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近代苏州园林功能的转变

2024-04-07丁雨柔

西部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留园苏州园林园林

丁雨柔

(苏州科技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 215000)

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在唐宋期间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苏州园林是苏州展示自身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重要名片,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是享誉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研究苏州园林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和脉络,能够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鸦片战争后,许多外来的器物、思潮乃至西化的生活方式涌入中国,使得这个时期的苏州园林与封建社会时期的苏州园林相比,在其功能与作用上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一、古代苏州园林的主要功能

关于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苏州园林的研究,目前学界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为了与近代苏州园林进行对比,笔者在此略述一二。根据学界的已有研究,苏州园林在明清时期的主要功能,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点:居住功能、休闲活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

目前对苏州园林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春秋》提及苏州园林的布局和在其中举办游玩娱乐活动。作为苏州园林基本功能的居住及休闲娱乐功能,此后一直延续并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进入汉代后,官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苏州园林的发展遭遇低谷期,但此时出现了一部分文人的私家园林,如五亩园、陆绩宅院等。据张衡《归田赋》所述,建造这些园林的目的是“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可见当时文人私家园林的主要功能仍是与之前一脉相承的,只是在园林所有者以及“娱情”的具体方式上表现得有所区别。六朝时期的苏州园林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除之前的文人私家园林外,新兴起寺庙园林,即“庙中有园”,将园林融于寺庙之中。隋唐五代时期苏州园林的影响逐渐由地方走向全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修建苏式寺观园林的浪潮。两宋时期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了一些以往不具有的功能,园林的生产功能得到增强,许多文人骚客在园中耕种苗圃、勤于农事并乐在其中。如梅宣义的“五亩园”、朱长文的“乐圃”、范成大的“石湖别墅”等,都有着一部分农业生产的功能[1]。明清时期是中国商品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也是苏州园林发展的高峰。笔者认为,古代社会的苏州园林,其功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居”。在苏州园林初创之时,居住功能就一直是私家园林主要的功能,在后代亦无较大变化。在历史上出现过一部分开放性园林,由于人来人往,俨然成为特定时期具有一定公共性的场所,因此其居住功能被削弱。但就大部分苏州园林而言,园林即是其所有者的居所。

其二,闲娱与社交。在古代苏州部分开放性园林中游园活动较为兴盛,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休闲娱乐,是把手同游的重要社交手段。在部分私家园林中,时常会有文人墨客同游、主人大宴宾客、戏班搭台唱戏等休闲娱乐活动与社交活动。故亦有部分学者将如戏班唱戏等活动归结为“社会引导”或“文化传播”等功能,但笔者认为这也属于园林主人闲娱的范畴。

其三,承载文人旨趣。苏州园林的构建不仅体现了园林设计者的审美和品趣,更包含了园林所有者的建造理念。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经常出现园林所有者亲自参与园林设计与建造的情况,文人群体借园林架构布景以表露自身的文化心态、生存智慧与自然旨趣,试图通过耕种苗圃、投身农业的方式显现自己的自然主义旨趣和“大隐隐于市”的桃源理想。

二、近代以来苏州园林所有者与使用者的转变

近代以降,苏州园林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均较之前有显著变化。

其一,园林的主要所有者发生了变化。先前,苏州园林主要由地方上的官员群体、文人墨客、豪强富商所有,并且其所有者可能同时属于这三个群体中的两个或三个。进入近代尤其是二十世纪之后,随着科举的废除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传统派士人拥有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均不如从前,原本在各方面占据优势的士人群体式微。苏州园林的所有权多转移到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商会或商帮等群体手中,这一点在当时的报纸上能够找到端倪。如《申报》1908年6月11日第11版《镇江姜桂题军门来镇游历并举行巡》载:“苏州姜桂题、程文炳二军门,同于初九夜到苏商办防务。十一日,抚藩臬三宪公请二军门午宴,本拟设席沧浪亭,旋以二军门拟阅二标步兵及一标马队操演,因改设于阊门外西园。”[2]这篇文章讲的是当时在苏州园林中,当地商绅宴请地方军头的事情。又如《申报》1914年4月29日第7版载:“吴县知事宗加弥交卸在即,苏垣商会各领袖等于阳历四月二十五号,在护龙街怡园;县署全体人员于二十六号,亦在怡园;各善堂绅士,潘济之、吴颖芝等,及学董刘雅宾、孔康侯等,则于二十七号在北街拙政园先后设筵。”[3]讲了当地知事离任,商会各界人士在苏州园林中设宴为其饯别的事情。再如《申报》1943年2月11日第2版《苏商业训练班定期开课》一文载:“拟先设苏省商业登记人员训练班,业已令由各县保送学员来省受训。该班设立于狮子林贵宾馆,连日正移交筹备,预定十四日开班。”[4]借此类新闻可知,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苏州园林的所有者群体发生了转变,从原本的文人墨客、士大夫群体变为当地的商会、商帮等群体。

