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微课程实践应用研究
2024-04-06权迪尹国荣
权迪 尹国荣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微课程的实践应用路径,以推动思政教育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实证研究和专家咨询等,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增加互动性设计,思政教育微课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多平台整合拓展了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提高了教育影响力,定期的教师培训与支持有助于提升教师在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方面的专业水平。本研究的新发现主要包括:思政教育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生活化、案例化的方式呈现;互动性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多平台整合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教师培训与支持是提升微课程设计和应用水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提供参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的应用路径包括注重教学内容创新、增加互动性设计、关注学习评估与反馈、强调多平台整合、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支持、利用数据分析与优化等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微课程实践;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3-019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网络亚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136
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充分发挥微课程的潜力,通过实践应用路径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旨在促进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以及质量提升。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变化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采纳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新媒体则突破了这些限制,使思政教育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地展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灌输知识和理论,更强调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以及实际应用能力,新媒体的引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微课程的形式可将思政教育内容更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互动性质也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1]。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使思想理论更加深入人心,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多样化渠道,思政教育能够更广泛地触及学生,实现信息的全面传递,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思考。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新媒体的信息爆炸性增长,学生面临海量、碎片化的信息,对其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教育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具备辨别真伪、理性思考的能力。
其次,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学生可能陷入片面追求新奇和短时刺激的困境,而忽视了深度思考和系統性学习的重要性。
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使思政教育更具参与性,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和交流中,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2]。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微课程实践应用路径探析
(一)注重教学内容创新
推动教学内容创新,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微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将抽象的思想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引入与科技、环境、社会等相关的话题,使思政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实际案例的引入也非常关键。通过引用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思政理论,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政教育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多样化表达形式的选择上,采用多媒体形式,可以更全面地呈现思政内容,图文结合可以提供文字阅读与图像展示相结合的学习体验,视频则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思政理念。音频形式能够提供一种更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听觉上更为专注[3]。
(二)增加互动性设计
增加互动性设计,需要充分认识到微课程的互动性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通过在线平台,可以设置各种互动环节,其中问题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思政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小组合作是另一种有效的互动手段。通过分组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不仅能够促进团队协作与沟通,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精神,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单向传递模式,使学习更为活跃和灵活[4]。此外,可以利用在线平台的实时互动功能,例如在线投票、实时答题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学习的实时性和紧迫感,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为教师了解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情况提供便利[5]。
(三)关注学习评估与反馈
在微课程实践中,关注学习评估与反馈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首先,通过在线测验等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掌握程度,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等多种形式,覆盖微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实时的测验反馈,教师可以迅速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其次,讨论参与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通过在线平台的讨论区,监测学生在课程中的互动情况,了解其对于思政内容的思考和看法。高参与度通常代表着学生对于课程的关注和热情,而低参与度可能需要教师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讨论[6]。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学习评估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定期的课程总结等方式,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除了教师反馈,还可以引入同学互评机制,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多元反馈机制有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提高整体学习效果[7]。
(四)强调多平台整合
在微课程的实践应用中,强调多平台整合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多样化使用习惯。
首先,社交媒体是一个重要的整合平台,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更广泛地传播思政教育信息。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也有助于形成更活跃的学习社群,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8]。
其次,在线学习平台也是微课程多平台整合的重要一环。将微课程内容上传到在线学习平台,可为学生提供更方便的学习途径,同时在线平台的强大功能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管理和教师的教学监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时段,而教师则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9]。此外,考虑到移动设备的普及,可通过移动应用等方式进行微课程整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学习需求,也提高了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多样的平台整合不仅可以拓展思政教育的受众范围,还能够形成一個互通有无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10]。
(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支持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支持是确保微课程实践应用质量的重要措施。
教师需要了解新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应用,因此培训可以围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微课程设计原则、在线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微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为其更好地运用微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奠定基础[11]。
培训内容还可以包括课程设计的原则,例如如何结合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互动环节等,教师需要了解如何通过微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评估和反馈[12]。
此外,培训应当涵盖技术支持和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师需要掌握各种新媒体工具的基本操作和微课程制作技巧,以便更灵活地运用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定期的教师支持包括对教学实践的跟进和指导,可组建教学辅导团队,定期组织教师座谈、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分享成功的案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13]。
(六)利用数据分析与优化
利用数据分析与优化是微课程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思政教育的后续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可以追踪学生在微课程中的学习进度、学习时长、观看次数等信息,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点。
其次,数据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分析学生的点击、回答问题、讨论参与等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哪些环节更能引发他们的关注,为微课程的内容调整提供宝贵的线索,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14]。
最后,数据分析还可以为教学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讨论互动、学习进展等数据的综合分析,教师可以更客观地评估微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数据反馈调整与优化微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是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对课程的难易度、深度、互动性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个性化调整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15]。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微课程实践应用路径,得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结论。
首先,教学内容创新是微课程成功的基石,能够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其次,互动性设计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单向模式,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同时通过学习评估与反馈、多平台整合、教师培训与支持、数据分析与优化等路径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微课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际效果。
期望通过这些实践应用路径,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注入更多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瑞,王芳,邹欢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对策:以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为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6):121-123.
[2] 覃文进.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106-107.
[3] 雷丹露,李业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1):95-96.
[4] 余封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2):21-23.
[5] 邱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与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102-103.
[6] 李兆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渗透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2(7):45-46.
[7] 高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21(15):206-208.
[8] 李茂榕,刘超,李超.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新媒体的作用及有效性方法研究[J].知识经济,2021(17):100-101.
[9] 杨涛.日常“微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时代人物,2019(18):92-93.
[10] 苏新华,方云钦,黄珍华,等.课程思政中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以“微生物学”为例[J].科学与无神论,2021(5):9-17.
[11] 蓝飞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优化与质量提升研究: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后插7.
[12] 李佳琪.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1):86-88.
[13] 高凌燕.微文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才智,2021(20):31-33.
[14] 韩立梅.“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应用“微思政”的效果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6):99-100.
[15] 郁翠微.“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与协同发展路径探究[J].大学,2021(48):38-40.
作者简介 权迪,助教,研究方向:大学思政。尹国荣,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