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四维体系”探构
——从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新性发展谈开

2024-04-07杨振坦王振亮王笑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高职

杨振坦 王振亮 王笑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303)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8 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 年3 月,《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7 月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出台,科学规划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未来发展;2021 年4月,在新修订的《教育法》中,“劳动教育”被正式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地位被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前,对劳动教育的研究硕果累累。据知网检索统计,截止2023 年12 月,“劳动教育”25747 篇,尤其是2016 年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长期以来,众多学者也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劳动教育两大话题进行了众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方面,于光远、孙治方、杨坚白等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不同思考与定义,卢卡奇认为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范畴,[1]肖恩·赛耶斯认为劳动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路径,还有诸多学者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研究情况与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对劳动问题的探索与实践等,不一而足。同时,对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时代价值、问题表现、对策建议、实施模式、工作框架等问题的探索也日益丰满,为今后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然而,劳动教育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同样突出。如针对农类高职院校,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中就指出,劳动教育存在“不系统、与‘三农’ 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针对建筑类、医学类、幼教类等高职院校,众多学者还围绕认知缺位、核心不明、效果不佳、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进行过研究与探讨。

总的来说,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都开展了劳动教育,但对学生病症把脉不准,存在“为何教”目标不明确、“教什么”内容不全面、“怎么教”体系不完善、“如何评”落实不科学等现实难点、堵点。因此,回归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入学习解析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从理论中汲取真理力量,探索构建科学、全面、实用的高职劳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二、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新性发展

(一)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

马克思认为,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独有的能动的对象性活动,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才真正意识和认识到自己的类存在物属性。人类通过特有的能动的类活动,最终让“自然界表现为他的作品和现实”,[3]进而才能成功地挖掘自身的主体本质力量,才能成功地检验知识理论的真理属性与对象改造成果的价值属性。另一方面,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通过劳动产生的,社会进步,也是依靠劳动实现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的、自然的条件”,[4]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实现自我的方式,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实现劳动解放的目的,因此,“未来教育”,应该将生产劳动与其他诸如智育、美育、体育等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最终凝聚成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现实的力量。

习近平则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指出,要注重劳动对培育全面发展的自由自觉的人的引导培育。习近平经常从劳动的价值和精神的角度肯定劳动,习近平指出,“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全社会劳动者要“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6]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用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从劳动保障的角度透析劳动,引导社会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他强调,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劳动者提供全面发展的保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科学认识劳动关系,助力全面发展。因此,正如《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中所指出的,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为我们更为清晰地明确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

(二)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强化了“劳动创造历史”的思想,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产生社会关系、并在社会中发展。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恩格斯就曾对劳动创造历史的过程进行精彩的演绎。他指出,人类通过劳动获得和改造自然资源,“摆脱最初的动物状态”,而后,又在劳动中缔结生产关系;而马克思也曾指出,人通过社会劳动产生了丰富的联系和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凝聚成社会,以此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727

其一,劳动塑造“现实的人”,具有社会性,而“现实的人”通过劳动创造历史。马克思认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152即“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劳动,凝结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统一、凝结了劳动系统创造的现实成果、创造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全过程,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196劳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源”。[7]因此,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8]劳动的内容就应当反映现实的人,反映现实的社会,反映真实具体的实践的历史。

