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及现实启迪

2024-04-07张潇月

西部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大众化革命

张潇月

(东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13201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一项文化宣传工作,也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基础工程。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人民真正感受到党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激励人民群众投身到革命的热潮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开篇。

一、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一)重视理论建设,加强马列经典著作编印推介

中央苏区时期临时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的解读和宣传。中央苏区时期,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国民党统治区域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进步刊物难以进入中央苏区,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突破敌人的封锁,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在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宣部部长张闻天的带领下,各级党组织攻坚克难,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广和宣传,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进程,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马列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也是广大民众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这一时期,为了加强党和群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党十分重视马列经典文献的出版宣传工作,编印发行了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和关于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普及性读物,包括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三个国际》《“左派”幼稚病》,斯大林的《为列宁主义化而斗争》《斯大林论列宁》《列宁主义问题》,毛泽东的《乡苏维埃怎样工作》《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长冈乡调查》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将马列经典文献中抽象难懂的内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语言表达出来,以此动员大批苏区人民投身革命,成为一个光荣的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中央苏区通过各类组织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933年4月9日,中央苏区第一个革命学术研究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其宗旨就是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上为中国革命提供理论支撑,并在苏区各重地组建分会。如1933年6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江西分会、同年8月成立的中央局分会以及成立于1934年3月之前的红军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等,各分会受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领导,开展学术演讲和宣传工作,如刘少奇化名演讲《劳动法》、博古(秦邦宪)演讲《十月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等。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中央苏区建立了俱乐部和列宁室,这是党和苏维埃政府开展政治文化教育、举办文娱活动的重要阵地,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把群众组织起来,提高群众觉悟,动员群众积极投身革命。

(二)发展教育事业,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普及

发展中央苏区教育事业,是党配合和服务“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革命战略采取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总结井冈山斗争以来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经验,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教育的总方针和总任务,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开办大批马克思主义学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普及奠定了基础。

1933年10月中旬,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的《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规定,要实行完全的、平等的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培养政治、军事、工农和文化教育人才。同时,提出“统一学校制”,将中央苏区的学校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消灭文盲为目的,面向青年和成年人,进一步提高青年和成年人政治文化水平的夜校、星期学校以及各种短期培训班。第二类是培养共产主义后代的劳动小学,也叫列宁小学,即对7至12岁的儿童实行免费的强制教育。第三类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中间类学校,包括列宁师范学校、职业学校、政治学校和兰衫团学校四种。第四类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大学。这四类学校囊括了干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儿童教育等各方面,成为中央苏区教育的重要阵地,使得苏区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首先是干部教育。干部人才在革命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培养具有政治远见、工作能力和斗争精神的干部,苏维埃政府开办以符合革命需要的内容为主要课程,不拘泥时间、地点和形式的训练班,包括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妇女干部训练班、教员训练班等。除培训班外,还开设了中央和地方的干部学校,如中央开办的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各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湘赣省委党校、江西省苏维埃干部学校等。各干部学校以系统化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其次是职业技术教育。在当时激烈的国内战争和革命斗争条件下,中央苏区80%以上的男性参与革命斗争,女性和儿童成为后方经济建设和各条战线上的主要力量。据此,开办女子职业技术学校,招收16到25岁的女子入学;开办短期职业中学,招收13至16岁的青少年入学,培养满足后方经济建设和各条战线需求的人才,就成为苏维埃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

最后是儿童教育。中央苏区儿童教育以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为目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统计,截至1934年,中央苏区在粵赣闽等地建立了3 000余所列宁小学,收纳学生近9万。在大力推进儿童教育的同时,苏维埃政府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儿童教育的顺利开展,为培养革命后备力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强化传播效果,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宣传

在中央苏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以前,苏区的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80%以上,特别是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劳动妇女基本不识字,要动员群众积极参加革命,使人们在短时间内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革命政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团体的忠诚拥护”[1]。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能够真正为苏区人民所接受,党和苏维埃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形式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途径。

