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行为研究价值

2024-04-05梁春荣江苏省海门区四甲初级中学

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学困生调整活动

梁春荣 江苏省海门区四甲初级中学

一、研究背景

在农村初中,由于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种种困境,逐渐形成了各类学困生,部分教师经常会用“课堂里究竟在干什么”“这个都没记住啊”等语言描述学困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形。可见,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行为的确影响到了学习的效果。那学困生在课堂中究竟在干什么?他们的学习行为是不是真的不堪一击呢?这些问题值得深思。笔者主持研究课题“农村初中英语学科‘苦读型’学困生产生背景以及教学策略研究”过程中,经常参与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在学习行为上的呈现形式也不同,通过对学生个体的研究、观察、分析逐渐形成对“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行为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有所帮助的。

在各种类型的学困生中,有一种学困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但是由于各种自身条件限制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表现不佳,而无法达到学习目标。这一类学生某项或者多项能力一般,学英语又缺乏特别高效的方式,只会死记硬背,通过每天做大量的练习,学会了“哑巴式”英语。学习方式上,他们认为“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方式能够弥补一切,每天学习耗时较多,甚至影响到自身的作息,结果学习效率低下,事倍功半。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差,既不擅长使用英文进行日常交际与沟通,也缺乏自信,又生怕说错句子而遭到别人嘲笑,所以缺乏主动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想法的能力。笔者将这种类型的学困生称之为“苦读型”学困生。

什么是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的外在表现。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对现实社会的抽象性理解,这些知识显然无法只通过生活经验获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因此学习行为的恰当与否都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而本文中所指的学习行为仅仅是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狭义的定义,是完成知识学习的一种方法或者动作,有模仿、联想、迁移等等方式,而由于“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驱动力较弱,进而此类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的状态也就不一样。笔者在九年级校级公开课Unit 1Know yourself Task A formal recommendation中尝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行为,逐渐了解研究学习行为的研究意义,并进行适当的教学策略调整。

二、课堂记录

Self-learning:Read the spidergram about David on P18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him.

活动要求:本组学生进行互问互答confident,hardworking,clever,helpful,organized 五方面的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行为:能读书本中相应内容,会问对方问题,但是由于词汇量的限制,通常以简单句提问或者回答。师生交流,进行词汇的梳理时,学生能全程跟上,词组的梳理规范、积极。

教学反思:对于固化的知识学习保持极大的热情以及投入度,因此在基本的单词、语句等记忆中占有优势,但是对于能力更高的语言表达等无法灵活掌握,这种学习行为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得到强化,就出现了默写正确率很高,但一到测试就不行的现象。

Imitation:Help Millie and Simon complete the letter.

活动要求:自己尝试完成推荐信的仿写,小组内进行交流。

“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基本能完整地完成仿写,但耗时过长,限时内无法完成,交流过程中,单词表达上生疏,语句表达上不顺畅。

教学反思:仿写过程也是低阶的固化知识运用,因此能完整地完成,但是仅仅局限于部分类似知识的迁移完成度较高,这是学习行为模仿的功能运用.此时学生对于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的迁移难度较小,易于完成,学习行为也较高效。

Exploration:Work in pairs to talk about how to write a formal recommendation letter.

活动要求:小组内归纳整理如何书写一封正式推荐信,全班交流。

“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基本无法完成归纳活动,学习行为基本停滞在模仿阶段,看、写的核心能力基本可以达成,但归纳以及表达的能力基本无法实现。当教师发现部分学生无法进行归纳,立即调整授课跨度,先由中文整理推荐信的基本构成,然后再在小组内让学生尝试英语表述,实现中英文切换。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常用语句结构,此时学生能调整过来,跟上课堂节奏,但是课堂表现明显很吃力,“苦读型”学困生只能盲目地跟着其余同学模仿。

教学反思:学生归纳如何书写一封正式推荐信时,“苦读型”学困生显得无所适从,最好的办法是把问题进一步弱化为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把语言的整理回归中文环境,这是学生最易接受的,此时的学习行为回归至更为熟悉的母语环境,然后徐徐改变,此时的行为调整属于有效调整。

Practice:The Students’ Union needs a new chairperson.1.What qualities does a chairperson need to have?2.Who will you recommend in your class?