其二,人存在社会之中,必然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与复杂的不同的社会主体产生多样的联系和关系,而维系这种关系必然地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响应,最终具象为主体对其他主体的角色扮演与主体对社会关系的角色责任。冯景源曾借由马克思人学发展认为,马克思人学分为人道主义主导、献身精神、转向共产主义三个阶段,[9]显示出劳动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利他性,经由劳动实践的个人,能够在实践中逐渐成长成熟,进而认识信仰与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同样说明了这点,7 年知青岁月不仅积累了为百姓办实事的经验、锻炼出坚韧的意志力,而且还满足了村民们对生产生活工具的需求,改善了劳动工具质量、提升了劳动效率。因此,高职院校应紧紧聚焦劳动的社会性、时代性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其三,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创新性探索和发展了劳动的社会性和利他性。习近平认为,利他性行为,如志愿服务,应当融入个人出彩、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全程之中。2014 年,习近平在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中说,“作为志愿者,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可以在这场青春盛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又说,“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 ”;同年,在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复信中,希望她和广大大学生村官们要扎根基层、促进农村发展,“让青春无悔”;2019 年,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说,“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在祝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贺信中也说,“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些都启发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紧紧聚焦劳动的社会性、时代性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要使劳动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建立关联性,与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发展社会的全过程相融合,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教育内容。

(三)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拓展了“新旧事物扬弃”的内涵,激发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活力

创新离不开劳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新旧事物的矛盾运动,都离不开劳动的创新与创造的驱动。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创新创造的主体不是神,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他认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创新的起点来自人的真实的需求,他曾指出,人们因为“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而为了满足新的需要,人们在进行常规活动的同时,又会积极地进行“交往拓展”,并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和“革命的实践”,通过对需求的不断满足,进而实现对旧事物的扬弃,促成新事物的产生,最终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创造观点,并挖掘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禀赋,高度重视、大力倡导创新型劳动。习近平指出,“人类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0]“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11]“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8]24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就启发我们,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创造,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活动形式,不断开拓学生创新创造思维,不断激发学生劳动创造性主动性,进而实现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四)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发展了“劳动创造现实的人”的思想,完善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

劳动最基本功能是为生活服务的,评价劳动离不开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劳动过程和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三者构成了生产劳动,劳动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劳动获取生活基本条件。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劳动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的、自然的条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类想要吃、喝、住、穿,首先就需要劳动,人们以劳动为载体,与自然界、与外界社会产生联系,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得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资,成为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12]克鲁普斯卡娅在《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中更进一步指出,要实施综合技术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理解生活、职业、行业的纽带,教人生活和劳动的能力,培养一些劳动的观念和技能。[13]

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生活服务”的继承性发展,创新性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论证“劳动创造生活”。习近平曾指出,美好生活是追求更好的教育、稳定满意的工作收入、更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等,[14]而美好生活的创造只有在劳动中进行,“劳动开创未来”。[15]2014 年,习近平在全国职教大会上将劳动教育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全社会创造劳动创造伟大的新风尚,2015 年在庆祝“五一”劳动节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劳动促进社会发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习近平在多场合强调,“是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是劳动谱写了中国成就”。这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

因此,高职院校评价劳动教育的好坏,要以劳动是否能够维系着生活所需、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为基本标准,将通过劳动学会“过日子”,通过劳动落地“促发展”,通过劳动能够“创时代”有机融入评价体系建设中。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四维体系”

(一)建构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之维

《职业教育法》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是培育新时代高水平、高技能、创新型建设者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要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站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管理维度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育人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和精准厘定,根据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总体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

新时代高职院校应紧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持续开展、持续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充分应用好高职院校“前校后场”“产学研一体”的独特优势,整合校内外产学研创等多方资源,切实做好组织架构、校企师资、劳动政策、劳动资金、实践基地和管理支持等6 大保障体系,保证劳动教育顺利进行。

应坚持制度先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教育厅“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精神,创新适应高职院校客观实际的劳动教育方案,同时出台鼓励和支持师生组队开展项目化的专业劳动和“劳动+”创业创造,保障师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劳动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应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党委副书记、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涵盖学生工作部门、教育教学部门、团委、院系等,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全校劳动教育工作。应创新校企融合机制,共建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育人平台,如劳动公社等,探索“公办民助”“校办融企”“企办顾校”等多种运维模式,保证劳动实践育人的正确方向,提升运维活力。应坚持引育并举,充实劳动实践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在校内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积极聘请校内外企业行业科技人员、劳动劳模、优秀校友、劳动创业导师等为老师,最终形成一支既有劳动教育理念又有劳动教育实践经验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师资团队。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劳动教育资金池提供保障经费,让劳动环境提升、项目化课程编写、师资培训、劳动比赛、劳动教育教研、“劳动+”创业创造等无后顾之忧。