其二,苏州园林中的参观者与使用者发生了变化。旧时极少开放的私家园林转变为近代有限开放的园林,其参观者和使用者逐渐由士人、官绅等社会上层分子向平民大众演变。在清光绪年间,苏州园林之一的怡园开始对社会公众开放,“任人游览,门票售大钱五十文”[5]。1906年,留园“每晚演放气球、焰火并唱戏曲”,门票每位一元[6]。1920年,拙政园与遂园“均于新年中开幕,内中设有双簧、说书、魔术戏法、宣卷等种种游戏,以号召游客,门票售至二角”,现场“红男绿女,仍趋之若鹜”“无插足之余地”[7]。可见,自清末以降,苏州园林的开放性日趋增强,园林不仅仅是私家的财产,亦多以售卖门票的方式对大众开放。普通百姓也能走进从前只有文人墨客、官吏豪强能够踏足的园林中,并成为园林的重要参观者和使用者。

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变化,反映着苏州园林在整体上呈现出开放性不断增强的趋势,为园林在使用功能上的转变提供了充足的动因。

三、近代以来苏州园林功能的丰富与发展

结合前文讨论,有理由将古代的苏州园林定义为集居住、休闲娱乐与社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价值体,其重心是为园林的所有者所服务,并蕴含着园林建造者与园林所有者的意志和旨趣。近代以来,由于私家园林逐步向大众开放,普通平民得以踏足苏州园林,其不再仅仅局限于为城市精英群体服务,随之衍生出了诸多新的功能与作用,彰显出了不同的价值。

(一)经济功能

苏州园林的经济功能得到强化。所谓的“经济功能”,是指园林所有者通过园林进行经济活动,或是将园林当作盈利的工具。这种功能在古代社会是鲜少见到的,主要体现在抵押与出售园林、出租以收取租金、发售门票以赚取利润等。

其一,抵押与出售园林。古人将园林当作是祖产而不轻易变卖,易主频次远不如近代高。1896年11月,位于苏州四马路的丰园,其叶姓所有者“因照顾不周,自愿将丰园全副生财央中,盘与留园开张”[8],即是一个原所有者因家道中落等因素,将园林出售或抵押给他人的典型例子。1919年,沪绅李平书将狮子林转售给沪绅戴某[9],也印证了园林出售与抵押的经济功能。

其二,出租以收取租金。据《申报》1876年5月19日对“狮子林”的报道,该园林的所有者黄氏家族一度非常辉煌,乾隆帝曾为狮子林亲笔题写过名字。但近代以来,黄氏家族“亦渐式微”,因而将园林“租居民为住室”,但“其亭台廊榭、池桥林石,则胜景依然也[10]。可见在近代以来,有的苏州园林的所有者因为自身家族的实力不断衰弱,会将园林分租给平民以收取租金来维持生活。1920年,王阿德等人“租赁北街拙政园场所开设游艺会”[11]。

其三,收取门票以盈利。1912年,苏州留园开放游览,规定“每客收洋一角,童稚及军学界穿制服者概收半价”。在售票方式上,以票券作为入园的凭证。游客需要先付款后领取门票,到园游览时,将门票交由收票员查验后核销。期间有人试图逃票混入园中,被售票员发现后“抱头鼠窜而去”[12]。民国时期的游记中对此亦有提及,“我们到了留园,付过车资,购了门票,开始游留园了”[13]。

