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里地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2024-04-07

西部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阿里地区环境保护污染

李 筝

(中共阿里地区委员会党校(阿里地区行政学院),噶尔 859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这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的庄严宣言与承诺,更是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持续深入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阿里地区居于青藏高原西北,被喜马拉雅、喀拉昆仑及冈底斯等山脉环绕,历来有“千山之祖、万水之源”的美称,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中华水塔”“世界第三极”,境内分布着高山沟谷、湖泊河流、草原戈壁,形成了独特、封闭的生态环境体系。打好阿里地区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对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面落实党和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要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中央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阿里地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贡献的政治责任,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实干苦干、精准施策、全力攻坚,干好生态保护这件大事,变压力为动力,克服了起步晚、欠账多、基础弱等困难,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健全,进入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冲刺期。

一、阿里地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本情况

(一)阿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污染防治攻坚成效

阿里地区属于高原区,地势较高、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十分复杂,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如果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将对阿里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阿里地区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目标[1],按照生态保护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积极保护、有所作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1],创建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5个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80%以上乡镇、村(居)步入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居)行列[2]。同时,聚焦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中央和自治区本级项目储备工作,全地区除噶尔县外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2022年噶尔县狮泉河镇环境空气质量因自然原因出现22天臭氧超标),主要污染物、资源消耗指标,主要河湖水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均保持良好,有效控制在核定范围标准或优于标准要求。“十四五”期间,累计申报生态环境保护项目11个,总投资约1.98亿元,开展噶尔县、札达县、普兰县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预计总投资1.3亿元。如今,阿里地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度、设施基本健全,古格遗址、冈仁波齐、玛旁雍错和班公湖等旅游景点良好生态环境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2021年,共接待游客135.9万人次,旅游创收16.69亿元[3]。

(二)阿里地区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系统脆弱。阿里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极弱,生态脆弱区广布,可利用的理想空间少,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与环境污染程度正相关,即环境污染会加剧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后续的污染防治成效。因此,要把污染防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科学、协调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污染防治。

二是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近年来阿里地区生态环境日渐良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旅游人口增多,用水增加、垃圾增多,部分县垃圾处理能力提升不匹配现实需要,县城、乡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存在“木桶效应”。

三是臭氧污染存在不可控因素。臭氧是典型的二次污染物,是大气层中自然存在或交通工具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臭氧前驱体被太阳照射形成的,污染控制一般采取控制臭氧前驱物排放的办法。2022年1月至10月,噶尔县狮泉河镇有22天臭氧超标,空气质量优良率仅达91.8%,没有达到国家、自治区既定的空气优良率98%的目标。为此,阿里地区10月8日、11月21日两次召开臭氧异常原因分析研讨会,得出“阿里地区臭氧本地生成弱,臭氧异常主要受到平流层入侵影响和西风带与季风共同作用下西南等周边国家的传输影响”的结论[4],认为其属于不可控因素,仅仅靠控制前驱物的办法,不一定能有效解决臭氧污染问题。

四是资源消耗需求与污染防治存在矛盾。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阿里地区水、电等资源、能源消耗刚性需求增长,造成污染防治压力增大,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各项民生工程和国家重点项目能源消耗和用水量大,控制能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

五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阿里地区环境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总体还不高,生态环境信息监测布点不全面,各部门对空气、水、土壤的生态环境监测没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难以发挥数据集成、协同作战的效应。特别是边境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完善,站点布设有限,数据信息联通、共享、综合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不足,无法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监管和监测预警。

二、阿里地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制约因素

找准污染防治攻坚战症结所在,才能精准问诊,进行靶向“治疗”。从阿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污染防治攻坚战特点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等来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外部因素

一是生态环境制约。阿里地区植被退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城镇周边秀丽柏枝被肆意采伐,农牧民放牧、开垦过度,加之土壤保肥保水特性差,加剧了水土流失及草原沙漠化、石漠化,加剧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污染防治难度增加。

二是产业发展影响。随着阿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游客增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车辆等交通工具、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加剧了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同时,阿里地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满足污染防治指标情况下,产业发展上升空间不足。

三是环保意识薄弱。阿里地区公众文化教育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主动性不强,仍然存在使用燃煤锅炉、垃圾污水没有达标处理、违规开垦土地等问题,制约着阿里地区环境质量、治污成效。

(二)内在因素

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保障能力不足。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问题,虽然绝大部分问题已整改到位,但仍存在受资金、政策、体制影响无法整改到位的问题,体制机制、方法路径、投入保障、督查督办、问责监督等方面短板的制约不容忽视,保障能力不足。