(二)充实新时代内容之维

高职院校应改变过去以劳动教育课程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建设模式,根据新时代社会建设需要、行业发展特征、职业工作实际,结合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完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多个模块,精选劳动项目、设计任务清单,建设分层螺旋上升、高中低融会贯通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要科学规划劳动教育课程,打造劳动教育“金课”。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加强“专业教学实践类课程”“思政创新型实践类课程”“劳动教育职业性精品课程”的建设,理清劳动教育课程与一般专业实践、一般实践研学、一般思政实践活动的区别,合理界定综合实践基地与劳动教育基地的关系,实现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能力培育、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多种创新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形式,探索劳动教育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理实一体、混合式教学、师生共同体等模式的建立,形成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要丰富内容维度,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和未来工作生活所需,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三大类劳动,具化为如自我劳动(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自愿劳动(校内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校外服务社会、三下乡等)、专业劳动(专业实践、实训实习、职业体验等)、“劳动+”(创新创造创业)等五个维度,结合设计劳动周、劳动月、劳动节,从认识、观摩、模仿、实训、创造五个方面进行进阶提升。

(三)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活动之维

当前,新生代高职学生存在的劳动的“失忆症”(对劳动看不见)、“无感症”(对劳动不“来电”)和“无措症”(对劳动没法子)痛点和难点,应聚焦高职学情创新活动之维,聚焦痛难点,精准疏堵,采用全过程、全场景、沉浸式和校企双主体等活动育人方式,实现多样化、社区化、信息化的有机统一。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打造“即教·即学·即用·即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育梯度,打造高水平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培育“接地气”的人才。

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大型劳动教育活动、垦荒活动、体验式实践活动、科技开放日、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成果展示、职业体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可以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劳动教育课程等。

学校可建立社区化的劳动公社,聚焦专业劳动&“劳动+”创业创造的开展,采用了“1+1+1”项目化师徒制模式,即“1”个劳动项目、“1”个学生劳动团队和“1”个校企融合劳动导师团队,形成“校-师-生”新型劳动教育共同体。师生之间同劳同读,同感劳动情怀,同提升劳技劳艺,同收获劳动果实,激发劳动实践与劳动创业创造热情。

(四)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之维

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决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科学响应育人目标,以机制为先导、平台为载体,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可视化、多元化、过程性的劳动教育评价平台,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评价维度。

应明确评价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提升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力为最终评价标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应充实评价维度,评价应包含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效三个方面进行,由学习情况、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劳动成果的完成质量等多个方面构成,形成多元、多维与过程性的评价。

应结合激励机制,评价结果应该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可以设立奖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彰,同时还可以开展经验分享、交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应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评价结果应该公正、透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得分点和改进方向,也要让学生了解评价标准,以便更好地适应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应创新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考核外,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评定、项目评定、行为观察、自我评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注重个体的长足发展。应完善评价体系,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激励机制,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四、结语

习近平劳动教育论述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强化了“劳动创造历史”的思想,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新旧事物扬弃”的内涵,激发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活力;发展了“劳动创造现实的人”的思想,完善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 “四维体系”。应积极建构目标之维,切实做好组织架构、校企师资、劳动政策、劳动资金、实践基地和管理支持等6 大保障体系,保证劳动教育顺利进行。应充实内容之维,科学规划课程,打造劳动教育“金课”,逐步丰富自我劳动、自愿劳动、公益劳动、专业劳动、“劳动+”等五大内容维度。应创新活动之维,采用全过程、全场景、沉浸式和校企双主体等活动育人方式,实现多样化、社区化、信息化的有机统一。应拓展评价之维,明确评价目标、充实评价维度、创新评价方式,最终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