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方言“鸭蛋”的文化语义阐释
2024-04-07林澜
林澜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关于方言的定义,叶蜚声、徐通锵认为:“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之下,就叫做‘地域方言’,也简称作‘方言’。地域方言在汉语中俗称‘话’ ”。[1]作为闽方言中闽东方言的代表,福州话保留有上古“雅言”成分和唐代以“广韵”为代表的洛下正音的中古汉民族标准语成分,[2]是一种具有福州地域特色的方言。鸭蛋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对于全国人民来说都不陌生,而福州人却对鸭蛋有着特殊的情感。福州人历来重视各种岁时节气、祭祀活动。南宋淳熙《三山志》作者梁克家就曾在书中记载:“郡人记闽事,效荆楚秦中纪岁时,闾里礼节行乐尤悉,今掇其可载者,其未备者增修之。”[3]由此可知,当时的方志编撰者就有意详细记载福州的各种节庆活动,足见福州人对祭祀礼节的重视。小到每年都可庆贺的生日、春节,大到一生仅一次的婚礼,鸭蛋总会在这些重要场合中出现。时常出现的鸭蛋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截至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介绍福州地方特色文化相关的论文中提及鸭蛋“压乱”这一语义,如:笪舒婷,吴成年(2022)等,[4]但专门具体论述鸭蛋一词在福州文化中的语义、语用的文章还较为欠缺。本文将通过分析鸭蛋在福州方言中的音义,了解鸭蛋所具有的特色文化语义及其来源,探究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语用、在“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鸭蛋在福州方言中的音义分析
除了作为食物,鸭蛋在福州也有一种有趣的意义。因为鸭蛋外形又圆又大,与数字0 较为相似,所以福州人常把“鸭母蛋”看作是考试得的零分。[8]每当家中有小孩将要上小学时,总能听到长辈叮嘱小孩要好好学习,告诫他们:“不要考个‘鸭母蛋’ 回家”。鸭蛋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小孩并不陌生,用鸭蛋来比喻0 分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明白家长所表达的意思,也让往日枯燥无味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鸭蛋就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在日常生活中开发出了教育功能。
二、鸭蛋在福州方言中的特殊语义及其来源
(一)鸭蛋的特殊语义
鸭蛋为福州人所青睐的另一个原因是“鸭蛋”一词在福州方言中具有特殊的文化语义。这一特殊的文化语义,主要通过谐音双关的方式来实现的。关于谐音双关的定义,黄伯荣和廖序东认为:“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9]鸭蛋就因谐音双关这一特点而受到欢迎。“压”字在福州话中用音标写作,[5]与 “鸭”字谐音。“乱”字和 “浪”字在福州方言中的音标分别为和,[5]与“鸭卵”的“卵”字谐音。因此在福州方言中“鸭卵”就通过谐音双关变成了“压乱”与“压浪”,寓意灾乱风浪都能被镇压,表达福州人祈求生活平安祥和、一帆风顺的美好心愿。福州俗语就有“食卵讲太平”一句,意思是吃着鸭蛋讲太平,因此福州人也称鸭蛋为“太平蛋”。[10]闽剧剧目《贻顺哥烛蒂》中曾出现与此相关的表述。剧中,当陈春生将要离家出海远航时,他的妻子春香端来太平面给春生吃,保佑他出海能顺风顺水。春生也夹起一颗鸭蛋硬要春香吃,并对春香说道:“妹在家,哥出海,家中船上齐太平”。[11]可知“鸭蛋”的“压浪”和“压乱”语义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也在传统闽剧中得以呈现。
(二)特殊语义的来源
查阅各通行词典,“鸭蛋”在词典中无特殊释义。《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将“鸭卵”解释为“鸭蛋”;[5]《现代汉语词典》一书中对“鸭蛋”的注解为“鸭子下的蛋”;[12]在《福州方言词典》中,“鸭蛋”也仅解释为“鸭卵”。同样在《福州方言词典》中,“太平”一词的解释中则出现了与“鸭蛋”相关的内容。“太平”指 “鸭蛋”,福州 “蛋”叫“卵”,音同 “乱”,为讨吉利,宴席上或馈赠时,“蛋”叫“太平”。“鸭卵”音同“压乱”,所以“太平”又特指鸭蛋。[8]由此推断,“鸭蛋”所具有的“压乱”与“压浪”的特殊语义应该起源于福州地区,是福州特有的与方言文化相关的语义内容。
据《福州民俗文化述略》记载,相传“鸭蛋”这一特殊语义是来源于生活于福州的土著疍民,也与福州沿海的地理位置相关。福州多山,而翻山越岭并非易事,因此人们调转方向往海边发展。传说中疍民都居住在船上以摆渡、打鱼为生,他们最害怕遇见大风大浪,因此疍民们都希望能压住风浪,保平安。当这一习俗传到陆地上时,人们又发现“鸭蛋”不仅可以“压浪”也可以“压乱”,这一语义就逐渐为福州人所普遍接受。[13]从古至今,福州人多从事着与海洋、渔业相关的工作,前人多乘船出行,这些日常生活习惯更强化了民众祈求无风无浪的心理,所以“鸭蛋”能够“压乱”“压浪”的文化语义流传至今成为习俗。
三、鸭蛋在福州方言中的文化语用
(一)庆生语用