二是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不明显。近年来,阿里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但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和维持总体上还仅限于工程区,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局部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成果不明显,亟须针对重点河流和湖泊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三是污染防治攻坚举措落实不力。自治区确定的18项工程进展较为迟缓,普兰、札达、日土等县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容已接近饱和,新建垃圾填埋场项目还未落实,边境一线乡镇未规划建设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各县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部分指标与国家、自治区要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实现生态文明高地创建目标存在的困难需要研究解决。

三、阿里地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对策

阿里地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部署,坚决与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突出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加强重污染天气预防和臭氧污染治理,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白色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攻坚战[5],全面落实“三提升三整治”行动的要求,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阿里。

(一)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使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严格落实《阿里地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落地见效,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科学、系统、精准治理,统筹做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工作,加快完成日土县班公湖、普兰县孔雀河岸滨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推进象泉河重点河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水、大气、土壤和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资金,提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一是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抓好施工扬尘污染治理,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用好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和汽车尾气遥感监测平台,加强对机动车尾气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巩固燃煤锅炉整治成果,实施札达、革吉、措勤3县清洁能源取暖工程,有序推进燃煤锅炉改造;开展狮泉河镇臭氧超标溯源分析,谋划建设大气自动监测超级站。

二是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开展水源地保护攻坚专项行动,排查整治违法违规问题;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用好全地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成果,启动狮泉河镇地下水砷超标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7县污水处理厂、医院污水处理站日常运营监管,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持续保持全地区主要河湖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扣除本底值)。

三是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扎实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成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试点任务,抓好废机油收集、暂存、外运处置工作,加强医疗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有效开展“白色污染”治理攻坚战和“禁塑”行动。

四是加大农牧区环境综合治理。以农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加强项目储备,积极争取投资,抓好落地实施,补齐农牧区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三)积极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

一是严格执法监管。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伍建设,针对矿区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深入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扎实开展绿盾专项行动。

二是加强环评审批。严格执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三线一单”(1)“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是空间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区域,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实行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是指标控制线。环境质量底线,规定了一个区域环境管控、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指标要求,主要用来管控区域大气、水和土壤等方面的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上线,主要用来管控一个区域能源消耗、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总量、强度、效率的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以清单方式列出一个区域的环境准入要求。管控要求,从严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禁止“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和项目进入阿里地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风险。

三是强化环境应急建设。常态化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抓好专家库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推进狮泉河“一河一图一策”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提高污染防治应急能力。

(四)完善监测网络和监督机制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舆情监测与分析研判。完善生态环境信息监测布点特别是边境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促进污染防治参与部门数据共享、工作协同,抓好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预警。

二是加强监督与执法行政。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利用现有在线监控系统和常态化监督执法正面清单,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方式,强化跨部门联动能力,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同时调动公众积极性,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五)加强污染防治宣传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污染防治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动员社区、家庭、机关、学校、企业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工作,倡导养成绿色低碳、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营造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的氛围。

二是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积极组织广大农牧民、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设施,让公众了解污染防治工作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情况,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参与度,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是加大污染监测信息公开力度。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等媒介载体,及时发布污染防治工作经验成效、重点企业治污设备运行、重点区域污染物监测等信息,回应群众关切,接受公众监督。

(六)锻造一支生态环保铁军

坚持党建和业务两不误,提升党建品牌内涵,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抽调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地县乡三级队伍中,压实环保部门和职能单位“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有序推动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持续推动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以执法大练兵和区域交叉执法检查为抓手,提高履职水平,转变工作作风,主动认领整改自然资源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推动环评审批服务重点项目快速审批,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生态环保铁军。

(七)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

压紧压实各县各有关部门责任,明确环保督察整改的组织领导、工作目标和纪律监督要求,对标《阿里地区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的细化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坚持分类施策、举一反三,做到共性问题有序整改,个性问题精准整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工作高质量完成,防止问题反弹。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其中阿里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6]。要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服务保障“四件大事”、实现“四个确保”为重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在三大保卫战上加力度、挖深度、拓广度,针对造成污染的因素多、污染防治起步晚、污染治理难度大等问题短板,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依法治污,整合现有资源要素和项目库,精准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凝聚各界共识、统筹各方力量,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以更高标准、更好水平解决广大农牧民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升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阿里地区环境保护污染
环境保护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阿里地区传统舞蹈的再生产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阿里地区历史移民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浅谈阿里地区建筑物接地网的降阻方法
浅谈阿里地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