(二)公众集会场所

苏州园林亦承办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部分公众集会活动,如名人演讲、举行会议、慈善募捐、搭台唱戏等。这是古代苏州园林所甚少涉及的新兴功能,即便是如搭台唱戏等活动在之前有过,活动的目的和观看的群体都不一样,其中的内涵也有较大差异。

1920年11月,“北地荒旱,赤地千里,难民流离载道,尤以河南一省为甚”,于是苏州士绅在留园组织了“豫省筹振大会”,仿照上海“大世界”及“新世界”,布置有“京剧、坤戏、大鼓、弹词、武术、拉戏等种种杂耍”,用来筹集善款赈灾[14]。1922年5月,平社在留园举行了初次常会,有“社员及来宾约二百余人”与会,徐浩然等多人发表了演说,通过了该组织的章程,并选出了组织的主席[15]。

(三)文化传播功能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事物和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守旧派势力与新生事物之间的斗争尤为剧烈。苏州园林是此过程中各方交战的重要阵地和媒介,促进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

其一,新剧的排演和新思想的传播。1920年11月,《申报》发表社论,批评某些人在拙政园中“于弹词滩簧等游戏外,竟复招集无业游民,借口化装演讲,串演种种淫秽新剧,引诱青年男女入内观听”,并呼吁当地监察部门立即介入调查,叫停这种新剧,并将“演剧流民驱逐出境以维风化”[16]。虽然演出的具体剧目已不可考,但从中可得知,这正是当时持较保守观点的士绅,对园中排演的“新剧”表现出强烈的抵触。

其二,衍生出了许多旧时代所没有的新职业,尤其是女性的社会作用开始凸显。1929年3月13日,《申报》发表《吴门女子新职业谈》一文,称“三吴虽号称文化先进之区,但男女之界限极严。至于今日,始稍稍打破。惟女子职业之不发达,实无可讳言。顷近苏州社会中,忽有几种女子新事业发现,未始非女界前途之曙光”。在后文中,详细介绍了最近新兴起的数种与女性有关的职业。其中提到“去岁,留园游艺园尝一度效仿沪上,雇用女子招待数人”,其收入“倍蓰于劳力之所入也”[17]。由此可得知,由于当时苏州园林的商业化氛围不断浓厚,开放性不断增强,因此衍生出了许多与女性有关的职业,且其收入不菲。这客观上促进了女性就业,推动女性更快融入近代的社会生活,起到积极的文化、思想的传播作用。

其三,对外文化交流与互鉴、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1926年12月,日本北海道画家岡田七藏和三岸好太郎至上海开展绘画展览会。二人推崇中国文化,对中国式的房屋和园林感兴趣。画展开办间隙,曾几次赴苏州参观园林,对留园、严园尤为欣赏,并打算回到日本后,“预备在日本建筑中国式的房屋和园林”[18]。1929年2月,美国商人、著名银行家福来射克来沪访问,期间赴苏州参观,在当地旅行社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留园、玄妙观、北寺塔等苏州名胜,返回时“称谢不已”[19]。1932年3月23日,美国参赞韦门游览了狮子林。各国名人、游客对苏州园林的造访,无疑起到了了解、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四、结语

苏州园林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主要是居住、休闲,承载文人墨客的生活智慧、自然旨趣和桃源理想。进入近代后,随社会结构的转变,苏州园林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都发生了转变,其功能与作用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对《申报》等报刊材料的研究,总结出了几点苏州园林在近代新兴起的功能:其一是经济功能,包含出售或抵押园林、出租园林以换取租金、开放园林以赚取门票等;其二是公众集会功能,包揽了名人演说、开办会议、慈善活动等公民集会功能;其三是文化传播功能,对内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改变了社会风气,对外吸引了外国人士观赏游览,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苏州园林在中国从古代社会迈入近代社会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旁观者与见证者,更是一个参与者,在当时的文化与社会风气转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留园苏州园林园林
留园:亭台廊榭,秋色迷宫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苏州园林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抒情研究
苏州留园的营造与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