福州人称鸭蛋为“太平蛋”,是吉祥的象征,也是各重大节日及重要场合中必不可少的食物。福州人多是白水煮蛋,然后与线面一起泡入鸡汤中食用。这普普通通一碗面也蕴含着满溢的祝福。线面的“面”福州话音标写作,“命”在福州方言中的发音为,二者发音相似。福州的线面又细又长,“面长”寓意着长寿,因此线面也被称为“长寿面”。用鸡汤泡面,是因为“鸡”的福州话与“羁”的福州话谐音,[5]鸡汤就是羁绊,祝愿人们可以长长久久。每个福州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碗加了鸭蛋的鸡汤线面,这一碗面也陪伴着每一个福州人见证人生的大事小事。
在福州,过生日的时候要吃鸭蛋和长寿面,祝愿新的一岁无“乱”无“浪”,长命百岁。寿星要吃两个蛋,成双保平安。通常生日不能提前庆祝,这样就显得急躁,长寿面也不可以剪碎了吃,这些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行为。
(二)祈福语用
不仅过年、庆生、办喜事会吃鸭蛋,每当家中有人将要出远门时,家人也会在出发前给即将远行的亲人煮一碗鸭蛋长寿面,保佑一切平安、顺利。鸭蛋也总会在中秋、春节、元宵等中国重大节日中出现。福州人注重祭祀礼节,在祭拜神灵及先祖时,上贡的菜肴也十分有讲究。或是将鸭蛋和肉燕一起,制作成著名菜肴“太平燕”,或者是在清水中加入红曲或蔬菜汁,煮出红色外壳的鸭蛋,用来祭拜先祖。红色代表吉祥、喜庆,让本就能够“压乱”的鸭蛋具有了更吉利的语义色彩。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民俗节日,人们都特别重视农历正月二十九这一天。“九”在福州人心中是一个不太吉利的数字,福州人认为“九”不好过,因此年龄里带“九”或者年龄是“九”的倍数的人都需要在这一天吃拗九粥和线面,而线面里也总是要加上鸭蛋,来保佑有“九”的这一岁平安顺遂。
(三)婚庆语用
结婚时,福州人也要吃鸭蛋和鸡汤线面。当男方将新娘接回家时,男方家人要煮好这碗面来迎接女方。新郎新娘吃鸭蛋保平安,吃线面会长寿,喝鸡汤新人就会永远羁绊在一起。新娘的碗里也会有两个鸭蛋,这是为了祝愿好事成双,生一对双胞胎。过节祭祀必须出现的太平燕在福州人婚礼的酒席上也不可缺席,这时的鸭蛋就不再讲究成双成对,一人得吃两个,而是一桌几个人就在太平燕里放几个蛋,讲究一个完整圆满,在座的每一位吃了太平蛋都会平平安安。
由此可见,鸭蛋“压乱”和“压浪”的文化语义连同长寿面、太平燕和鸡汤等食物所表达的美好语义内涵一起渗透进福州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四、鸭蛋与“福文化”建设
“福文化”是在一座以“福”得名的城市中土生土长的地域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2022 年2 月,福建省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关于推动“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打响福建“福”文化品牌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不仅是为了宣传“福文化”、让百姓了解“福文化”,更是为了将“福文化”打造成文化招牌,推动“福文化”发展,进一步助力文化强省的建设和打造。
“福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习俗、仪式、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表达,自然也可以通过食物来传递。鸭蛋在福州有特殊的文化语义,这一“鸭蛋文化”也是“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汉代,古人就将 “五 福”列 为:“寿、富、贵、安 乐、子孙众多。”[14]传承于传统文化的“福文化”自然具有上述喜庆吉祥的文化语义。如前所述,福州人祝寿吃太平面和鸭蛋,寓意着长寿又平安。新人成婚也要吃鸡汤太平面加鸭蛋,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双方长久羁绊能过上安乐日子。福州 “鸭蛋文化”的内涵与汉代“福文化”的内涵相契合,汉代的“福文化”流传至今,因此“鸭蛋文化”能够成为推动当代“福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开展民俗活动,体验 “鸭蛋文化”;举办文化讲座,宣传“福文化”;展播传统闽剧,了解“鸭蛋文化”在福州百姓生活中的表现。将“鸭蛋”与 “福文化”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五、结语
总之,方言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乡音,更是一个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地域文化。鸭蛋因在福州方言里与“压乱”“压浪”相谐音而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语义,这一语义被世代福州人所推崇,流传至今成为一种文化习俗。在这个重视文化发展的时代,福州“鸭蛋文化”在当今社会应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助力“福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福文化”丰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