了更好地向国内推广我们的农业经济和政策,以及促进国内与国际的学术交流,本研究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这些问题,包括:关注我国的使用方式和语言習惯,以及充分考虑中西方的句子结构差异。

(二)翻译批评研究

目的论的翻译研究包括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搜索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时,映入眼帘的是大量与应用型翻译文本相关的文献,那目的论到底是否也能指导文学类翻译评析呢?2004年,陈刚和胡维佳联手撰写“功能派理论研究不适用于文学作品译者”,以探讨《红楼梦》咏蟹诗的两个译者,以及语言学派批判的观点。2013年4月,胡作友与李而闻合作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批评——以〈格列佛游记〉为例》,他们讨论了有关翻译目的论是否适合于指导文学翻译的问题,通过分析两篇译文的不同来证明翻译目的论对于翻译行为的影响证明了这个理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刘阳于2023年发表的《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英译分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中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拘泥于原文本的字面意思,采用增译和减译等翻译策略,以外国观众为中心,尽可能地表达文本原意,达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总而言之,翻译目的论与文学翻译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将原作者、翻译者和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围,为文学翻译评论带来了一个多维度、多变性的视角,表明翻译目的论也可以用于文学翻译分析。

(三)翻译教学研究

翻译目的论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效率,但教学研究相关文章寥寥无几。2018年,王余余提出,通过将专业术语与其所属语境相融合,以及引入多种翻译技巧与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翻译工作,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黄艳华则提出,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茶叶领域词汇,从而更好地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地人民对于高质量、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等服务的需求通过运用三大基本准则,我们可以在考虑翻译者需求时,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要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张可在《翻译目的论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一书中,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模式,并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上。

(四)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目的论是否等于“脱离”原文?2002年,《论译文选择的目的性》这篇论著深入探讨了译文目标的复杂结构,从而揭示了翻译过程中每个环节所具备的特定价值。洪常春和纵兆荣联手推荐《忠诚与背叛——葛浩文译者观解读》,他们认为,只要把握住忠诚和背叛之间的平衡,并且根据自身情况,运用灵活、可塑、可调整的翻译技巧,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住双方的利益,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住双方的需要,从而使得译文更加贴近双方,更加真诚地表达双方的思想和情感。尹亚辉强调,在进行诗歌译文时,必须遵循翻译目的,即保持对原文内容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又考虑到译文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使得翻译过程更加精准、有效,从而最终实现译者所设定的最终目标。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中国的外宣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指导,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其目标。通过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结合起来,译者可以实现意译、编译或改译,从而达到预期的功能。

五、总结

翻译目的论强调了参与者,尤其是发起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们对于翻译结果的影响。它认为,翻译应当符合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主流文学风格和规范,以便使译文能够在接受语言中得到有效传达。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对源文本进行模仿或者改写。

通过翻译目的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宣翻译,并为译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适应机会。在外宣中,汉英翻译虽然看起来像是语言之间的交流,但它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实现目标论所期望的表达、沟通和传播效果,外宣翻译者必须充分发掘语言中潜在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格,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Katharina Reiss,Hans J Vermeer.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M].Taylor and Francis:2014-04-08.

[2]鲍德旺,李晶晶.基于目的论的民航标书翻译策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2):194-198.

[3]陈芳.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过程研究——评《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能力范畴化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02):121-122.

[4]陈刚,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兼析《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2):43-45.

[5]陈晓锐,黎丽.目的论视域下的政治文本翻译语境重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2):104-109.

[6]陈玉龙,王晓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225-227.

[7]迟雪燕.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外国语大学,2022.

[8]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06):27-30.

[9]桂乾元.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J].中国翻译,1987,(03):47-49.

[10]洪常春,纵兆荣.忠实与背叛——葛浩文翻译观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7):

107-108.

[11]胡作友,李而闻.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批评——以《格列佛游记》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2):91-96.

[12]黄艳华.探究英语教学中茶学词汇翻译的特点[J].福建茶叶,2016,38(12):254-255.

猜你喜欢

目的论原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