活动要求:自主思考,并在班级展示。

“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在问题1 中,对于学生会主席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的描述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明显依旧停留在母语环境状态下,切换到英文表述,占用的时间过长。学生中文回答与英文单词回答明显流畅度不一样。问题2中的表述过于简单化,答案几乎都只是一个名字,无法继续进行联想扩句表述推荐原因。

教学反思:课堂观察,发现“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基本停滞,哪怕此时教师把语言环境切换至中文,他们也只是混时间,最终的展示环节,几乎无“苦读型”学困生的面孔。那该如何调整?可以把问题进一步分化,如:你认为学生会主席一般处理哪些事务?应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处理这些事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调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此时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显得极其重要。整个课堂的后15 分钟左右,对于“苦读型”学困生而言,表现为想听、想说,却无法更好地完成任务目标。

Writing:Write an article to recommend a new monitor.

活动要求:全班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每组写一个品质,最后把他们的片段合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苦读型”学困生的学习行为:经过多次知识模仿、知识对比形成了一定的知识迁移,最后他们完成了作文的合写,完成了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迁移。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学生学习行为上的障碍,在写作环节,教师又回归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环节上,语言组织明显更为顺畅,最后“苦读型”学困生也完成了合写任务,从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是比较有效的。

三、思考提炼

(一)学习行为研究的意义

学习行为影响教学过程:既然学习行为是学生内驱力的外在表现,那学习行为也就是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及检测。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本地特色化的学习模式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改变,其本质都是通过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让课堂的主角回归学生本位,进而通过调整课堂的教学状态实现教学过程的进一步优化。因此,现在的课堂越发注重学生的展示学习、活动学习等。纵观整节课,多次发现了学习行为影响教学进程的现象,有正向影响也有逆向影响,及时进行教学策略调整、语言环境的改变等调整,始终保持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正向发展。

学习行为影响教学结果:既然课堂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服务于教学结果。那通过学习行为的调整把教学过程变得更流畅,以达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学的结果指向就更为明确。

(二)学习行为研究的维度

1.学习行为的专注度

学习行为的专注度指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投入度。本课中“苦读型”学困生对于进行单词记忆、词汇整理、常用语句结构整理时的投入度更大,但是在进行自主仿写的过程中明显专注度减弱,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进行高阶思维活动时的专注度?教师可以把问题的跨度适度下调,并给予足够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语言逻辑的切换。

2.学习行为的积极度

学习行为的积极度指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的状态,即有没有积极融入语言环境。本课中,归纳如何书写一封正式推荐信时,“苦读型”学困生的积极度不够。此时并非他们不愿积极投入,而是无从下手,所以此时如果教师再调整一下问题结构,学习行为的积极度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3.学习行为的有效度

学习行为的有效度指的是任务的有效完成度,并通过每项任务的有效完成度最终形成学习结果的完成度。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同一个问题的完成度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自然也会在学习结果中得到印证。对于学习行为的有效度应区分在基础知识与综合知识上,显然“苦读型”学困生在基础知识上的学习有效度明显优于综合知识的有效度,综合知识是通过基础知识逐渐强化形成的,因此转化的策略自然是把综合知识逐渐弱化到我们的基础知识中,并回归至最近发展区知识,从而完成相应知识的提取以及过渡。

(三)教学行为调整的策略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行为整体设计虽然存在梯度性,但显然无法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那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学习活动的调整以达到调整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

1.普适性强

教学行为的设计需要一定的普适性,即行为活动的设计需要大部分学生在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时不存在障碍。设计活动时,应抛弃30%左右学生不需要进行学习活动就能自主获得的知识,而应针对余下的知识进行分化、弱化处理,这也是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

2.过渡性强

教学行为的设计需要一定的过渡性,即行为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设计需要很强的过渡性,“苦读型”学困生存在一个明显的弱点,就是问题的跨度不能过强,容易出现反应延迟等现象,而此时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已经完成回答。这样一来,“苦读型”学困生就无法完成学习,产生蒙混过关的想法,看课堂教学效果,会出现“一堂热闹,满堂欢喜”的假象,而这也错失了此类学生调整的最佳时机,因此活动问题的设计过渡性越强,越容易让“苦读型”学困生发生有效学习行为。

3.理解性强

学习行为的设计需要一定的理解性,即课堂设置背景应合理,不应产生无法理解的环境,这就是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应选择理解性强的知识作为课堂学习的素材,理解性越强,越容易产生有效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学习结果。

针对“苦读型”学困生学习行为研究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把课堂学习的本位还给学生,并以此为依据,扩展至学生整个学习活动。显然,教学行为的调整只是影响“苦读型”学困生在英语学科上学习的一个举措而已,整个学习还要遵循多元化设计,把思考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以及调整的权利回归到学生手中,逐渐把最为恰当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形成个性化学习的能力。这也应是我们一线教师追寻的学习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学困生调整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工位大调整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