一是标语口号宣传。标语口号在这一时期运用十分广泛,其主要特征是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并且提出、更换及时,针对性强,能够根据革命形势变化进行调整。标语口号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即告诉人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宣传也不需要特定的位置,可以刻画在墙壁、树干上,也可以做成横幅和牌子,悬挂在空中或插在地上。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央苏区标语口号也在适时地进行调整,以《红色中华》为例,可以发现在中央苏区建立初期,党和苏维埃致力于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丑恶嘴脸,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 瓜分中国”[2]“反对国民党军阀进攻革命”。到了1932年,为激励人民群众投身革命,扩大红军队伍,则宣扬“工农群众!红军的胜利就是你们自己的胜利,只有红军继续的胜利不断的向前发展,才能保证你们分得的田地和一切的胜利”[3]等。

二是歌谣、戏剧和音乐等艺术宣传。中央苏区民众历来有用歌谣歌唱生活的传统,土地革命后,人民群众掌握政权,中央苏区歌谣从哭诉苦闷生活、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转向歌颂中央苏区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其内容包括反帝反封建,号召民众参加革命,表达土地革命胜利的喜悦,歌颂苏维埃新生活,歌颂党、红军和伟大领袖等。中央苏区在红军学校专门成立了戏剧管理委员会,后逐步成立了八一剧团、工农剧社、蓝衫剧团等。各剧团以为红军和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深入农村和前线,围绕革命斗争现实,创作了许多反映群众生活和需求的作品,如《我—红军》《战斗的夏天》《年关斗争》《为谁牺牲》,等等。此外,党在红军队伍中开展了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将人民熟悉的山歌、小调与革命思想相融合,利用革命歌曲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将《苏武牧羊》改编成《红军纪律歌》、根据《孟姜女调》重新填词的《打垮江西两只羊》等。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苏区音乐从群众性的自发活动发展成有组织有领导的歌谣运动,创作质量和数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使得中央苏区艺术作品不仅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同时以文字的形式见之于报刊,在中央苏区广泛传播,成为教育、鼓动群众的重要媒介。

二、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成效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是在党成立初期,开展土地革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党的坚强领导和群众的真切拥护下,中央苏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绩斐然。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认同,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水平

“八七会议”后,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中国共产党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在党员中占比很大,广大党员文化素质较低,有的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坚持思想建党的原则,培养锻炼了高水平的保持着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由于中央苏区群众长期生活在偏远山区,迷信、愚昧思想根深蒂固,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对于革命和信仰缺乏概念。中央苏区开辟以后,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央苏区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横行了几千年的封建迷信思想在中央苏区被破除,中央苏区群众不再供奉“天地君亲”,转向信仰“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伴随着封建迷信发展起来的产业链被打破,中央苏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普遍有所提高。

(二)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有力地支援反“围剿”战争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鲜血和生命践行马克思主义,党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中央苏区巩固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同时,注意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特别重视对中央苏区军民的马列主义教育,在大力发展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同时,通过重新解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各种通俗化、艺术化的方式,开展广泛有力的宣传,使中央苏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政策从懵懂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为党的政策主张的贯彻落实和反“围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央苏区群众更加信服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他们的革命热情被广泛激发,积极踊跃投身革命,践行马克思主义。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探索正确的革命发展道路

邓小平指出:“在毛泽东之前,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提出过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这个理论是空前的。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实际,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在军阀割据时期,在敌人实力薄弱的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4]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士气低迷,部分党员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坚持“城市中心论”,先后遭遇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但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却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顺应这一革命形势的发展,我党放弃“城市中心论”,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党在中央苏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结果,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今天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员受知识文化水平不同、著作版本等限制,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读存在各种问题,但在新时代的今天,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党员干部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角度来说,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解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实现“与时俱进”有着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来看,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以及引导人民科学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本本”的研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途径和手段。

(二)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

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因此,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宣传教育群众,也就是把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实践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中央苏区时期,党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宣传教育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的呼声和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的群众路线引导、感召群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化和激励群众,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三)采取通俗化和艺术化的宣传方式

中央苏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决定了党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更加深入人心。针对各类宣传对象,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宣传方式,如图书、报刊、戏剧、音乐等形式,特别是中央苏区歌谣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克服了当时通信困难,使党的各项政策、主张迅速传至各地。当前,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根据国情实际,在借鉴中央苏区时期传播形式和技巧的同时,创新传播途径,善于运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提高当前宣传方式的通俗化和艺术化水平。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大众化革命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