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媒体人才培养研究
2024-04-06李云峰武建新唐术锋
李云峰 武建新 唐术锋
摘要:随着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求,通过深入分析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揭示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潜力和挑战。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与理论分析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发,探讨新媒体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包括互动性学习环境的构建、个性化教学内容的提供以及实践活动的融入。研究发现,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信息碎片化和注意力分散等挑战。
文章强调,在构建面向未来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重视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研究指出,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为此,文章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建议,包括优化教育内容、加强新媒体素养培养以及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这些建议旨在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3-003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MGIRT2213;2022年度内蒙古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教学团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Z2022000008
一、引言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种环境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途径,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平台。学生群体在网络时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信息接收多样性和思想活跃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并表达观点。
在这样一个开放且多元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面对网络时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思政教育应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利用新型媒体工具,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新路径,使教育更加生动[1]。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转型和升级,迫切要求教育者们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实践创新。新媒体的普及化与便捷化,使得思政教育的传播路径更加多元,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但这也带来了思政教育内容选择和判断的困难[2]。因此,高校必须在保证思政教育内容质量的同时,优化传播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络时代的学生群体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信息接收多样性和思想活跃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获取信息,并在这些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这样一个开放且多元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高校思政教育应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新型媒体工具,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新路径,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
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利用微博、微信、在线教学平台等新媒体工具,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例如,通过制作思政教育微电影、开展在线思政课程,甚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教学等。这些做法不仅丰富了教育形式,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政教育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接受习惯。然而,这些创新实践也面临着内容质量控制、信息真实性验证、网络舆情监控等挑战。高校须建立有效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防止错误信息的传播,维护网络教育环境的健康和稳定[3]。
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需要深入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加强管理和引导,保证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4]。
三、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种类也更为多样。这种丰富的信息环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成为他们表达创新想法、分享创新成果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学生需要具备辨别真伪、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这对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锻炼。
此外,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文化和不同领域的知识,这些新奇而丰富的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望,促使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寻求更为创新的路径[5]。
(二)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视频等方式,将自己的创意和创新项目展现给更广泛的群体。这种展示和分享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他们带来了来自同龄人和专业人士的反馈,这些反馈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完善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新媒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信息的碎片化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缺乏深入钻研一个问题的耐心和毅力。因此,高校在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他们持续专注和深入思考的能力[6]。
(三)新媒體在激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和展示创新成果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高校也应注意到新媒体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信息碎片化带来的挑战,确保在利用新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充分关注其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7]。
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新媒体平台,构建一个多元化、互动性、个性化且具有实践性的教学环境[8]。
新媒体平台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通过视频、博客、在线讲座等形式,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学术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例如,通过虚拟讲座,学生可以听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演讲,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视角和深入的学术洞见[9]。
此外,社交媒体和论坛等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讨论和实践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其在交流和讨论中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媒体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博客、微博、在线展示平台等工具,展示自己的研究项目、创新产品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10]。
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高校应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平台。高校应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和消化这些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创新思想。同时,还应教育学生理解网络空间的公共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
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和互动性,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面向未来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内容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这要求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1]。
在构建这样的教育内容体系时,核心要素是确保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这意味着思政教育不仅要涵盖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还要包含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前沿科技趋势、全球化挑战等主题[12]。例如,将环境保护、人工智能伦理等时事热点纳入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的复杂性。
此外,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需求[13]。这意味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背景、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个性化设计。例如,通过设置选修课程、开展主题研讨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探索特定领域。
同时,将实践活动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也至关重要,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不仅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社会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14]。
高校在构建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时,还要注重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相对接。这意味着教育内容不仅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社会主要矛盾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学习和未来职业是如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高校在构建面向未来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时,须确保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15]。
五、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转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须不断探索和实践,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克服其带来的挑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一个包容性、前瞻性且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高校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迁,培育出能够引领未来的新一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赵桐.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新媒体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2):169-171.
[2] 王震.高校思政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研究[J].现代交际,2020(5):138-139.
[3] 王晨辉.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2020(4):74.
[4] 白鸿萍.融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34):57-60.
[5] 孙春晖,迟桂荣.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7):12-14.
[6] 胡承林.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手段研究[J].智库时代,2019(33):111-112.
[7] 闵喜军,邵婧渺,林小榆,等.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J].才智,2023(33):9-12.
[8] 钟然.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23,48(5):198-200.
[9] 张亚辉.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5):19-21.
[10] 陈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J].时代报告,2021(5):124-125.
[11] 杨正群.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0(12):66-67.
[12] 刘水波,袁乙平.高校思政课政策研究的凝视:现实图景和未来展望[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45(9):46-52.
[13] 周奕.基于双创教育的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优化改革机制[J].智库时代,2019(23):135,138.
[14] 邰枫,王宇譞,姬庆庆,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未来路径[J].高教学刊,2021,7(25):181-184.
[15] 李春瑩.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实时图景与未来展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5):76-77,80.
作者简介 李云峰,讲师,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武建新,教授,研究方向:机电装备制造与可靠性分析。唐术锋,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极端环境机电装备设计及系统集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